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目標導學1.掌握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2.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3.知道輪船、火車、電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傳入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4.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及特征知識構建: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張謇為什么要棄官設廠,他有怎樣的作為 (1)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2)作為: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帶動很多中國人走上了“實業救國”的道路。史料研習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毛澤東2.1914-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處于哪一階段 分析其設廠數量明顯增加的原因。(1)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被稱為 “短暫的春天”。(2)原因:①內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②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據統計,1911-1913年我國注冊設廠72家,平均每年設廠24家;1914-1918年五年間,注冊設廠達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摘編自童超《中國通史》、王方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二、社會生活的變化近代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了哪些變化 分析其原因及特征。1.變化服飾 旗袍、西服、中山裝取代了長袍、馬褂發飾 辛亥革命后,強令男子剪掉辮子禮節 廢除跪拜禮,代之以簡單的鞠躬、握手禮;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先生”的稱呼共和政體興,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時報》(1912年)2.原因:辛亥革命后,頒布了一系列革除社會陋俗的法令。3.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平衡。從總體上看,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時代特征。隨著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民族工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西方文化的傳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任務一 【尋夢人的喜與悲】【教材再開發→相關史事】(1)以上兩種分析,你認為哪種更合理呢 說出你的理由。你認為應該怎樣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呢 答:分析二更合理。理由:張謇辦實業,倡導實業救國,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評價歷史人物標準:分析歷史人物要從是否推動社會進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角度。任務二 【民族工業的興與衰】材料一 民國初年民族工業資本分布狀況統計表1912-1919年全國注冊工廠在各省分布比例直隸 (含天津) 江蘇 (含上海) 浙江 廣東 山東58% 19.82% 5.37% 4.22% 3.96%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2.56% 2.43% 2.43% 1.21%(2)據材料一中的表格和圖片,概括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區域分布和產業結構上的特點。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主要分布在上海、武漢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重工業基礎極為薄弱。任務三 【生活中的光與影】(3)三組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答:第一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在交通領域方面發生了變化。第二組、第三組: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在社會習俗方面發生了變化。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會城市中,出現了所謂“四合院歐化”,即在保留傳統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點洋化,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編自《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4)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是什么。答: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特征。A層 基礎必會1.1871-1880年到1901-1910年兩個時間段,中國年平均棉紗進口量增長了23倍,從97 451擔增至2 363 000擔。該現象表明這一時期中國 (D)A.在外貿中處于出超地位B.開始卷入資本主義旋渦C.輕工業水平領先于世界D.民族資本主義取得發展2.某老師講授“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時,將其分為產生、初步發展、黃金時代、衰落四個階段。你認為最適合“黃金時代”的關鍵詞是 (C)A.均衡發展 B.持續繁榮C.短暫春天 D.日益萎縮3.(2022·駐馬店模擬)觀察下列三幅圖片,可以得出的感悟是 (C)A.抵制西方經濟侵略的探索B.交通近代化的歷史變遷C.近代社會聯系的日益密切D.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4.中華民國廢除了“大人”“老爺”一類的稱呼,規定官員之間一律稱職務,民間稱呼改為“先生”“君”等,這一變革體現了 (B)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C.共和觀念 D.博愛思想5.(2022·云南中考)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是關于“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知識卡片的內容,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C)A.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B.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C.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變化特征D.20世紀20年代后,中國男裝有西服和中山裝等B層 能力進階6.自19世紀末開始,西方列強利用資本輸出,對我國肆意掠奪。下圖是1906-1921年英、德、俄、日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表示日本的是 (A)A.① B.② C.③ D.④7.(2022·揚州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期 張謇與大生紗廠1886年 張謇產生了“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的思想1895- 1899年 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大生紗廠于1895年開始籌建,到1899年正式投產,并逐漸站穩了腳跟。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得以解決20世紀 20年代 初 大生集團成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綜合性大企業;張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1922年 大生一廠和二廠都出現嚴重虧損1925年 大生集團由于資不抵債,被迫清資償債。此后,各企業的經營實權落入江浙財團代理人之手——摘編自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年張謇籌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及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答:歷史背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民族危機加劇,清政府允許民間設廠。困難:缺乏資金和原料等。(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答:辛亥革命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侵略等。(3)據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張謇的認識。答:張謇實業救國的夢想和實踐推動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張謇實業救國的夢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難以實現。C層 創新挑戰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5年,英商在北京鋪設了半公里的窄軌鐵路,很快被清政府下令拆除。甲午戰爭后,清政府修筑了蘆漢、漢寧、津浦鐵路,形成近代中國第一個筑路高潮。