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課 百家爭鳴局面一、時代背景1.王室衰微,禮崩樂壞2.井田崩潰,土地私有 社會轉型3.文化下移,士人崛起二、老子1.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的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2.思想、政治主張及學說代表:①思想主張: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②政治主張:無為而治(西漢初年休養生息政策的指導思想)。③道家經典:由弟子整理的《老子》(又稱《道德經》)。三、孔子和儒家學說1.地位:春秋后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2.思想、政治主張,教育和文化成就①思想主張: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②政治主張:主張以德治國 ,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主張以禮治國,即是加強道德規范的約束,以恢復周禮來維系社會秩序。③教育成就: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實現了教育體制的創新,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主張德育與智育并重;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等。④文化成就:整理古籍:編訂《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言論記錄:《論語》3.影響:①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為后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四、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1.原因:①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根本原因)。 ②舊制度瓦解,新制度進一步確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③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私學興起,各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和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影響最大),其次有陰陽家、雜家、民家、縱橫家、兵家等。3.百家爭鳴代表思想家及其主張:學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張 代表作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節儉、賢人治國 《墨子》儒家 孟子 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孟子》荀子 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荀子》道家 莊子 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莊子》法家 韓非 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兵家 孫武 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孫子兵法》知識拓展:孔子講“仁愛”,墨子主張“兼愛”,二者有區別嗎?①孔子講仁愛是有等級的愛。以血緣關系的親情為出發點,先愛父母子女,之后再愛他人,是一種有秩序的關愛。意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秩序。②墨子的兼愛是不分親疏遠近、尊卑貴賤,是一視同仁的博愛。這種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愛。4、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總結: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①春秋(前770--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漸瓦解的時期;②戰國(前475—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③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特征: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經濟上: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思想上:百家爭鳴【真題】(2023 四川省雅安市 中考真題)《荀子》雖師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張法治;《韓非子》熔法、術、勢于一爐,同時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這反映了戰國時期學派之間思想( )A.互相排斥 B.相互融合 C.趨于一致 D.獨立發展【變式】1.(2023 邵陽縣模擬)戰國時期,“天下”一詞成為流行詞匯。孟子說:“仁者無敵于天下。”墨子說:“一同天下。”莊子說:“一心定而王天下。”韓非說:“令行禁止于天下。”這種現象反映了( )A.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趨同B.統一成為諸子百家的共識C.儒家學派地位逐步提升D.諸子百家都認同民本思想2.(2022秋 陜州區期末)古希臘城邦時期形成了米利都學派、智者學派等眾多思想流派,還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家,形成文化繁榮局面,對后世歐洲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古代與此相近的局面是( )A.春秋時期私學出現 B.戰國時期百家爭鳴C.西漢時期尊崇儒術 D.兩宋時期重文輕武3.(2022秋 進賢縣期末)學習“百家爭鳴”知識后,同學們在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③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④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真題】(2023 東營.中考真題)下面材料內容反映的是(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變式】1.(2022秋 新化縣期末)下列商鞅變法措施中,使秦國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的是( )A.重農抑商 B.推行縣制 C.獎勵軍功 D.獎勵耕織2.(2023 福田區模擬)商鞅變法頒布《分戶令》,通過析分大家庭,建立了以小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單位,為國家提供了更多的賦稅、徭役和兵源。其目的是( )A.實現富國強兵 B.廢除貴族特權C.改革戶籍制度 D.加強中央集權3.(2022秋 綏化期末)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曾在秦國進行變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始皇 C.李斯 D.商鞅1.(2023 青島.中考真題)春秋時期,面對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激化和沖突,孔子強調愛人,認為愛父母、愛兄長、愛君上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這反映出孔子的主張是( )A.“無為而治” B.“仁” C.“兼愛” D.“禮治”2.(2023 大慶.中考真題)梁啟超在《世界偉人》中這樣記載:“教育家之主義及方法,只能適用于一時代、一社會,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 )A.“無為而治” B.“有教無類” C.“兼愛” D.以法治國3.(2023 北京.中考真題)如圖示意圖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4.(2022 無錫.中考真題)胡適說:“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屬于孔子教育主張的是( )A.“無為而治” B.“有教無類”C.“兼愛”“非攻” D.以法治國5.(2023 鋼城區.中考真題)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如圖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 A.王室衰微 B.春秋爭霸 C.百家爭鳴 D.民族交融6.(2023 包頭.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各學派之間相互論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當時( )A.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 B.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C.政治經濟變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確立的影響7.(2023 宜昌.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面,體現出這一時期( )A.兼并戰爭不斷 B.制度變革深刻C.經濟發展迅速 D.思想學術繁榮8.(2022 通遼.