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2023秋統編八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專項訓練】(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2023秋統編八上歷史期中期末復習考點梳理+專項訓練】(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知識點1 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把侵略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2、爆發: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邀派兵鎮壓,日軍襲擊清軍運兵船,蓄意挑起戰爭,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3、平壤戰役:1894年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葉志超棄城而逃,平壤陷落。
4、黃海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
5、旅順大屠殺:日軍占領大連、旅順。旅順守將徐邦道孤軍奮戰,最終失敗。日軍在旅順進行了大屠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6、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李鴻章一味強調“避敵保船”,以致喪失渤海、黃海制海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知識點2 《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1895年春,日本馬關、中方李鴻章與日方伊藤博文,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2、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名稱 時間 內容 影響
中日《馬關條約》 1895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影響:
對中國——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人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對日本——日本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
4.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以劉永福為首的留守臺灣的清軍一起,展開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日軍。
知識點3 “瓜分”中國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瓜分”狂潮:列強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3、“門戶開放” :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名詞解釋】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
【拓展延伸】
1. “門戶開放”政策
(1)提出:1899年美國提出,主要精神是實現美國與列強在中國“利益均沾,機會均等”;
(2)實現:1922年,美國主導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
2.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加強海洋防衛的重要性。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的歷史,可以看出武器裝備發展停滯,中國放棄和喪失了制海權,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重要戰略原因。因此,重視武器裝備的發展,加強海防,對于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3. 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是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資是中國政府主動實施的,是互贏互惠的。
【真題】
(2023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 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激戰中壯烈殉國的致遠艦管帶是(  )
A.戚繼光 B.鄭成功 C.林則徐 D.鄧世昌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A.明代戚繼光領導軍民沉重的打擊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勢力,排除A。
B.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臺灣,排除B。
C.林則徐領導了虎門銷煙運動,排除C。
D.結合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海戰中壯烈殉國的致遠艦管帶是鄧世昌,故D正確。
故選:D。
【變式】
1.(2023 信陽一模)“戰敗讓中國蒙受了巨大損失,唯一值得中國人慶幸的是,失敗后的中國沒有就此沉淪,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奮起,坦然承認失敗,毫不猶豫轉身向東,向打敗自己的敵人學習。”材料中的“戰敗”指中國在哪場戰爭失敗(  )
A.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答案】B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以一段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知識。
據材料“戰敗讓中國蒙受了巨大損失,唯一值得中國人慶幸的是,失敗后的中國沒有就此沉淪,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奮起,坦然承認失敗,毫不猶豫轉身向東,向打敗自己的敵人學習。”中的關鍵信息“坦然承認失敗,毫不猶豫轉身向東,向打敗自己的敵人學習”可知,材料中的“戰敗”指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這次失敗使中國開始覺醒,維新派掀起了戊戌變法運動。
故選:B。
2.(2022秋 偃師市期末)“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以壯國威”是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高度贊揚,若要再現鄧世昌帶領中國海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悲壯場景,來弘揚民族精神,應選擇的素材是(  )
A.遼東戰役 B.平壤戰役 C.黃海戰役 D.威海衛戰役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黃海戰役的相關知識,關鍵信息是“再現鄧世昌帶領中國海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悲壯場景”。
1894年,中日兩國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艦沖鋒向前,不幸被敵魚雷擊中,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因此C符合題意。
故選:C。
3.(2022秋 無錫期末)詩歌“甲午英魂萬民歌,百年嘆息致遠悲。黃海有幸埋忠骨,馬關恥辱血淚飛。堅貞報國勵將士,管帶視死忽如歸。一艦飛撞裂敵膽,千秋祭奠揚國威”贊頌的人物是(  )
