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蕩的春秋時期導讀本單元以“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為主題,有5課內容。本課《動蕩的春秋時期》是單元第三課。本課有三部分內容:“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三個內容是因果相連的遞進關系。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主要講生產力及其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變化,后兩者主要講上層建筑的政治制度變化在政治局面上影響的兩個突出表現: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諸侯爭霸。運用唯物史觀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原理,科學地闡釋和理解這一現象,為學生“深度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切實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課題與課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動蕩的春秋時期(1課時)【課標要求】了解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及王室衰微的表現識記春秋時期的主要霸主并探究春秋爭霸的影響【學習目標】1、通過對鐵器、牛耕出現的出土文物圖片和相關文獻記載的認知,使學生認識到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的時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感性認識,培養證據意識;2、通過春秋時期與西周相關制度的對比,理解社會制度的變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3、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影響的討論,認識爭霸戰爭具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開放創新的思維品質和用聯系、辯證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設計說明:依據教材和學情,對本課課標要求進行分解。將“了解春秋時期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制度的深刻變化,政治局面上諸侯爭霸斗爭及其影響?!狈纸鉃椋耗繕?“知道春秋時期農業發展的情況,準確說出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簡述手工業發展的具體表現,了解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蹦繕?“通過春秋時期與西周相關制度的對比,理解社會制度的變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養學生比較思維能力?!蹦繕?“知道春秋五霸,明確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的原因,指導學生收集、閱讀、講解有關爭霸的成語典故,培養學生收集、閱讀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知道諸侯爭霸的影響?!蓖瑫r設計了行為條件“通過閱讀教材、識別地圖和研讀史料”,實現從目標中看得見教,看得見學,并將目標指向“培養論從史出、無征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評價任務】完成任務一(檢測目標1)完成任務二(檢測目標2)完成任務三(檢測目標3)新課導入:前面我們學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滅。后來,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前期被稱為春秋時期。在這一時期,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周王室與諸侯國的關系如何?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本課去一探究竟。【學習過程】任務一:閱讀教材第29頁正文,研讀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1)我們學習過哪些生產工具?有什么缺點?春秋時期出現了什么生產工具?中國進入了什么時代?看圖片,讀材料,春秋時期農業上發生了哪些變化?作用是什么?“宗廟之犧(作祭品用的牛),為畎畝(田間,田地)之勤?!?br/>——《國語·晉語》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在手工業、商業方面的表現是什么?任務二:閱讀教材第30頁正文、研讀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2)閱讀課本,知道王室衰微的原因及表現。結合材料,思考:王室衰微最終導致了怎樣的結果?任務三:閱讀教材30、31頁內容,研讀材料,回答問題。(指向目標3)閱讀課本,知道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原因、目的、口號。2.結合材料思考:齊桓公為什么能成為春秋首霸?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響?看地圖,知道有哪些諸侯先后稱霸中原?大體了解關于他們的成語典故。合作探究:春秋爭霸有何利弊?設計說明:本課設計主要突出的是真實情境的創設(識讀地圖、史料實證、設計問題),層層剖析,由淺入深,培養論從史出、無證不信、實事求是的史證意識,提升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素養,形成“多元一體”、“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思想意識。【檢測與作業】1.春秋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主要表現不包括( )A.青銅業、冶鐵業等有所發展B.手工業的規模不斷擴大C.城市出現商品交換市場D.紙質貨幣被更多地使用2.由“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反映出春秋時期最顯著的政治特點是( )A.霸主“尊王攘夷”,協助小國B.周王室得到諸侯的支持C.王室衰微,諸侯爭霸D.爭霸戰爭不斷,分裂趨勢加劇3.“平王東遷起紛爭,吳王夫差晉文公;越王勾踐楚莊王,呂尚后人齊桓公?!苯o這首歷史小詩命一個題目,最合適的是( )A.武王伐紂B.諸侯爭霸C.商湯滅夏D.“國人暴動”【學后反思】請嘗試制作本課的思維導圖。學習完本課,你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困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