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導學案)【2022年課標】通過了解西漢“削藩”和尊崇儒術,知道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通過了解漢武帝大一統,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學習目標】1.知道漢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經濟方面采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2.理解漢武帝鞏固大一統局面的目的與影響。3.理解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學會評價漢武帝。【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推恩令”;罷黜百家,尊崇儒術;鹽鐵專賣。學習難點: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評價漢武帝一生的功過。【思維導學】【核心背記】一、“推恩令”的實施1.背景:西漢初, 勢力強大,地方 發展起來,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2.內容: 提出,規定諸侯王除以 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 制定封號。3.影響: 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從此一蹶不振,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1.背景:西漢初,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很弱,統治者奉行“ ”的政策,諸子百家的學說在社會上很流行。2.措施:(1)接受董仲舒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 ,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2)漢武帝在長安興辦 ,以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儒學人才。3.影響: 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三、鹽鐵專賣1.背景:私人鑄幣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 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2.措施:(1)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 。(2)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 、專賣。(3)在全國范圍內統一 ,平抑物價;3.作用:使國家的 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基礎。四、北擊匈奴1.漢初與匈奴關系(1)背景:匈奴首領 單于統一蒙古草原,南下襲擾;漢初國力疲弱。(2)關系:對匈奴實行“ ”。2.漢武帝時北擊匈奴(1)原因:西漢強盛起來, 組建起強大的騎兵隊伍。(2)過程: 年,漢武帝派衛青、 出擊匈奴,取得 戰役的勝利。(3)作用:沉重打擊了匈奴,再無力與 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3.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影響: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 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 時期。【易混易錯】1.漢武帝大力發展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而非大學。2.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采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秦始皇與漢武帝雖然對待儒學的態度不同,但他們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其統治。4.西漢建立刺史制度,監視地方官吏;秦朝設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重難點突破】1.漢武帝為什么要實施“推恩令”來加強中央集權?(1)減少阻力。如果直接撤銷諸侯國,諸侯王勢必抵制。而采取“推恩”的辦法,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這樣“推恩”分封合情合理,諸侯王不好抵制,削藩的阻力就減小了。(2)效果好。一方面,通過“推恩”分封,王國勢力越分越弱,無力對抗中央;另一方面,諸侯王其他子弟由于也能分封土地并授爵為列侯,對中央心存感激。2.秦始皇與漢武帝鞏固統一措施的比較項目 秦始皇 漢武帝不同點 政治 確立皇帝制度,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推行郡縣制 實施“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建立刺史制度經濟 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 統一鑄造五銖錢;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思想文化 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興辦太學軍事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北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相同點 ①政治上,都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②思想上,都加強思想控制,以思想上的大一統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③軍事上,都對匈奴采取強硬的打擊措施,都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王朝【分層作業】(一)、夯實基礎1.“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及了中國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漢武”最主要的功績是( )A.創立了中央集權 B.結束割據,實現國家統一C.鞏固大一統局面 D.推行漢化,促進民族交融2.面對下圖一反映的問題,漢武帝采取的巧妙措施是( ) 圖一A.實行休養生息 B.堅持以農為本C.設立刺史制度 D.頒布推恩令3.下圖為四川成都出土的漢代畫像磚《講經圖),反映了漢代席地而坐講經上課的情形。畫面左側老師坐在桶上,頭戴進賢冠。塌下,六名學生面對老師,跪坐于席,表現出對老師恭恭敬敬、虛心求學的姿態,這一畫面從側面反映出漢武帝時( )A.推行儒學教育,尊崇儒學的態度 B.倡導平等教育C.只允許儒學存在,禁絕其他思想 D.興起講學之風4.秦統一六國后,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和車軌,修筑萬里長城。漢通過休養生息、解決王國問題、尊崇儒術和北擊匈奴,出現了“大一統”。從上述內容可以概括出秦漢時期的階段特征為(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B.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國家的產生和發展5.如圖思維導圖中的“?”指代的杰出人物是( )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6.漢武帝一方面加強對商業和商人的管理,實行徹底的幣制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地方鑄錢,統一貨幣;另一方面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發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強地主發展起來C.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得以提高 D.使朝廷對社會的經濟控制加強(二)、鞏固提升7.以下是我國古代某歷史人物年譜表(部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公元前141年 公元前136年 公元前129年 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119年 公元前118年 公元前87年即皇帝位 置五經博士 派衛青等北擊匈奴 頒布推恩令 中央收歸鹽鐵經營權 下令鑄造五銖錢 崩,葬于茂陵A.該年譜采用了年號紀年法 B.秦始皇開創中央集權君主制度C.漢武帝鞏固了大一統王朝 D.東漢光武帝采取措施穩定社會8.