A.林則徐 B.左寶貴 C.鄧世昌 D.關天培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由“甲午英魂萬民歌,百年嘆息致遠悲。黃海有幸埋忠骨,馬關恥辱血淚飛。堅貞報國勵將士,管帶視死忽如歸。一艦飛撞裂敵膽,千秋祭奠揚國威”結合所學,1894年,中日兩國在黃海大東溝海面展開激戰,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率艦沖鋒向前,不幸被敵魚雷擊中,鄧世昌與全艦官兵壯烈犧牲,可知,詩歌贊頌的人物是鄧世昌。
故選:C。
【真題】
(2023 恩施州 中考真題)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合法化、規模化,并取得在中國采礦及修筑鐵路等特權,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這種現象發生在(  )
A.《南京條約》簽訂后 B.《北京條約》簽訂后
C.《馬關條約》簽訂后 D.《辛丑條約》簽訂后
【答案】C
【考點】《馬關條約》
【解析】本題考查了《馬關條約》的知識,解題關鍵是聯系所學分析史料、結合要求作出選擇。
依據題干材料中的“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合法化、規模化,并取得在中國采礦及修筑鐵路等特權,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內容之一為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標志著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過去的商品輸出為主轉變為資本輸出為主,所以C項符合題意;A項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使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符合題意,應排除;B項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進一步加深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符合題意,應排除;D項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符合題意,應排除。
故選:C。
【變式】
1.(2023 濟寧 中考真題)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列強有權在中國投資設廠,外國對華資本輸出的門戶洞開,隨即列強掀起了在華設廠辦礦的高潮。針對這一危機,張謇呼吁(  )
A.“閉關鎖國” B.“公車上書” C.“扶清滅洋” D.“實業救國”
【答案】D
【考點】張謇興辦實業
【解析】本題考查張謇實業救國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A.閉關鎖國是清朝的對外政策,導致了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A。
B.“公車上書”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等參加科舉的舉人發起的,排除B。
C.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排除C。
D.根據所學可知,面對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外國人在華辦廠開礦的局面,狀元實業家張謇主動放棄高官厚祿,毅然回到家鄉創辦實業,以實際行動踐行“實業救國”的主張,故D正確。
故選:D。
2.(2022秋 莆田期中)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
A.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
B.俄、法、德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
C.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
D.《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民族危機
【答案】D
【考點】歷史文化常識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什么是歷史史實,什么是歷史結論的相關史實。注意掌握區別歷史史實和歷史結論的方法。
歷史史實指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不帶有作者自己的感彩;歷史結論是分析歷史事實的看法和狀態,帶有明顯的個人情感。題干選項中選項ABC是對當時的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史實,排除;選項D是對《馬關條約》的看法,屬于歷史結論,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3.(2023春 長沙期中)《馬關條約》開了端,接著就是割地狂潮和投資競爭,中國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投資競爭”適應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求
B.“開端”是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C.“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是指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D.“割地狂潮”獲利最大的是美國
【答案】A
【考點】《馬關條約》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馬關條約》的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了。“投資競爭”適應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求,A符合題意;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排除B;“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是指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排除C;“割地狂潮”獲利最大的是美國表述錯誤,排除D。
故選:A。
1.(2023 青島 中考真題)在這場激戰中,北洋艦隊被擊沉或擊毀軍艦5艘,被擊傷4艘,犧牲官兵600多人,其中包括鄧世昌、林永升等優秀艦長。這場“激戰”發生在(  )
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北洋艦隊將士在戰斗中奮勇殺敵,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吉野號”,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故C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黃海大戰,發生在甲午中日戰爭期間,與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無關,排除ABD。
故選:C。
2.(2023 衡陽 中考真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對將士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這一條豪言壯語說于(  )
A.鴉片戰爭 B.百團大戰 C.黃海大戰 D.解放戰爭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戰爭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
A.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年至1842年,不符合題意,排除A。
