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素養導學:史料實證:結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時空觀念:通過《三國鼎立形勢圖》,辨別三國位置,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認識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唯物史觀:對比評價曹操,學會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人物。 知識構建:一、官渡之戰“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戰役 這次戰役結果如何 有何影響 1.戰役:200年, 。2.結果:曹操以少勝多。3.影響:為以后曹操 打下基礎。二、赤壁之戰曹操的“志”和“壯心”是什么 為此發動了什么戰役 這次戰役結果如何 產生了什么影響 1.“志”和“壯心”: 。2.戰役:208年, 。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4.影響:為 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思維導引: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而是東漢末年。三、三國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三國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魏 220年 洛陽蜀 221年 劉備吳 229年 建業2.簡述魏、蜀、吳三國經濟發展。(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 。(2)孫吳。①開發江東, 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②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 ,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3)蜀漢: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 地區的開發。思維導引: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標志:229年孫權建立吳國。史料研習: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三國志·諸葛亮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時空觀念:三國鼎立局面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四起。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此后,曹操、孫權、劉備各據一方,勵精圖治。【任務一】【官赤逐鹿英雄出】材料一 當時的漢獻帝,雖有名無權,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機發兵洛陽,迎獻帝到許,借皇帝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材料二 曹操組織軍隊、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平時屯種,戰時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軍糧供應有了保證,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材料三 【教材再開發→相關史事】兩軍在官渡相持時,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告之袁軍糧草輜重屯于烏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進而大破袁軍。(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的原因。材料四 亮(諸葛亮)曰:“……曹操之眾,遠來疲弊……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志》(2)閱讀材料,分析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曹操一勝一敗給了你什么啟示 【任務二】【三分天下謀一統】(3)請你結合時局,談一談三國為什么能夠形成鼎立局面。【任務三】【風流人物論英雄】文學中的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三國演義》史學中的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陳壽《三國志》(4)據材料回答,文學作品和史實記載對曹操評價有何不同 你更認可哪種評價 說出理由。A層 課堂達標:1.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招攬各種人才,這些措施可概括為 ( )A.曹操對外開疆拓土的措施B.曹操強化統一思想的措施C.曹操統一全國經濟的措施D.曹操為取得割據優勢地位的措施2.(2022·呂梁期末)官渡之戰,前后歷時一年多,據《三國志》記載,曹操以2萬多兵力,出奇制勝,擊破了袁紹10萬之兵,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官渡之戰的勝利 ( )A.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B.使得三國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D.掃平了關中的割據勢力3.如圖的歷史手抄報設計,其空白框中填寫的標題應為 ( )A.長平之戰 B.淝水之戰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4.(2022·南通期末)《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于烏林、赤壁。”該戰役 ( )A.發生于公元2世紀B.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C.結束了東漢的統治D.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5.成都簡稱“蓉”,亦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曾是中國歷史上下列哪個政權的都城 ( )A.西漢 B.魏國 C.吳國 D.蜀國6.(2022·南平期末)根據表格所示內容,可以得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于 ( )國名 魏 蜀 吳建立時間 220年 221年 229年A.2世紀早期 B.2世紀晚期C.3世紀早期 D.3世紀晚期7.(2022 濟南月考)曹魏重視農業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孫權開發江東,發展海外貿易。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強對外交往 B.推動文化發展C.促進民族交融 D.鞏固局部統一8.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這里的“大陸”當時最主要是指 ( )A.魏 B.蜀C.吳 D.東漢9.三國時期是一個風云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1)材料一反映出東漢末年怎樣的情景 結合所學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材料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2)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位 簡要說明你喜歡他的理由。材料三 不知你是否發現,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記載有很多的不同:A.小說中“草船借箭”是諸葛亮的計策,但實際上是孫權的事跡。B.“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小說安在張飛身上,刻畫張飛嫉惡如仇、性格暴烈的特點。C.“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都是虛構的,前者為了塑造關羽對劉備的忠義和勇猛,后者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臨危不懼和智慧。D.“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小說中精彩的一段,以此表現周瑜的心胸狹窄,實際上周瑜因箭傷發作而病逝。(3)由此,你有什么樣的結論和認識 B層 思維進階: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實力便已趨于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于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天下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張作耀材料二 如圖有人說,東漢末年分三國,統一國家一分為三,是歷史的退步;也有人認為,三國勢均力敵各自為政,保證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安定,是歷史的進步。請你結合以上兩則材料,用史實論證“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第16課 三國鼎立素養導學:史料實證:結合材料多角度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時空觀念:通過《三國鼎立形勢圖》,辨別三國位置,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認識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唯物史觀:對比評價曹操,學會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人物。 知識構建:一、官渡之戰“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戰役 這次戰役結果如何 有何影響 1.戰役:200年,官渡之戰。2.結果:曹操以少勝多。3.