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學習目標課標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必備知識 (1)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過程,《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影響等基本史實 (2)理解甲午中日戰爭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3)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探究中日兩國在近代發展道路的異同點 時空觀念: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時局圖》等材料,利用時空軸梳理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況 史料實證:閱讀《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找出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理由 歷史解釋:結合《時局圖》《列強在華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理解甲午中日戰爭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家國情懷:感受鄧世昌等民族英雄舍生忘死、英勇抗敵的精神;體會他們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礎導學甲午中日戰爭 背景 (1)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加緊對外擴張;(2)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要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經過 (1)豐島海戰: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這場戰爭被稱為“甲午中日戰爭”;(2)平壤戰役: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奮起反擊,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陷落;(3)黃海大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等200余人壯烈殉國;(4)遼東半島之戰:日本登陸后,在旅順進行了四天的大屠殺,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5)威海衛之戰:1895年初,日本進攻威海衛,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結果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 內容 (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3)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商埠;(4)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影響 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瓜分中國狂潮 背景 《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表現 (1)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政府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2)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影響 列強不斷劃分了“勢力范圍”,而且彼此協調關系,共同奴役中國讀圖學史 左寶貴鄧世昌《時局圖》重點突破1 核心概念“門戶開放”政策:美國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是美國加緊和擴大侵華步伐的標志。此政策雖使中國免于被瓜分,但中國在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性,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成為西方大國的經濟附庸。它進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國的經濟負擔和人民的貧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典型例題 面對下圖的現狀,美國采取的措施是( A )國別 強租海灣及地區 “勢力范圍”德國 膠州灣 山東沙俄 旅順和大連 長城以北及新疆法國 廣州灣 廣東、廣西、云南英國 九龍半島界線以北及深圳河以南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威海衛 長江流域A. 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B. 發動戰爭爭奪地盤C. 爭取在華設廠 D. 尊重中國主權、獨立2 重點問題《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和影響(1)危害:①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②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④列強侵華方式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影響:①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也喚醒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識。典型例題 右圖《“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C )A.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的工具3 綜合探究甲午中日戰爭帶給中國的是“世紀之痛”,認真反思這段歷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甲午戰爭并非偶發事件,而是日本蓄謀已久之舉。為消除普通國民對軍事擴張的顧慮心理,明治政府誘迫民眾信仰“神道”,尊天皇為“活神”,廣設“神社”,讓國民“參拜”。明治政府通過這種精神誘惑,使日本民眾醉心于對外擴張。……戰前,日本已對戰爭進行了充分預估,并進行了周密準備。——摘編自唐國東《甲午前后中日國民心理比較》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以來,重用宦官,偏聽偏信,政治腐敗、經濟腐敗加上吏治腐敗,使國運岌岌可危。李鴻章奉命創建海軍,建設國防力量,雖學習西方之經驗,但只學其表皮,未觸實質。而慈禧太后竟將建軍之大量軍費挪用,作為修建三海及頤和園之用款。……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的幾年時間,竟然只艦未添。原來清政府的海軍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時已被日本趕超……日本幾乎所有主力艦船都已安裝速射炮。——摘編自羅援《甲午戰爭慘敗十大教訓》材料三 甲午之敗、馬關之辱以及接踵而來的列強瓜分狂潮,使中國人痛心疾首,普遍產生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中國有識之士拋棄了“天朝上國”觀念,通過反思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敗、日本為什么勝、怎樣才能“救亡圖存”,推動了變法維新運動和革命運動。