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素養導學:史料實證:通過相關圖片及文字史料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歷史解釋:分析兩漢時期科技文化成就繁榮的原因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家國情懷:認識到兩漢時期我國科技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知識構建:一、造紙術的發明紙出現于何時 蔡倫如何改進造紙術 有何優點及意義 1.出現:西漢時期,人們已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2.改進: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工藝,被稱為“蔡侯紙”。3.優點:紙質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4.意義: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張仲景和華佗李約瑟為何如此稱贊張仲景 東漢末年還有哪位名醫 1.張仲景:(1)年代:東漢末年的名醫。(2)成就:寫成《傷寒雜病論》,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辨證施治理論,還發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預防疾病。(3)地位: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稱為“醫圣”。2.華佗:(1)年代:東漢末年的名醫。(2)成就:擅長用針灸、湯藥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麻沸散”;創編“五禽戲”,強身健體。三、歷史巨著《史記》《史記》的作者是誰 內容是什么 為何被魯迅如此稱贊 1.作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2.內容: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3.體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價值: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東漢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張陵創立五斗米道。2.佛教:(1)創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2)傳入:張騫通西域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白馬寺)。(3)影響: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史料研習:“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漢書》歐洲最早的治療黑死病的方法,就是來自到過中國的阿拉伯人所翻譯過來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歐洲學者李約瑟曾贊嘆說:“他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張嵚《張仲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魯迅稱贊《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推動兩漢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的因素(1)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2)經濟上:封建經濟的發展。(3)民族關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加強。(4)對外交往:絲綢之路開辟,中外交流增多。 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任務一】【識讀圖示——科技之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發明造紙術的重要意義。答:造紙術的發明有利于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任務二】【表格梳理——經典中醫】中國古代醫藥學成就《 ① 》為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主張辨明癥狀時,分析陰、陽,辨明虛實;闡述了汗、吐等治療“八法” 東漢醫生華佗發明“ ② ”,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再進行手術 (2)寫出表中①②代表的醫學成就。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你為保護和發展中醫提出合理建議。答:①傷寒雜病論;②麻沸散。建議:政府要加大對中醫藥的扶持力度,促進中醫藥的健康發展等。【任務三】【文學評論——史家遺韻】1958年,考古學家、詩人郭沫若參觀我國西漢一位著名史學家故里時,留下這樣的詩句:“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3)這首詩稱贊的人物是誰 此人被后人譽為“文史祖宗”,他獲得這一美譽的理由是什么 答:司馬遷;司馬遷的巨著《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我國史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文筆優美,所記人物形象生動,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任務四】【薪火相傳】(4)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言之有理即可)A層 課堂達標:1.如下地圖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出土時已成殘片,上面有用細黑線條繪制的道路、山脈、河流和關隘等圖形。考古學家斷定該地圖是漢文帝或漢景帝時期的地圖。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A.蔡倫改進造紙術使該圖得以保存下來B.圖上有道路等圖形說明了它完整清晰C.西漢時紙質書寫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D.西漢時期我國人民已經掌握造紙技術2.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練;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 (C)A.使用簡牘成本較高B.專制統治禁錮思想C.紙的應用影響文辭D.