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氣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以上史實說明( )A.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礎B.各家學派的思想全都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C.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D.有些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后世統治者所采用9.(2022 重慶.中考真題)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10.(2020 柳州.中考真題)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學派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略,對后世影響很大。其中提出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主張的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11.(2023 寧夏 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目錄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稱第三章第一節1.王室衰微 大國爭霸2.鐵犁牛耕的出現 井田制的逐漸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 工商業的發展3.老子孔子第二節1.李悝變法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 封建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2.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 商業的活躍 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3.合縱連橫的斗爭 長平之戰與趙的削弱4.諸子百家——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上)》(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2)請你為“第三章”確定一個主題名稱。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8課 百家爭鳴局面一、時代背景1.王室衰微,禮崩樂壞2.井田崩潰,土地私有 社會轉型3.文化下移,士人崛起二、老子1.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的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2.思想、政治主張及學說代表:①思想主張: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②政治主張:無為而治(西漢初年休養生息政策的指導思想)。③道家經典:由弟子整理的《老子》(又稱《道德經》)。三、孔子和儒家學說1.地位:春秋后期魯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2.思想、政治主張,教育和文化成就①思想主張:核心思想是“仁 ”,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②政治主張:主張以德治國 ,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主張以禮治國,即是加強道德規范的約束,以恢復周禮來維系社會秩序。③教育成就: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實現了教育體制的創新,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滿足了平民入學受教育的愿望;主張德育與智育并重;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如“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等。④文化成就:整理古籍:編訂《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言論記錄:《論語》3.影響:①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為后人發揚光大,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②儒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影響深遠,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四、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場思想解放運動)1.原因:①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根本原因)。 ②舊制度瓦解,新制度進一步確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③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私學興起,各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2.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和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所謂“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影響最大),其次有陰陽家、雜家、民家、縱橫家、兵家等。3.百家爭鳴代表思想家及其主張:學派 思想家 思想主張 代表作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節儉、賢人治國 《墨子》儒家 孟子 實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孟子》荀子 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 《荀子》道家 莊子 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莊子》法家 韓非 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兵家 孫武 奠定了我國古代軍事理論的基礎 《孫子兵法》知識拓展:孔子講“仁愛”,墨子主張“兼愛”,二者有區別嗎?①孔子講仁愛是有等級的愛。以血緣關系的親情為出發點,先愛父母子女,之后再愛他人,是一種有秩序的關愛。意在維護奴隸主階級的統治和社會秩序。②墨子的兼愛是不分親疏遠近、尊卑貴賤,是一視同仁的博愛。這種愛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愛。4、影響: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總結: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①春秋(前770--前476年):是我國奴隸社會逐漸瓦解的時期;②戰國(前475—前221年):是我國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③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特征: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兼并經濟上: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生產力的飛速發展思想上:百家爭鳴【真題】(2023 四川省雅安市 中考真題)《荀子》雖師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張法治;《韓非子》熔法、術、勢于一爐,同時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這反映了戰國時期學派之間思想( )A.互相排斥 B.相互融合 C.趨于一致 D.獨立發展【答案】B【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據題干“《荀子》雖師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張法治;《韓非子》熔法、術、勢于一爐,同時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故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戰國時期學派之間思想相互融合,不能反映戰國時期學派之間思想互相排斥、趨于一致、獨立發展,排除ACD。故選:B。【變式】1.(2023 邵陽縣模擬)戰國時期,“天下”一詞成為流行詞匯。孟子說:“仁者無敵于天下。”墨子說:“一同天下。”莊子說:“一心定而王天下。”韓非說:“令行禁止于天下。”這種現象反映了( )A.諸子百家的思想日益趨同B.統一成為諸子百家的共識C.儒家學派地位逐步提升D.諸子百家都認同民本思想【答案】B【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知道題干現象說明統一成為諸子百家的共識。“仁者無敵于天下”“一同天下”“一心定而王天下”“令行禁止于天下”表明各家都主張統一,故B正確;ACD材料未體現,排除。故選:B。2.(2022秋 陜州區期末)古希臘城邦時期形成了米利都學派、智者學派等眾多思想流派,還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思想家,形成文化繁榮局面,對后世歐洲思想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古代與此相近的局面是( )A.