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①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②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③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觀:閱讀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相關作品,領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思維方法,客觀地評價新文化運動。 時空觀念:分析洋務運動、戊成變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向西方學習的內容以及口號和主張的不同,分析新文化運動提出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的進步意義。 家國情懷:通過了 解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在新文化運動中的主要事跡,學習他們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增強熱愛祖國、建設祖國的歷史使.命感,增強民主與科學意識。活動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設問1:根據書本56-58頁的圖文內容說出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標志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他們斗爭的主陣地在哪里?1.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標志:年, 在上海創辦《 》,并在創刊號上發表《 》一文。2.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 、 、 等。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和 成為新文化運動最為重要的陣地。活動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和意義設問2: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包括哪三個方面?哪一內容又作為該運動的兩大口號?主張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誰?這場運動有何意義與局限性?新文化運動的內容:(1)抨擊 。(魯迅的白話小說《 》,以新文學的形式深刻揭露了 的吃人本質)(2)提倡 ,這是新文化運動標舉的兩大口號,陳獨秀稱它們為“ ”和“ ”。(3) 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新青年》上發表《》,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陳獨秀發表《 》,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新文化運動的后期主要宣傳 )2.新文化運動的意義與局限性:(1)積極意義:新文化運動動搖了 ,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 ,為五四運動 。打開了 ,掀起了 。(2)局限性: 。(對東西方文化正確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總結中國近代化的探索歷程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特點 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 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 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開始作用 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 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構建要求:(1)理清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2)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及時鞏固基礎知識。(3)熟練展示。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背景:1、新生的中華民國陷入政治混亂,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國2、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進行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二)興起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正式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三)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等。(四)宣傳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二、新文化運動的內容與意義(一)內容:1、思想革命:(1)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2)提倡民主與科學:新文化運動口號(兩面旗幟):“民主”“科學”2、提倡文學革命: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文學革命論》(二)評價: ★★★★★必考1、性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2、進步性(意義):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3、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拓展】1.中國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事件名稱 主張 影響第一次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發展資本主義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第二次 辛亥革命 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第三次 新文化運動 提倡“民主”“科學”和馬克思主義 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規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2.中國近代化探索/歷程的特點/趨勢?/在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中,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內容發生的變化?由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器物),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淺入深。3.從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中得到的啟示?/總結中國近代史上“救國救民族”方案的啟示?①地主階級、資產階級都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②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行不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③中國人民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4.儒家思想的產生與發展的過程時間 階段春秋時期 創始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創立了儒家學派戰國時期 發展 孟子提出“仁政”和“民貴君輕”的主張,發展了儒家思想秦 低潮 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在對先秦思想文化進行粗暴否定的同時,也使儒學發展進入低潮西漢時期 頂峰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新文化運動時期 動搖 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逐漸喪失其作為正統思想的地位啟示 儒家思想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3 云南)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為發端,一批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領域發起了影響深遠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是( )A.“自強”“求富” B.扶清滅洋C.民主與科學 D.實業救國2.(2022秋 莊浪縣期末)陳獨秀說:“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這兩位“先生”指的是( )A.民主、科學 B.自由、平等 C.民主、自由 D.自由、博愛3.(2023 禪城區二模)下面為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會副會長的一則日記。該日記作為例證,可用于說明哪場歷史運動(事件)開展的必要性( )新知事(縣長)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視事(上任)后,即詣各廟拈香行跪禮拜禮,仍是舊官僚之行為也……(新知事)由庚子、辛丑并科舉人出身,非新派一流人,可望其布澤于民也。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4.(2022秋 興化市期末)胡適1923年給友人的信中寫道:25年來,只有三個雜志可代表三個時代,可以說創造了三個新時代:一是《時務報》,二是《新民叢報》,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創造的“新時代”指的是( )A.民主科學時代 B.君主立憲時代C.民主共和時代 D.尊孔復古時代5.(2023 高州市二模)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中說:“革命成功將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漸漸有點廢然思返……要拿舊心理運用新制度,決計不可能,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下列文獻所宣揚的思想與之觀點相似的是( )A. B.C. D.6.(2022秋 中寧縣期末)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該運動“新”在( )A.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口號 B.倡導了三民主義思想C.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 D.建立蘇維埃政權7.(2022秋 澄海區期末)如表是1917年﹣1921年《新青年》雜志發表文章的分類統計主題 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 介紹西方習俗 國家要聞文章數量(篇) 36 5 30這說明《新青年》( )A.重點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 B.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唯一刊物C.撰稿人都是宣傳馬克思主義者 D.最關心的主題是西方習俗禮儀8.(2023春 深圳月考)1914年,陳獨秀發表文章,說中國語言也有忠君愛國,不過把國家等同于社稷,愛國等同于忠君,沒有建立近代國家的“自覺心”,認為“國民智力不足以建國”。陳獨秀的這一思想( )A.抨擊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B.闡明新文化運動的初衷C.徹底滌蕩舊文化的毒害 D.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思想9.(2023 無錫一模)圖片也是記載歷史的一種方式。玉溪市江川區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要為下列圖片擬一個歷史主題,最貼切的是( )A.屈辱——步步走向殖民地深淵 B.抗爭——中國人民擺脫外來侵略C.探索——尋求強國御侮之道 D.復興——中華民族崛起之路10.(2023春 海州區校級月考)陳獨秀說:“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在他們的共同推動下,材料中的“文學革命”( )A.動搖了封建禮教的統治地位 B.為五四運動起到思想鋪墊作用C.以文學形式開展反封建斗爭 D.建立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二、材料題(共1小題)11.(2022秋 臥龍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這場持續了30多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它只采納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實用價值的東西,而另一些更為可取的東西……卻完全被忽略了。——摘自《中國近代史綱要》材料二 人們發現溫和的改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現實,必須徹底埋葬舊制度。