——摘編自王曉秋《甲午戰爭與中華民族的覺醒》(1) 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并概括其具體表現。(歷史解釋)(6分)[答案]觀點: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一場戰爭。(2分)表現:日本政府通過精神誘惑致使民眾醉心于對外擴張;日本政府在戰前對戰爭進行了充分預估和周密準備。(4分)(2) 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戰敗的原因。(史料實證)(4分)[答案]原因:清政府腐敗嚴重;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技術,未觸實質;慈禧挪用軍費;清政府疏于國防,清軍裝備陳舊。(任答兩點即可)(4分)(3) 根據材料三,概述甲午戰敗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反思這段歷史的現實意義。(家國情懷)(6分)[答案]影響:引發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加深;促使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動了變法維新運動和革命運動。(4分)現實意義:堅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把教訓轉化為民族振興的契機和動力,更好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言之有理即可)(2分)【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甲午戰爭并非偶發事件,而是日本蓄謀已久之舉”得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從明治政府所采取的各項政策可知日本政府實行對外擴張,并在戰前對戰爭進行了充分預估和周密準備。(2)結合材料中“政治腐敗、經濟腐敗加上吏治腐敗,使國運岌岌可危”“雖學習西方之經驗,但只學其表皮,未觸實質”“慈禧太后竟將建軍之大量軍費挪用,作為修建三海及頤和園之用款”“只艦未添……此時已被日本趕超”等可以歸納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3)由材料中“甲午之敗、馬關之辱以及接踵而來的列強瓜分狂潮”得到民族危機加劇;從“反思……怎樣才能‘救亡圖存’,推動了變法維新運動和革命運動”得到中華民族的覺醒。根據上述影響反思這段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并付諸行動。學業評價考點一:甲午中日戰爭1. 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日本在華主要間諜機構為漢口樂善堂和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他們開展了多種間諜活動,如偵察直隸海岸情況,選擇山東半島為登陸點,密切關注北洋艦隊動向等。這表明( C )A. 清政府缺乏對海防建設的重視 B. 中國在情報搜集方面落后于日本C.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 D. 情報戰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2. (時空觀念)下圖是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日兩國從歐洲采購軍艦列表。據此可知當時( A )A. 中國海軍建設逐漸遲緩 B. 兩國軍艦均自歐美采購C. 中日海軍實力旗鼓相當 D. 北洋海軍戰力亞洲第一3. 海洋歷來是各國爭奪的焦點,為“開拓萬里波濤”,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突襲北洋艦隊。隨后雙方在黃海海面上發生激戰。此戰役中為國捐軀的清朝將領是( C )A. 林則徐 B. 李鴻章 C. 鄧世昌 D. 曾國藩4. (史料實證)1894年11月,美國紐約《世界報》發表評議:“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下列能佐證報道的有力史實是( C )A. 日本趁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出兵 B. 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C. 日本艦隊與北洋艦隊在海面交戰 D. 日軍占領旅順后進行四天大屠殺考點二:《馬關條約》的簽訂5. 近代中國某地的一份布告稱:“今洋人詐稱通商傳教……自道光以來……焚我皇宮,滅我屬國,既占上海又割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判斷,這份布告的發布時間最早應該在( C )A. 中英鴉片戰爭期間 B.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C. 《馬關條約》簽訂后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6. 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一條款的實施( B )A. 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B. 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C. 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D. 阻止其他列強在中國開設工廠7. 有人曾感慨道:“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刻。”在“苛刻的條約”中,清政府被迫割讓( C )A. 6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B. 九龍司地方一區C.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D. 香港島8. 1843年中國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個。1894年以后,增開通商口岸40余處。上述情況與下列哪兩個條約的簽訂直接相關( B )A. 《南京條約》《北京條約》 B.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C. 《南京條約》《辛丑條約》 D.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考點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9. 《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的主要原因是( C )A. 旅順軍民的強烈抗爭 B. 貪圖中國的“贖遼費”C. 迫于俄法德三國壓力 D. 列強掀起瓜分狂潮10. “此次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新亞洲霸主產生。觸發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因此具有世界意義。”材料表明( C )A. 清政府統治全面走向瓦解 B. 中國封建社會完全崩潰C. 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降低 D. 中國被迫開始了近代化11. 1897年德國占領膠州灣后,立即發動14家銀行籌資,啟動了膠州鐵路的建設,并要求5年內全部建成青島至濟南間的鐵路。德國此舉旨在( C )A. 對華傾銷商品 B. 掀起瓜分狂潮 C. 賺取更多利益 D. 建立世界霸權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日國力大比拼談論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首先必須弄清衡量戰爭勝負的標準。戰爭的勝負與軍事上的勝負既有緊密聯系,又有重要的區別。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綜合國力。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贏得戰爭。