B.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后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后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排除B。
C.據材料“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及所學可知,敘述的是甲午戰爭期間鄧世昌率領官兵在黃海大戰中英勇抗擊日軍的歷史信息,故C正確。
D.解放戰爭發生于1946年至1949年,屬于國共內戰的范疇,排除D。
故選:C。
3.(2023 鎮江 中考真題)2018年,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該圖紙有助于解釋120多年前鄧世昌率致遠艦沖擊敵艦、受損及嚴重傾斜等一系列細節問題,更好地還原戰爭真相。致遠艦參與抗爭的那場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需要考生掌握戰爭的經過。
根據材料“該圖紙有助于解釋120多年前鄧世昌率致遠艦沖擊敵艦、受損及嚴重傾斜等一系列細節問題”及所學知識,黃海大戰中,北洋艦隊將士在戰斗中奮勇殺敵,重創日艦。致遠規管帶鄧世昌在艦身嚴重受損、彈藥將盡之際,下令開足馬力,沖向日艦“吉野號”,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不幸被敵人炮彈擊中,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致遠艦參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C項正確;排除ABD項。
故選:C。
4.(2023 烏魯木齊 中考真題)某史學著作中有這樣的描述:戰爭結束后52年,經明治維新而疾速發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師爺的門前。“打到其先前祖師爺的門前”的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甲午中日戰爭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鴉片戰爭的發動國是英國,排除A項;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動國主要是英法兩國,排除B項;
根據題干中“經明治維新而疾速發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師爺的門前”,結合所學知識,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可知,“祖師爺”是中國,所以這場戰爭指的是1894﹣1895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C項正確;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是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組織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排除D項。
故選:C。
5.(2023 泰州 中考真題)“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挽聯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犧牲的(  )
A.林則徐 B.左宗棠 C.鄧世昌 D.譚嗣同
【答案】C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出自光緒帝,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犧牲的鄧世昌。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在黃海大戰中,鄧世昌為國捐軀。故C符合題意;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排除A;左宗棠收復新疆,排除B;譚嗣同在戊戌政變中英勇就義,排除D。
故選:C。
6.(2023 金昌 中考真題)徐中約在其《中國近代史》中寫道:“1894年的那場‘成中國之巨禍’的大敗,讓學者、官員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這說明,“1894年的那場大敗”(  )
A.喚醒了國人挽救國家危亡的意識
B.引起了中國社會風俗發生新的變化
C.沖擊了中國傳統的舊式官僚體制
D.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戰爭,需要考生掌握甲午中日戰爭對中華民族意識覺醒的影響。
材料“1894年的那場‘成中國之巨禍’的大敗”是指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材料“讓學者、官員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反映了甲午中日戰爭加深了中華民族危機及清政府統治危機,中華民族意識空前覺醒。結合所學知識,甲午中日戰爭之后簽訂的《馬關條約》是近代以來最不平等的一個條約,割三地、賠兩億、開四口、允設廠讓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同時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進一步告急,亡國滅種的危機警醒了大批的中國人,紛紛抵抗議和、反對簽條約。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識開始覺醒,A項正確;中華民國建立后,中國社會風俗變化加快,排除B項;材料強調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但是改革尚未開展,不能得出“沖擊了中國傳統的舊式官僚體制”的結論,排除C項;思想解放發生在戊戌變法后,排除D項。
故選:A。
7.(2023 甘孜州 中考真題)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等特權,標志著列強由對華商品輸出進入了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這種局面出現在(  )
A.鴉片戰爭后 B.甲午中日戰爭后
C.戊戌變法后 D.八國聯軍侵華后
【答案】B
【考點】《馬關條約》
【解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意味著列強由對華商品輸出進入了資本輸出的新階段,故B正確;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允許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這標志著列強進入對華商品輸出階段,排除A;戊戌變法、八國聯軍都在甲午戰后,與題不符,排除CD。
故選:B。
8.(2023 菏澤 中考真題)甲午戰爭后,中國出現了一個被認為是外資興業的時代。此前帝國主義在華投資總共不過2、3億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國對華投資總額達到15億美元。據此判斷,當時(  )
A.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B.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
C.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美國和日本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
【答案】B
