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素養導學:史料實證: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時空觀念:識讀《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家國情懷:了解祖先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與成就,培養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知識構建:一、原始農業的發展1.表現:距今10 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 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2.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3.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思維導引: 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是“原始農牧業階段”的早期居民代表,請填寫下表,了解他們的生活特征。項目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距今年代 約7 000年 約6 000年生活地點 浙江余姚河姆渡(長江流域) 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房屋樣式 干欄式建筑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 使用磨制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糧食作物 水稻 粟家畜飼養 豬、狗和水牛為主 豬和狗等原始 手工業 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最具特色的陶器為彩陶,有裝飾品和樂器,會簡單的紡織、制衣思維導引: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因為大江大河流域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進行農業生產。史料研習: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牧業”兩大階段……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原始農耕經濟最早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模。圍繞著“原始農耕生活”這個主題,同學們進行了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任務。【任務一】【文物 體會先民智慧】【教材再開發→課后活動】(1)文物記載歷史。分別簡述下列文物(與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相關)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圖二備注:“骨耜”大多數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答:圖一:河姆渡人會制作陶器;飼養家畜;掌握了雕刻技術等。圖二:河姆渡人會制作和使用農業生產工具,從事農業生產;狩獵是重要的生產活動。圖三:半坡居民種植粟;原始農業已經出現。圖四:陶器應用于半坡居民的日常生活;原始繪畫藝術出現;制陶技術進步;捕魚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言之有理即可)【任務二】【建筑 解讀房屋特色】(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房屋樣式不同,這是由什么決定的 請加以說明。答:決定因素:自然環境。①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地勢低洼、氣候溫暖潮濕,干欄式房屋(圖五)利于通風、防潮、防蟲蛇。②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北方地區氣候寒冷干燥、風沙大、雨水少,半地穴式房屋(圖六)既可以抵擋風雨,又可以御寒保暖。【任務三】【詞匯 闡釋原始農業】(3)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請以“工具·作物·文明”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以下關鍵詞可供參考、使用)新石器時代 粟、稻 家畜飼養聚落 原始農業答:題目:工具·作物·文明論述:約10 000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先民對各類可食用植物的認識逐漸加深。他們用骨耜、石斧、石鐮等簡單的勞動工具,從事原始農業。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先民開始栽培稻,黃河流域的先民開始種植粟。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標志著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A層 課堂達標:1.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上述材料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D)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2.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穩”。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標志著 (D)A.原始手工業興起與發展B.原始畜牧業興起和發展C.原始部落興起和發展D.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3.(2022·天津期中)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連接的木構件工藝(如圖)。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榫卯木構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這項技術(C)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銅農具C.建造干欄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4.(2022·黃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厘米—50厘米,最厚處達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D)A.開始推廣牛耕技術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D.已經從事農業生產5.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7 000—5 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C)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6.(2022·泉州期中)據表可知,中國早期文明 (C)文化 良渚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地區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遼河流域典型文物 玉器、竹器 編織、陶器 黑陶、玉器、 骨刻文字 彩陶、玉雕、 冶鋼坩堝A.領先世界 B.相對封閉C.多元一體 D.發展緩慢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二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1)根據材料一,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答: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會制作簡單的原始樂器。(2)材料二是某同學在博物館看到的部分文物,請你從這些文物中推斷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答:使用磨制石器,從事農業生產,會紡織、制衣。(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 答:半坡原始居民。粟。(4)結合三則材料說一說,在原始聚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有哪些因素。(至少兩項)答:原始農耕的出現;人們過上定居生活等。B層 思維進階:8.走進古遺址,感悟歷史空間的恒遠和生命傳承的意義。觀察下面古遺址,回答問題。(1)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分別生活在哪個大河流域 這些先民會隨意遷徙嗎 為什么 答:河姆渡人:長江流域;半坡居民:黃河流域。不會。在稻、粟等農作物種下后,必須等待收割,而且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不高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較高,不能隨意耕種,這就要求人們定居下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衣食來源比較穩定,也為定居提供了條件。