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課一、知識點 一、史前時期人類的發展進步項目 原始人群時期 原始農耕時代代表 元謀人、北京人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食物來源 采集、狩獵 以農耕為主居住條件 住在洞穴里 建造房屋使用的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社會分工 沒有明顯的社會分工 有原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分工生活群體 原始群居 以血緣關系結合而成的氏族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異同項目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不同 自然環境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房屋樣式 干欄式建筑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主要作物 水稻 粟生活狀況 會挖水井 會使用弓箭和制造彩陶相同 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手工業發散思維:1.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在生產和生活上進步的表現。提示:(1)生產工具: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2)食物來源:北京人靠采集、漁獵獲取食物;半坡居民有了固定的糧食來源,種植粟等農作物。(3)居住條件:北京人居住在天然洞穴里;半坡居民已會建造房屋。2.同是原始農耕文化代表的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為什么會有很大的差異 提示: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孕育出不同的原始農耕類型。主題:史前時期的人類與文明【情景一】史料實證、尋找證物歷史小組的同學們發揮想象力,用文字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長相還類似古猿,前額低平、顴骨突出、嘴部前伸,他們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拿著木棒、各種石器圍捕、砍砸鹿等獵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來看守火種。他們一般在洞內和洞口各堆設一個火堆,用來照明、取暖和驅趕野獸。晚上,男人和女人各自帶著成果回來,圍著篝火分享食物。探究1:請你為他們的描述尋找證據,填寫圖片序號即可。能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據的是:圖二、圖三;能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據的是:圖四、圖五;能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據的是:圖一。【情景二】讀圖學史、時空觀念:探究2:根據圖片,概括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的分布特點。答:分布范圍廣泛,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情景三】時政學史,家國情懷4月5日上午,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隆重舉行,在場全體人員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氣勢恢宏的樂曲聲中,莊嚴肅穆的樂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體現了中華祭祀文明的禮制規范。一條長56米的“中華龍”盤旋、騰空升躍,演繹出龍騰盛世、福佑中華的美好祈愿。今年的公祭活動以“溯源、尋根、凝心、鑄魂”為主旨。探究3:海內外華人齊聚祭拜炎帝和黃帝有何現實意義 答:可以弘揚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展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歷史底蘊;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二、選擇題1.(2022 聊城中考)“在長期的勞動中,人類逐漸學會如何說話、制作工具和使用火,從而進化成了‘人’。”這里的“進化”應發生在 (A)A.舊石器時代B.河姆渡文化時期C.半坡文化時期D.堯舜禹時代2.(2022·云南中考)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隊員正收拾工具準備下班,此時一位隊員發現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圓圓的東西,考古學家裴文中激動地喊起來:“這是猿人頭骨!” 這是第一個完整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圖是根據該遺址出土化石復原的遠古人頭像。 依據材料判斷,這一古人類是 (B)A.半坡居民 B.北京人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3.(2022 海南中考)目前,在海南發現了錢鐵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落筆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大港村遺址、石貢遺址、付龍園遺址、鳳鳴村遺址等,在以上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殘片。材料可以佐證海南 (A)A.歷史文化悠久B.人類活動遺址最多C.陸地開發最早D.出土文物最為豐富4.(2022 杭州中考)在黃河流域磁山遺址發掘的文化層(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間)中,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的痕跡,另外還有石鏟、石臼、石杵和圓形陶碗等。據此推測,這一文化層 (C)①處于舊石器時代②處于新石器時代③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④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2 婁底中考)如圖是某遠古人類遺址地當時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地最有可能是 (B)A.元謀人遺址B.河姆渡人遺址C.半坡人遺址D.北京人遺址6.(2022 連云港中考)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D)A.當地傳說 B.地區風俗C.經典文獻 D.出土文物7.(2022 煙臺中考)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間。陶寺類型房址分臺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窯洞四種。與陶寺人居住形式類似的是 (D)A.北京人 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8.(2022 江西中考改編)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推斷出半坡人 (B)A.會制作玉器 B.會紡織制衣C.主要種植粟 D.會建造房屋9.(2022 赤峰中考)“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 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A)A.階級分化的出現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C.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D.生產力水平的低下10.(2022 常德中考)《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C.民族差異 D.國家統一11.(2021·鹽城中考)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這種做法稱為 (A)A.禪讓 B.世襲C.分封 D.專制三、材料分析題12.(2021·鹽城中考改編)稻香話豐年,農業系民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如圖的農作物……距今約7 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遺址也發現了此作物大量外殼的堆積。——摘編于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據材料,指出圖中是何種農作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某遺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區域。答:農作物:稻谷。原始居民:河姆渡人。13.