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古代印度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必備知識 1.識讀《古代印度示意圖》,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及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 3.知道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及影響 4.了解佛教的創立和傳播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知道印度人民的生產實踐在古代文明發展中的作用 時空觀念: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概括古代印度文明的變遷 史料實證:搜集和閱讀史料,了解印度文明的成就;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和影響 歷史解釋:結合史實說明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家國情懷: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感受文明的多樣性基礎導學地理位置 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發展概況 1.早期文明遺址:約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出現早期文明,如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 2.重新興起: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 3.鼎盛時期: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文明代表 1.種姓制度 (1)背景:雅利安人入侵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2)內容: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第四等級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此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3)特點:各等級世代相襲,貴賤分明,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2.佛教 (1)創立時間:公元前6世紀 (2)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釋迦牟尼” (3)教義: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 (4)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傳入中國讀圖學史 釋迦牟尼佛像重點突破1 核心概念(1)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具有3 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典型例題 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親(吠舍)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一位達利特(賤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他們,并殘忍地砍掉了女兒的手。導致這幕悲劇發生的原因是印度社會遺留的( A )A. 種姓制度 B. 采邑制度 C. 四等人制 D. 農奴制度[解析]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其中吠舍屬于第三等級,賤民屬于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這種觀念至今仍然殘存在部分印度人心中,A項正確;采邑制度盛行在封建時代的歐洲,排除B項;四等人制是元朝統治者實行的民族歧視政策,排除C項;農奴制是封建社會中封建領主在其領地上建立起來的剝削奴役農奴的經濟制度,排除D項。故選A。(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于古印度。早期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人民的一面。典型例題 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能力。下列信息所反映的宗教是( B )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入中國 ③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④創始人被人們稱為“釋迦牟尼”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蘭教[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佛教創立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入中國。材料中內容論述的是佛教,B項符合題意;道家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排除A項;基督教創始人是耶穌,排除C項;伊斯蘭教創始人是穆罕默德,排除D項。故選B。2 重點問題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和影響內容:社會群體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 ”——賤民。特點:職業世襲、互不通婚。影響:一方面,種姓制度有利于當時印度社會的安定,但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雅利安人的統治;另一方面,它制造種族隔離,導致社會不平等;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強化了社會矛盾,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典型例題 下面是關于古印度種姓制度的敘述。這段話提到了種姓制度的( B )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種姓制度嚴重阻礙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A. 背景和內容 B. 內容和影響 C. 背景和危害 D. 影響和危害[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屬于種姓制度的內容,“種姓制度嚴重阻礙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屬于種姓制度的影響,B項正確。這段話沒有提到種姓制度的背景和危害,排除A、C、D三項。故選B。3 綜合探究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亞洲文明也在自身內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剎帝利如果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罰款100帕那;如果吠舍罵了婆羅門,就要罰款200帕那;如果首陀羅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或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辱罵了剎帝利,只需罰款50帕那;侮辱了吠舍,只罰款25帕那;而侮辱首陀羅的罰款就更少了,只有12帕那。法典還規定,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那么就要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原則上只能在同一種姓集團內通婚,倘若與外種姓通婚,將喪失原有種姓,其后代則降為賤民。——摘編自《摩奴法典》材料二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材料三 亞洲近幾十年快速發展,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如果各國重新回到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孤島,人類文明就將因老死不相往來而喪失生機活力。亞洲各國人民希望遠離封閉、融會通達,希望各國秉持開放精神,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印度種姓制度主要分為哪幾個等級。古印度種姓制度有何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答案]古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特點:職業世襲、互不通婚。(2) 請你從材料二中任意選取一幅、兩幅、三幅或全部圖片,結合所學知識,自選一個主題或者角度,寫一篇小論文,說說你的感悟。