【考點】《馬關條約》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馬關條約》的簽訂以及危害,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根據題干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后外國資本主義企業在中國大量增加,原因在于《馬關條約》中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設廠,使列強在華建廠合法化,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列強對華資本輸出加劇,說明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B項正確;題干說明了甲午戰爭后列強對中國經濟侵略的變化,沒有涉及“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內地”的信息,排除A項;“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的《辛丑條約》有關,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侵華的主要國家,排除D項。
故選:B。
9.(2023 邵陽 中考真題)李軍同學喜歡用順口溜方式記憶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內容。例如,他將某個不平等條約內容編成“割臺灣、賠兩億、增四口、設工廠”的順口溜。該不平等條約是指(  )
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答案】D
【考點】《馬關條約》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根據題干中“割臺灣、賠兩億、增四口、設工廠”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馬關條約》。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故D項正確;《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排除A項;中美《望廈條約》未割占土地,排除B項;《北京條約》割九龍司的一區給英國,排除C項。
故選:D。
10.(2023 重慶 中考真題)1895年,清朝使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談判時,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見表)。從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臺灣巡撫來電,聞將讓臺灣,臺民鼓噪、誓不肯為日民。 伊云:聽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話并非相嚇,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聞此事。 李云:臺民戕(殺)官聚眾,視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國一將治臺權讓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責。
A.臺灣人民堅決反抗日本割占臺灣
B.清朝官員為虎作倀加速臺灣淪陷
C.臺灣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統治之下
D.臺灣人民的斗爭被日軍殘酷鎮壓
【答案】A
【考點】《馬關條約》
【解析】本題考查《馬關條約》,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
據題干“我接臺灣巡撫來電,聞將讓臺灣,臺民鼓噪、誓不肯為日民”可知,這說明臺灣人民堅決反抗日本割占臺灣,不愿成為日本人。故A符合題意;題干材料不能說明清朝官員為虎作倀加速臺灣淪陷、臺灣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統治之下、臺灣人民的斗爭被日軍殘酷鎮壓,排除BCD。
故選:A。
11.(2023 眉山 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以日本勝利、中國慘敗而告終。對該戰的影響,有如下一些反應:
日本史學家藤村道生指出,這一場戰爭的勝利,“是日本由‘被壓迫國’向‘壓迫國’過渡的轉折點”。
福澤諭吉說:日清戰爭,使大日本帝國受到尊重。
日本有作品記載:日清戰爭、連戰皆捷,軍人萬歲。家有女兒的父母,都希望找一個軍人作女婿。
張之洞在給朝廷的電報中指出:“倭約萬分無理,地險、餉力、兵權,一朝盡奪,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割占數地而已”。
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棄臺民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
陳獨秀曾說“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了富強之策”。
——摘編自鄧元時《甲午戰爭與中日兩國的歷史命運》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對交戰雙方和國際關系的影響。
【答案】
結果: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影響:
對日本: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刺激日本稱霸和奴役亞洲的野心;改變日本社會觀念(軍人地位提升);巨額賠款有助于日本近代化發展等。
對中國:喪失更多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賠款增加人民負擔;促進中國救亡圖存運動深入發展;促進民族覺醒;清政府腐敗進一步暴露,統治進一步削弱等。
對國際:刺激列強掀起瓜分狂潮;改變東亞國際格局;改變西方侵略方式,進入資本輸出階段等。
【考點】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史實。
結果: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影響:
對日本:根據材料信息“是日本由‘被壓迫國’向‘壓迫國’過渡的轉折點。”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提高了日本的國際地位;根據材料“信息日清戰爭、連戰皆捷,軍人萬歲。家有女兒的父母,都希望找一個軍人作女婿。”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改變了日本社會觀念(軍人地位提升);結合所學可知,對日本的影響還可從日本國內發展著手,甲午戰爭后《馬關條約》的巨額賠款有助于日本近代化發展,刺激日本稱霸和奴役亞洲的野心。
對中國:根據材料“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了富強之策”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促進中國救亡圖存運動深入發展,促進民族覺醒;結合所學《馬關條約》的簽訂,割占中國遼東半島、臺灣全島等附屬島嶼,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賠款增加人民負擔,從甲午戰敗的原因分析,得出清政府腐敗進一步暴露,統治進一步削弱等。
對國際:根據材料“意在吞噬中國,非割占數地而已”并結合所學可知,《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對中國的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刺激列強掀起瓜分狂潮,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改變東亞國際格局,改變西方侵略方式等。
12.(2021秋 開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如圖。
材料二:“及甲午敗于日本,各國租借港灣之事,相逼而來;瓜分支那之說,沸騰于全球。于是國人大嘩,志士奮起,痛論變法之不可緩,帝亦知非實行變法,不能立國。”
——《清史紀事本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一、圖二對應的條約名稱及其影響。
(2)從材料二的描述中列舉出任意一組有因果關系的歷史事件,并解釋其因果關系。
(3)近代的侵華戰爭,中國大多以失敗而告終,你認為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給我們哪些啟示?
