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歷史復習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學案(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歷史復習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學案(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考歷史復習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人口遷徙,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區域開發,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認識這一時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了解這一時期的科技和藝術成就,如祖沖之的數學成就,認識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的背景:東漢末年,各地出現許多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彼此長期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一、官渡之戰
1.背景:東漢末年,北方軍閥長期割據混戰,社會生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概況:
(1)時間:公元200年
(2)作戰雙方:袁紹 與 曹操
(3)結果: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軍。
(4)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3.曹操統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處于有利地位。
(2)經濟上:實行屯田,恢復農業生產
(3)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曹操
二、赤壁之戰
1.背景: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想要進一步統一全國。
2.概況:
(1)時間:公元208年
(2)作戰雙方:曹操 與 孫劉聯軍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3.曹操失敗的原因:
(1)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
(2)曹操驕傲輕敵;(3)孫劉聯軍正確的戰術。
啟示:做人不能驕傲自滿,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
★★比較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時間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作戰雙方 袁紹 與 曹操 曹操 與 孫劉聯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結果 曹操勝利 曹操失敗
作用 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啟示 1.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僅看力量強弱,還要看戰略戰術是否得當;2.不能驕傲輕敵,要適時出擊,虛心接受好的建議等才能取勝。
★★兩場戰役的啟示:
驕兵必敗,兵力的多少并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評價曹操:
(1)曹操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2)他廣羅人才,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也為西晉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他的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順應歷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詐、多疑、濫殺無辜的殘暴本性。如:殺華佗、孔融、楊修等,攻打陶謙時,殺男女數萬口。
三、三國鼎立的形成
國號 時間 都城 開國君主
魏 220年稱帝 洛陽 曹丕
漢 221年稱帝 成都 劉備
吳 222年稱王 建業 孫權
對三國鼎立局面的評價:形成局部性統一,有利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為西晉大一統創造了條件。
四、三國經濟的發展狀況:
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蜀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吳國:造船業發達,吳國船隊曾到達夷洲(現在的臺灣)
★★從東漢的統一到三國鼎立(分裂)是歷史的倒退還是進步?
(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2)三國鼎立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很注重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三國鼎立還消滅東漢末年的一些割據勢力,為以后再次全國統一奠定基礎。
【例1】(2020·萊蕪區)
1.關于如下圖所示戰役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發生在東漢后期 B.發生在三國時期
C.北方政權取得勝利 D.完成了國家統一
【變1】
2.張作耀先生曾說:“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形成割據一方的政權。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于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社會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據此可知張先生認為,三國時期( )
A.社會處于大分裂的狀態 B.戰爭客觀上促進各民族的交流
C.政治穩定促進經濟發展 D.局部統一利于社會穩定
歷史地圖表示人類歷史活動特定的空間和進程,揭示不同時期處于變化中的地理環境及在此環境中人們的活動,是對歷史現象某種程度上的動態反映。主要有疆域地、形勢圖、路線圖和分布圖。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與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一)西晉的短暫統一(三國滅亡順序:蜀、魏、吳)
1.初步:263年,魏滅蜀。
2.建立:266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定都洛陽。(魏變晉)
3.統一:280年,西晉滅吳,統一了全國。
4.衰落: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西晉迅速走向衰落。(轉折點)
5.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人所滅。
(二)八王之亂
1.原因:分封同姓諸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過大;晉惠帝昏庸無能。
2.爆發;晉惠帝在位時,手握重兵的八個封王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先后起兵,相互混戰。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
西晉末年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
▲西晉迅速滅亡的原因:
①統治集團奢侈腐化;
②八王之亂消耗國力,西晉從此衰落;
③民族矛盾激化,內遷的少數民族受壓迫起兵反晉。
二、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5.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農業:
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2)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3)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3.結果: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例2】(2022·南通)
3.如下表呈現了東晉南朝時期修建的兩大水利灌溉工程概況。該表體現了江南地區( )
時期 地區 工程 灌溉田畝數
東晉 江蘇丹陽 新豐堰 八百余頃
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吳興塘 二千余頃
A.水陸交通發達 B.自然條件優越 C.普遍使用筒車 D.逐漸得到開發
【變2】
4.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生產技術得到改進,出現“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局面,這一局面的出現表明
A.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B.南北經濟差距縮小
C.南方地區地廣人稀 D.絲綢之路已經開通
統計圖表反映歷史現象的數量屬性,其優點是清楚、簡潔地替代了語言表達。解題的關鍵是把握數據變化的趨勢和規律。正確的做法:
第一,將所有數據串聯起來進行整體的、宏觀的觀察。
第二,發現和利用材料中的時間信息,明確歷史事件時代背景。
第三,結合題目要求和學習內容,確定正確選項。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與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淝水之戰
時間 383年
雙方 前秦vs東晉
特點 以少勝多
