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導學案--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導學案--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 4 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歷史時空】
知識梳理\自修筆記 解決基本知識問題
知識點1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劉邦即漢高祖。 2.“文景之治” (1)原因: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抗海內。”── 東漢·班固《漢書·主父偃傳》) (2)措施: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法,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 (3)結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得到了明顯恢復,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局面,但封建盛世是相對而言的,當時王國威脅中央集權、少數民族邊境威脅及地主剝削農民等問題依然存在。) 3.漢初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襲秦代,史稱“漢承秦制”( “漢承秦制”,并非X1 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并有所損益變化。) (2)地方實行郡縣與分封并行制。 ①原因:“懲亡秦孤立之敗”。 ②概況: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 ③影響:給漢王朝的統一和穩定埋下了隱患。漢景帝在位時,削減諸侯封地,引發了吳、楚等七國叛亂,后被平定。 知識點2 西漢的強盛 1.政治措施 (1)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2)設立中朝:加強皇權,削弱相權,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 (3)建立察舉制: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察舉制主要包括X2 的方式,重視品行和才干,相比于先秦時期以血緣、門第世襲的世官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4)設立刺史: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政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刺史沒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視所轄區域,X3 、獎懲官吏、決斷冤獄。) (5)任用酷吏:任用酷吏治理地方,嚴厲鎮壓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2.經濟政策 (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 (2)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鹽鐵官營”政策是中國封建社會政府為打擊富商大賈,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X4 政策。鹽鐵專賣的收入是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一定程度上 阻礙了商品流通及商業的發展。) (3)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4)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3.思想控制——“尊崇儒術” (1)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設五經博士。( “獨尊儒術”中的“儒術”是指經過董仲舒改造糅合了X5 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學,已不完全是先秦時期的儒學) (2)影響:儒學獨尊地位確立。此后,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董仲舒兼采百家學說對儒家思想進行改造,使其具有綜合性、時代性和實用性。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漢武帝能夠通過思想統一來實現政治上的大一統。) 4.開拓疆域 (1)北擊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經過三次較大戰爭,奪取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田郡。 (2)張騫出使西域 ①目的:配合對匈奴的戰爭。 ②經過: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③意義: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聯系: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公元前60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促進了X6 。) (3)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控制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4)影響: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漢武帝開疆拓土,中國版圖向北、向南、向東、向西都大幅擴大,并為后世幾千年的中華版圖奠定了基本格局,漢武帝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對外交流發展,維護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三、東漢的興衰 1.王莽政權 (1)背景: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社會動蕩不安。 (2)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新,西漢滅亡。 (3)滅亡 ①原因: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實際,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觸犯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②滅亡: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政權被推翻。 2.東漢建立: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3.“光武中興” (1)背景:東漢建立后,劉秀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2)措施 ①政治:加強皇權,增強尚書臺的作用;嚴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縣,裁減官吏;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②經濟: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奴婢。 ③思想:重視儒學。 (3)影響: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一是指X7 ,二是指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三是指漢王朝再次出現 盛世景象。) 