春秋時期私學出現 B.戰國時期百家爭鳴C.西漢時期尊崇儒術 D.兩宋時期重文輕武【答案】B【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知道中國古代與古希臘文化繁榮局面相近的局面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國古代與古希臘文化繁榮局面相近的局面是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故選:B。3.(2022秋 進賢縣期末)學習“百家爭鳴”知識后,同學們在討論本班任課教師的管理風格。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①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②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③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④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③④【答案】C【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識記百家爭鳴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主張。語文趙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頗有儒家真諦,說法正確。因材施教,為政以德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儒家的思想主張;數學錢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知己知彼是兵家的思想主張;物理孫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墨家風格,說法錯誤。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張;英語李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法家影響。法家主張法治,故①④正確。故選:C。【真題】(2023 東營.中考真題)下面材料內容反映的是(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統一度量衡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答案】B【考點】商鞅變法【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政治上,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經濟上,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上,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故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不是管仲改革、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排除ACD。故選:B。【變式】1.(2022秋 新化縣期末)下列商鞅變法措施中,使秦國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的是( )A.重農抑商 B.推行縣制 C.獎勵軍功 D.獎勵耕織【答案】C【考點】商鞅變法【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知道商鞅變法的內容中,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措施是獎勵軍功。商鞅變法的措施中,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措施是獎勵軍功,即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這樣可以使那些出身低微的人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從而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故選:C。2.(2023 福田區模擬)商鞅變法頒布《分戶令》,通過析分大家庭,建立了以小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單位,為國家提供了更多的賦稅、徭役和兵源。其目的是( )A.實現富國強兵 B.廢除貴族特權C.改革戶籍制度 D.加強中央集權【答案】A【考點】商鞅變法【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商鞅變法……建立了以小家庭為基礎的農業生產單位,為國家提供了更多的賦稅、徭役和兵源”說明商鞅變法的目的是實現富國強兵。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在各國的變法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沒涉及廢除貴族特權、改革戶籍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排除BCD。故選:A。3.(2022秋 綏化期末)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掀起變法運動,曾在秦國進行變法的是( )A.秦穆公 B.秦始皇 C.李斯 D.商鞅【答案】D【考點】商鞅變法【解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開始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的戰斗力增強,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富強的國家,為最終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故選:D。1.(2023 青島.中考真題)春秋時期,面對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矛盾激化和沖突,孔子強調愛人,認為愛父母、愛兄長、愛君上是做人的基本準則。這反映出孔子的主張是( )A.“無為而治” B.“仁” C.“兼愛” D.“禮治”【答案】B【考點】老子和孔子【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重點掌握孔子的主張。根據材料“孔子強調愛人,認為愛父母、愛兄長、愛君上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及所學知識,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B項正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項;墨子主張“兼愛”,排除C項;荀子,主張實行“禮治”,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排除D項。故選:B。2.(2023 大慶.中考真題)梁啟超在《世界偉人》中這樣記載:“教育家之主義及方法,只能適用于一時代、一社會,而孔子之教育,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 )A.“無為而治” B.“有教無類” C.“兼愛” D.以法治國【答案】B【考點】老子和孔子【解析】本題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張,準確解讀材料信息。A.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無為而治”,排除A。B.據材料“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可知,孔子創辦了私學,提倡“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局面,故B正確。C.墨子主張“兼愛”,排除C。D.法家學派的主張是以法治國,排除D。故選:B。3.(2023 北京.中考真題)如圖示意圖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答案】B【考點】老子和孔子【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孔子的思想觀點與政治主張,注意題干圖示的識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即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面對當時社會的動蕩,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他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規范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故B符合題意;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C;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排除D。故選:B。4.(2022 無錫.中考真題)胡適說:“孔子是一個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屬于孔子教育主張的是( )A.“無為而治” B.“有教無類”C.“兼愛”“非攻” D.以法治國【答案】B【考點】老子和孔子【解析】本題考查老子和孔子,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故B符合題意;“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主張,排除A;“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主張,排除C;以法治國是韓非子的思想主張,排除D。