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9課 秦統一中國【2023秋統編七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專項訓練】(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9課 秦統一中國【2023秋統編七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專項訓練】(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原因:
①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
2.過程:①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②滅亡諸侯國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4.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政治統一)
1.原因:①秦統一后,原先各自為政形式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②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和鞏固統一。
2.內容:
①中央:建立皇帝和“三公”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
②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里、亭等基層組織。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去全國(作用)。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響)。
知識拓展: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項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王 皇帝
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 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統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縣制
相同 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性質: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統一)
方面 措施 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使用小篆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經濟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度量衡 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交通 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使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開鑿靈渠 溝通湘江和漓江,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軍事 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 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四、秦朝的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真題】
(2023 江蘇省泰州市.中考真題)范文瀾《中國通史》:“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屬于秦朝創建的制度有(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答案】B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需要考生掌握秦朝創建的制度的內容。
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其內容包括中央創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上進一步推行郡縣制,B項正確;在地方,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排除A項;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排除C項;行省制創立于元朝,排除D項。
故選:B。
【變式】
1.(2022秋 衡陽期末)圖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直觀地呈現整個知識骨架,如圖示意圖的中心主題是(  )
A.地方推行郡縣制 B.三公權力至高無上
C.中央集權制度 D.加強文化控制
【答案】C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示。
根據圖示“皇帝、三公、九卿、郡守、縣令”可知,圖示反映的是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秦朝創立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中,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權至高無上,總攬一切大權。中央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秦朝進一步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秦朝時期,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長官稱郡守;在郡下設縣,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故C符合題意;A過于片面,不能完整反映圖示,排除A;BD在圖示中無法體現,排除BD,
故選:C。
2.(2022秋 懷柔區期末)學者李零說,中國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大一統”的帝國。“大”是國土大,疆域大,“一統”是制度統一、政令統一、文化統一以下體現秦朝“一統”的有(  )
①長平之戰②推行小篆③修建阿房宮④使用半兩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以中國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大一統”的帝國為切入點,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鞏固統一,秦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在文化上推行小篆,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在經濟上統一使用半兩錢。規定圓形方孔半兩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這兩項措施促進了秦朝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維護了秦朝的統一。②④符合題意。
故選:D。
3.(2023 寧津縣一模)如圖是考古發掘出的秦朝幾方印章。根據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秦朝(  )
A.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B.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C.隨葬品中必有官員印信
D.“焚書坑儒”,文化專制
【答案】B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等知識,要求具備識別解讀歷史圖片的能力。
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一是皇帝的玉璽,代表至高無上的皇權。圖二、三分別是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官印,也就是三公九卿的一部分。圖四是郡的官員的印,反映了郡縣制。這組圖,可以看作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象征,B項正確;題干材料所給的信息與文字、貨幣、度量衡沒有關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隨葬品,排除C項;題干材料所示的印信,與焚書坑儒、文化專制無關,排除D項。
故選:B。
【真題】
(2023 四川省甘孜州.中考真題)秦始皇推行的鞏固統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區的人們打破方言障礙,方便溝通交流的是(  )
A.開鑿靈渠 B.統一貨幣 C.規范交通 D.統一文字
【答案】D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戰國時期,七國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故D正確;開鑿靈渠,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排除A;統一貨幣,有利于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排除B;規范交通,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排除C。
故選:D。
【變式】
1.(2022秋 莊浪縣期末)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實施了“便于國家政令發布和貫徹執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順利溝通”的舉措。這項舉措為(  )
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修筑長城
【答案】A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為促進文化的交流,秦滅六國以后,秦始皇還統一了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文字推廣使用,后來出現了一種更為簡潔的文字﹣﹣隸書。這項措施便于國家政令的發布和貫徹執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利溝通,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故選:A。