4.“黨錮之禍” (1)背景:東漢中期以后,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致使東漢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過程:一些正直官員和士人通過品評人物而抨擊時政,稱為“清議”。他們觸犯了宦官利益,被誣陷為“黨人”,遭到嚴厲鎮壓,史稱“黨錮之禍”。 5.黃巾起義 (1)背景:東漢中期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是外戚宦官專權的階級基礎。宦官在政治上與外戚爭奪,在經濟上瘋狂地擴張,豪強地主的勢力到東漢中期更為發展。) (2)概況:184年,張角發動起義,后被官兵各個擊破,最終失敗。 (3)影響: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四、兩漢的文化 1.史學成就 (1)《史記》 ①時間與作者:西漢,司馬遷。 ②內容:以本紀、表、書、世家、列傳的形式,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年間約三千年的歷史。 ③地位: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史記》文字精練,人物刻畫與敘事生動,不虛美、不隱惡,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漢書》 ①時間與作者:東漢,班固。 ②地位: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2.文學成就 (1)漢賦: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2)樂府詩:是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詩,很多詩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3)五言詩: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 3.科技成就 (1)醫學 ①成書于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②東漢時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2)數學:《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3)造紙術: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由我國傳向世界,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科學文化的一項重大貢獻。) [圖說歷史]西漢前期的形勢 【歷史解釋】“黃老之學” 黃老之學始于戰國盛于西漢,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實為道家和法家思想結合,并兼采陰陽、儒、墨等諸家觀點而成。在社會治理中,黃老之學強調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其主張在漢初產生了一定影響,出現了“文景之治”。   【歷史解釋】“推恩令” [歷史解釋]漢代的中外朝制度的運作特點 [歸納總結]兩漢強盛的社會治理五個方面 [歷史解釋]西漢鹽鐵官營制度 【概念闡釋 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之下設立均輸官,把應由各地輸京的物品轉運至各處販賣,從而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商人壟斷市場。 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利用均輸官所存物資,根據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 [概念闡釋]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歷史解釋]漢代儒學如何成為正統思想 [辨析比較]董仲舒新儒學與先秦儒學的差異 [歷史解釋]西漢的衰亡 [歸納闡釋] 光武中興 [歷史解釋] 東漢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概念闡釋】黨錮之禍 東漢桓帝、靈帝時,士大夫與宦官發生的黨爭。黨錮之禍共發生兩次,均以士大夫失敗告終,最終,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錮。黨錮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黃巾起義和漢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伏筆。 【歸納總結】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四大危機 [由題證史] 為了盡快平定“黃巾軍”起義,東漢政府將軍權由中央下放至地方。此舉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 A.起義的浪潮快速蔓延至全國 B.鞏固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C.起義軍在昆陽大戰中被剿滅 D.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 [由題證史] 中國古代某著作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切篇,后人劃分為一百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祖劉邦稱帝,終于王莽地皇四年。該著作 A.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B.由司馬遷撰寫而成 C.首創史書的編年體通史題材 D.提出獨尊儒術建議 本課圖示
考向突破\講練結合 解決考試能力問題
考向一 兩漢“治世”與“大一統”局面的形成
【史論精講】
一、西漢“文景之治”與東漢“光武中興”的比較
1、相同點
(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2)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儉等。
(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
2、不同點
(1)統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無為而治”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
(2)內容不同。光武帝劉秀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這是“文景之治”沒有的。
二、漢代“大一統”局面形成的措施及影響
1、政治方面
(1)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用低級別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職,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即“外朝”。
(2)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分全國為13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
(3)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解決。 
2、經濟方面: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者;同時加強對土地的管理。
3、思想方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崇儒學,提倡“大一統”思想,逐步確立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治需要,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
