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單元復習課一、知識點 一、夏商周時期的重要制度制度名稱 開創時期 概況世襲制 夏朝 啟在禹死后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分封制 西周 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實行分封制,確立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保證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縣制 春秋 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商鞅變法確立縣制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為以后地方管理模式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經濟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推動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政治 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各國競相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思想文化 “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學術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民族關系 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頻繁交往,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1.世襲制和禪讓制的區別提示:(1)首領產生方式不同。世襲制是通過繼承方式產生——家天下,而禪讓制是通過推舉方式產生——公天下。(2)憑借的條件不同。世襲制憑借血緣關系,而禪讓制憑借候選人的能力。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情景一】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材料一(1)材料一圖片中的文物是什么 你認為它能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理由是什么 答:甲骨文;理由: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情景二】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材料二 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部編教材七上(2)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由誰主持修建的 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它的建成有何影響 答:人物:李冰。影響: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 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情景三】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材料三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為政》(3)材料三是誰的名言 他是哪一學派的創始人 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對中國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貢獻 (任舉兩例)答:孔子。儒家。仁。創辦私學,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4)結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有什么意義 答: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深厚積淀,大力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二、選擇題1.(2022 濱州中考)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關于夏王朝的建立時間,以下不同的表達中正確的一項是(C)A.史前時期 B.舊石器時代C.約公元前21世紀 D.距今約2070年2.(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準(如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C)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3.(2022 蘇州中考)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C)A.《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4.(2022 大連中考)“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比鐖D所示文物鑄造于(B)A.夏朝 B.商朝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5.(2022 福建中考)甲骨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中的商周時期甲骨文可以印證當時的(B)A.土地制度 B.農耕生活C.分封制度 D.天文歷法6.(2022 眉山中考)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A)A.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B.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C.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D.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7.(2022 重慶中考)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B)A.周平王遷都洛邑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D.百家爭鳴的出現8.(2022 海南中考)“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材料反映了商鞅變法的 (D)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影響9.(2022 濰坊中考)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對立統一的觀點。我國古代思想家與其相近的主張是(C)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貴君輕C.有無相生,難易相成D.兼愛非攻10.(2022·宿遷中考)如圖中的言論來自(C)“我善養吾浩然之氣?!?br/>“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br/>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三、材料分析題11.(2022 畢節中考)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思想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材料二 根據《漢書》記載: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約有“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還剩140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對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答:鐵制農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2)材料二中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請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簡要評述這一變化。答:諸侯爭霸戰爭使強國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國家。評述:消極性:給人民帶來了災難;積極性:諸侯國不斷減少,有助于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交融。(3)材料三這些學派“互相辯論”的目的是什么 “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目的:有效治理國家,維護和鞏固統治。思想文化方面。(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與材料一、二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答:政治、經濟的變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第二單元 單元復習課一、知識點 一、夏商周時期的重要制度制度名稱 開創時期 概況世襲制 夏朝 啟在禹死后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分封制 西周 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實行分封制,確立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貴族等級,保證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縣制 春秋 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設置縣、郡,委派官員管理;商鞅變法確立縣制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為以后地方管理模式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經濟 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和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推動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進步政治 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崛起,分封制逐步瓦解,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各國競相進行富國強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思想文化 “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學興起;學術繁榮,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民族關系 中原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頻繁交往,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1.世襲制和禪讓制的區別2.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情景一】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材料一(1)材料一圖片中的文物是什么 你認為它能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理由是什么 【情景二】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材料二 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部編教材七上(2)材料二中的水利工程由誰主持修建的 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它的建成有何影響 【情景三】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材料三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為政》(3)材料三是誰的名言 他是哪一學派的創始人 其核心思想是什么 他對中國古代教育作出了哪些貢獻 (任舉兩例)(4)結合上述材料,你認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有什么意義 二、選擇題1.(2022 濱州中考)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關于夏王朝的建立時間,以下不同的表達中正確的一項是( )A.史前時期 B.舊石器時代C.約公元前21世紀 D.距今約2070年2.(2022·北京中考)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準(如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3.(2022 蘇州中考)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滅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A.《詩經》 赫赫宗周,褒姒滅之B.《呂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擊鼓,諸侯之兵數至而無寇C.清華簡(出土的戰國楚簡) 記載了周幽王進攻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滅亡,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D.歷史學家的觀點 舉烽傳警乃漢代備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4.(2022 大連中考)“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比鐖D所示文物鑄造于( )A.夏朝 B.商朝C.春秋時期 D.戰國時期5.(2022 福建中考)甲骨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中的商周時期甲骨文可以印證當時的( )A.土地制度 B.農耕生活C.分封制度 D.天文歷法6.(2022 眉山中考)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最能印證此結論的是( )A.多處春秋墓葬發掘出的鐵農具B.影視劇作品里的有關生產場景C.民俗研究學者的相關學術文章D.有關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傳說7.(2022 重慶中考)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D.百家爭鳴的出現8.(2022 海南中考)“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材料反映了商鞅變法的 (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影響9.(2022 濰坊中考)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提出對立統一的觀點。我國古代思想家與其相近的主張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貴君輕C.有無相生,難易相成D.兼愛非攻10.(2022·宿遷中考)如圖中的言論來自(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br/>“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br/>“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三、材料分析題11.(2022 畢節中考)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思想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材料二 根據《漢書》記載: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大約有“千八百國”。到春秋時期,還剩140多個諸侯國;到戰國初期,只剩下十幾個諸侯國。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對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材料二中諸侯國數量不斷減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請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簡要評述這一變化。(3)材料三這些學派“互相辯論”的目的是什么 “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表現在哪些方面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與材料一、二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單元復習課 同步練習(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第二單元 單元復習課 同步練習(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