【答案】
(1)《南京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2)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從而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他符合題意也可)
(3)社會制度落后,國力衰弱,裝備落后,政府腐敗等;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等。
【考點】《馬關條約》;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甲午中日戰爭
【解析】本題以歷史地圖和文字材料為背景,考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等知識。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左圖反映的是《南京條約》,《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右圖反映的是《馬關條約》,《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2)本題可任選一組作答,如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從而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近代的侵華戰爭,中國大多以失敗而告終,我認為主要原因有社會制度落后,國力衰弱,裝備落后,政府腐敗等。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是落后就要挨打,振興中華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知識點1 甲午中日戰爭
1、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把侵略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2、爆發: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邀派兵鎮壓,日軍襲擊清軍運兵船,蓄意挑起戰爭,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史稱“甲午中日戰爭”。
3、平壤戰役:1894年9月,日軍圍攻平壤,清軍將領左寶貴犧牲,葉志超棄城而逃,平壤陷落。
4、黃海海戰: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重創日艦。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犧牲。李鴻章命令艦隊躲進威海衛軍港,日軍趁機奪取了制海權。
5、旅順大屠殺:日軍占領大連、旅順。旅順守將徐邦道孤軍奮戰,最終失敗。日軍在旅順進行了大屠殺,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
6、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軍進攻山東威海衛,李鴻章一味強調“避敵保船”,以致喪失渤海、黃海制海權。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知識點2 《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1895年春,日本馬關、中方李鴻章與日方伊藤博文,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
2、內容: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
名稱 時間 內容 影響
中日《馬關條約》 1895 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 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影響:
對中國——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人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對日本——日本擠進了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
4.1895年5月至10月,臺灣義勇軍以劉永福為首的留守臺灣的清軍一起,展開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重挫日軍。
知識點3 “瓜分”中國狂潮
1、三國干涉還遼:《馬關條約》簽訂后,沙俄聯合法國、德國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則向中國索取了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
2、“瓜分”狂潮:列強以干涉還遼為契機,在中國掀起了搶奪利權、強租海港、劃分“勢力范圍”的“瓜分”中國狂潮。
3、“門戶開放” :1899年,美國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國提出“門戶開放”的照會,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門戶開放”政策反映出美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侵華政策上的矛盾。
【名詞解釋】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
【拓展延伸】
1. “門戶開放”政策
(1)提出:1899年美國提出,主要精神是實現美國與列強在中國“利益均沾,機會均等”;
(2)實現:1922年,美國主導的華盛頓會議上簽訂《九國公約》。