要求:有主題,有史料,有論述,有結論,字數2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主題:亞非文明(大河文明)精彩紛呈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嚴格保護奴隸主的利益,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古印度的佛教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基本教義有“眾生平等”“忍耐順從”,當時起到了緩和階級矛盾的作用;古埃及人建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金字塔,高大巍峨,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也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無限的權力;中國商朝時期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說明青銅制造業不僅規模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結論:不同地域的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文明,共同構成了精彩紛呈的大河文明,給世界帶來更多的華章。(3) 材料三中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亞洲近幾十年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是什么?對此他提出怎樣的亞洲發展方案?(家國情懷)[答案]經驗:敞開大門(或對外開放)。方案: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或人類命運共同體)。【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特點:職業世襲、互不通婚。(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一是《漢謨拉比法典》,圖二是佛教,圖三是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圖四是司母戊鼎。屬于亞洲的文明成果是圖一、二、四。(3)根據材料三可知: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是敞開大門(或對外開放)。提出的方案是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或人類命運共同體)。學業評價考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 (時空觀念)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產生的。與“種姓制度、創立佛教”相關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是( D )A. 兩河流域 B. 尼羅河流域 C. 黃河流域 D. 印度河流域2. (唯物史觀)在古代,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就產生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特點是從一到九,每個數字有專字,現代數字是由此演化而來。材料反映的是( C )A. 古埃及文明 B. 古巴比倫文明 C. 古印度文明 D. 古中國文明考點二:森嚴的種姓制度3. (歷史解釋)古代印度的一項制度規定: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低等級的人沒有資格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這一制度是( B )A. 分封制度 B. 種姓制度 C. 領主制度 D. 專制制度4. (史料實證)下圖所示的制度的特點是( C )A. 自由流動 B. 井然有序 C. 等級森嚴 D. 分封有禮5. 有學者指出:公元前1500年,一群雅利安人成功入侵并統治印度后,為維護雅利安人的統治權以及確保各項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建立了種姓制度。最初的種姓制度并非要劃分階層及人的高低貴賤。該學者認為,種姓制度( D )A. 造成社會混亂 B. 界限森嚴不可逾越C. 劃分依據明確 D. 目的在于鞏固統治考點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6. 古代印度文明有其獨特的魅力。下列內容屬于古代印度文明的有( C )①佛教 ②阿拉伯數字 ③《馬可·波羅行紀》 ④種姓制度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7. 公元前6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宗教,反對婆羅門種姓的優越地位,提出“眾生平等”, 力圖在宗教領域內破除種姓之間的嚴格界限。他認為,種姓之間沒有貴賤之分,看人不應分種姓出身,應看其行為和才能。與上述材料相關的宗教是( A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蘭教8. (家國情懷)“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出現了時至今日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人……在中國、印度、巴勒斯坦、希臘等地,出現了如孔子、喬達摩·悉達多、穆罕默德、柏拉圖。”材料反映了( A )A. 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B. 封建社會的同一性C. 奴隸社會的統一性 D. 宗教文化的趨同性跨學科主題學習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交流的途徑:政治往來、派遣使節、派遣留學生、人口遷徙、民間往來、商業貿易等。典型事例:絲綢之路開通、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四大發明的外傳、馬可·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佛教傳入中國等。請以其中一個事例為對象,通過可信史料,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科學等知識,制作一張中外文化交流的手抄報。(內容要求:有交流路線圖,總結歸納交流的內容、作用和影響等)第3課 古代印度學習目標課標內容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必備知識 1.識讀《古代印度示意圖》,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及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2.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 3.知道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及影響 4.了解佛教的創立和傳播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知道印度人民的生產實踐在古代文明發展中的作用 時空觀念: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概括古代印度文明的變遷 史料實證:搜集和閱讀史料,了解印度文明的成就;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和影響 歷史解釋:結合史實說明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家國情懷:欣賞古代印度人民的創造力,感受文明的多樣性基礎導學地理位置 位于南亞次大陸的 流域文明發展概況 1.早期文明遺址:約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出現早期文明,如 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 2.重新興起:公元前1500年左右, 侵入印度 3.鼎盛時期: 統治時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首都 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文明代表 1.種姓制度 (1)背景:雅利安人入侵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 (2)內容:分為 、 、 、 四個等級,第四等級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此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3)特點:各等級 ,貴賤分明,不同等級的人 2.佛教 (1)創立時間: (2)創始人: ,后來被稱為“ ” (3)教義:提出“ ”,宣揚“ ” (4)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開始向外傳播。 