在清末修筑鐵路的高潮中,詹天佑主持修建了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摘編自華東師大版教材《中國歷史》材料二 晚清及民國初年中國鐵路建設所需要的巨大資金,基本都來自外國財團。鐵路建設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利益及戰略意義,使得外來經濟勢力與國家力量紛紛參與其中。——摘編自《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1)據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國鐵路修建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答:從西方列強主導被動修筑到中國主導主動修筑;清政府對修筑鐵路由反對到認同。西方侵略的客觀影響;近代化探索的推動;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響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因素。答:政府官員的思想意識;國家經濟實力的強弱;帝國主義的侵略。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目標導學1.掌握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2.概括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原因、特征3.知道輪船、火車、電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傳入給社會生活帶來的便利4.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及特征知識構建: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張謇為什么要棄官設廠,他有怎樣的作為 (1)原因: 后,外國人紛紛在華開辦工廠、開采礦山,刺激了中國 的發展。(2)作為:創辦了 等一系列企業,帶動很多中國人走上了“ ”的道路。史料研習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毛澤東2.1914-1918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處于哪一階段 分析其設廠數量明顯增加的原因。(1)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被稱為 “ ”。(2)原因:①內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 的法令。②外因: 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 。據統計,1911-1913年我國注冊設廠72家,平均每年設廠24家;1914-1918年五年間,注冊設廠達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摘編自童超《中國通史》、王方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二、社會生活的變化近代中國的社會習俗發生了哪些變化 分析其原因及特征。1.變化服飾 、西服、 取代了長袍、馬褂發飾 辛亥革命后,強令男子剪掉禮節 廢除 ,代之以簡單的鞠躬、 ;取消“老爺”“大人”的稱謂,代之以“ ”的稱呼共和政體興,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時報》(1912年)2.原因:辛亥革命后,頒布了一系列 的法令。3.特征: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不平衡。從總體上看,呈現出 的時代特征。隨著中國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民族工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西方文化的傳入深刻改變了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任務一 【尋夢人的喜與悲】【教材再開發→相關史事】(1)以上兩種分析,你認為哪種更合理呢 說出你的理由。你認為應該怎樣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呢 任務二 【民族工業的興與衰】材料一 民國初年民族工業資本分布狀況統計表1912-1919年全國注冊工廠在各省分布比例直隸 (含天津) 江蘇 (含上海) 浙江 廣東 山東58% 19.82% 5.37% 4.22% 3.96%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2.56% 2.43% 2.43% 1.21%(2)據材料一中的表格和圖片,概括近代中國民族工業區域分布和產業結構上的特點。任務三 【生活中的光與影】(3)三組圖片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在哪些方面發生了變化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會城市中,出現了所謂“四合院歐化”,即在保留傳統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點洋化,簡單的裝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紙絹,復雜的搞點外國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傳統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優點情調,可謂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摘編自《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4)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是什么。A層 基礎必會1.1871-1880年到1901-1910年兩個時間段,中國年平均棉紗進口量增長了23倍,從97 451擔增至2 363 000擔。該現象表明這一時期中國 ( )A.在外貿中處于出超地位B.開始卷入資本主義旋渦C.輕工業水平領先于世界D.民族資本主義取得發展2.某老師講授“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時,將其分為產生、初步發展、黃金時代、衰落四個階段。你認為最適合“黃金時代”的關鍵詞是 ( )A.均衡發展 B.持續繁榮C.短暫春天 D.日益萎縮3.(2022·駐馬店模擬)觀察下列三幅圖片,可以得出的感悟是 ( )A.抵制西方經濟侵略的探索B.交通近代化的歷史變遷C.近代社會聯系的日益密切D.女性社會地位不斷提高4.中華民國廢除了“大人”“老爺”一類的稱呼,規定官員之間一律稱職務,民間稱呼改為“先生”“君”等,這一變革體現了 ( )A.自由思想 B.平等思想C.共和觀念 D.博愛思想5.(2022·云南中考)歷史敘述包括史實與評價。下列是關于“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知識卡片的內容,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1909年京張鐵路通車B.1912年民國政府頒布“剪辮令”C.呈現出新舊并呈、多元發展的變化特征D.20世紀20年代后,中國男裝有西服和中山裝等B層 能力進階6.自19世紀末開始,西方列強利用資本輸出,對我國肆意掠奪。下圖是1906-1921年英、德、俄、日四國在華商號數量變化示意圖。其中表示日本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7.(2022·揚州中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時期 張謇與大生紗廠1886年 張謇產生了“中國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的思想1895- 1899年 張謇對清政府允許日本在內地設廠深表憂慮,因此主張:勸工惠商、振興實業。大生紗廠于1895年開始籌建,到1899年正式投產,并逐漸站穩了腳跟。其間多遇資金和原料問題,經多方籌措、運轉得以解決20世紀 20年代 初 大生集團成為以棉紡織業為核心的綜合性大企業;張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個實業大王”1922年 大生一廠和二廠都出現嚴重虧損1925年 大生集團由于資不抵債,被迫清資償債。此后,各企業的經營實權落入江浙財團代理人之手——摘編自汪圣云《張謇與大生紗廠的興衰》(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95年張謇籌辦大生紗廠的歷史背景及創辦初期面臨的困難。(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初大生集團等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迅速發展的客觀原因。(3)據材料,簡要談談你對張謇的認識。C層 創新挑戰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5年,英商在北京鋪設了半公里的窄軌鐵路,很快被清政府下令拆除。甲午戰爭后,清政府修筑了蘆漢、漢寧、津浦鐵路,形成近代中國第一個筑路高潮。在清末修筑鐵路的高潮中,詹天佑主持修建了第一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的鐵路——京張鐵路。——摘編自華東師大版教材《中國歷史》材料二 晚清及民國初年中國鐵路建設所需要的巨大資金,基本都來自外國財團。鐵路建設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利益及戰略意義,使得外來經濟勢力與國家力量紛紛參與其中。——摘編自《中國近代鐵路史研究綜述及展望:1979—2009》(1)據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國鐵路修建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據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影響中國鐵路事業發展的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八單元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導學案(學生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docx 第八單元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導學案(教師版)2023-2024 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