影響 ①前秦: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狀態。②東晉:東晉戰勝前秦,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統一:公元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分裂。
2.孝文帝改革
(1)遷都洛陽
(2)漢化:①說漢語 ②穿漢服 ③改漢姓 ④通漢婚 ⑤用漢制
(3)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二、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農學:《齊民要術》
1.作者:北朝賈思勰
2.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3.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4.影響:這部農書對后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 )數學:祖沖之
1.時期:南朝
2.成就: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制定《大明歷》;制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
(三)書法:王羲之
1.時期:東晉
2.代表作品:《蘭亭集序》
3.特點:“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4.稱譽:書圣
(四)繪畫:顧愷之
1.時期:東晉
2.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3.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山水畫開始形成。
(五)雕塑
1.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類別 朝代 代表人物 成就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著《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數學: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天文:制定《大明歷》。
書法 東晉 王羲之 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代表作《蘭亭集序》,書法特點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被譽為書圣。
繪畫 東晉 顧愷之 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雕刻 北朝 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例3】(2022·煙臺)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接受漢化,實現封建化(少數民族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主要體現生產方式和文化的改進),封建化又促進某些民族間的交融。下列可以佐證該觀點的是( )
A.商鞅變法 B.孝文帝改革 C.貞觀之治 D.王安石變法
【變3】
6.孝文帝曾認為:平城偏居塞上,民風強悍,崇尚武力,難以文治。而崤山和函谷關是帝王的房屋,黃河洛水是帝王的家中。為此,孝文帝下令( )
A.說漢語 B.改漢姓 C.遷都洛陽 D.與漢族聯姻
文字型材料選擇題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這些材料包括歷史文獻、歷史人物的言論、詩詞等,它的選擇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試題一樣,必須首先讀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來意思,然后將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識與教材“掛鉤”,借助教材知識進行選擇。
(2022·湘潭模擬)
7.仔細觀察《三國鼎立形勢圖》,其中代表“曹魏”政權區域的是( )
A.A B.B C.C D.D
(2022·臨清市三模)
8.“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詩中描寫的這場戰役( )
A.造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 B.為黃河流域的統一打下基礎
C.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D.為江南地區的開發提供條件
(2022·西青區模擬)
9.成語“亂七八糟”源于兩個歷史典故。“亂七”和西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有關,而“八糟”和晉惠帝時的“八王之亂”有關。兩次變亂的共同原因是( )
A.地方諸侯王勢力強大 B.推恩令的實行
C.君主的腐朽統治 D.民族矛盾激化
10.符堅即位以來,陸續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了明堂(中國古代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耕禮節),還命人舉行了養蠶之禮,材料所述內容
A.消除了胡漢之間的對立和矛盾 B.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C.體現前秦統治者深受漢族文明影響 D.為淝水之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2022·廣東二模)
11.下圖是現存最早的《職貢圖》節選,圖卷原畫描繪了南朝時期海外各國及國內少數民族使臣25人朝貢時恭順的形象。此文物可印證南朝時期
A.經濟發達貿易繁榮 B.少數民族移風易俗
C.政治清明國運昌盛 D.對外交往兼容并包
(2022·東城區校級模擬)
12.《晉書地理志》記載“至桓帝永壽三年(東漢156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西晉280年)平吳,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數量變化的原因是
A.政局動蕩戰亂頻繁 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C.北方自然條件惡劣 D.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022·湘橋區二模)
13.以避惡逐疫為主旨的端午節在魏晉南北朝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如晉地紀念介子推,吳地紀念伍子胥等。最終,以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龍舟競渡、采艾插蒲等習俗也相繼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節的變化,主要反映出當時( )
A.防疫和衛生意識的逐漸普及 B.民族融合與南北交流的趨勢加強
C.中原地區民間風俗成為正統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進思想趨同
(2022·淮北模擬)
14.“拓跋魏……一切改從漢制,實為魏之極盛時代……諸族遂大受漢族之同化……國中一切制度文物,亦無一不仿南朝。至北齊北周之治制,則尤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國之貢獻頗大。”據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
A.使北方游牧民族全部實現了封建化 B.有利于中國古代文化重心南移
C.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D.大大緩和了激化的民族矛盾
(2022·乳源三模)
15.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說道:“草人(古官名)掌管改良土壤、審視土地,針對作物的種類與土地,觀察某地適宜種什么就決定種什么……針對作物與土地,決定地形土色與作物種類;像黃白色土壤該種‘禾’(谷子)之類。”這意在說明( )
A.農業要根據節氣來安排生產 B.農業耕作應不誤農時
C.要改進農業生產技術和工具 D.農業生產要因地制宜
(2022·羅莊區一模)
16.王羲之出身于魏晉名門瑯琊王氏,故里為瑯琊國臨沂縣都鄉南仁里。王羲之生于晉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王羲之五歲時,包括瑯琊王氏在內的名門大族紛紛舉族隨司馬睿渡江。王羲之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其父王曠善行、隸書;叔父王廙擅長書畫,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上述材料表明( )
A.王羲之出生于東晉時期 B.東晉初年瑯琊王氏舉族遷往江南
C.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 D.王羲之從小受到深厚的書學熏陶
(2022·和平區三模)
17.國家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即使在古代的部分時期,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也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 “屯田數載救黎民,官渡一戰挫傲軍。”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及歷史作用。
材料二 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到梁代,江南許多地區已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據材料二及所學,分析江南地區發展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說:“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滋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
(3)材料三指的是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舉措?他還采取了哪些漢化措施?
