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人民美術出版社 美術 四年級第六課 飛天天 竺敦煌你知道敦煌在哪里嗎?讀一讀書上的小知識,你對敦煌有了哪些了解?敦煌莫高窟師生搜集補充莫高窟相關知識。讓我們一起到敦煌石窟去看一看!考察小組出發嘍!創設情境,欣賞導入你能講一講飛天的來歷嗎?飛天從起源和職能上說,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闥婆與緊那羅的復合體。他們原來是印度古神話中的娛樂神和歌舞神。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的夫妻。 后來,乾闥婆和緊那羅合為一體,變為飛天。追根溯源感悟歷史,了解飛天仔細觀察:印度早期的飛天有什么特點?追根溯源,探尋飛天印度飛天形象的源頭是印度的民間故事與神話故事,從時間上看,飛天形象的產生早于佛像,它體現的是印度佛教藝術與印度傳統藝術之間的關系,因此,在印度教的石窟中可以見到飛天形象。飛天與佛教造像之間的關系是比較松散的。它不屬于佛教經典中的特定人物,形象創造具有較大的隨意性。這種宗教形象的世俗性,使飛天在佛教的傳播過程中更容易融入不同的文化,形成不同的表現形式。在人物造型上,印度飛天體現了顯著的地域特征與審美趣味。飛天形象直接來源于民間信仰的樹神,希臘化時期,石刻中的飛天又吸收了希臘神話中有翼天使的造型,出現了眾多有翼飛天,體現了多種文化交流過程中的相互影響、吸收與融合。印度飛天人物性別特征明顯,人物的多樣化反映了飛天圖像主體的不確定性。印度飛天在表現飛行動作的形式上動感不強。印度早期的飛天:飄帶對于印度飛天圖像的構成沒有西域飛天與中原飛天那么重要。飄帶對于印度飛天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因此,繪畫與雕刻多突出體積感,體現出對于這種美的追求。同時,印度壁畫為了表現人物的立體感根據人體的形狀進行寫實性表現,造型以色塊為主,通過暈染表現人物立體的效果。暈染法是突出人物身體體積感的一種重要方法,也稱“天竺遺法”。即從邊線向中間暈染,在中間的高光處以白色來強調。這種繪畫技法強調人物形體、肌膚,較為寫實。另外,印度飛天還常通過衣紋表現體積感。飛天圖像的組合方式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飛天圖像之間的組合、飛天圖像與其他圖像的組合。印度飛天圖像的組合以雙飛天為主要形式。印度飛天很少單獨出現,而多以兩身一組的雙飛天的形式出現,呈現出明顯的程式化特色。主要有對稱式雙飛天、雙身雙飛天、對稱式雙身雙飛天三種形式。印度早期的飛天:對比:這身飛天同印度早期的飛天相比有什么不同,你能 試著從造型、線條、色彩、動勢幾方面進行分析嗎?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飛天:克孜爾石窟中大像窟尚存壁畫是飛天形象,是克孜爾石窟飛天發展的基礎,飛天造型人物動作稍顯夸張,呈現出一種粗獷之相,人物表現出的那種舞動與升騰的形態助增了畫面的氣勢。飛天身上的飄帶使壁畫具有生機與動勢,這恰與洞窟莊重而靜穆的佛像形成鮮明的對比,相對封閉的洞窟在這一動一靜間,被生命的流動之美充盈著。克孜爾大像窟中的飛天充分展現了形態美和動態美的特征,在此以后的飛天形象大都沿著這一審美特征繼續發展。而極具飛動感的藝術效果是飛天藝術的關鍵。飄帶是整個飛天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其充滿活力、神異通靈的象征。壁畫中的飛天也正是為了上述目的而繪制的,因此飛天這一靈動的動態形象,為佛教的發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飛天: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交流,尤其在佛教,音樂歌舞,生活習俗等方面的交流愈發頻繁。克孜爾石窟壁畫內容進一步豐富。面部更為豐圓,鼻梁筆直與嘴唇靠近,人體造型曲線增強,人物服飾更為華麗,衣物有絲織感和輕柔感,人物形態的世俗化逐漸加強。樂器的來源也多樣化,這正是東西文化交流頻繁的反映。這表明,克孜爾壁畫藝術在本土化、民族化方面不斷深化發展。引導學生認識早期的飛天,示范填寫考察報告。