故選:B。5.(2023 鋼城區.中考真題)獲取和解讀圖片信息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能力。如圖蘊含的歷史信息是( ) A.王室衰微 B.春秋爭霸 C.百家爭鳴 D.民族交融【答案】C【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需要考生掌握百家爭鳴的含義及代表人物。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逐步確立。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影響最大。當時,各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聚眾講學,研討學術,著書立說。他們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和治國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學說解決社會問題。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歷史上稱為“百家爭鳴”。材料中人物都是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C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王室衰微、春秋爭霸、民族交融,排除ABD項。故選:C。6.(2023 包頭.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各學派之間相互論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當時( )A.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 B.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C.政治經濟變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確立的影響【答案】C【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等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戰爭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各家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也是政治經濟變革的必然結果,故C項正確;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包含在C項內容,說法片面,排除AB項;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度瓦解崩潰的時期,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7.(2023 宜昌.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面,體現出這一時期( )A.兼并戰爭不斷 B.制度變革深刻C.經濟發展迅速 D.思想學術繁榮【答案】D【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A.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是兼并戰爭不斷,不符合題意,排除A。B.春秋戰國時期,主要諸侯國紛紛進行變法改革,推動了社會制度的變革,不符合題意,排除B。C.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技術的使用及推廣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不符合題意,排除C。D.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推動了古代中國思想學術的繁榮,故D正確。故選:D。8.(2022 通遼.中考真題)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氣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以上史實說明( )A.百家爭鳴為中華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礎B.各家學派的思想全都受到歷代統治者推崇C.儒家學說成為后世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D.有些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后世統治者所采用【答案】D【考點】百家爭鳴【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據“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漢初奉行道家倡導的‘無為而治’,唐太宗則依儒家思想踐行‘民貴君輕’”可知,這一史實說明有些學派的政治主張為后世統治者所采用,選項D符合題意。題干與中華民族的起源無關,排除A項;B項說法絕對,排除;C項說法片面,排除。故選:D。9.(2022 重慶.中考真題)如圖是一位同學繪制的有關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思維導圖。圖中①處應填寫的正確內容是( )A.周平王遷都洛邑 B.社會生產力發展C.齊桓公稱霸中原 D.百家爭鳴的出現【答案】B【考點】戰國七雄與著名戰役【解析】本題考查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據思維導圖并結合所學知,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地主階級勢力增強,各國紛紛變法改革,促進了社會的轉型,中國逐步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ACD三項與圖中“地主階級勢力增強”沒有必然聯系,排除。故選:B。10.(2020 柳州.中考真題)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學派提出了自己的治國方略,對后世影響很大。其中提出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主張的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C【考點】道家【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百家爭鳴相關知識,重點掌握莊子的思想觀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發展了老子的思想,強調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莊子認為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C符合題意。故選:C。11.(2023 寧夏 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目錄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稱第三章第一節1.王室衰微 大國爭霸2.鐵犁牛耕的出現 井田制的逐漸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 工商業的發展3.老子孔子第二節1.李悝變法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 封建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2.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 商業的活躍 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3.合縱連橫的斗爭 長平之戰與趙的削弱4.諸子百家——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上)》(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2)請你為“第三章”確定一個主題名稱。【答案】(1)經濟方面:生產力水平提高,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兼并戰爭,各國變法,中央集權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種學說興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2)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考點】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七雄與著名戰役;商鞅變法;百家爭鳴【解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有經濟方面,生產力水平提高,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兼并戰爭,各國變法,中央集權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種學說興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2)可以為“第三章”確定主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8課 百家爭鳴【2023秋統編七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專項訓練】(原卷版).docx 第8課 百家爭鳴【2023秋統編七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專項訓練】(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