請對比甲午中日戰爭前后的中日兩國力量,全面分析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類別 中國 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分析結論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學習目標課標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的主要戰役和《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初步認識《馬關條約》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必備知識 (1)知道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過程,《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影響等基本史實 (2)理解甲午中日戰爭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 (3)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認識到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維護國家統一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探究中日兩國在近代發展道路的異同點 時空觀念: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時局圖》等材料,利用時空軸梳理甲午中日戰爭的戰況 史料實證:閱讀《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其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找出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理由 歷史解釋:結合《時局圖》《列強在華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情況表》,理解甲午中日戰爭與中國民族危機加劇的關系 家國情懷:感受鄧世昌等民族英雄舍生忘死、英勇抗敵的精神;體會他們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基礎導學甲午中日戰爭 背景 (1)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并加緊對外擴張;(2)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應朝鮮國王要求,清政府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經過 (1)豐島海戰: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這場戰爭被稱為“ ”;(2)平壤戰役: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奮起反擊,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平壤陷落;(3) 大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展開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奮勇殺敵,致遠艦管帶 等200余人壯烈殉國;(4)遼東半島之戰:日本登陸后,在 進行了四天的大屠殺,犯下令人發指的罪行;(5)威海衛之戰:1895年初,日本進攻威海衛,北洋水師提督 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結果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 》《馬關條約》 內容 (1)清政府割遼東半島、 全島、澎湖列島給日本;(2)賠償日本軍費 兩白銀;(3)開放重慶、沙市、蘇州、杭州為商埠;(4)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影響 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 程度瓜分中國狂潮 背景 《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搶奪利權、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的 狂潮表現 (1)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政府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的“贖遼費”;(2)1899年,美國提出 政策。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影響 列強不斷劃分了“勢力范圍”,而且彼此協調關系,共同奴役中國讀圖學史重點突破1 核心概念“門戶開放”政策:美國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是美國加緊和擴大侵華步伐的標志。此政策雖使中國免于被瓜分,但中國在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性,被納入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成為西方大國的經濟附庸。它進一步加重了近代中國的經濟負擔和人民的貧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典型例題 面對下圖的現狀,美國采取的措施是( )國別 強租海灣及地區 “勢力范圍”德國 膠州灣 山東沙俄 旅順和大連 長城以北及新疆法國 廣州灣 廣東、廣西、云南英國 九龍半島界線以北及深圳河以南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威海衛 長江流域A. 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B. 發動戰爭爭奪地盤C. 爭取在華設廠 D. 尊重中國主權、獨立2 重點問題《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和影響(1)危害:①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刺激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②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③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④列強侵華方式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影響:①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也喚醒了中國人民空前的民族意識。典型例題 右圖《“China”被撕裂》反映的是( )A. 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用武力打開中國的大門B.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內地C. 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清政府淪為列強的工具3 綜合探究甲午中日戰爭帶給中國的是“世紀之痛”,認真反思這段歷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甲午戰爭并非偶發事件,而是日本蓄謀已久之舉。為消除普通國民對軍事擴張的顧慮心理,明治政府誘迫民眾信仰“神道”,尊天皇為“活神”,廣設“神社”,讓國民“參拜”。明治政府通過這種精神誘惑,使日本民眾醉心于對外擴張。……戰前,日本已對戰爭進行了充分預估,并進行了周密準備。