漢武帝元朔二年到漢成帝永始三年113年間,梁國按朝廷命令共分出十七個侯國。材料中的“朝廷命令”是( )A.實施“推恩令” B.合并郡縣,裁剪官員C.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D.罷黜百家,獨尊儒術9.有學者認為:“秦代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漢代重在‘尊’,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入仕途徑之中。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統一思想 B.以法治國 C.順應自然 D.選賢任能10.“文明有兩個載體:一是政治的載體即國家,二是精神的載體即意識形態……早在公元前2世紀,中國社會就已將孔子的學說(精神載體)與帝國的結構(政治載體)契合起來,形成了思想與國家的完美對接?!毕铝心膫€措施符合材料主旨( )A.焚書坑儒 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C.鹽鐵官營 D.察舉制11.古代某職官初設時,“秩六百石,員十三人”,開朝會時其班序也遠在“二千石”之后,但享有直接向皇帝面陳奏事的權力,并“代表中央監制品秩二千石的高官”。該職官是(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錦衣衛12.漢初將冶鐵、采礦、煮鹽等山澤之源下放給私人經營,出現了大量靠經營冶鐵、煮鹽的富商,形成一股與中央政權相抗衡的社會勢力。武帝時期,多次大規模的征討匈奴,軍費開支浩繁,財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貸,而富商大賈卻“不佐國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漢武帝( )A.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B.釋放奴婢,減輕刑罰C.合并郡縣,裁剪官員 D.實行鹽鐵官營、專賣13.秦漢時期是中國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化整合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盛的時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統一后,嬴政首先從體制改革入手,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郡縣二級的行政長官(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這種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打破了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確保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摘編自紀錄片《中國第一位始皇帝》材料二:……所謂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鞫季啊⑽涠螅ㄎ鳚h景帝、武帝后),始令諸侯王不得治民,漢置內史治之。自是之后,雖諸侯王,亦無君國子民之實,不過食其所封之邑入,況列侯乎?——馬端臨《文獻通考·封建考》材料三: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於斯糯袊|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這種地方行政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請依據材料一指出這種制度的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地方行政長官是如何產生的?(2)據材料二回答,西漢景帝、武帝統治前后,諸侯王的權力有何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武帝為解決諸侯王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3)據所學回答,秦始皇、漢武帝在監察方面各采取了什么措施?(4)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括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三)、沖刺中考14.(2023·遼寧阜新·統考中考真題)他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位皇帝是( )A.漢高祖 B.漢文帝 C.漢景帝 D.漢武帝15.(2023·山東東營·統考中考真題)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有的公開反抗朝廷派來的官吏,有的甚至舉兵叛亂。漢武帝為解決這一問題所采取的措施是( )A.實施“推恩令” B.平定七國之亂 C.興辦太學 D.確立察舉制16.(2023·湖北·統考中考真題)“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都一樣。天下大亂,皆因思想自由,言論不一……”。材料中的“動機”是指( )A.樹立皇帝絕對權威 B.弘揚傳統思想文化C.消滅種種異端學說 D.統一思想鞏固統治17.(2023·江蘇蘇州·統考中考真題)從漢武帝建元五年設置五經博士,儒家經學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專攻經學的博士弟子由武帝時的五十人,逐步遞增,成帝時增加到三千人。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文景之治”政治清明 B.察舉制度逐步確立C.“推恩”諸侯加強控制 D.儒家經學成為官學18.(2023·甘肅定西·統考中考真題)漢武帝曾派著名農學家趙過到邊疆地區傳播農耕技術,他在西北邊疆地區推廣了代田法,還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技術帶到西北邊疆。這做法( )A.清除了漢代民族之間的隔閡 B.有助于推動西北邊疆農業發展C.實現了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 D.加強了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三)、沖刺中考12.(2023·吉林長春·統考中考真題)“漢興,接秦之敝,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贬槍@種情況,西漢統治者實行的政策是( )A.休養生息 B.重文輕武 C.文化專制 D.閉關鎖國1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真題)《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懂。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嚴刑峻法 B.休養生息 C.鹽鐵官營 D.重文輕武14.(2022·湖南益陽·統考中考真題)西漢初年“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到漢武帝時期,“牛馬成群,農夫以馬耕載,而民莫不騎乘”。這一變化主要反映了西漢( )A.社會政治清明 B.經濟恢復發展 C.中央集權加強 D.農民負擔沉重15.(2022·湖北宜昌·統考中考真題)2022年3月,陜西西安江村大墓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該項考古成果確認江村大墓即為漢文帝霸陵,否定了元代文獻記載霸陵在鳳凰嘴的觀點,此事表明( )A.歷史文獻可信度高于考古發現 B.考古發現可信度高于歷史文獻C.考古發現不能作為歷史證據 D.歷史文獻記載的都不是真實的16.(2022·天津·統考中考真題)2021 年考古發現,霸陵陪葬物以陶器為主,金銀器很少。與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相吻合。這印證了漢文帝( )A.勤儉治國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虛懷納諫【核心背記】一、1.諸侯王 豪強地主2.主父偃 嫡長子3.諸侯王二、1.無為而治2.(1)正統思想(2)太學(3) 儒學三、1.富商大賈2.(1)五銖錢(2)鹽鐵官營(3) 調配物資3.財政 經濟四、1.(1)冒頓 (2)和親2.(1)漢武帝(2)公元前119 霍去病 漠北 (3)西漢3.大一統 鼎盛【分層作業】1.C2.D3.A4.C5.D6.D7.C8.A9.A10.B11.C12.D13.(1)郡縣制;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由皇帝直接任命。(2)權力被削弱;推行推恩令。(3)秦始皇設御史大夫、漢武帝建立刺史制度。(4)確立并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了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統時期。14.D15.A16.D17.D18.B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