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飛天: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與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北涼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朝 唐朝 五代 宋朝 西夏 元朝),歷時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發展演變發展演變帶著問題來考察:1、不同歷史時期的飛天在造型、色彩、線條、動勢幾方面各有什么特點?2、他們有哪些相同與不同的地方?3、給你的感受有什么不一樣?十六國北涼到北魏、西魏、北周(公元366年--581年),約210余年 。考察第一站:北涼272窟想一想:北涼時期的飛天同克孜爾的飛天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北涼時期的飛天北涼時的飛天多畫在窟頂平棋岔角,窟頂藻井裝飾中,佛龕上沿和本身故事畫主體人的頭上。其造型和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或戴或蔓,或戴印度五珠寶冠,身材粗短,腰纏長裙,肩披大巾,由于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石窟中的飛天,在造型、面容、姿態、色彩、繪畫技藝上都十分相似。由于莫高窟初建時,敦煌地區的畫師畫工尚不熟悉佛教題材和外來藝術,處于摹仿階段,運筆豪放,大膽著色,顯得粗獷樸拙。莫高窟現存北涼石窟只有三個。最具有北涼風格特點的飛天,是第275窟北壁故事畫主體人物上方的飛天,頭有圓光,戴印度五珠寶冠,身體呈“U”字形,或分手,或合手,有凌空飛行的姿勢,但這種飛行的姿勢顯得十分笨拙,有下落之感。“U”字型的身軀也顯得直硬,尚不圓潤,微彎,還有印度石雕飛天姿態的遺跡。北涼時期的飛天仔細看一看:北魏飛天的造型、線條、色彩、動勢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北魏285窟的飛天莫高窟北魏時期的飛天不僅畫在窟頂平棋、窟頂藻井、故事畫上面,還畫在說法圖內兩側。北魏的飛天形象,有的洞窟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洞窟里的飛天形象,已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逐步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形已經由豐圓變得修長,五官勻稱協調。頭有圓光,戴五珠寶冠,身材比例逐漸修長。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了。有的橫游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云飛鶴,飛天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最具有北魏風格的飛天,是畫在第254窟的飛天和第260窟的飛天,這四飛天的突出特點是:頭有圓光,戴印度式五珠寶冠,臉型修長,因變色原因,成為白鼻梁,白眼圈,為小字臉。腿部修長,成大開口“U”字形,衣裙飄曳,巾帶飛舞,橫空而飛,四周天花飛落。雖然飛天已變色,但衣裙飄帶的暈染和線條十分清晰,飛天的飛勢動態有力,姿勢自如優美。北魏飛天從隋朝到唐朝 (公元581年—907年),近330年。考察第二站:隋代飛天與興起創新時期的飛天相比,隋代的飛天呈現出了怎樣的新氣象?420窟隋代風格的飛天,頭戴寶冠,肩繞彩帶,多有西域飛天的遺風。膚色雖已變黑,形象仍十分清晰,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捧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琵琶、橫笛、豎琴等樂器,朝著一個方向繞窟飛翔。其姿態多樣,體態輕盈,飄曳的長裙,飛舞的彩帶,迎風舒卷。飛天四周,流云飄飛,落花飛旋,動感強烈,富有生氣。 第404窟是隋代中后期的一個中型洞窟,窟內四壁上沿畫天宮欄墻,欄墻上飛天繞窟一周。