——摘編自唐國東《甲午前后中日國民心理比較》材料二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以來,重用宦官,偏聽偏信,政治腐敗、經濟腐敗加上吏治腐敗,使國運岌岌可危。李鴻章奉命創建海軍,建設國防力量,雖學習西方之經驗,但只學其表皮,未觸實質。而慈禧太后竟將建軍之大量軍費挪用,作為修建三海及頤和園之用款。……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的幾年時間,竟然只艦未添。原來清政府的海軍位居亞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時已被日本趕超……日本幾乎所有主力艦船都已安裝速射炮。——摘編自羅援《甲午戰爭慘敗十大教訓》材料三 甲午之敗、馬關之辱以及接踵而來的列強瓜分狂潮,使中國人痛心疾首,普遍產生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中國有識之士拋棄了“天朝上國”觀念,通過反思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敗、日本為什么勝、怎樣才能“救亡圖存”,推動了變法維新運動和革命運動。——摘編自王曉秋《甲午戰爭與中華民族的覺醒》(1) 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的主要觀點,并概括其具體表現。(歷史解釋)(6分)(2) 根據材料二,歸納中國戰敗的原因。(史料實證)(4分)(3) 根據材料三,概述甲午戰敗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反思這段歷史的現實意義。(家國情懷)(6分)【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甲午戰爭并非偶發事件,而是日本蓄謀已久之舉”得知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謀已久的一場戰爭。從明治政府所采取的各項政策可知日本政府實行對外擴張,并在戰前對戰爭進行了充分預估和周密準備。(2)結合材料中“政治腐敗、經濟腐敗加上吏治腐敗,使國運岌岌可危”“雖學習西方之經驗,但只學其表皮,未觸實質”“慈禧太后竟將建軍之大量軍費挪用,作為修建三海及頤和園之用款”“只艦未添……此時已被日本趕超”等可以歸納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3)由材料中“甲午之敗、馬關之辱以及接踵而來的列強瓜分狂潮”得到民族危機加劇;從“反思……怎樣才能‘救亡圖存’,推動了變法維新運動和革命運動”得到中華民族的覺醒。根據上述影響反思這段歷史留給我們的教訓,并付諸行動。學業評價考點一:甲午中日戰爭1. 甲午中日戰爭之前,日本在華主要間諜機構為漢口樂善堂和上海日清貿易研究所。他們開展了多種間諜活動,如偵察直隸海岸情況,選擇山東半島為登陸點,密切關注北洋艦隊動向等。這表明( )A. 清政府缺乏對海防建設的重視 B. 中國在情報搜集方面落后于日本C.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是蓄謀已久 D. 情報戰是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2. (時空觀念)下圖是19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日兩國從歐洲采購軍艦列表。據此可知當時( )A. 中國海軍建設逐漸遲緩 B. 兩國軍艦均自歐美采購C. 中日海軍實力旗鼓相當 D. 北洋海軍戰力亞洲第一3. 海洋歷來是各國爭奪的焦點,為“開拓萬里波濤”,1894年,日本聯合艦隊突襲北洋艦隊。隨后雙方在黃海海面上發生激戰。此戰役中為國捐軀的清朝將領是( )A. 林則徐 B. 李鴻章 C. 鄧世昌 D. 曾國藩4. (史料實證)1894年11月,美國紐約《世界報》發表評議:“日本是披著文明的皮而帶有野蠻筋骨的怪獸。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蠻的真面目。”下列能佐證報道的有力史實是( )A. 日本趁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出兵 B. 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C. 日本艦隊與北洋艦隊在海面交戰 D. 日軍占領旅順后進行四天大屠殺考點二:《馬關條約》的簽訂5. 近代中國某地的一份布告稱:“今洋人詐稱通商傳教……自道光以來……焚我皇宮,滅我屬國,既占上海又割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判斷,這份布告的發布時間最早應該在( )A. 中英鴉片戰爭期間 B.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C. 《馬關條約》簽訂后 D.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結束后6. 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一條款的實施( )A. 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B. 有利于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C. 加重了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D. 阻止其他列強在中國開設工廠7. 有人曾感慨道:“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刻。”在“苛刻的條約”中,清政府被迫割讓( )A. 6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B. 九龍司地方一區C.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D. 香港島8. 1843年中國第一批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個。1894年以后,增開通商口岸40余處。上述情況與下列哪兩個條約的簽訂直接相關( )A. 《南京條約》《北京條約》 B. 《南京條約》《馬關條約》C. 《南京條約》《辛丑條約》 D.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考點三:列強瓜分中國狂潮9. 《馬關條約》簽訂后,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的主要原因是( )A. 旅順軍民的強烈抗爭 B. 貪圖中國的“贖遼費”C. 迫于俄法德三國壓力 D. 列強掀起瓜分狂潮10. “此次戰爭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新亞洲霸主產生。觸發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因此具有世界意義。”材料表明( )A. 清政府統治全面走向瓦解 B. 中國封建社會完全崩潰C. 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降低 D. 中國被迫開始了近代化11. 1897年德國占領膠州灣后,立即發動14家銀行籌資,啟動了膠州鐵路的建設,并要求5年內全部建成青島至濟南間的鐵路。德國此舉旨在( )A. 對華傾銷商品 B. 掀起瓜分狂潮 C. 賺取更多利益 D. 建立世界霸權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日國力大比拼談論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首先必須弄清衡量戰爭勝負的標準。戰爭的勝負與軍事上的勝負既有緊密聯系,又有重要的區別。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綜合國力。只有提高綜合國力,才能贏得戰爭。請對比甲午中日戰爭前后的中日兩國力量,全面分析影響戰爭結果的因素。類別 中國 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分析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答案版.docx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