(言之有理即可)(2)根據所學知識,說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還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答:相似之處:都種植農作物;都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都會制作陶器和樂器。不同之處: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兩者的房屋建筑樣式不同,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是干欄式建筑,半坡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種植的農作物不同,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3)請用一句俗語解釋兩處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素養導學:史料實證: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時空觀念:識讀《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家國情懷:了解祖先在生產勞動中的智慧與成就,培養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認同和尊重。知識構建:一、原始農業的發展1.表現:距今 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 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 均發現于中國。2.標志: 、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 、磨制石器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3.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思維導引: 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二、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是“原始農牧業階段”的早期居民代表,請填寫下表,了解他們的生活特征。項目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距今年代 約7 000年 約6 000年生活地點 浙江余姚河姆渡( 流域) 陜西西安半坡村( 流域)房屋樣式 建筑 房屋生產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農業工具以 最為典型 使用 石器,制造骨器、角器等糧食作物家畜飼養 豬、狗和水牛為主 豬和狗等原始 手工業 會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最具特色的陶器為 ,有裝飾品和樂器,會簡單的紡織、制衣思維導引: 我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因為大江大河流域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進行農業生產。史料研習:我國原始社會若按“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演進”劃分,可分為“原始采獵業”和“原始農牧業”兩大階段……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增殖天然的產品,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的發祥地之一,原始農耕經濟最早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模。圍繞著“原始農耕生活”這個主題,同學們進行了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任務。【任務一】【文物 體會先民智慧】【教材再開發→課后活動】(1)文物記載歷史。分別簡述下列文物(與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相關)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圖二備注:“骨耜”大多數是用偶蹄類動物的肩胛骨加工制成)【任務二】【建筑 解讀房屋特色】(2)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的房屋樣式不同,這是由什么決定的 請加以說明。【任務三】【詞匯 闡釋原始農業】(3)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請以“工具·作物·文明”為題,寫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以下關鍵詞可供參考、使用)新石器時代 粟、稻 家畜飼養聚落 原始農業A層 課堂達標:1.現在常說的“新石器”與“舊石器”時代,以人類生產食物來維持生計的方式為分界線。從舊石器時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時代生產食物。上述材料認為劃分新、舊石器時代的分界線是( )A.天然火的運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現 D.原始農業的興起2.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穩”。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發展,標志著 ( )A.原始手工業興起與發展B.原始畜牧業興起和發展C.原始部落興起和發展D.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3.(2022·天津期中)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連接的木構件工藝(如圖)。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榫卯木構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這項技術( )A.制作精美玉器 B.制作青銅農具C.建造干欄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4.(2022·黃石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厘米—50厘米,最厚處達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 )A.開始推廣牛耕技術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D.已經從事農業生產5.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而得名。距今7 000—5 000年,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等地區,并分為不同的文化類型。下列哪一文化遺址最可能是考古學家研究仰韶文化類型的對象(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6.(2022·泉州期中)據表可知,中國早期文明 ( )文化 良渚文化 龍山文化 紅山文化地區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遼河流域典型文物 玉器、竹器 編織、陶器 黑陶、玉器、 骨刻文字 彩陶、玉雕、 冶鋼坩堝A.領先世界 B.相對封閉C.多元一體 D.發展緩慢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等和睦。——《簡明中國歷史讀本》材料二材料三 彩陶形制美,畫紋亦多殊。或則呈人面,或則呈雙魚。農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護壕深二丈,其廣亦相如。奈何遺址中,獨不見文書。——郭沫若(1)根據材料一,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發展。(2)材料二是某同學在博物館看到的部分文物,請你從這些文物中推斷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狀況。(3)材料三是郭沫若對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 “農耕既普及”中描繪的原始居民耕種的是什么農作物 (4)結合三則材料說一說,在原始聚落形成過程中,起重要推動作用的有哪些因素。(至少兩項)B層 思維進階:8.走進古遺址,感悟歷史空間的恒遠和生命傳承的意義。觀察下面古遺址,回答問題。(1)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分別生活在哪個大河流域 這些先民會隨意遷徙嗎 為什么 (2)根據所學知識,說出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還有哪些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3)請用一句俗語解釋兩處居民生活各不相同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第一單元 第2課 原始農耕生活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