(4)綜上,歸納分裂時期孕育著哪些統一因素。
(2022·江都區二模)
18.人口遷移,為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大概從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間,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與以往相比各處都變得更為寒冷,在中國北方地區寒冷氣候出現得更早。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變了中國本來的人口結構,同樣,中國北方原來的人口在骨牌效應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斷南侵,改變了南方的人口結構。
——搞編自許倬云《許倬云說歷史:大國霸業的興廢》
材料二: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與當地漢人錯居雜處,他們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向他們學習畜牧經驗。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沿襲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西晉時期,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漢族人民喜愛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胡""漢"觀念逐漸淡薄。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部頒統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人口南遷的兩種基本情況及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北方民族交融的例子
試卷第2頁,共2頁
試卷第1頁,共1頁
參考答案:
1.A
【詳解】分析圖片中“赤壁”“劉備軍”“孫劉聯軍”“曹操軍”可知發生在東漢后期的是赤壁之戰。208年曹操為乘勝消滅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發動赤壁之戰。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東漢結束,進入三國時期,A項正確;BCD項錯誤。故選A。
2.D
【詳解】根據材料“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實力便已趨于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于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天下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可知,材料的主要觀點是三國時期,三國鼎立,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魏國修建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產明顯恢復和發展起來。蜀國的絲織業興旺,蜀錦行銷三國。吳國造船業發達,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內容不是說明三國時期處于大分裂狀態,排除A項;B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三國時期政治不穩定,排除C項。故選D項。
【點睛】
3.D
【詳解】從興修水利工程所灌溉的田畝數及地區范圍,可以看出江南地帶逐步得到開發,農業有所發展,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效能,也不能反映自危條件好壞,更沒有涉及到筒車,排除ABC項。故選D項。
4.B
【詳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一歲或稔(豐收),則數郡忘饑……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局面,說明江南得到開發,南北經濟差距縮小,B項正確;南宋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排除A項;C項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D項與材料信息無關。故選B項。
5.B
【詳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文化上接受漢族先進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民族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B項正確;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封建化改革,并非少數民族的漢化改革,排除A項;唐初的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開創的治世,排除C項;北宋的王安石變法是富國強兵目的的改革,排除D項。故選B項。
6.C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平城偏居塞上,民風強悍,崇尚武力,難以文治。而崤山和函谷關是帝王的房屋,黃河洛水是帝王的家中”可知,為此,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管理,推動北魏封建化進程,C項正確;說漢語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但與平城的區位無關,排除A項;改漢姓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但與平城的區位無關,排除B項;與漢族聯姻是加強跟漢族的聯系,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7.D
【詳解】依據圖片并結合所學可知,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220年,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曹魏,位于北方地區,D的位置是“曹魏”政權區域,D項正確;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位于江南地區,A的位置是“東吳”的政權區域,排除A項;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位于四川地區,B的位置是“蜀”的政權區域,排除B項;C區域屬于現在的西藏地區,排除C項。故選D項。
8.C
【詳解】根據材料“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造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混戰,排除A項;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黃河流域打下了基礎,排除B項;材料與江南地區的開發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A
【詳解】根據所學,“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都是地方諸侯叛亂而導致的,A項正確;推恩令漢代推行,排除B項;“七國之亂”與君主的行為沒有太大的關系,排除C項;二者都與民族矛盾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0.C
【詳解】由材料“采納和實施了中原漢族傳統的國家禮儀,建造了明堂(中國古代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在國都南邊舉行祀天儀式(漢族王朝最重要的祭典),躬耕籍田(皇帝所進行的農耕禮節),還命人舉行了養蠶之禮”可知,材料反映前秦統治者深受漢族文明影響,C符合題意;ABD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故選擇C。
【點睛】材料型選擇題要注意分析材料,提取關鍵信息,解決問題。
11.D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海外各國體現的是對外交往,國內少數民族使臣體現的是兼容并包,南朝在當時在中華文明的代表,D項正確;使者述職、進貢,這體現了天朝上國的朝貢貿易、宗藩體制,不是經濟發達、少數民族移風易俗、 政治清明,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