2.(2023 婁底一模)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統一天下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并實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  )
①統一文字 ②統一鑄“五銖錢”③修筑萬里長城 ④頒布“推恩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屬于秦始皇的功績有滅掉六國,實現統一,創立了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筑萬里長城等鞏固統一的措施。②④是漢武帝的措施。
故選:C。
3.(2022秋 新余期末)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頒發圣旨,讓各地作迎駕準備,圣旨上文字的書寫應該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書 D.小篆
【答案】D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以秦始皇巡游頒發的圣旨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統一文字的知識。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規定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因此秦始皇巡游各地前頒發的圣旨上的文字應該是小篆。
故選:D。
1.(2023 大慶.中考真題)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促進各地經濟交流的重要措施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統一貨幣 D.修筑長城
【答案】C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重點掌握秦始皇統一貨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秦始皇下令廢除六國的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在全國流通。這就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故C符合題意;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和修筑長城與題干“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不符,排除ABD。
故選:C。
2.(2023 內江.中考真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為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如圖示意的是(  )
A.統一度量衡制度 B.統一使用半兩錢
C.統一文字為小篆 D.統一車軌的寬窄
【答案】C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七國的文字書寫各異。秦始皇為消除文字上的差異,命丞相李斯等人統一文字,制定筆畫規整的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交流與發展,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車軌,排除ABD項。
故選:C。
3.(2023 寧波.中考真題)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秦的統治雖然如此短命,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記。”下列措施能體現這個“印記”的有(  )
①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②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能體現這個“印記”的措施有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為鞏固統一,秦朝題意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故B符合題意;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實行鹽鐵官營專賣的是漢武帝,排除含有②③的ACD。
故選:B。
4.(2022 廣元.中考真題)《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下列選項與材料中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無關的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開拓交通 D.焚書坑儒
【答案】D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與材料中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開拓交通,與材料中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無關的是焚書坑儒。
故選:D。
5.(2023 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兩段話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縣制 D.西漢的“大一統”
【答案】B
【考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諸侯具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進行再分封,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夏朝的“家天下”、秦朝的郡縣制、西漢的“大一統”,排除ACD。
故選:B。
6.(2023 鎮江.中考真題)如圖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其中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縣制 D.三公制
【答案】C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A.秦統一后,廢除了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排除A。
B.秦始皇創制了皇帝制度,其核心是皇權至高無上,不符合題意,排除B。
C.據圖示“郡守、縣令、地方政府”及所學可知,秦統一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故C正確。
D.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行政機構,排除D。
故選:C。
7.(2023 巴中.中考真題)巴中在春秋時期屬巴子國,秦漢時期屬巴郡,從“巴子國”到“巴郡”的名稱變化源于秦朝哪一地方行政制度(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答案】B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答的關鍵信息是“從‘巴子國’到‘巴郡’的名稱變化”。
A.為了有效管理地方,西周實行分封制,排除。
B.根據所學可知,“巴子國”體現了西周的分封制,前221年,秦朝統一全國,實行郡縣,于是,“巴子國”演變成“巴郡”,正確。
C.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排除。
D.元朝創立行省制,排除。
故選:B。
8.(2022秋 皇姑區校級期中)“今日憶秦皇,虎勢傲東方。一朝滅六國,功業蓋穹蒼。立志平天下,西北驅虎狼。役民數十萬,長城起邊疆。”這首詩中沒有涉及秦始皇功績的哪一方面(  )
A.完成國家統一 B.擊退匈奴威脅
C.修筑萬里長城 D.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
【答案】D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秦滅六國,建立秦朝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材料。
根據題干可知,“一朝滅六國,功業蓋穹蒼”指的是秦始皇完成國家統一的功績,“立志平天下,西北驅虎狼。”指的是擊退匈奴威脅,“役民數十萬,長城起邊疆。”指的是修筑萬里長城。故題干詩句中沒有涉及到秦始皇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故D項符合題意;題干材料涉及了完成國家統一、擊退匈奴威脅、修筑萬里長城等史實,故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
故選:D。
9.(2023 河北區二模)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其根本目的是(  )
A.便于軍隊戍守邊疆 B.擴大領土疆域
C.開發邊疆地區經濟 D.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D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治的措施,秦始皇修筑道路的根本目的,準確解讀材料主旨。
A.材料并未強調秦朝軍隊戍守邊疆的作用,排除A。
B.材料無法得出修筑道路與擴大領土疆域的關系,排除B。
C.秦始皇修筑道路的目的并不是開發邊疆地區,排除C。
D.根據材料“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及所學可知,秦始皇修筑了從咸陽到全國的道路,旨在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從而維護帝國的統治,故D正確。
故選:D。
10.(2021秋 東湖區期中)秦始皇和漢武帝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要的貢獻,下列屬于他們鞏固統一的共同點(  )
A.建立皇帝制度 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修筑長城,北擊匈奴
【答案】C
【考點】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秦始皇和漢武帝鞏固統一的共同點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和漢武帝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要的貢獻;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實行推恩政策,都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故C符合題意;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排除A;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排除B;秦始皇修筑長城,北擊匈奴,排除D。
