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題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早期人類分布的文化遺存,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通過了解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對夏商周的學習,了解中國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的分布圖,了解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特點;通過觀察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分布圖,明晰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 2、通過對夏商西周的學習,熟悉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掌握中國古代早期國家的特征。【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閱讀教材P2第1子目的內容,完成以下表格標志 時期 代表 分布 特征舊石器時代 打制石器 距今170萬-1萬年前 元謀人、北京人 長江流域 黃河流域 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聚生活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 文化特征:打制石器、會使用火新石器時代 打磨石器 距今7000-5000年前 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人們大量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 彩繪陶器、粟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水稻、養蠶繅絲距今5000年前 龍山文化 黃河下游 黑陶紅山文化 北方遼河 玉器、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探究1·根據P2、P3分布圖,指出早期人類文明分布的基本特點,以及為什么如此分布?(小組討論5分鐘,展示成果)回答:特點:⑴分布廣泛⑵沿河沿江分布⑶以中原為核心⑷多元一體原因:平原地區的江河地帶,土地資源豐厚,自然條件較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探究2:原始農業相較于采集漁獵的優勢有哪些?物質資料來源穩定持續,根據技術進步提高糧食產量,保證生活穩定閱讀課文P4內容,完成下列表格。氏族社會 時間 表現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 生活特征為生產力十分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 生活特征為開始出現社會貧富差距和不平等,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早期國家) (掠奪剩余產品) (剩余產品產生(私有制出現)(私有制出現)) (階級出現) (貧富分化) (生產力發展)(戰爭)探究3:早期國家出現的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是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二、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三皇五帝時代(1)三皇時代: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代①身份地位: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②繼承方式:堯、舜時期,采用“禪讓”方式傳承聯盟首領之位。2.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時間 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政治制度 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②夏王是最高統治者。 ③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④夏朝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實行間接 統治。社會聚族而居文化遺存 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滅亡時間 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夏桀,夏朝滅亡。商和西周朝代 商 周建立時間 約公元前 年,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 公元前 年,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都城 殷 鎬京制度 (1)政治制度:①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 及各類事務官。 ②實行 制:內服指商王 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 。 ③疆域四至:東到 ,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 。 (2)文化: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現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這些文字被稱為 ,是一種 的文字。 分封制 目的: 受封對象: 受封者義務:服從命令,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 受封者權利:世襲管轄權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等級結構 宗法制 目的:為了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及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含義:按血緣關系親疏分配政治權力 特點: 禮樂制度:禮樂不分家,“禮之所及樂必從之”滅亡時間 滅亡:公元前 年, 之戰,商朝滅亡。 “共和行政”:公元前 年,“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大臣 共同執政。 滅亡:公元前 年, 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探究4:請用一句話定義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分封制:權力分配宗法制:權力繼承禮樂制度:強化等級意識的行為規范3.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農業①生產工具:主要用 木、石、骨、蚌等材質,青銅農具農具很少②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井田制。(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練】反饋訓練·鞏固落實1.賈湖遺址主要分布在河南沙澧河與洪河流域,因自然環境的差異而與裴李崗文化其他遺址出土器物相差較大。