紙張促進文化交流3. (2022 北京期末)《后漢書 蔡倫傳》載:“(蔡倫)用樹膚(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一改進 (D)A.發明了造紙方法 B.損害了紙張質量C.簡化了造紙流程 D.降低了造紙成本4.(2022 綿陽中考)《后漢書 華佗傳》記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據此可知華佗 (C)A.發明“麻沸散”B.發展“治未病”思想C.提倡勞動鍛煉D.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5.《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了他們的功績,也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還為許多下層人物寫下了傳記。以下不會出現在《史記》記述中的是 (C)A.楚漢之爭 B.盤庚遷都C.“光武中興” D.大澤鄉起義6.青虛山位于唐縣城西北35千米處,因“四時之氣清而煦,界入虛無,超然物外”而得名,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追根溯源,關于道教興起時間和人物搭配正確的是 (B)A.西漢時期;董仲舒、華佗B.東漢末年;張角、張陵C.東漢時期;張衡、張角D.西漢末年;華佗、張陵7.(2022·漳州期末)古印度佛像一般袒露右肩,而始建于后秦的甘肅省麥積山石窟佛像,因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右肩用衣角稍加遮擋。這反映了 (A)A.外來宗教的本土化趨勢B.古印度與中國交往密切C.思想發展呈現多元局面D.佛教思想主導儒學體系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為秦始皇專權獨斷,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定額,不完成定額不得休息)那時的奏折是竹簡,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約是現在的30千克。材料二 材料三 他早年受學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一部史書,記述了3 000多年的史事,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材料一說明竹簡作為書寫材料有何缺點 東漢哪個歷史人物的杰出貢獻改變了這一狀況 答:缺點:笨重、攜帶不方便。蔡倫。(2)材料二中兩位名醫的主要貢獻分別是什么 答: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3)材料三中的“他”是誰 “他”寫的史學巨著在我國史學領域的地位如何 答:司馬遷;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4)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時期文化燦爛、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答:經濟的發展;政局的相對穩定;重視對外開放等。(言之有理即可)B層 思維進階: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司馬遷能夠成為偉大歷史學家的原因。答:原因:歷史學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觀真實,理性敘述歷史;創新精神;開闊的視野;自主的實地察訪與史料調查精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史記》產生的歷史背景。答:背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國家統一與穩定);儒家思想的影響;史學傳統;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等。(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撰寫史書應該包括的要素。答:要素:敘述一定時空框架內的歷史事物;有指導思想;客觀、準確的記載;豐富的史實;有作者的認知。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素養導學:史料實證:通過相關圖片及文字史料了解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對中醫學的貢獻、《史記》、道教和佛教等基本史實。歷史解釋:分析兩漢時期科技文化成就繁榮的原因以及對當時和當代社會的影響。家國情懷:認識到兩漢時期我國科技在世界的領先地位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知識構建:一、造紙術的發明紙出現于何時 蔡倫如何改進造紙術 有何優點及意義 1.出現: 時期,人們已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2.改進: 宦官 改進造紙工藝,被稱為“蔡侯紙”。3.優點:紙質提高,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4.意義:便利了典籍的流傳;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張仲景和華佗李約瑟為何如此稱贊張仲景 東漢末年還有哪位名醫 1.張仲景:(1)年代:東漢末年的名醫。(2)成就:寫成《 》,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提出辨證施治理論,還發展了“ ”思想,提倡預防疾病。(3)地位: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稱為“ ”。2.華佗:(1)年代:東漢末年的名醫。(2)成就:擅長用針灸、湯藥治病;能實施外科手術;發明“ ”;創編“ ”,強身健體。三、歷史巨著《史記》《史記》的作者是誰 內容是什么 為何被魯迅如此稱贊 1.作者:西漢史學家 。2.內容:記述了從 到 時期的史事。3.體裁:是中國古代第一部 。4.價值:對中國史學發展影響深遠;在文學史上地位崇高。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 末年,張角創立太平道,尊奉黃帝和老子; 創立五斗米道。2.佛教:(1)創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 ,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2)傳入:張騫通西域后,通過 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白馬寺)。(3)影響: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史料研習:“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漢書》歐洲最早的治療黑死病的方法,就是來自到過中國的阿拉伯人所翻譯過來的《傷寒雜病論》一書。