如同第427窟的飛天一樣,姿態各異,有的手持蓮花,有的手托花盤,有的揚手散花,有的手持各種樂器,朝著一個方向逆風飛翔,體態輕盈,姿勢優美。在首飾服飾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臉為圓形,身材修長,衣裙輕軟,巾帶寬長。衣飾、面容、身態如同唐代初期的飛天,已經完全中國化。隋代飛天小組研究:唐朝的飛天在造型、色彩、線條、動勢幾方面與前期相比有怎樣的不同?唐代飛天唐代飛天題材大多表現佛教場面,飛天飛繞在佛陀的頭頂,或飛翔在極樂世界的上空,有的腳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振臂、騰空而上;有的手捧鮮花,直沖云霄;有的手托花盤,橫空飄游。飄曳的衣裙,飛卷的舞帶,真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描寫的詩情畫意。藝術風格體現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飛天具有自由奔放、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這與唐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飛天的飛翔姿態優美,姿態線條清晰,昂首挺胸,雙手散花,衣裙巾帶隨風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飄落,像空中飛游的燕子,表現出了瀟灑輕盈的飛行之美。第320窟的四飛天以對稱的形式,圍繞華蓋,互相追逐:一個在前,揚手散花,反身回顧,舉臂緊追。前呼后應,表現出一種既奮發進取又自由輕松的精神力量和飛行之美。飛天的四周,彩云飄浮,香花紛落,表現飛天的自由歡樂。整體形象清晰,身材修長,姿態輕盈,人體比例準確,線描流暢有力,色彩艷麗豐富,是唐代飛天代表作之一。唐代飛天憑欄菩薩320窟44窟五代、宋代、西夏、元代四個朝代(公元907——1368年),近460余年。考察第三站:衰落時期的飛天又給我們呈現著怎樣的美呢?宋代元代假如盛唐是華麗無比的令人炫目的一場幻夢,那宋元更像是華麗褪去后顯露出的不勝修飾的質樸與本真的現實。飛天作為一個文化符號,也是如此,隨著朝代的更迭,飛天也在不斷地變化中。當時間轉向宋代,此時的飛天較前代相比,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與完善的程式。到了元代,敦煌藝術作品中的飛天到了衰落期,其中更多的作品為密宗造像,存在的飛天造型在技法上更具中原特色,較早期技藝有較大發展。盛衰總有時,飛天在走過漫長歲月后,也逐漸走向了衰落期,所幸的是,衰弱并不代表著審美上的湮滅,宋元時期飛天留下的柔美印記,也是飛天史上不可忽視的一筆。宋元飛天藝術實踐:選擇你喜歡的飛天形象,試著從人物的造型、色彩、線條、動勢等幾方面講一講她的藝術特點,要描述出她的美感。優美的飛天舞又給你怎樣的感受呢?視頻欣賞,體驗飛天宛若讓壁畫“活”起來的《敦煌飛天》,讓人贊嘆“敦煌”之美,也為舞劇中展現的“敦煌人”的堅守而感動。《敦煌飛天》的美不勝收給人留下太深印象,精艷芭蕾舞美妙的舞姿帶來的視覺沖擊和藝術想象,讓人折服的不只是那婀娜身姿舞出的“流動”壁畫,更是那群為著保護和傳承這份最美遺產而日夜堅守在荒涼大漠,為其付出了青春和歲月的一代又一代的“敦煌人”。不同于西方傳統古典芭蕾舞劇多以程式化技巧表達,舞劇《敦煌》更注重依托人物來呈現舞蹈。胡旋舞,供養人,美音鳥……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壁畫中的形象,被芭蕾的肢體以靈動與充滿生機的線條刻畫出來,東方婉約的身韻與西方極致的芭蕾,仿佛舞醒了沉睡千年的時光,一切充滿生機又飽含莊嚴。中芭團長、藝術總監馮英直言,創排芭蕾舞劇《敦煌》也是圓一個夢:“我們希望能用芭蕾這一足尖藝術,讓世界讀懂中國璀璨浩瀚的敦煌文化,也讓敦煌之美被更多人所看見。”2008年春節晚會《飛天舞》課后繼續研究:在我國的其他許多石窟里也都有飛天的形象,請你繼續研究他們的藝術特點,填寫考察報告。拓展延伸鞏縣石窟寺5窟龍門蓮花洞石窟 拓片云岡石窟云岡石窟大足石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