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組 姓名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 學案教學目標課程標準 素養解讀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 時空觀念: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變革進程。 史料實證:通過材料認識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變革的基本內容。 歷史解釋: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演變的趨勢及特點。 家國情懷:樹立對民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自信。【新課預習】一、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1.基礎落實:閱讀教材,了解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完成下表。時期 制度 方式 標準 影響西周至春秋春秋戰國秦漢魏晉隋唐至宋元明清2.先秦:從世官制到薦舉功勞制活動1:你是如何理解世官制的?世官制為何被薦舉功勞制取代?能否舉例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薦舉功勞制?世官制:原因:舉例:3.漢代:察舉制材料一: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晉書·段灼傳》活動2:據教材和上述材料,請你解釋“察舉制”。(包括含義及作用)含義:作用:3.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活動3:結合產生背景及實施情況,簡要評價九品中正制。背景:實施情況:評價:(1)積極:(2)消極:4.隋唐至兩宋:科舉制的確立與完善材料二: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宋]汪洙《神童詩》材料四: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整,以輔成大一統政府之團結與鞏固。——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五:(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活動4:據教材和上述材料,分析科舉制確立的背景,思考為什么說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善的選官制度?背景:原因:活動5:據教材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兩宋科舉制的完善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5.元明清:科舉制的繁榮與衰落活動6:據教材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科舉制的繁榮與衰落的主要表現。繁榮表現:衰落表現:活動7:思考下圖反映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呈現出什么趨勢?變化的實質是什么?(實質:) (趨勢:)二、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時期 制度 考核時間 考核機構 考核方式 考核標準 考核對象 考核結果秦漢隋唐 兩宋明清1.基礎落實:據教材敘述完成下表。2.合作探究:歸納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發展總趨勢。三、古代的官員監察制度1.基礎落實:據教材敘述完成下表。秦漢 隋唐 宋 元 明清中央地方2.合作探究:據材料與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并對其作簡要評價。材料六:中國古代監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監察體系初步建立。魏晉至隋朝,御史臺是國家最高監察機構。唐朝建立了系統的諫官制度。宋代沿襲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內設通判監察行政,設提刑官專司刑訟,設轉運使監督財政,大大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明朝初年,設置獨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給事中監察六部活動,科道并立;設提刑按察使司等強化對地方官員的監察。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監察體系,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摘編自高丹《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探析》特點:評價:(1)積極:(2)消極:課堂小結檢測練習1.漢代,中央各部門長官與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屬官,曾一度出現“名公巨卿,以能致賢才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為重”的現象。能夠保障辟召制度有效運作的是( )A.分科考試選官制建立 B.監察體系的改進C.郡國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舉制度的實施2.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史秩僅600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2 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 )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課后鞏固】《練透》1—16題。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