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地球的形狀》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新教材第三單元第6課目錄教材簡要分析學生前測分析教學流程設計了解人類認識地球經歷了一個漫長又艱辛的過程。學會質疑、不斷尋找證據的科學精神。【教學目標】 【教學重難點】科學概念目標1.理解地球和太陽、月球一樣,都是一個球體。2.了解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科學探究目標1.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證據,推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觀點。2.用圖示符號整理記錄實驗結果。3.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科學態度目標1.感受古人在認識自然規律時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學探究的興趣。2.積極參加模擬實驗,樂于分享自己的實驗心得。3.傾聽不同的觀點,收集證據,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了解技術的進步可以不斷讓人們更好認識自然現象,發現更多的自然規律。2.感受自然規律的發展需要經歷人們的不斷探究。教學重點:運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收集證據,推理、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觀點。教學難點:月食模擬實驗探究,理解“地球投射在月球的影子是圓形”。直接明確地球是球體,聚焦本節課的任務是帶領學生走進古代生活,引導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地球的大概過程。古人猜想:天圓地方引發認知沖突船模在球面和平面上航行,哪個看到的現象更接近現實?推測出地球的形狀。觀察正方體和球體的影子形狀,看哪個更接近地球的影子形狀,從而再一次推測地球的形狀。麥哲倫環球航行,實踐證明地球是球體二、問卷調差結果和分析學生知道地球是個球體這個常識學生見過月食的很少,知道月食知識的也很少,基于這樣的學情,我們發現這課的難點就是對于現象的認知及相應的模擬實驗,到推理出結論。所以我們必須給他們一定的支架去理解。三、設計思路利用支架理解現象,通過現象推理結論,從而還原人類認識地球的大概歷程。一、聚焦環節利用蒙層效果這樣做的目的是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再看看他們能否依據地球的形狀和顏色猜出是地球。二、探索環節——歷史重演的過程1.天圓地方說?古人沒有高科技,不能走出地球,他們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呢?設身處地的想,如果你是古人,你認為當時的說法合理嗎??讓學生轉換下思想,能讓他們意識到每一種說法都是有一定的證據的,認識到科學上給出的解釋、理論和模型都是在特定的時期內與事實最為吻合。所以當時有那么多人支持這種觀點就不足為奇了。2.遠方的帆船分析:通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孩子知道會先看到船帆的帆頂。定位:讓學生對已知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海洋上駛來的帆船,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情景再現支架一:如果地球是平的,會有這樣的現象嗎?支架二:地球什么形狀才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支架三:怎么驗證?需要什么材料模擬呢?球盡量大一點,觀察者的視線要與球體或桌面最高點平行,小船貼近表面慢慢移動。準備材料:船模、大球、桌面帆船球形地球方形地球3.月食現象思考:地球的影子是什么形狀?地球會是什么形狀,影子才會使圓形的呢?怎么驗證,需要什么材料模擬呢?記錄影子的形狀方形的地球球形的地球光斑模擬月球的亮面4.麥哲倫環球航行用實踐證明了地球是球體的證據5.現代技術確證了地球是球形的證據研討:1.人們是怎樣認識到地球是球體的?回顧本節課提到的人類證明地球是球形的證據2.古人提出自己的說法時,為什么會被不斷的推翻?但是當時為什么會有很多人認可呢?滲透質疑的精神 提出觀點時需要證據支持總結: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是漫長而又艱辛的,雖然知道了地球是球體,但人類并沒有停止對地球形狀的探索,現在又有科學家提出,地球是不規則的球體,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在不斷更新中……引領學生感受技術的發展,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的認知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的。隱射出科技的重要性。謝謝施老師!謝謝黃老師!謝謝每一位聆聽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