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視頻中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視頻中的畫面運用了怎樣的繪畫形式來進行表現的 水墨畫河蚌相爭 翁得利畫家運用水墨畫的形式將翻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小故事演繹的活靈活現,使得內容與形式協調統一,體現了中國畫獨特的形式語言。欣賞幾張中國畫作品,請同學們欣賞,然后說一說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給了你以美的愉悅 色彩艷麗、筆墨有趣ORIENTAL FLAVOR中國畫的形式美人美版八年級上冊第六課ORIENTAL FLAVOR學習目標1.了解中國畫形式美的幾方面內容,體會中國畫的形式美感。2.分析作品中形神、筆器、色彩方面的相關知識。3.理解中國文化的內容含義與價值,增強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大家根據以往學習的中國畫,你認為中國畫的形式美感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形神、筆墨、色彩、形制畫面中表現了怎樣的場景,人物形象有什么特點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表現了古代仕女吹奏樂曲的形象。畫面中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從她們嫻雅的風姿、自然的體態,專注的表情以及衣袂輕舒、烏云高聳的女性之美,都描繪得淋漓盡致。看細節,顧閎中是如何通過“形”表現“神”的 根據人物形象分析一下這些人物的心理 畫家通過對人物動態與表情、人物的疏密組合進行細致刻畫,塑人物形象,來表現人物的神韻。畫家在表現畫中不同的人物時,根據他們不同的身份和年齡,刻畫出他們各自不同的姿態、性格和表情,表達了他們的內心情感。欣賞中國畫的形象之美,品讀中國畫的色彩之美分別美在什么地方 潘天壽《露氣》《春山積翠》謝稚柳中國畫的筆墨之美運筆收放自如、大氣磅磺,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花莖與水草用筆纖細而不柔弱,荷葉的結構則用大筆觸表現。筆墨虛實相生,線條聚散疏密,運籌奇巧,耐人尋味,充分體現了筆黑之美。畫法分有白描、水墨淡彩、重彩、沒骨、勾勒填彩、潑墨潑彩等,構成了中國畫獨特的民族特色。中國畫的色彩之美思考:筆墨對于作品有何意義 中國畫的用色追求“隨類賦彩”,使墨與色相映成趣。白描和水墨畫凈素別致,恬淡的淺絳清麗雅秀,工筆重彩富麗凝重,潑墨潑彩奇幻旖麗,勾填法裝飾意味濃郁。中國畫的形制之美欣賞裝裱后的作品與未裝裱的作品,對比分析: 裝裱后的作品有什么感覺 裝裱后的作品不但挺括平整,而且美感倍增,氣質超凡,彰顯出中國畫的形制之美。品讀章法不同的國畫作品《池趣》《碧桃圖》《花鳥四條屏》中國畫的形制和布局分別是怎樣的 你還知道哪些不同的裝裱形制 《池趣》吳作人中國畫的形制之美《碧桃圖》佚名吳昌碩 《花卉四屏》扇面、冊頁、長卷、立軸、條屏、框裱等。了解中國畫的章法之美畫:字:章:題款內容印章留白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作品嘗試從形式美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齊白石:《蝦》黃胄:《驢》李苦禪:《鷹》(一)形神之美、(二)筆墨之美、(三)色彩之美、(四)形制之美李可染:《牛》齊白石:《蝦》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作品嘗試從形式美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1.采用國畫的形式,在構圖上也巧妙地形成聚散對比以及上下的平衡。2.他筆下的蝦,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筆痕表現蝦的結構和質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筆法描繪蝦須和長臂鉗,使純墨色的結構里也有著豐富的意味,有著高妙的技巧。3.齊白石用筆的變化,使蝦的腰部呈現各種異態,有躬腰向前、直腰游蕩、彎腰爬行。蝦的尾部也是寥寥幾筆,既有彈力,又有透明感。蝦的一對前爪,由細而粗,數節之間直到兩螯,形似鉗子,有開有合。蝦的觸須用數條淡墨線畫出。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作品嘗試從形式美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黃胄:《驢》1.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用筆簡練、墨色蒼潤,筆法奔放,墨色豐富,筆意簡練而形象準確。2.黃胃被譽為世界聞名的“畫驢大師”,他的驢和齊白石的蝦一樣,都是天下獨一份兒。3.他的作品與中國古代繪畫有血脈相連的傳承關系。他使被擱置、中斷了的傳統中國畫又涌動起新鮮的血液在新中國的繪畫和中國畫傳統之間建立起了精神上的聯系。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作品嘗試從形式美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李可染:《春酣圖》1.在這幅作品中,李可染以淡墨、濃墨、焦墨,漬染、溢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質感、動感躍然紙上,牛角及牧童衣紋線條,筆法古拙,極具力度感,筆力道勁老辣,看似信手揮灑,卻處處妙趣橫生。2.牛與牧童漫步四季,以至畫面、色彩和構圖都各具特色,表現出畫家“滿目青山夕照明”“短笛無腔信口吹”的心境與畫境。小組合作:選擇喜歡的作品嘗試從形式美的四個方面進行分析。1.藝術上,他的畫筆墨雄闊,氣勢磅磷,自成風貌。他融中西技法于一爐,作品雄渾厚樸,磅磷大氣,筆墨豪放,天趣自然,個性鮮明。李苦禪:《鷹》2.擅畫花鳥,闊筆寫意,筆墨雄闊,酣暢淋漓,畫風以質樸、雄渾、豪放著稱。中國畫視頻欣賞課堂總結通過體驗中國畫的形象、筆墨、色彩章法的美感,使我們能夠運用形式美因素和法則,探究中國畫的綜合性,對中國畫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感悟到具有高度文化內涵的中國畫精髓,更加熱愛祖國的民族藝術。謝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