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我們生活的世界》說課稿【新】教科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我們生活的世界》。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這八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蘇教版小學科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我們生活的世界》。本節課主要內容是 通過“探索——研討——聚焦”的教學流程,要幫助學生建立“兩種世界”的概念,讓學生從材料的視角看世界。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對材料的“初始認識”,從而統領整個單元的學習。第一部分——探索,通過提問,引出物品與材料,讓學生根據材料對物品進行分類,培養學生的分類思維,并在分類過程中對材料作初步的觀察與辨別;第二部分——研討,在經歷觀察與分類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發表關于“按材料對物品分類”的觀點,在觀察的基礎上初步描述各種材料的特點。第三部分——聚焦點題,由物品是由各種各樣的材料做成的點出“我們生活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這一課題。二、說學情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材料有許多感性的認識,他們能說出許多材料的名稱,也知道許多材料的特點。但是,二年級的學生對材料的認識主要來自于生活和學習活動中無意識的觀察與了解,比較模糊和零散。他們往往分不清“物品”和“材料”,有時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學生對材料的這種模糊概念或錯誤認識都將成為本課教學的起點。三、說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知道分類是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體會物品的多樣性,能運用分類的方法,更好地認識組成物體的材料。【科學探究目標】:結合學生實際用自己的標準,給我們周圍的物品分類。【科學態度目標】: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分享自己的觀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運用分類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四、說教學重難點探索物品分類的標準,把周圍物品分類。【教學重點】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感受世界的多樣性。【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從新課標的教學內容、教學要求來看,記住幾個知識點并不難,難就難在如何通過學習過程,來真正激發學生的個體意識,并通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解決問題,加強個體自我的心態調適,真正達到知識與情感的和諧統一。教師要在重視學生學習結果的同時,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為了更好地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學習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的熱情。六、說教學過程【教學準備】:1.小組活動:每組10張不同物品的卡片2.教師使用:課件、實物、班級活動手冊等(一)、導入新課1.出示《我們生活的世界》課題,導言:我們生活的世界絢麗多彩,物質豐富,今天這節課,我們從身邊的物質出發來認識了解周圍的世界。2.新授:請同學們說一說找一找我們身邊的物品,思考一下,哪些是來自大自然的,哪些是來自人工制造出來的?3.教師組織學生識別實物圖片。(二)、探究新知1. 播放“自然視覺生活景觀”剪輯視頻和“創造工廠人工智能”剪輯視頻2.引入科學詞匯自然世界 人工世界 沙 石 木 金屬 塑料 玻璃 橡膠 纖維 紙……3.教師分別對這些科學詞匯進行講解及舉例說明。4.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三)、探究方案1.教師組織學生對物品按材料類別分類。2.出示活動手冊樣本,先填寫分類標準,再逐一出示物品圖片,讓學生深入理解物品分類標準。3.布置學生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去分類,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四)、研討交流和總結(預設10分鐘)1.我們把物品按材料類別分成了哪幾類?(師生共同探討研究)2.每一種材料有什么特點?(師生共同完成班級記錄表)(五)、課堂小結說一說,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樣?誰的表現最好?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充分發言,在評價中發展自己。七、說板書設計根據二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分類標準: 自然世界 人工世界《我們生活的世界》板書金屬 塑料 玻璃 橡膠 纖維 紙……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讓學生在玩中學會,在動手中提高技能,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我將繼續努力,讓我的課堂教學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學反思本節課我充分挖掘課程資源,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努力使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學生,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課堂氣氛,適時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當然,較為理想的課應是在不斷反思、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形成的。本課的教學中,我還不是很能放開,學生的自主探究有待加強,如何把課堂的生成資源更好的轉化為教育資源,這是今后教學須改進的。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終培養的是學生的生活智慧。在每一次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生活智慧的培養。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