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東平明湖中學高一歷史學案課題 遼夏金元的統治 編號 10課型 新授課 主備人 審核人審批人 使用時間班級: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課標要求】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情況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節內容】遼與西夏金朝入主中原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知識梳理】一、遼與西夏1.遼朝(1)建立: 年, 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后來版圖擴大,改國號為 。(2)遼與北宋關系:長期對峙,大部分時間里維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頻繁,貿易活躍。(3)遼朝南、北面官設置:南面官負責 ,北面官負責 。2.西夏(1)建立: 年, 稱帝,定都興慶府,國號大夏,史稱 。(2)制度:基本模仿 ,中央機構除漢式官稱外,同時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二、金朝入主中原1.建立政權與入主中原(1) 年,女真族首領 舉兵反遼,次年稱皇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府,會寧府也稱上京。(2) 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與南宋逐漸形成對峙局面。(3) 年,金遷都 ,將燕京改名為中都。2.政治制度(1)特點:基本沿襲 制度,同時保持了一套 的管理系統。(2)猛安謀克制度: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3.金朝的盛衰(1)“大定之治”:12世紀后期 在位,金朝進入鼎盛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史稱“ ”。(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襲擾,猛安謀克又日益腐化,統治逐漸衰落。三、從蒙古崛起到元朝統一1.蒙古政權的建立與擴張(1)建立: 年, 統一草原各部,建立 。(2)擴張:先后滅掉 ,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 。2.元朝政權的建立:126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 即位。 年,忽必烈定國號為 。3.元朝的統一: 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4.元朝鞏固統一的措施(1)修筑驛道:元朝修筑了四通八達的 ,設立驛站(2)行省制度①內容:當時中央的宰相機構是 ,委派官員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稱為 。②特點及意義: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行政效率較高;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3)宣政院:直屬中央政府,管理 地區。(4)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管理軍政事務,加強了對 的管轄。(5)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晉江,履行行政管理職能,以經略 。四、元朝的民族關系1.蒙古族和回族(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2)回族:元朝時,很多蒙古人遷入中原,同漢族雜居相處。來自 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 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一回回。2.“四等人制”:蒙古統治者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依次為 。3.民族交融:蒙古統治者滅亡后,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課堂探究】1.遼、夏政權相似之處。2.少數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現。【鞏固練習】(選擇題每題2分)1、金朝于1153年遷都燕京,此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舊俗的根本原因是( )A.適應對高度發展的農耕地區的統轄與管理 B.金朝舊俗已不適用,應當完全拋棄C.金朝統治者認識到舊俗的弊端 D.百姓開始反對舊俗2、(2019湖南重點高中聯考)據文獻記載:“國初,有征伐之役,分任軍民之事,皆稱行省,未有定制。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據材料可知,元代行省( )A.最初是中央派出機構 B.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權 D.轄區廣闊且權力較大3、《全元詩》收錄了五千余位元代詩人流傳至今的十三萬首詩,這些詩人來自不同的民族。這主要反映了( )A.唐朝詩學的持續發展 B.元朝疆域遼闊、文化繁榮C.元代的歷史文化特征 D.元代的詩壇相當興盛4、(2019江蘇鹽城中學高中檢測)“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鎮壓地方之上,實為一種變相之封建。而漢、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可得。此制大體上為明、清所承襲,于地方政事之推進,有莫大損害。自此遂只有中央臨治地方。”這說明該制度( )A.使皇權不斷強化 B.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進C.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為后世所沿用5、(2019湖南衡陽八中高中檢測)元朝在行省轄區和疆界范圍上有很明確的劃分,尤其是江浙行省所轄的“四至八到”,《南村輟耕錄》記載,東至大海,西至鄱陽湖,接連江西省南康路界,北至揚子江,接連淮南省揚州界,南至汀州路,接連廣東潮州界,東南到漳州路海岸,西南與江西省建昌路接界,東北到松江海岸,西北與河南省安慶路接界。從材料可以得出元朝設行省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強中央集權滿足中央財政需要 B.打破地理界限,加強中央軍事控制C.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防止武將專權,加強對地方的監察6、元朝的科舉制度基本上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科舉分為鄉試、會試及殿試。元代科舉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內的人民)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嚴格,鄉試、會試考中名單都按種族分配。這表明( )A.元朝以科舉作為協調蒙漢關系的主要手段 B.元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和完善C.元朝統一后全面推行漢化政策 D.協調少數民族和以漢族為代表的民族之間的關系7、據元人葉子奇《草木子》一書記載,元世祖忽必烈曾說,管行政的中書省是他的左手,管軍事的樞密院是他的右手,管監察的御史官是他用來醫治兩只手的。這體現了( )A.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B.三權之間相互牽制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家國一體的政治特征8、有學者認為,元朝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于地方。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這種職能的“中轉站”。該學者的觀點強調了( )A.行省制容易導致地方勢力膨脹 B.行省制下地方權力相當大C.行省制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 D.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機構9、元代在地方設行中書省,在劃區時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環境劃分疆界的規制,這時的區劃“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合湖南湖北為一而洞庭之險失”。這種區劃規制的主要意圖是( )A.防止地方據險割據 B.整合資源發展經濟C.因俗而治加強管理 D.完善基層行政組織10、元朝行省實行圓議連署制與分領制相結合。圓議連署制下數名行省正官共同議政決策,“事從公議”。分領制指“錢糧、兵甲、屯種、漕運”四大職事由正官分別執掌。這種權力運作方式( )A.使地方決策方式發生異變 B.有效提高了中書省的行政效率C.繼承了唐代三省運行機制 D.體現地方權力間的分權與制約11. (15分)[2019·江蘇泰州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竊謂省者,古來宮禁之別名,宰相常議事其中,故后來宰相治事之地謂之省。今天下疏遠去處亦列置行省,此何義也?當初只為伯顏丞相等帶省中相銜出平江南,因借此名以鎮壓遠地,止是權宜之制。今江南平定已十五余年,尚自因循不改,名稱太過,威權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負,驕倨縱橫,無敢誰何,所以容易生諸奸弊……何必令外面權臣借大名分,竊大威權,以恣橫于東南哉?——摘編自程矩夫《論行省》材料二:行省官員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參知政事等六七人組成,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漢人交參任用,其長官又大抵是怯薛宿衛出身的蒙古人或色目人。所掌行政、財賦、軍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圓署會議和專官提調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行省轄區內宣慰司、路府州縣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樞密院)的任用、遷調、考課等管理。世祖末成宗初,行臺監察御史和與行省同處一城的廉訪司,相繼取得了對行省官吏的奏劾、按問、刷卷等權力,而且有所成效。自元代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顧區域經濟聯系,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時至元朝中后期,行省已不敢擅自栽決大政,必須咨請朝廷都省批文而行事。——摘編整理自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行省制實行的背景和行省的性質。(5分)(2)據材料一,概括行省制實行之初的弊端。據材料二,歸納元朝因此采取的措施。(5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行省制對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發展的影響。(5分)1 2 3 4 5 6 7 8 9 10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