12.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從公元156年到280年,經歷漢末的軍閥割據混戰以及三國動蕩,政局的動蕩和戰爭的頻繁導致人口大量減少,A項正確;北方人口南遷,不是這一時期人口減少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北方自然條件惡劣也不是人口減少的原因,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時期完成,排除D項。故選A項。
13.B
【詳解】據材料“以避惡逐疫為主旨的端午節在魏晉南北朝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最終,以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聯系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北邊陲的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與交流以及江南地區的開發。同時在江南地區開發的過程中,江南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可見“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廣泛認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結果,B項正確;材料提到,“以避惡逐疫為主旨的端午節……被賦予紀念歷史名人的內涵”,可見“避惡逐疫”的主旨其實是有所削弱的,排除A項;荊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帶,不屬于中原地區,且荊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廣泛認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習俗,排除C項;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現在隋唐時期,且各地采用荊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對思想狀況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
14.C
【詳解】根據材料“拓跋魏……一切改從漢制,實為魏之極盛時代……諸族遂大受漢族之同化……國中一切制度文物,亦無一不仿南朝。至北齊北周之治制,則尤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國之貢獻頗大”可得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各政權效仿,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使北方游牧民族全部實現了封建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中國古代文化重心南移從唐朝中期開始,排除B項;材料中未體現大大緩和了激化的民族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
15.D
【詳解】“針對作物的種類與土地,觀察某地適宜種什么就決定種什么…”體現出對于土地不同采取不同的種植作物,說明《齊民要術》注重因地制宜,D項正確;材料沒有說明農業生產按照節氣安排,排除A項;材料也沒有說明農業耕作應不誤農時和改進生產技術與工具,排除B和C項。故選D項。
16.D
【詳解】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材料中“叔父王廙擅長書畫,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等說明王羲之從小受到深厚的書學熏陶,D項正確;王羲之出身于魏晉時期,排除A項;王羲之五歲時,還不是東晉時期,排除B項;材料不是說明王羲之是“書圣”,排除C項。故選D項。
17.(1)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政權采取了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措施
(3)遷都洛陽。改說漢語;改穿漢服;改用漢姓;鼓勵與漢族聯姻;用漢制,學漢禮
(4)局部統一的實現;經濟的發展;民族融合的加強等
【詳解】(1)依據材料一“屯田數載救黎民,官渡一戰挫傲軍。”可知反映了東漢末年曹操在官渡之戰打以少勝多打敗袁紹。這一事件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2)依據材料二“東晉政府建立了許多郡縣,給予南遷人民免除稅役權利,江南經濟文化因此迅速發展”可知反映了江南地區發展的原因之一是南方政權采取了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措施,結合所學知識,魏晉南北朝期江南地區發展的原因還包括: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3)依據材料三“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陽一帶)王里,因滋大舉,光宅中原。”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認為舊都平城已經不利于統治,而洛陽長期以來是中原王朝的政治中心,因此反映了他遷都洛陽的舉措。除此之外,他還采取了漢化措施:改說漢語;改穿漢服;改用漢姓;鼓勵與漢族聯姻;用漢制,學漢禮等。
(4)綜上所述,可知分裂時期孕育的統一因素有:政治上局部統一的實現,如三國時期曹魏統一北方;經濟的發展,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的開發和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民族關系方面民族融合的加強,如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民族隔閡進一步減少等。
18.(1)情況:北方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地區(答到“北方少數民族南遷”也可);中原漢族遷到南方地區。
原因:北方地區寒冷;北方漢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答兩點即可)
舉例:北魏孝文帝改革
【詳解】(1)根據材料一“……。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可得出古代中國人口南遷的基本情況:北方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地區;根據材料一“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可得出古代中國人口南遷的基本情況:中原漢族遷到南方地區。根據題干“……全球氣候發生變化,與以往相比各處都變得更為寒冷,在中國北方地區寒冷氣候出現得更早。由于氣候改變的關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動”可知,北方少數民族遷到中原地區的原因是北方地區寒冷;根據材料一“核心地區的漢人,也許因為人口增加,也許因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動。”可得出人口南遷的原因:北方漢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根據材料二“……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可得出"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所學知識,北方民族交融的例子: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桦川县| 交城县| 乌拉特中旗| 濮阳县| 达拉特旗| 文成县| 屏南县| 绥中县| 永济市| 雅安市| 抚顺市| 年辖:市辖区| 芮城县| 息烽县| 闻喜县| 瑞金市| 东乡族自治县| 泰安市| 龙门县| 泾川县| 新乐市| 格尔木市| 图木舒克市| 乌拉特后旗| 绍兴市| 崇文区| 墨脱县| 临沭县| 肥乡县| 渝北区| 白山市| 马龙县| 全南县| 凤翔县| 郎溪县| 株洲市| 云安县| 河池市| 阳朔县| 文登市|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