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育陳列館的實物展示與教育應用》教學設計年級:八年級學科:綜合實踐課時:1課時學習目標:1.了解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的功能和不同時期的教育實物展品。2.掌握在生活中如何進行實物搜集、展示的基本原則和技巧。3.學會運用實物展示來進行教育宣傳和傳播,了解當地教育的歷史文化、樹立家國意識和鄉土情懷。4.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教學準備:1.教育陳列館參觀計劃。2.陳列館中實物展示的相關材料。3.學生分組名單。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讓觀察老城中學兩個不同時期的校牌。引導學生了解:老城中學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二 . 新課1.介紹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講解教育陳列館的概念和功能,強調它是教育宣傳和傳播的重要工具,培養學生樹立家國意識和鄉土情懷,使大家了解家鄉、熱愛家鄉,長大后建設家鄉、回報國家。2. 肥城的沿革變遷(1)肥城老縣城的縣置沿革肥城古稱肥子國,縣治初置朝代為西漢。有文物可證的歷史可上溯至四千五百年前的大汶口 文化中期,老城北壇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遺物、老城東出土的龍山文化遺物、老城小王莊出土的青 銅器遺物,都能充分證明這塊土地源遠流長。幾千年來,肥城境內先后為族、部落、國、郡、縣、鎮,歷盡滄桑,代有沿革。學生觀察、體會肥城從夏商周時期、漢代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新中國時期的縣域沿革變化。(2)肥城縣域變遷肥城市老城街道辦事處位于肥城北部,在1980年前一直作為肥城縣城一千多年的所在地,歷史上是肥城經濟文化中心。學生觀察陳列館中肥城不同時期的縣域地圖,了解古代、當代縣域四至,體會肥在老縣城悠久歷史文化。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以生產工具的變化劃分肥城老縣城從古到今各個歷史時期,以時間為 主軸,通過生產生活工具、學習授課方式的變化,讓師生直觀清晰了解幾萬年以來在老縣城這片土地上的歷史變遷和教育變化!3、原始社會的教育文化人類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生產工具不僅是社會控制自然的尺度,也是生產關系的指示器。觀察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1)結繩記事 (2)結繩記數 (3)大汶口文化北坦遺址 (4)老城龍山文化4、 奴隸社會教育文化(1)青銅器:中國在公元前3000年前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青銅采冶業是從石器加工和燒制陶器的生產實踐中漸漸被認識而產生的。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距今約5000年。(2)小王莊西周遺址(3)孔子賢徒—— 有子( 4 ) 文 史圣——左丘明5. 封建社會的教育文化(1)秦漢時期統一文字、秦磚漢瓦、漢代鐵器(2)文字的發展(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思考討論:秦統一文字對今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 (3)封建社會的教育建筑①文廟 ②三個石碑(關帝廟建設、關帝廟改建學校、文人記事碑)(4)封建社會的學習工具、讀物教材①蒙學讀物 ②四書五經③文房四寶(筆墨紙硯)④明清書房(5)封建科舉實物展示①歷代明清考卷 ②夾帶 ③連中三元④館閣體(5)明代肥城名人①著名諍臣— 尹庭 ②抗倭名臣— 李邦珍6. 民國時期的教育(1)民國教育實物展示①民國時期教材 ②教師教具 ③學生作文本課下搜集:祖父母、父母當時用過的課本、作業本。(2)民國時期名人①張維之從教員到部長②王曼碩③孫靜軒展示詩人孫靜軒詩集、作品集三 .小組討論通過參觀陳列館中各時期的教育實物,討論如何應用實物展示來傳達一種教育信息或觀點。其他學生可以提出問題或提供反饋。四 . 總結和討論引導學生總結他們的觀察和展示經驗,討論實物展示對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學生如何將所學的原則應用于未來的教育宣傳活動中。五 . 課后作業設計一個實物展示項目,并準備一份簡短的書面報告,解釋他們的展示如何與教育有關。學生需要在下一節課上分算他們的展示項目,并接受同學的反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