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科學與文化一、初開·挑戰:科學任務一:完成人物卡片并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人物卡片1:牛頓生活年代:國籍:科學成就:科學意義:材料1:在牛頓的時代……光不再是彌散四周、純粹、無色的神秘物質,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而是一個物理現象,它的規律可以用反光境和透視鏡來研究,它的顏色可以用三棱鏡來分析。——[英]W.C.丹皮爾(Dampier,W.C):《科學史》材料2:由于牛頓證明了地上的力學也能應用于天上的星球……人們由此發現,原來整個錯綜復雜、撲朔迷離的自然界,不過是一個按照某種法則運轉的巨大機械裝置,而其中并沒有上帝的地盤。——馬克壵主編《世界文明史》(上)材料3:牛頓煉金術的手稿牛頓所畫的哲學家之石。這種物質可以幫助將賤金屬轉變為金子或使人返老還童、獲得永生。——艾利夫《牛頓新傳》,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09年版,第61頁問題一:材料1和材料2表述光“不再是上帝的住所”,自然界“沒有上帝的地盤”,與材料3牛頓癡迷煉金術相沖突嗎?為何牛頓出現如此大的反差?(提示:聯系文藝復興時期人的知識角度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卡片2:達爾文生活年代:國籍:科學成就:科學意義:問題二:結合問題一,達爾文時代科學相較于牛頓時代的科學有什么突破和發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思·吶喊:文學任務二:完成任務卡片回答下列問題人物卡片3:巴爾扎克生活時代:國籍:代表著作:小說特點:人物卡片4:列夫·托爾斯泰生活時代:國籍:代表著作:小說特點:問題三:根據人物卡片3、4,總結巴爾扎克和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具有什么共同特點?共同關注點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三: 文學背后折射的什么樣的社會?(提示:畫出17—19世紀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時間軸)三、逐夢·張揚:音樂與美術任務四:完成任務卡片并回答下列問題人物卡片5:貝多芬生活時代:國籍:代表作曲:作曲特點:人物卡片6:梵高生活時代:國籍:代表繪畫:繪畫特點:問題五1、閱讀教材第30頁和31頁,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為誰而作?為什么在《英雄交響曲》劃去拿破侖的名字?貝多芬的個人理想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閱讀教材第31頁人物掃描,為何梵高一生窮愁潦倒依然能畫出這樣的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結合問題三和問題五1、2問,相較于近代文學,貝多芬與梵高的藝術的關注點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