2.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加強海洋防衛的重要性。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海戰的歷史,可以看出武器裝備發展停滯,中國放棄和喪失了制海權,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重要戰略原因。因此,重視武器裝備的發展,加強海防,對于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和海洋權益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3. 通過《馬關條約》,清政府被迫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而今天中國同樣允許外國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二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清政府是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這便利了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今天的招商引資是中國政府主動實施的,是互贏互惠的。
【真題】
(2023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 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海面展開激戰。激戰中壯烈殉國的致遠艦管帶是(  )
A.戚繼光 B.鄭成功 C.林則徐 D.鄧世昌
【變式】
1.(2023 信陽一模)“戰敗讓中國蒙受了巨大損失,唯一值得中國人慶幸的是,失敗后的中國沒有就此沉淪,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奮起,坦然承認失敗,毫不猶豫轉身向東,向打敗自己的敵人學習。”材料中的“戰敗”指中國在哪場戰爭失敗(  )
A.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2.(2022秋 偃師市期末)“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以壯國威”是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高度贊揚,若要再現鄧世昌帶領中國海軍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悲壯場景,來弘揚民族精神,應選擇的素材是(  )
A.遼東戰役 B.平壤戰役 C.黃海戰役 D.威海衛戰役
3.(2022秋 無錫期末)詩歌“甲午英魂萬民歌,百年嘆息致遠悲。黃海有幸埋忠骨,馬關恥辱血淚飛。堅貞報國勵將士,管帶視死忽如歸。一艦飛撞裂敵膽,千秋祭奠揚國威”贊頌的人物是(  )
A.林則徐 B.左寶貴 C.鄧世昌 D.關天培
【真題】
(2023 恩施州 中考真題)列強在中國開辦工廠合法化、規模化,并取得在中國采礦及修筑鐵路等特權,列強對華的經濟侵略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這種現象發生在(  )
A.《南京條約》簽訂后 B.《北京條約》簽訂后
C.《馬關條約》簽訂后 D.《辛丑條約》簽訂后
【變式】
1.(2023 濟寧 中考真題)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列強有權在中國投資設廠,外國對華資本輸出的門戶洞開,隨即列強掀起了在華設廠辦礦的高潮。針對這一危機,張謇呼吁(  )
A.“閉關鎖國” B.“公車上書” C.“扶清滅洋” D.“實業救國”
2.(2022秋 莆田期中)下列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
A.日軍在豐島海面襲擊清軍運兵船
B.俄、法、德迫使日本放棄遼東半島
C.北洋艦隊在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
D.《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民族危機
3.(2023春 長沙期中)《馬關條約》開了端,接著就是割地狂潮和投資競爭,中國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了。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A.“投資競爭”適應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求
B.“開端”是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C.“被瓜分的危機更加迫切”是指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D.“割地狂潮”獲利最大的是美國
1.(2023 青島 中考真題)在這場激戰中,北洋艦隊被擊沉或擊毀軍艦5艘,被擊傷4艘,犧牲官兵600多人,其中包括鄧世昌、林永升等優秀艦長。這場“激戰”發生在(  )
A.鴉片戰爭時期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
C.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
2.(2023 衡陽 中考真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對將士說:“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這一條豪言壯語說于(  )
A.鴉片戰爭 B.百團大戰 C.黃海大戰 D.解放戰爭
3.(2023 鎮江 中考真題)2018年,北洋海軍致遠艦部分原廠設計圖紙在英國紐卡斯爾市的一家檔案館首次被發現,該圖紙有助于解釋120多年前鄧世昌率致遠艦沖擊敵艦、受損及嚴重傾斜等一系列細節問題,更好地還原戰爭真相。致遠艦參與抗爭的那場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4.(2023 烏魯木齊 中考真題)某史學著作中有這樣的描述:戰爭結束后52年,經明治維新而疾速發展的日本,打到其先前祖師爺的門前。“打到其先前祖師爺的門前”的戰爭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5.(2023 泰州 中考真題)“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挽聯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中犧牲的(  )
