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案【課程標準】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層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教學重點】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教學難點】義和團運動的性質及評價;《辛丑條約》的影響【導入新課】梁啟超說過甲午戰爭真正喚醒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陳旭麓現在其《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中也指出,甲午一戰使得中國從變局急轉為前所未有的危局。魯迅先生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總結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孕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的民族危機加劇的態勢下,中國的仁人志士是如何扶危局,應變局的?【講授新課】任務1: 同學們6—8人為一個學習單元組,結合教材與導學案,同學們分為“資產階級組”,“農民階級組”,負責收集整理他們為救亡圖存所付出的政治實踐,效果如何? 為什么?請談談你的心得與認識。一. 資產階級救亡路—變法:戊戌維新變法(資產階級組)思考1: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戊戌變法的時代背景與歷史影響。1.原因:政治形勢: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進一步加劇;經濟與階級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與民族資產階級壯大;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想的奠基,康梁維新派大量宣傳維新新思想;西學東漸想一想:康梁維新派為宣傳維新新思想付出了哪些努力?康有為撰寫《孔子改制考》將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師,意欲何為?(發生)公車上書;(發展)報刊,學會,學堂;高潮(百日維新)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國內封建勢力的強大;減少維新變法改革的阻力2.內容:《定國是詔》問題1:仔細閱讀《定國是詔》的內容,是否體現了康梁維新派的政治主張?為什么?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減少維新變法改革的阻力3.失敗: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思考2: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啟示以及歷史影響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根本);客觀原因:國內封建頑固勢力過于強大;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國際環境不利主觀原因: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和嚴密的組織;缺乏群眾基礎且依靠無實權皇帝;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理論錯誤封建思想濃厚未超出中體西用的范疇,未觸及最根本的封建政治制度;急于求成,用人不當,變法計劃失當;啟示: 歷史證明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也終因其自身局限性無法獨立救中國。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漫長而坎坷影響: 進步性: 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級了舊官僚體制;具有愛國性,進步性與啟蒙性(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首要目標,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主張發展資本主義符合大勢歷史大趨勢,具有進步性;促進了國人覺醒和思想啟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啟蒙性。)局限性:沒有真正突破中體西用的范疇,特別是沒有觸及沒落的封建專制制度二. 農民階級抗爭路—扶清:義和團運動(農民階級組)思考3: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義和團運動的時代背景,口號與歷史影響原因:根本原因:民族危機的加深;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口號:扶清滅洋:扶清:客觀上反映了民族危機的加劇,民族矛盾抬升成為主要矛盾;農民階級具有強烈而又樸素的愛國精神;對清政府的反動本質認識不清最終導致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滅洋:中國人民具有強烈的反帝決心;具有盲目排外愛國主義永遠是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但從愛國主義出發走向近代化和從愛國主義出發回到中世紀,確乎并不同義。 ——陳旭麓(師)引導學生要理性愛國,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認清形勢的發展影響:(性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以農民階級為主體的,自發的自下而上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進步性)義和團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帝國主義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局限性)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缺乏先進階級的領導和科學理論的指導,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啟示: 歷史再次證明舊式的農民戰爭無法救中國,因為近代中國的農民具有不可超越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便是例證;然這場農民愛國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為后來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奠基。三. 虎狼環伺入中華—危局:八國聯軍侵華(民族危機加劇)思考4: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罪行與影響原因:根本原因: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直接原因:借口義和團運動危機了在華的既得利益2.過程:(1)1900.06. 10西摩爾率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 在廊坊附近到義和團和清軍阻擊;(廊坊、楊村阻擊戰);(2)1900 06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義和團和清軍投入天津保衛戰;(3)1900.06.21慈禧向各國“宣戰”;(4)1900 08中旬北京失陷, 慈禧攜光緒出逃西安。3. 罪行: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犯下了駭人聽聞的罪行,俄國趁機侵占中國東北問題2:如何看待慈禧態度前后之變?慈禧聲稱宣戰的原因是國家面臨危亡,但實際上她宣戰的原因完全是為了自己個人的政治利益(充分反映了清朝政府和最高統治者的腐朽)東南互保:思考5: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東南互保的實質和影響。慈禧宣戰詔書發布后,南方各省紛紛拒絕響應。6月26日,盛宣懷與各國領事簽訂《東南互保約款》,即““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張之洞: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材料1:“這些督撫的買辦化程度較深,而且又處在帝國主義直接控制的‘勢力范圍’之中……因此極端反對后黨和頑固派這種危險的政治鬧劇……” (章開沅) 材料2:“東南互保使風雨飄搖的中國,幸免瓜分之禍。糜爛僅限于大河以北,東南半壁未睹烽煙。” (戴玄之) 材料3:“是時東南諸督撫,和上海各領事訂立互保之約……雖得將戰禍范圍縮小,然中央的命令,自此更不行于地方了……滿清政府至此,遂無可維持。”(呂思勉)實質:中央權威的式微和地方勢力的擴張影響:具有維護自身勢力利益的自私性;客觀上保護了南方社會經濟免受列強蹂躪破壞了中央集權,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埋下了清朝滅亡的伏筆。結果:中國戰敗,和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1901.09.07思考6:結合教材與導學案上的材料,分析思考《辛丑條約》帶給中國的深遠影響,以及列強侵華的新特點(師)說明: 慈禧為首的地主階級頑固派已經轉變成列強在華利益的代言人!這代表著清政府已經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帝國主義列強從直接侵華→以華制華,加劇了對中國的資本輸出,《辛丑條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師)深度探究:結合導學案與教材,誠然慈禧態度之變改變了中國,確為千古罪人;試分析思考,即便沒有慈禧,晚晴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救亡圖存真的能成功嗎?為什么?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但資金較少、規模較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維新派是新舊生產力交融的產物。2.傳統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開始解體,農業經濟遭到極大破壞,封建農業制度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農民階級是落后生產力的代表。3.地主階級地方實力派大多帶有買辦階級的背景,經濟上受制于帝國主義列強。(師)過渡總結:慈禧代表的不僅是頑固派,更是中國的傳統社會,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這樣一股從農業社會走來的力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國的救亡圖存需要新力量!(師) 那么,中國的救亡之路在哪里?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毅然決然的放棄維新改良,走上了暴力革命除滿救中國的光明之路,也為亞洲覺醒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回首歷史,1901年和2021年都是辛亥年,但中國已經不是原來的中國了。我們來看,1949年開國大典標志中華復興新中國誕生,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伴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我們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了;20世紀70年代,中國積極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國的外交也從一條線走出了一大片,上海金茂大廈,磁懸浮列車,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中國的國防科技,神舟系列,探月衛星,北斗定位等等,標志著中國強起來了……這便是中國道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富起來了…強起來了夢真起來了……【課堂總結】【作業設計】“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是中國的社會存在具有很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框架的內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生劇烈變化,有人據此圖示中國近代歷史的變遷(見課件圖)。問題:請根據材料并集合所學,評析“沖擊—反應”模式。(要求:對該模式贊成或反對均可,觀點要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