傳入中國讀圖學史重點突破1 核心概念(1)種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具有3 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典型例題 2018年9月,在印度海德拉巴,一位印度父親(吠舍)為了阻止女兒嫁給一位達利特(賤民)男孩,在光天化日下襲擊了他們,并殘忍地砍掉了女兒的手。導致這幕悲劇發生的原因是印度社會遺留的( )A. 種姓制度 B. 采邑制度 C. 四等人制 D. 農奴制度(2)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建于古印度。早期佛教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人民的一面。典型例題 提取有效信息是學習歷史的一項基本能力。下列信息所反映的宗教是( )①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②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入中國 ③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④創始人被人們稱為“釋迦牟尼”A. 道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蘭教2 重點問題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和影響內容:社會群體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他們的社會地位低下,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 ”——賤民。特點:職業世襲、互不通婚。影響:一方面,種姓制度有利于當時印度社會的安定,但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雅利安人的統治;另一方面,它制造種族隔離,導致社會不平等;使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強化了社會矛盾,延緩社會發展的進程。典型例題 下面是關于古印度種姓制度的敘述。這段話提到了種姓制度的( )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種姓制度嚴重阻礙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A. 背景和內容 B. 內容和影響 C. 背景和危害 D. 影響和危害3 綜合探究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亞洲文明也在自身內部及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中發展壯大。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剎帝利如果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罰款100帕那;如果吠舍罵了婆羅門,就要罰款200帕那;如果首陀羅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或耳中。相反,如果婆羅門辱罵了剎帝利,只需罰款50帕那;侮辱了吠舍,只罰款25帕那;而侮辱首陀羅的罰款就更少了,只有12帕那。法典還規定,低級種姓的人如果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那么就要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原則上只能在同一種姓集團內通婚,倘若與外種姓通婚,將喪失原有種姓,其后代則降為賤民。——摘編自《摩奴法典》材料二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材料三 亞洲近幾十年快速發展,一條十分重要的經驗就是敞開大門,主動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如果各國重新回到一個個自我封閉的孤島,人類文明就將因老死不相往來而喪失生機活力。亞洲各國人民希望遠離封閉、融會通達,希望各國秉持開放精神,推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印度種姓制度主要分為哪幾個等級。古印度種姓制度有何特點?(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 請你從材料二中任意選取一幅、兩幅、三幅或全部圖片,結合所學知識,自選一個主題或者角度,寫一篇小論文,說說你的感悟。要求:有主題,有史料,有論述,有結論,字數200字左右。(3) 材料三中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亞洲近幾十年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是什么?對此他提出怎樣的亞洲發展方案?(家國情懷)【解題思路】(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古印度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分別是第一等級婆羅門,第二等級剎帝利,第三等級吠舍,第四等級首陀羅。特點:職業世襲、互不通婚。(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圖一是《漢謨拉比法典》,圖二是佛教,圖三是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圖四是司母戊鼎。屬于亞洲的文明成果是圖一、二、四。(3)根據材料三可知: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是敞開大門(或對外開放)。提出的方案是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或人類命運共同體)。學業評價考點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 (時空觀念)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產生的。與“種姓制度、創立佛教”相關的古代文明發祥地是( )A. 兩河流域 B. 尼羅河流域 C. 黃河流域 D. 印度河流域2. (唯物史觀)在古代,城市建設時需要設計和規劃,祭祀時需要計算日月星辰的運行,于是數學就產生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特點是從一到九,每個數字有專字,現代數字是由此演化而來。材料反映的是( )A. 古埃及文明 B. 古巴比倫文明 C. 古印度文明 D. 古中國文明考點二:森嚴的種姓制度3. (歷史解釋)古代印度的一項制度規定:各個等級之間高低貴賤有別,低等級的人沒有資格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這一制度是( )A. 分封制度 B. 種姓制度 C. 領主制度 D. 專制制度4. (史料實證)下圖所示的制度的特點是( )A. 自由流動 B. 井然有序 C. 等級森嚴 D. 分封有禮5. 有學者指出:公元前1500年,一群雅利安人成功入侵并統治印度后,為維護雅利安人的統治權以及確保各項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數,建立了種姓制度。最初的種姓制度并非要劃分階層及人的高低貴賤。該學者認為,種姓制度( )A. 造成社會混亂 B. 界限森嚴不可逾越C. 劃分依據明確 D. 目的在于鞏固統治考點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6. 古代印度文明有其獨特的魅力。下列內容屬于古代印度文明的有( )①佛教 ②阿拉伯數字 ③《馬可·波羅行紀》 ④種姓制度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7. 公元前6世紀時,釋迦牟尼創立宗教,反對婆羅門種姓的優越地位,提出“眾生平等”, 力圖在宗教領域內破除種姓之間的嚴格界限。他認為,種姓之間沒有貴賤之分,看人不應分種姓出身,應看其行為和才能。與上述材料相關的宗教是(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蘭教8. (家國情懷)“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出現了時至今日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人……在中國、印度、巴勒斯坦、希臘等地,出現了如孔子、喬達摩·悉達多、穆罕默德、柏拉圖?!辈牧戏从沉? )A. 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B. 封建社會的同一性C. 奴隸社會的統一性 D. 宗教文化的趨同性跨學科主題學習歷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外文明交流的途徑:政治往來、派遣使節、派遣留學生、人口遷徙、民間往來、商業貿易等。典型事例:絲綢之路開通、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四大發明的外傳、馬可·波羅來華、鄭和下西洋、佛教傳入中國等。請以其中一個事例為對象,通過可信史料,結合語文、地理、藝術、科學等知識,制作一張中外文化交流的手抄報。(內容要求:有交流路線圖,總結歸納交流的內容、作用和影響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課 古代印度 答案版.docx 第3課 古代印度.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