故選:C。
11.(2023 瀘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同學在歷史學習中整理了秦朝的部分知識(如下表):
政治  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軍事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文化 統一文字
交通 統一車軌、修馳道和直道、開鑿靈渠
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上表中“政治”一欄的內容,并為該表提煉主題。
材料二 在統治大一統國家的民族地區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有特點的行政管理。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完全奠定。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對民族地區的治理原則,并分析清朝鞏固國家疆域的歷史意義。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為目標,把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并且通過制度安排,體現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國各民族都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家庭”,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
——摘編自賈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自覺》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為體現各民族平等進行的“制度安排”。綜合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認識。
【答案】
(1)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2)“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3)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深,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國家大一統時代,采取更加積極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考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冊封達賴、班禪與設置駐藏大臣
【解析】本題考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秦朝和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實現統一后,原來各自為政的政治形態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為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可以為該表提煉主題為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在統治大一統國家的民族地區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有特點的行政管理。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完全奠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民族地區的治理原則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清朝鞏固國家疆域的歷史意義是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3)根據材料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為目標,把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并且通過制度安排,體現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國各民族都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家庭’,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為體現各民族平等進行的“制度安排”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綜合以上三則材料可知,我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認識是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加深,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國家大一統時代,采取更加積極平等的民族政策,有利于不斷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發展。
12.(2022秋 濉溪縣校級期中)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據李白《古風》
(1)材料一中“秦王”是誰?材料一主要歌頌了“秦王”哪一歷史功績?
材料二:
(2)材料二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國家的發展分別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面對秦朝遼闊的疆域,秦始皇采取了哪些舉措鞏固北部邊疆地區?
【答案】
(1)贏政;秦滅六國,統一中國。
(2)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貨幣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區域的人民能夠順利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3)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考點】秦滅六國,建立秦朝;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解析】本題考查秦朝建立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1)材料一中“秦王”是嬴政,材料一主要歌頌了“秦王”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歷史功績。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材料二表明秦始皇采取了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的措施。統一貨幣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統一文字使政令能夠在全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區域的人民能夠順利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3)根據材料三“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和所學知識可知,面對秦朝遼闊的疆域,秦始皇采取了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的舉措鞏固北部邊疆地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滅六國
1.原因:
①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②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超過東方六國,具備了統一六國的條件。
③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
2.過程:①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②滅亡諸侯國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4.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政治統一)
1.原因:①秦統一后,原先各自為政形式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②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和鞏固統一。
2.內容:
①中央:建立皇帝和“三公”制度。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的一切軍政大權;皇帝之下,設有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
②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縣以下又設鄉、里、亭等基層組織。這樣,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國各地的權力,并把政治、法律、軍事、土地及賦役等制度推向去全國(作用)。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影響)。
知識拓展: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
項目 周朝 秦朝
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王 皇帝
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 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統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縣制
相同 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性質: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經濟、文化、軍事、交通統一)
方面 措施 影響
文化 統一文字,使用小篆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經濟 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度量衡 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交通 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 使陸路交通四通八達