于是人們舉起義旗,發動革命,推翻舊王朝,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材料三 西洋人因為擁護“德先生”“賽先生”鬧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兩先生才逐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救活中國政治上、道路上、學術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陳獨秀(1)材料一中“持續了30多年的運動”是指什么運動?(2)材料二中“溫和的改良”是指什么事件?“革命”是什么事件?材料三中的“德先生”“賽先生”分別是指什么?(3)此圖是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變化過程,空白處應該填寫什么內容?(4)綜上所述,你從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得到什么認識?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解答】據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掀起新文化運動,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C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實業救國是張謇等民族資本家踐行的救國主張,排除D項。故選: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2.【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民主、科學.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新文化運動中也有對東西方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這一直影響到后來.【解答】“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這兩位“先生”指的是民主、科學。1915年,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領導的新文化運動,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故選: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史實.3.【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新文化運動開始的背景和必要性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1917年山西某縣教育會副會長的一則日記”和“新知事(縣長)于昨日初夜入城,今朝接篆視事(上任)后,即詣各廟拈香行跪禮拜禮,仍是舊官僚之行為也……”可知,民國時期的縣長深受傳統禮教的影響,說明了新文化運動開展的必要性,D項正確;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地主階級進行的探索,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是指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愛國農民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排除B項;辛亥革命是公元1911年爆發的旨在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排除C項。故選:D。【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開始的背景和必要性等知識。4.【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點。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徹底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基礎。【解答】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掀起新文化運動,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宣傳的刊物,新文化運動傳播的是民主、科學的思想,故A正確;BCD不符合題意。故選:A。【分析】本題注重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能力,注意掌握新文化運動的情況、內容以及意義。5.【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要作用。【解答】通過材料“漸漸要求全人格的覺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以民主科學為旗號,解放人們思想,《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主要期刊,故C正確。《時務報》是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主要報刊,排除A;民報是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排除B;《孔子改制考》是康有為為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主要著作,排除D。故選:C。【分析】解答本題關鍵是學生通過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作用在于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讀能力。6.【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影響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解答】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該運動“新”在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C項正確;洋務運動提出向西方學習的口號,排除A項;辛亥革命倡導了三民主義思想,排除B項;建立蘇維埃政權與新文化運動有關,排除D項。故選: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7.【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主要考查1917年﹣1921年《新青年》雜志發表文章的內容。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解答】觀察圖表可知,1917年﹣1921年《新青年》雜志發表文章重點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新文化運動后期,李大釗在《新青年》上,連續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頌揚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為了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底,李大釗等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從此,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用馬克思主義為精神武器,教育和組織群眾,將革命推進到一個新時期。故選: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近代化的探索的相關史實。8.【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重點掌握新文化運動的背景。【解答】根據材料“沒有建立近代國家的‘自覺心’,認為‘國民智力不足以建國’”可知,陳獨秀倡導通過啟發民智以建國,這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初衷,即通過普及西方的現代文明知識,幫助中國人沖破傳統思想牢籠,實現思想變革,建立自由、民主的國家,B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強調新文化運動的初衷,未涉及北洋軍閥的統治,排除A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新文化運動的初衷,未體現徹底滌蕩舊文化的毒害,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后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側重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準確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近代中國先進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相關內容,識記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內容。【解答】A.走向半殖民地的深淵與列強多次發動侵華戰爭有關,排除A。B.題干中4幅圖片都不是直接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B。C.根據圖示,展示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思想的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故C正確。D.中華民族崛起之路應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排除D。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近代中國先進國人探索救國道路的相關內容,識記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10.【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新文化運動的知識,解題關鍵是聯系所學、分析史料、作出選擇。【解答】依據題干材料中的“陳獨秀”“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等,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他們提倡文學改革,以文學的形式開展反封建斗爭,C項正確;A項所述針對的是封建禮教,而題干材料強調的是文學革命,應排除;B項所述為新文化運動的作用,與題干材料所說文學革命不符,應排除;D項所述與新文化運動無關,不符合題意,應排除。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于新文化運動影響的理解,側重考查學生的史料解析能力。二、材料題(共1小題)11.【答案】(1)運動:洋務運動。(2)事件:維新變法運動;“革命”:辛亥革命。“德先生”“賽先生”:民主、科學。(3)“文化”層面。(4)認識: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斗爭精神。【分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這場持續了30多年的運動,是一種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嘗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2)根據材料二“人們發現溫和的改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落后挨打的現實,必須徹底埋葬舊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后,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上書光緒帝,呼吁變法救國,掀起變法圖強的維新變法運動。根據材料二“于是人們舉起義旗,發動革命,推翻舊王朝,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可知,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并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導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掀起新文化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是指民主和科學。(3)根據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從“器物”層面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創辦了許多近代企業,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以變法圖強為目的的戊戌變法與以三民主義為核心的辛亥革命則從“制度”層面,試圖通過改革或革命的方式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實現政治上的近代化;而新文化運動則是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要在“文化”層面掃清中國人心中的封建落后的思想,樹立民主與科學的風尚,實現思想上的近代化。(4)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從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得到的認識是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斗爭精神。故答案為:(1)運動:洋務運動。(2)事件:維新變法運動;“革命”:辛亥革命。“德先生”“賽先生”:民主、科學。(3)“文化”層面。(4)認識: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改變中國的命運;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人民具有不懈的斗爭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