歐洲學者李約瑟曾贊嘆說:“他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張嵚《張仲景:一個拯救了歐洲命運的人》魯迅稱贊《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推動兩漢科技發展和文化繁榮的因素(1)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穩定。(2)經濟上:封建經濟的發展。(3)民族關系上: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加強。(4)對外交往:絲綢之路開辟,中外交流增多。 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承載著生生不息的民族力量和自信。【任務一】【識讀圖示——科技之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發明造紙術的重要意義。【任務二】【表格梳理——經典中醫】中國古代醫藥學成就《 》為東漢名醫張仲景所著,主張辨明癥狀時,分析陰、陽,辨明虛實;闡述了汗、吐等治療“八法” 東漢醫生華佗發明“ ”,讓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覺,再進行手術 (2)寫出表中①②代表的醫學成就。中醫藥學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你為保護和發展中醫提出合理建議。【任務三】【文學評論——史家遺韻】1958年,考古學家、詩人郭沫若參觀我國西漢一位著名史學家故里時,留下這樣的詩句:“龍門有靈秀,鐘毓人中龍。學殖空前富,文章曠代雄。憐才膺斧鉞,吐氣作霓虹。功業追尼父,千秋太史公。”(3)這首詩稱贊的人物是誰 此人被后人譽為“文史祖宗”,他獲得這一美譽的理由是什么 【任務四】【薪火相傳】(4)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A層 課堂達標:1.如下地圖收藏于甘肅省博物館,出土時已成殘片,上面有用細黑線條繪制的道路、山脈、河流和關隘等圖形。考古學家斷定該地圖是漢文帝或漢景帝時期的地圖。據此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蔡倫改進造紙術使該圖得以保存下來B.圖上有道路等圖形說明了它完整清晰C.西漢時紙質書寫材料的使用日益普遍D.西漢時期我國人民已經掌握造紙技術2.章學誠指出,簡牘時代書寫載體空間狹小,書寫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練;紙本時代書寫載體容量擴大,書寫便利,文辭多顯冗長枝蔓。由此可知,章學誠認為 ( )A.使用簡牘成本較高B.專制統治禁錮思想C.紙的應用影響文辭D.紙張促進文化交流3. (2022 北京期末)《后漢書 蔡倫傳》載:“(蔡倫)用樹膚(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一改進 ( )A.發明了造紙方法 B.損害了紙張質量C.簡化了造紙流程 D.降低了造紙成本4.(2022 綿陽中考)《后漢書 華佗傳》記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銷,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終不朽也。”據此可知華佗 ( )A.發明“麻沸散”B.發展“治未病”思想C.提倡勞動鍛煉D.總結中國藥物學成就5.《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書中記錄了帝王將相的歷史活動,肯定了他們的功績,也揭露了他們的腐朽和罪惡;還為許多下層人物寫下了傳記。以下不會出現在《史記》記述中的是 ( )A.楚漢之爭 B.盤庚遷都C.“光武中興” D.大澤鄉起義6.青虛山位于唐縣城西北35千米處,因“四時之氣清而煦,界入虛無,超然物外”而得名,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追根溯源,關于道教興起時間和人物搭配正確的是 ( )A.西漢時期;董仲舒、華佗B.東漢末年;張角、張陵C.東漢時期;張衡、張角D.西漢末年;華佗、張陵7.(2022·漳州期末)古印度佛像一般袒露右肩,而始建于后秦的甘肅省麥積山石窟佛像,因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右肩用衣角稍加遮擋。這反映了 ( )A.外來宗教的本土化趨勢B.古印度與中國交往密切C.思想發展呈現多元局面D.佛教思想主導儒學體系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意為秦始皇專權獨斷,行政事務無論大事小事都親自裁決,甚至用“衡石”計算處理的文書,每天有明確的定額,不完成定額不得休息)那時的奏折是竹簡,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石奏折,一石重的奏折大約是現在的30千克。材料二 材料三 他早年受學于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一部史書,記述了3 000多年的史事,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材料一說明竹簡作為書寫材料有何缺點 東漢哪個歷史人物的杰出貢獻改變了這一狀況 (2)材料二中兩位名醫的主要貢獻分別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是誰 “他”寫的史學巨著在我國史學領域的地位如何 (4)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漢時期文化燦爛、星光耀眼的主要原因。B層 思維進階: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史記》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記載了自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也敘述了漢朝周邊各民族如朝鮮、匈奴和中亞、南亞各地的史實。全書以編年敘事的帝王“本紀”為綱,以人物“列傳”為主體,被稱為“紀傳體”,成為后來歷代官修史書的正宗。司馬遷以儒家的歷史觀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歷史學積淀基礎上,堅持“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著史原則,常常表達自己對于歷史現象的認識甚至疑惑。《史記》充分利用各類先秦文獻、漢朝政事檔案等,客觀、如實地敘述史實,并佐以司馬遷的游歷見聞及民間傳說,力求“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摘編自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司馬遷能夠成為偉大歷史學家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史記》產生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撰寫史書應該包括的要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第三單元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