A.林則徐 B.左宗棠 C.鄧世昌 D.譚嗣同
6.(2023 金昌 中考真題)徐中約在其《中國近代史》中寫道:“1894年的那場‘成中國之巨禍’的大敗,讓學者、官員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認為需要一場更徹底的變革。”這說明,“1894年的那場大敗”(  )
A.喚醒了國人挽救國家危亡的意識
B.引起了中國社會風俗發生新的變化
C.沖擊了中國傳統的舊式官僚體制
D.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7.(2023 甘孜州 中考真題)列強取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修筑鐵路、開采礦山等特權,標志著列強由對華商品輸出進入了資本輸出的新階段。這種局面出現在(  )
A.鴉片戰爭后 B.甲午中日戰爭后
C.戊戌變法后 D.八國聯軍侵華后
8.(2023 菏澤 中考真題)甲午戰爭后,中國出現了一個被認為是外資興業的時代。此前帝國主義在華投資總共不過2、3億美元,此后到1902年,各國對華投資總額達到15億美元。據此判斷,當時(  )
A.外國侵略勢力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B.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加劇
C.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D.美國和日本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
9.(2023 邵陽 中考真題)李軍同學喜歡用順口溜方式記憶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內容。例如,他將某個不平等條約內容編成“割臺灣、賠兩億、增四口、設工廠”的順口溜。該不平等條約是指(  )
A.《南京條約》 B.《望廈條約》 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
10.(2023 重慶 中考真題)1895年,清朝使臣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馬關談判時,曾有過這樣一段對話(見表)。從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臺灣巡撫來電,聞將讓臺灣,臺民鼓噪、誓不肯為日民。 伊云:聽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話并非相嚇,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聞此事。 李云:臺民戕(殺)官聚眾,視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國一將治臺權讓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責。
A.臺灣人民堅決反抗日本割占臺灣
B.清朝官員為虎作倀加速臺灣淪陷
C.臺灣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統治之下
D.臺灣人民的斗爭被日軍殘酷鎮壓
11.(2023 眉山 中考真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爆發的中日戰爭,以日本勝利、中國慘敗而告終。對該戰的影響,有如下一些反應:
日本史學家藤村道生指出,這一場戰爭的勝利,“是日本由‘被壓迫國’向‘壓迫國’過渡的轉折點”。
福澤諭吉說:日清戰爭,使大日本帝國受到尊重。
日本有作品記載:日清戰爭、連戰皆捷,軍人萬歲。家有女兒的父母,都希望找一個軍人作女婿。
張之洞在給朝廷的電報中指出:“倭約萬分無理,地險、餉力、兵權,一朝盡奪,神人共憤,意在吞噬中國,非割占數地而已”。
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聯名上書:“棄臺民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
陳獨秀曾說“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了富強之策”。
——摘編自鄧元時《甲午戰爭與中日兩國的歷史命運》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對交戰雙方和國際關系的影響。
12.(2021秋 開封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如圖。
材料二:“及甲午敗于日本,各國租借港灣之事,相逼而來;瓜分支那之說,沸騰于全球。于是國人大嘩,志士奮起,痛論變法之不可緩,帝亦知非實行變法,不能立國。”
——《清史紀事本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一、圖二對應的條約名稱及其影響。
(2)從材料二的描述中列舉出任意一組有因果關系的歷史事件,并解釋其因果關系。
(3)近代的侵華戰爭,中國大多以失敗而告終,你認為主要原因有哪些?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給我們哪些啟示?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奉新县| 韶关市| 富裕县| 陵川县| 邛崃市| 都兰县| 安远县| 溧阳市| 大同县| 咸宁市| 沁源县| 上饶县| 乌兰浩特市| 荔波县| 泰州市| 湖北省| 礼泉县| 庐江县| 和平县| 靖西县| 禄劝| 共和县| 阜新市| 巨鹿县| 五华县| 武宁县| 伊春市| 格尔木市| 察隅县| 荆州市| 江西省| 西昌市| 高台县| 资兴市| 汾西县| 阿荣旗| 林口县| 潞城市| 枣强县| 定州市| 正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