(2022·昆明中考節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日本農學家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等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國粟的對外傳播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答: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課一、知識點 一、史前時期人類的發展進步項目 原始人群時期 原始農耕時代代表 元謀人、北京人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食物來源 采集、狩獵 以農耕為主居住條件 住在洞穴里 建造房屋使用的工具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社會分工 沒有明顯的社會分工 有原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分工生活群體 原始群居 以血緣關系結合而成的氏族 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異同項目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不同 自然環境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房屋樣式 干欄式建筑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主要作物 水稻 粟生活狀況 會挖水井 會使用弓箭和制造彩陶相同 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都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手工業發散思維:1.半坡居民比北京人在生產和生活上進步的表現。2.同是原始農耕文化代表的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為什么會有很大的差異 主題:史前時期的人類與文明【情景一】史料實證、尋找證物歷史小組的同學們發揮想象力,用文字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長相還類似古猿,前額低平、顴骨突出、嘴部前伸,他們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拿著木棒、各種石器圍捕、砍砸鹿等獵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來看守火種。他們一般在洞內和洞口各堆設一個火堆,用來照明、取暖和驅趕野獸。晚上,男人和女人各自帶著成果回來,圍著篝火分享食物。探究1:請你為他們的描述尋找證據,填寫圖片序號即可。能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據的是: ;能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據的是: ;能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據的是: 。【情景二】讀圖學史、時空觀念:探究2:根據圖片,概括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的分布特點。【情景三】時政學史,家國情懷4月5日上午,癸卯(2023)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隆重舉行,在場全體人員向軒轅黃帝像行三鞠躬禮。氣勢恢宏的樂曲聲中,莊嚴肅穆的樂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體現了中華祭祀文明的禮制規范。一條長56米的“中華龍”盤旋、騰空升躍,演繹出龍騰盛世、福佑中華的美好祈愿。今年的公祭活動以“溯源、尋根、凝心、鑄魂”為主旨。探究3:海內外華人齊聚祭拜炎帝和黃帝有何現實意義 二、選擇題1.(2022 聊城中考)“在長期的勞動中,人類逐漸學會如何說話、制作工具和使用火,從而進化成了‘人’。”這里的“進化”應發生在 ( )A.舊石器時代B.河姆渡文化時期C.半坡文化時期D.堯舜禹時代2.(2022·云南中考)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隊員正收拾工具準備下班,此時一位隊員發現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圓圓的東西,考古學家裴文中激動地喊起來:“這是猿人頭骨!” 這是第一個完整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圖是根據該遺址出土化石復原的遠古人頭像。 依據材料判斷,這一古人類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3.(2022 海南中考)目前,在海南發現了錢鐵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落筆洞古人類文化遺址、大港村遺址、石貢遺址、付龍園遺址、鳳鳴村遺址等,在以上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殘片。材料可以佐證海南 ( )A.歷史文化悠久B.人類活動遺址最多C.陸地開發最早D.出土文物最為豐富4.(2022 杭州中考)在黃河流域磁山遺址發掘的文化層(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間)中,發現了數以百計的窖穴,其中很多窖穴底部有糧食堆積的痕跡,另外還有石鏟、石臼、石杵和圓形陶碗等。據此推測,這一文化層 ( )①處于舊石器時代②處于新石器時代③當時已經出現了原始農業④當時主要的糧食作物是水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2 婁底中考)如圖是某遠古人類遺址地當時干欄式建筑的復原圖。該地最有可能是 ( )A.元謀人遺址B.河姆渡人遺址C.半坡人遺址D.北京人遺址6.(2022 連云港中考)下列材料都涉及了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歷史,其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 )A.當地傳說 B.地區風俗C.經典文獻 D.出土文物7.(2022 煙臺中考)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間。陶寺類型房址分臺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窯洞四種。與陶寺人居住形式類似的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C.河姆渡人 D.半坡人8.(2022 江西中考改編)根據半坡遺址出土的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推斷出半坡人 ( )A.會制作玉器 B.會紡織制衣C.主要種植粟 D.會建造房屋9.(2022 赤峰中考)“紅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極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發現于內蒙古赤峰紅山而得名。從考古發掘來看,距今5 000多年前的紅山人墓地多為積石冢,是規劃的墓地,處于中心的大墓隨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邊緣依次為少量的玉器、豬狗、陶器,個別的沒有隨葬品。這些隨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階級分化的出現B.宗教信仰的多元化C.敬畏祖先觀念的產生D.生產力水平的低下10.(2022 常德中考)《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C.民族差異 D.國家統一11.(2021·鹽城中考)堯年老時,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由舜繼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這種做法稱為 ( )A.禪讓 B.世襲C.分封 D.專制三、材料分析題12.(2021·鹽城中考改編)稻香話豐年,農業系民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長江中下游的先民開始栽培如圖的農作物……距今約7 000年的浙江余姚某遺址也發現了此作物大量外殼的堆積。——摘編于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據材料,指出圖中是何種農作物。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某遺址”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區域。13.(2022·昆明中考節選)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日本農學家認為,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到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據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等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及中國粟的對外傳播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課 同步練習(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第一單元 單元復習課 同步練習(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