開鑿靈渠 溝通湘江和漓江,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軍事 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 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四、秦朝的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真題】
(2023 江蘇省泰州市.中考真題)范文瀾《中國通史》:“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屬于秦朝創建的制度有(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變式】
1.(2022秋 衡陽期末)圖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直觀地呈現整個知識骨架,如圖示意圖的中心主題是(  )
A.地方推行郡縣制 B.三公權力至高無上
C.中央集權制度 D.加強文化控制
2.(2022秋 懷柔區期末)學者李零說,中國從秦朝開始,一直是“大一統”的帝國。“大”是國土大,疆域大,“一統”是制度統一、政令統一、文化統一以下體現秦朝“一統”的有(  )
①長平之戰②推行小篆③修建阿房宮④使用半兩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2023 寧津縣一模)如圖是考古發掘出的秦朝幾方印章。根據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確結論是秦朝(  )
A.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B.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C.隨葬品中必有官員印信
D.“焚書坑儒”,文化專制
【真題】
(2023 四川省甘孜州.中考真題)秦始皇推行的鞏固統一的措施中,有利于不同地區的人們打破方言障礙,方便溝通交流的是(  )
A.開鑿靈渠 B.統一貨幣 C.規范交通 D.統一文字
【變式】
1.(2022秋 莊浪縣期末)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實施了“便于國家政令發布和貫徹執行,使不同地域人民順利溝通”的舉措。這項舉措為(  )
A.統一文字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修筑長城
2.(2023 婁底一模)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統一天下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并實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包括(  )
①統一文字 ②統一鑄“五銖錢”③修筑萬里長城 ④頒布“推恩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22秋 新余期末)秦始皇巡游各地前要向各地頒發圣旨,讓各地作迎駕準備,圣旨上文字的書寫應該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楷書 D.小篆
1.(2023 大慶.中考真題)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促進各地經濟交流的重要措施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統一貨幣 D.修筑長城
2.(2023 內江.中考真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大業,為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如圖示意的是(  )
A.統一度量衡制度 B.統一使用半兩錢
C.統一文字為小篆 D.統一車軌的寬窄
3.(2023 寧波.中考真題)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秦的統治雖然如此短命,卻給中國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記。”下列措施能體現這個“印記”的有(  )
①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②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
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2 廣元.中考真題)《史記 秦始皇本紀》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下列選項與材料中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無關的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開拓交通 D.焚書坑儒
5.(2023 呼和浩特.中考真題)“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兩段話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縣制 D.西漢的“大一統”
6.(2023 鎮江.中考真題)如圖是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其中秦朝在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縣制 D.三公制
7.(2023 巴中.中考真題)巴中在春秋時期屬巴子國,秦漢時期屬巴郡,從“巴子國”到“巴郡”的名稱變化源于秦朝哪一地方行政制度(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8.(2022秋 皇姑區校級期中)“今日憶秦皇,虎勢傲東方。一朝滅六國,功業蓋穹蒼。立志平天下,西北驅虎狼。役民數十萬,長城起邊疆。”這首詩中沒有涉及秦始皇功績的哪一方面(  )
A.完成國家統一 B.擊退匈奴威脅
C.修筑萬里長城 D.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
9.(2023 河北區二模)秦始皇下令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并修筑貫通全國的道路,使秦朝的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其根本目的是(  )
A.便于軍隊戍守邊疆 B.擴大領土疆域
C.開發邊疆地區經濟 D.加強中央集權
10.(2021秋 東湖區期中)秦始皇和漢武帝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要的貢獻,下列屬于他們鞏固統一的共同點(  )
A.建立皇帝制度 B.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C.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D.修筑長城,北擊匈奴
11.(2023 瀘州.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同學在歷史學習中整理了秦朝的部分知識(如下表):
政治  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
軍事 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文化 統一文字
交通 統一車軌、修馳道和直道、開鑿靈渠
疆域 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上表中“政治”一欄的內容,并為該表提煉主題。
材料二 在統治大一統國家的民族地區方面,清朝最重要的就是采取“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原則,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有特點的行政管理。清朝統治者為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完全奠定。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對民族地區的治理原則,并分析清朝鞏固國家疆域的歷史意義。
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以“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為目標,把少數民族視為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并且通過制度安排,體現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更把全國各民族都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家庭”,就是中華民族的共同體。
——摘編自賈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自覺》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為體現各民族平等進行的“制度安排”。綜合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認識。
12.(2022秋 濉溪縣校級期中)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據李白《古風》
(1)材料一中“秦王”是誰?材料一主要歌頌了“秦王”哪一歷史功績?
材料二:
(2)材料二表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這些措施對國家的發展分別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秦朝的疆域,東至東海,西到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達南海,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之一。
(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面對秦朝遼闊的疆域,秦始皇采取了哪些舉措鞏固北部邊疆地區?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扬州市| 张北县| 宝山区| 攀枝花市| 洮南市| 商丘市| 安顺市| 新泰市| 成都市| 随州市| 乌苏市| 体育| 昌图县| 西平县| 白朗县| 专栏| 杂多县| 容城县| 徐水县| 彰武县| 沂南县| 孝昌县| 武义县| 靖江市| 西藏| 绥江县| 济源市| 黄山市| 攀枝花市| 丹巴县| 高平市| 老河口市| 乡宁县| 平乐县| 鄂托克前旗| 手游| 松桃| 循化| 高州市|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