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第二單元 地球的運動2.3 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核心素養目標科學觀念:“日心說”和“地心說”都是人類認識地球運動以及宇宙的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學說。地球會繞地軸自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地球還會繞著太陽公轉。科學思維:知道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與經濟的發展的動力。知道科學技術的進步來之不易。探究實踐:學會在閱讀過程中使用文獻摘要,并能通過閱讀文獻獲取地球運動的相關信息。能通過一系列的研究,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最終的觀點。態度責任:實事求是,勇于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樂于參與調查、查閱、實驗等科學活動。有證據意識,知道所有科學觀點都需要眾多證據的支持。上古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和運動方式有以下幾種假說:1、“渾天說”2、“蓋地說”3、“天圓地方說”科學聚焦上古時期,人們對地球形狀和運動方式有以下幾種假說:1、“渾天說”2、“蓋地說”模擬實驗告訴我們,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有很多種可能。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歷史上人們對地球運動有哪些看法呢?科學聚焦方法:對比閱讀兩種學說的相同點與不同點。要求:一邊閱讀一邊記錄關鍵信息。思考:兩種理論模型的科學證據有哪些。總結:地球真實的運動狀態。閱讀要求科學探索克羅狄斯·托勒密“地心說”示意圖科學探索科學探索尼古拉·哥白尼“日心說”示意圖科學探索科學探索比較閱讀學說 主要觀點(橫線上填①代表“地心說”,②代表“日心說”) 在你支持的學說下打“√”代表人物 地球形狀? 誰是宇宙中心? 地球是否自轉及特點 地球和太陽的相對運動狀態? 地心說 ①托勒密 ②哥白尼 球形 方形 地球 太陽 不自轉 繞軸自轉,且自轉一周24小時 地球不動,太陽繞地球轉。 太陽不動,地球繞太陽轉。 日心說 “日心說”提出后,有很多的科學家投身于天文觀測與計算,越來越多的證據被找到。 科學家 證 據 證實的觀點 伽利略 地球不是宇宙中心 傅科 地球在自轉 ①②①②①②①②科學探索再次做模擬實驗,完善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1.實驗材料手電筒 地球模型 鐵絲 亮片 膠水科學探索2.實驗操作①改進我們的地球模型根據地球是繞軸運轉的,所以用一根鐵絲貫穿地球模型的南北,當作“地軸”,注意地軸是傾斜的。為了便于觀察,把鐵絲的一端彎折成一個圓圈或其他形狀當做底座,能夠支撐模型。科學探索②貼亮片在地球模型的幾塊大陸上,分別貼上幾個反光的小圓片,標上序號。建議小亮片貼在地球模型的中間或靠近中間的位置。科學探索③轉動地球模型打開手電筒,用較強的光源照射地球模型,同時讓地球模型按逆時針方向自轉注意:在偏暗的環境中實驗,手電筒的光不能直射眼睛。科學探索3.觀察記錄地球模型自轉一周是24小時,依次觀察亮片是否經歷晝夜變化。把我們的觀察用連續的組圖記錄下來,使我們的解釋更加清楚。溫馨提示觀察順序:自轉前——自轉1/4周——自轉半周——自轉3/4周——自轉一周觀察順序:自轉半周前——自轉半周后科學探索4.跟視頻一起實驗觀察記錄科學探索5.我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自轉半周前,亮片處于白晝狀態,自轉半周后處于黑夜狀態,地球模型自轉一周后,亮片經歷了一次晝夜交替。案例1科學探索案例2中午傍晚深夜黎明中午地球自轉一周后,1號地區經歷里一次完整的白天和完整地黑夜,晝和葉交替了一次。科學探索6.實驗結論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科學探索除此之外,實驗中,你還發現了什么?實驗發現:1號地區是中午時,2號地區是黎明,3號地區是深夜。實驗結論:不同地區的晝夜交替是不同時的。科學探索1.托勒密和哥白尼的觀點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他們如何使自己的理論模型更具有說服力?2. 再次做晝夜交替現象的模擬實驗與前一次模擬實驗有什么不同?3. 現在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如何形成的?科學研討太陽系科學拓展課堂總結一 選擇題1. 天文學家哥白尼的偉大著作是( ) 。A. 《天體運行論》B. 《天論》C. 《八十天環游地球》A課堂練習2. 晝夜交替的原因是( ) 。A. 太陽的東升西落B. 烏云的遮蓋C. 地球自轉C課堂練習3. “地心說”和“日心說”都能解釋( ) 現象。A. 地球圍著太陽轉B. 太陽圍著地球轉C. 晝夜交替點撥:“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共同點是都認為地球是球形的,都能解釋晝夜交替的現象。C課堂練習4. “日心說”認為( ) 處于宇宙的中心。A. 月亮 B. 地球 C. 太陽C課堂練習5. 如果船桅放置一盞燈,當船駛離海岸時,岸上的人們會看見亮光逐漸減弱,直至最后消失,這個事實能夠說明的觀點是( ) 。A. 地球是球體B.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C. 太陽是宇宙的中心A課堂練習二 填空題1. 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認為,________處于宇宙中心,而且靜止不動。2. 從地球的一個地方出發,朝一個方向前進,始終不改變方向,最終又會回到原來的地方,說明地球是一個 ________ 。地球球體課堂練習三 判斷題1. 哥白尼的“日心說”是完成正確的。 ( )2.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點撥:2. 地球是一個球體,在此之前,由于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人們無法看清楚地球的全貌,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課堂練習四 如圖是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過程中繪制的示意圖,看圖回答以下問題。1. 其中圖甲是“_______”理論的示意圖,圖乙是“_______”理論的示意圖,兩種學說都認為_______是球形的。地心說日心說地球課堂練習2. 圖乙所代表的學說認為: _______是不動的,而且處在宇宙的中心, _______以及其他的_______都圍繞著它做圓周運動。太陽地球行星課堂練習3. 圖乙所代表的學說還認為: 地球是在運動的,繞_______自轉,并且_______小時自轉一周。軸24課堂練習4. “日心說”發表后, _______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到木星的衛星以木星為中心旋轉而不是圍繞地球旋轉,從而否定了_______是宇宙中心的說法。伽利略地球課堂練習五 如圖,典典和同學改進了地球模型,并再次做了晝夜交替現象的模擬實驗,請回答以下問題。1. 典典利用金屬絲模擬 _________。2. 在地球模型上貼上反光小圓片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點撥:2.研究地球的運動,我們需要選擇一個參照物來研究。地軸觀察一個具體位置(小圓片所在位置) 的晝夜變化情況課堂練習3. 下圖是典典對晝夜交替現象的解釋,請用陰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3 人類認識地球運動的歷史 課件.pptx 地心說.mp4 日心說.mp4 晝夜交替現象(改進實驗).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