出土遺存中骨器較多,除了針、錐、鏃以外,還有魚鏢、骨耜、鑿等。此外,石器種類也十分豐富(如圖)。這表明,該地區當時( )A.原始農業與采集漁獵并存 B.尚未出現與其他文明的交流C.具有明顯的社會分工現象 D.呈現出階級社會的基本特征2.許倬云指出,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早期人類從舊石器時代茹毛飲血,到漸漸懂得栽種、畜牧和群居,發展出多元一體的華夏文明。出現這一變化的關鍵原因是( )A.早期國家的形成 B.城市邦國的建立C.農耕畜牧的產生 D.階級分化的出現3.從唯物史觀看,我國歷史上,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變化的根源是( )A.王權民主思想的加強 B.家國同構觀念的萌生C.繼承人的品德優良 D.社會生產力的進步4.據考古發現,在龜甲的貯藏和使用方面,商周兩代極為相似,且商代文字與周代文字同屬一個系統。據此可知,商周時期( )A.社會秩序趨于穩定 B.文化管理逐漸走向成熟C.甲骨文已普遍使用 D.文明傳承具有連續性5.西周諸國與中央之關系,大略分為甸、侯、衛、荒四種:甸為王畿內之采邑,侯即諸侯,衛蓋舊部落之為附庸者,荒則封建所不及之邊地也。中央則以朝覲、巡狩等制度以保主屬關系。這表明西周( )A.中央集權制度逐步建立 B.分封制度強調血緣關系C.地方控制方式的多樣化 D.天子直接管理衛荒區域6.西周時期,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稻人、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這反映出( )A.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 B.文藝創作植根于勞動實踐C.社會轉型推動農業發展 D.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形成【課程鞏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標志分別是什么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早期人類分布特點及原因 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北方遼河分別有什么文明,其文化特征分別是什么原始社會有那三個階段 生產力發展推動早期國家產生的流程圖夏朝建立的時間及社會特征 商朝建立的時間及社會特征周朝建立的時間、分封制的等級結構、分封的特點及影響 宗法制的核心是什么、禮樂制度有什么作用導致商朝滅亡的戰爭是什么 西周東周定都在哪里,如今是什么位置國人暴動后出現在了什么現象 周朝的土地制度是很么商周時期的主要農具有哪些參考答案:1.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賈湖遺址出土的遺存中不僅有“魚鏢”等漁獵工具,還有原始農業工具“骨耜、碾磨石器”等,這表明該地區當時原始農業與采集漁獵兼有,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文化間是否缺乏交流,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漁獵”,不是“畜牧業”與農業的分工,原始社會三次大分工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貧富分化、城市、武器”等代表階級對立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可知,這是原因類題目,時空是舊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早期人類從舊石器時代茹毛飲血,到漸漸懂得栽種、畜牧和群居,發展出多元一體的華夏文明”及所學可知,農耕畜牧的產生促使人類從食物的采集者變成食物的生產者,生活方式由游牧到定居,從而促進了早期城市的建立,這也為早期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條件,C項正確;排除A項;“城市邦國的建立”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明顯,產品出現剩余,進而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指的是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按照唯物史觀原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剩余產品出現,私有制應運而生,私有制的出現使人類進入奴隸社會,而“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是與私有制相適應的,所以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根本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D項正確;天下為家是傳賢到傳子的變化,不是民主思想的加強,排除A項;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材料未介紹國家政權結構,排除B項;審查繼承人的品德優良是禪讓制而非王位世襲制,與材料正好相反,排除C項。故選D項。4.D【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在龜甲的貯藏和使用方面,商周兩代極為相似,且周代文字與商代文字屬于一個系統,可見甲骨文這一成熟的文字形態的定型,并非一日之功,其發展、演進和變化自有承續和規律可以遵循,無疑說明其具有歷史的連續性和傳承性,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社會秩序是否穩定,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國家對文化管理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根據材料不能得出甲骨文使用的普遍性,排除C項。故選D項。5.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地方與中央的關系為甸、侯、衛、荒四種,因其關系的差異性,體現了西周對分封諸國控制方式也呈現多樣化,C項正確;西周此時尚未形成中央集權制,排除A項;材料主旨為西周通過朝覲、巡狩等制度來處理中央與分封諸國之關系,分封制度強調血緣關系不是材料強調要點,排除B項;天子直接管理的區域為王畿之地,即甸,排除D項。故選C項。6.A【詳解】結合所學,禮樂文明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文化制度,根據材料“青銅銘文中多次提及耒、耜等生產工具;雅頌之樂常涉及‘稼、雨、稷’等字;禮制中也頻繁出現‘稻人、草人、倉人、廩人’等職官。”并結合所學可知,“青銅銘文”“雅頌之樂”“禮制”體現了西周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情況,所以材料可以反映出西周政治、文化受到農耕經濟的影響,即農耕生活浸潤禮樂文明,A項正確;禮制屬于政治方面,不屬于文藝創作,B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排除B項;西周時期尚未出現社會轉型,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農耕對西周政治、文化等的影響,不僅僅是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D項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另外精耕細作的生產方式也不是形成于西周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