4、民族和對外關系方面:北擊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中西交通道路“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和加強。
【典例互證】
1、(2020·全國Ⅲ卷)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田畝荒蕪和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流民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曹操實行屯田,客觀上
A.助長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動了農業商品化進程
C.促進了中原人口南遷
D.緩和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舉一反三】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釋放奴婢,并不斷擴大范圍;不斷重申“賣人法”“略人法”等禁令;對諸侯王的行為進行限制等,這些措施
A.剝奪了諸侯王的權力
B.解決了土地兼并問題
C.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
D.旨在提高軍隊戰斗力
2、(2020·山東高考)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總體上是商業活躍的地方。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西漢中期以后,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和重農抑商政策)這是由于西漢政府
A.重視關中地區經濟發展
B.強化了經濟控制
C.開通了絲路貿易
D.以儒家義利觀教化百姓
【舉一反三】(2023·臨沂模擬)據(漢書·地理志》統計,西漢政權先后在27郡設有鹽官35處,在38郡設有鐵官46處,全國各地的鹽鐵官都統屬于中央的大農令(后更名大司農)。這些措施旨在
A.鹽鐵收歸官營 B.增加中央收入
C.加強中央集權 D.征討邊疆匈奴
考向二 秦漢思想一統與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史論精講】
正確認識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
1、“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加強中央集權有積極作用,但也充滿了唯心主義色彩,并且形成了文化專制,鉗制了其他思想的發展。
2、“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為儒學披上神學外衣,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權,要求統治者愛護百姓的作用。
3、“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的思想,繼續了儒家“仁”的思想,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同時也有利于中國封建經濟的發展。
4、“三綱”充滿了封建意識,應該持批判態度。“五常”推崇仁、義、禮、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會主義的道德內涵,依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總之,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在當時具有其積極的作用和意義,但同時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應當區別對待。
二、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
(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局面,削弱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穩定封建統治秩序。
(2)對民族精神: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這種民族精神是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儒學以仁義為主,強調人倫關系,對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鉗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
(4)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典例互證】
1、(2019·全國Ⅱ卷)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都兼采眾家之長以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國勢力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現實統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舉一反三】(2023·珠海模擬)漢初推崇黃老“清靜無為”之術,出現了“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思想混亂局面。武帝即位后,詔舉賢良問策,“卓然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可見,漢武帝“罷黜百家”主要是因為
A.儒學思想根植于久遠的歷史傳統
B.國家需要一個統一的價值觀
C.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的理論
D.黃老之術無益于經濟的恢復
2、(2019·北京高考)《詩》《書》等原是孔子編訂的私學教材,至漢代,位列官方史書《漢書》的《藝文志》第一大部類“六藝略”。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諸子“百家爭鳴”
B.始皇帝焚書坑儒
C.漢武帝獨尊儒術
D.司馬遷撰《史記》
【舉一反三】(202·福州模擬)漢代太學的考試有以下兩種,一是射策,由主考根據儒經內容提出若干問題,寫在帛或紙上密封起來,由被試者隨意抽出其中一、二種題來解答;二是策試,即主考事先按儒家法章句分科出好50個題目,凡是回答得多且好的被評為“上第”。據此可知,漢代太學
A.推動了官員選拔平民化
B.完善了官員的考核機制
C.結束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D.踐行了“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
對點演練\精練模擬 解決考試能力問題
1. (2022·臨沂模擬)如圖內容反映出西漢初期
A.漢承秦制,分封諸侯 B.分封諸侯,埋下隱患
C.郡國并行,王朝強盛 D.行推恩令,加強皇權
2.(2023·開封模擬)公元前112年,漢武帝為祭宗廟,要列侯獻酎金助祭,以所獻時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為借口,廢列侯106人。這段材料主要說明( )
A.列侯不注重祖先祭祀活動
B.漢武帝時列侯已不能威脅皇權
C.漢武帝加強對地方的控
D.漢武帝重視祖先祭祀活動
3.秦漢時期,面對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間的沖突,為了保衛自己的文明系統,帝國采取“用制險塞”的隔絕固守與“導途鑿空”的外拓互通并舉之策。表現在
A.修筑長城、通使西域、開辟絲路
B.修筑長城、南征北戰、開鑿靈渠
C.修建驛道、收復河套、開發象郡
D.聯絡西域、夾擊匈奴、通婚和親
4. 下圖是某同學制作的秦漢歷史時間軸,空格中應填入的內容是