影響:為以后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二、赤壁之戰曹操的“志”和“壯心”是什么 為此發動了什么戰役 這次戰役結果如何 產生了什么影響 1.“志”和“壯心”:統一全國。2.戰役:208年,赤壁之戰。3.結果:孫劉聯軍以少勝多。4.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思維導引: 曹操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而是東漢末年。三、三國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三國 建立時間 建立者 都城魏 220年 曹丕 洛陽蜀 221年 劉備 成都吳 229年 孫權 建業2.簡述魏、蜀、吳三國經濟發展。(1)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2)孫吳。①開發江東,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②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3)蜀漢: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思維導引: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標志:229年孫權建立吳國。史料研習: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三國志·諸葛亮傳》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時空觀念:三國鼎立局面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四起。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此后,曹操、孫權、劉備各據一方,勵精圖治。【任務一】【官赤逐鹿英雄出】材料一 當時的漢獻帝,雖有名無權,卻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于是曹操借機發兵洛陽,迎獻帝到許,借皇帝名義向其他軍閥發號施令,從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材料二 曹操組織軍隊、招募流民在許昌附近屯田,平時屯種,戰時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軍糧供應有了保證,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材料三 【教材再開發→相關史事】兩軍在官渡相持時,袁紹的謀士許攸降曹,告之袁軍糧草輜重屯于烏巢。曹操便率精兵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進而大破袁軍。(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的原因。答: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②用人上:重用人才,唯才是舉;③經濟上:采用屯田,重視農業生產;④軍事上:曹操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材料四 亮(諸葛亮)曰:“……曹操之眾,遠來疲弊……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志》(2)閱讀材料,分析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曹操一勝一敗給了你什么啟示 答:①曹操戰術失誤、孫劉聯軍采取正確戰術;②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③曹操驕傲自滿、松懈、輕敵。啟示:驕兵必敗。【任務二】【三分天下謀一統】(3)請你結合時局,談一談三國為什么能夠形成鼎立局面。答:①赤壁之戰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曹魏統一北方,孫吳占據江東,蜀漢有諸葛亮治理,各自強大,因此,三國鼎立是三方勢均力敵的結果;②和平安定是民心所向。【任務三】【風流人物論英雄】文學中的曹操——“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羅貫中《三國演義》史學中的曹操——“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陳壽《三國志》(4)據材料回答,文學作品和史實記載對曹操評價有何不同 你更認可哪種評價 說出理由。答:否定和肯定。認可史學中的曹操。因為《三國演義》是文學作品,有虛構的成分,屬于非史料類型。陳壽生活在三國時期,《三國志》屬于一手史料,價值更高。A層 課堂達標:1.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實行屯田、招攬各種人才,這些措施可概括為 (D)A.曹操對外開疆拓土的措施B.曹操強化統一思想的措施C.曹操統一全國經濟的措施D.曹操為取得割據優勢地位的措施2.(2022·呂梁期末)官渡之戰,前后歷時一年多,據《三國志》記載,曹操以2萬多兵力,出奇制勝,擊破了袁紹10萬之兵,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官渡之戰的勝利 (A)A.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B.使得三國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D.掃平了關中的割據勢力3.如圖的歷史手抄報設計,其空白框中填寫的標題應為 (D)A.長平之戰 B.淝水之戰C.官渡之戰 D.赤壁之戰4.(2022·南通期末)《后漢書·孝獻帝紀》中記載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戰役:“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于烏林、赤壁。”該戰役 (D)A.發生于公元2世紀B.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C.結束了東漢的統治D.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礎5.成都簡稱“蓉”,亦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古都之一。成都曾是中國歷史上下列哪個政權的都城 (D)A.西漢 B.魏國 C.吳國 D.蜀國6.(2022·南平期末)根據表格所示內容,可以得知,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于 (C)國名 魏 蜀 吳建立時間 220年 221年 229年A.2世紀早期 B.2世紀晚期C.3世紀早期 D.3世紀晚期7.(2022 濟南月考)曹魏重視農業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孫權開發江東,發展海外貿易。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 (D)A.加強對外交往 B.推動文化發展C.促進民族交融 D.鞏固局部統一8.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大陸與臺灣的聯系。這里的“大陸”當時最主要是指 (C)A.魏 B.蜀C.吳 D.東漢9.三國時期是一個風云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1)材料一反映出東漢末年怎樣的情景 結合所學回答,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答:描繪了東漢末年經濟凋敝、人口減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會現實。原因在于東漢末年州牧郡守擁兵割據、戰亂不斷。材料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2)三國時期,英雄輩出,你最喜歡的是哪一位 簡要說明你喜歡他的理由。答:示例:最喜歡諸葛亮。他足智多謀,致力于西南地區的開發,為了蜀漢政權的強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答案不唯一,其他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三 不知你是否發現,小說《三國演義》和史書《三國志》記載有很多的不同:A.小說中“草船借箭”是諸葛亮的計策,但實際上是孫權的事跡。B.“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小說安在張飛身上,刻畫張飛嫉惡如仇、性格暴烈的特點。C.“過五關斬六將”“空城計”都是虛構的,前者為了塑造關羽對劉備的忠義和勇猛,后者是為了表現諸葛亮的臨危不懼和智慧。D.“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小說中精彩的一段,以此表現周瑜的心胸狹窄,實際上周瑜因箭傷發作而病逝。(3)由此,你有什么樣的結論和認識 答:文學作品是在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并不是真正的歷史。B層 思維進階: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三路軍閥在赤壁之戰之后,實力便已趨于均衡。在這種情況下,出于不進則退的憂慮,各方都致力于境內的經營與治理,在一段時間內使天下形成了比較穩定有序的狀態。——張作耀材料二 如圖有人說,東漢末年分三國,統一國家一分為三,是歷史的退步;也有人認為,三國勢均力敵各自為政,保證了一段時間的和平安定,是歷史的進步。請你結合以上兩則材料,用史實論證“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觀點: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論述:東漢末年州牧割據,229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由分裂走向局部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三國勢均力敵,不再輕易發動戰爭,穩定社會局勢;鼎立局面形成后,都采取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就為日后的統一準備了物質條件。(多角度論證觀點)總結:三國鼎立局面推動了歷史的發展。(與觀點首尾呼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第16課 三國鼎立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第四單元 第16課 三國鼎立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