A.百家爭鳴;黃巾起義
B.與民休息;光武中興
C.郡國并行;張騫西行
D.陳勝起義;三國鼎立
5. (2023·哈爾濱模擬)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攬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這能說明當時
A.官僚機構臃腫
B.外戚勢力膨脹
C.豪強地主橫行
D.宦官把持朝政
6. 東漢才女班昭將送其子去地方赴任的見聞和感悟寫成《東征賦》,其中感嘆道:“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由此可見,該賦
A.重視辭藻的華麗和優美
B.以語言樸實平易為特征
C.寄托了作者的政治勸誡
D.揭露了當時民間的疾苦
答案部分
知識梳理\自修筆記
X1完全照搬
X2舉孝廉和舉賢良
X3考察吏治
X4 壟斷經營
X5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
X6東西方貿易和文化的交流。
X7光復漢政權
考向突破\講練結合
考向一
1.D【解析】據材料“解決……流民問題。‘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可知流民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故選D項;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對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個地主、領土或貴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據材料“大力發展屯田,以解決軍糧供應”可知是軍屯,結合所學軍屯屬于國家所有制,排除A項;材料“解決軍糧供應”說明糧食不是用來銷售,排除B項;材料“解決……流民問題。”說明屯田制有利于減少南遷,排除 C項。
【舉一反三】C【解析】劉秀限制諸侯王,禁止諸侯王“賣人”和“略人”,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平民的利益,保障了經濟發展的勞動力,有利于經濟恢復發展,C項正確;劉秀僅僅是限制了諸侯王的行為,沒有剝奪諸侯王的權力,也不是在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和提高軍隊戰斗力,排除ABD項。
2. B【解析】根據材料“先秦至西漢前期,山東東部地區得‘魚鹽之利’……西漢中期以后,這一地區的商人活動開始步入低谷”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于西漢政府推行“鹽鐵官營”政策,由官府直接組織食鹽生產、運輸和經營,打擊了山東東部地區漁業鹽業等工商業的優勢,故選B項。
【舉一反三】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政權先后設立鹽官和鐵官,讓中央的大農令(后更名大司農)統管,其目的是將鹽鐵收歸官營,增加中央收入,B項正確;ACD項都不符合這項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CD項。
考向二
1.C【解析】由材料“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學說都兼采眾家之長以適應現實統治的需要,故選C項;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國的勢力,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后“焚書坑儒”,奉行法家學說,打破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B項;文化政策是國家對于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制度性規定,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排除D項。
【舉一反三】B【解析】黃老無為思想下,思想混亂,在此背景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形成統一的價值觀,B正確;A與題無關,排除;C只是罷黜百家的條件而非主要原因,排除;D不符合史實,排除。
2. C【解析】由材料“原是孔子編訂的私學教材,至漢代,位列官方史書《漢書》的《藝文志》第一大部類六藝略”可知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故選C項;材料強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的表現而非百家爭鳴的局面,排除A項;材料強調漢代推崇儒學的原因而非秦朝對儒學的打擊排斥,排除B項;《漢書》是官方史書,《史記》是史學家編撰通史的典范,排除D項。
【舉一反三】D【解析】漢代太學考試中的射策和策試都考查儒家經典。據此可知,漢代太學踐行了“獨尊儒術”的治國理念,故D正確;材料信息不涉及官員選拔平民化和官員的考核機制,故AB錯誤;材料不是強調百家爭鳴局面的結束,故C錯誤。
對點演練\精練模擬
1. B【解析】根據圖示內容可以看出,西漢初期封國的人口和轄郡都要多于中央統轄的人口和轄郡,說明地方封國勢力超過中央,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西漢初實行分封埋下的隱患,B項正確;圖示反映的是分封,秦朝廢除了分封,因此不是漢承秦制,排除A項;圖示說明中央勢力弱于地方,不能體現王朝強盛,看不出實行推恩令,排除CD項。
2. C【解析】通過材料可知,漢武帝以酌金為借口廢除列侯 100 多人,這主要是為了解決王國勢力,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故C正確;材料敘述已經說明是漢武帝找的“借口”,目的是削弱列侯,排除 A、D;若列侯已不能威脅皇權,漢武帝則不會找借口廢除列侯,排除 B。
3. 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秦時期修筑長城體現了“用制險塞”,漢武帝時期通使西域、開辟絲路體現了“導途鑿空”,A項正確;秦始皇開鑿靈渠是為了征服嶺南地區,排除B項;象郡位于今天兩廣地區,不屬于游牧民族,排除C項;通婚和親屬于被迫的臨時政策,與“導途鑿空”無關,排除D項。
4. 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建國后,面對社會經濟凋敝的現實,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劉秀建立東漢后,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因此B項正確;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變動的表現,排除A項;張騫出使西域是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排除C項;三國鼎立局面是在東漢滅亡后,排除D項。
5. 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材料“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攬政20余年”指的便是外戚干政現象,這也是東漢衰亡的重要原因,故B項正確;ACD三項均和材料外戚干政現象不符,排除。
6. C【解析】班昭的賦強調了從政者在為政時要“從眾”“聽天命”“遵大道”,這包含了其政治勸誡,C項正確;該賦辭藻平實,排除A項;該賦的主要特征并不是語言方面,而是感情,排除B項;該賦重在勸誡而非揭露,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文县| 永康市| 清徐县| 射阳县| 清水河县| 佛教| 大厂| 手游| 太仆寺旗| 滨海县| 呼玛县| 漾濞| 石阡县| 横峰县| 香港| 安吉县| 长子县| 十堰市| 剑阁县| 明水县| 界首市| 个旧市| 屯门区| 阜新| 武汉市| 响水县| 澎湖县| 海原县| 苍梧县| 饶阳县| 察隅县| 永定县| 黄大仙区| 江门市| 宁强县| 太原市| 永嘉县| 肥东县| 余姚市| 克山县| 枣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