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五四運動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時空觀念:從斗爭地點、主力、形式、結果等方面歸納1919年6月前后五四運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唯物史觀:通過分析五四運動對中國社會變革產生的影響,認識民族精神對國家命運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五四運動,感悟五四青年表現出來的斗爭精神是極其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活動一: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設問1:五四運動的導火線、爆發的時間、運動中最能反映運動“反帝反封建”性質的口號是哪一句?五四運動第一和第二階段的運動中心和運動的主力。五四運動的結果怎樣?用史實證明。1.導火線: 爆發時間:_______________運動中最能反映運動“反帝反封建”性質的口號:2.五四運動第一階段的運動中心: ;運動的主力: 。第二階段的運動中心: ; 運動的主力: 。3.五四運動的結果: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實現(取得初步勝利)史實證明: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的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③中國代表沒有在 。活動二: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設問2:五四運動有什么歷史意義? 請簡要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1.是一場徹底 的偉大 運動(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是一場偉大 運動(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是一場偉大運動(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2.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 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 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 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3.促進了 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 同中國 的結合,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4.為新的 、 、 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 革命走向 革命的轉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5.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 和 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請簡要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 、 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其中 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同時也是其實質和內涵。總結五四運動的精神【總結感悟】-構建知識體系構建要求:(1)理清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2)全員參與,主動參與,及時鞏固基礎知識。(3)熟練展示。一、五四運動的爆發(一)導火線: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必考(二)爆發: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并舉行示威游行。(三)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二、五四運動的擴大(一)陳獨秀親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二)擴大:6月3日,北京學生再次走上街頭,開展愛國宣傳活動,但遭鎮壓并多人被捕。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罷市風潮席卷全國十幾個商業中心城市。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三)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三、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必考(一)性質:1、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2、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3、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二)特點:五四運動具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三)意義: 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四)地位: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四、五四精神:愛國主義、民主和科學,勇于探索,敢于創新,追求真理,反帝反封建一、選擇題(共10小題)1.(2023春 銅仁市期末)民國八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下列口號最能反映這場運動性質的是( )A.“扶清滅洋” B.“驅除韃虜,恢復中華”C.“外爭主權,內懲國賊” D.“停止內戰,一致對外”2.(2023春 彭陽縣期末)2019年4月30日,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精神是( )A.愛國主義精神 B.進步思想C.民主精神 D.科學精神3.(2023 化州市一模)青年,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總是用他們滿腔熱血與辛勤汗水書寫著永不褪色的青春傳奇。1919年就是這樣一群青年揭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一個時代”是( )A.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B.社會主義革命時代C.舊民主主義革命時代 D.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4.(2023 長春)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是( )A.新文化運動 B.五四運動 C.井岡山會師 D.紅軍長征5.(2023 青島)據親歷者楊晦回憶:“(這一事件發生前夜)各校代表和北大學生在北大的三院禮堂開大會,當時群情激昂,發言踴躍,有一位同學咬破了手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字,表示決心。”“這一事件”是( )A.戊戌變法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五四運動6.(2023 普寧市校級模擬)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陳延年號召:“無論是學界、政界、商人、勞工、農夫、警察、當兵的、做官的、議員、乞丐、新聞記者,都要站出來!中國是我的中國,也是你的中國,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以上材料說明五四運動( )A.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 B.使青年學生成為運動主力C.使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D.開始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7.(2023 瑤海區一模)五四運動中形成了“一批傾向俄國、傾向社會主義的先進分子”,他們“漸知工人階級勢力比學生力量大了”、開始“實行和工人階級接觸而做工人運動了”。據此可知,五四運動( )A.是工人階級領導的新型運動 B.取得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C.體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D.促進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8.(2023 越秀區一模)《北京學界全體宣言》中寫道:“務望全國工商各界……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材料所指歷史事件的影響是( )A.使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 B.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C.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D.取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勝利9.(2022秋 伊川縣期末)下列圖片共同反映了( )A.巴黎和會外交失敗引發五四運動 B.青年學生是五四運動的主力C.“取消二十一條”的目標實現 D.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10.(2022秋 湘潭期末)對下邊材料解讀不正確的是( )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 ——《上海學聯告同胞書》 1919年6月12日A.這場運動在上海爆發 B.運動是由學生最先發起的C.運動后期的主力軍由學生轉變為工人 D.這場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二.材料題(共1小題)11.(2023 鎮平縣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以為只靠變革思想,中國就會整個地改變,實現現代化,那是辦不到的……這是中國先進分子從長期的痛苦摸索中得出的教訓。人們又繼續向前探索了。材料二 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總是看著上層的軍官、政客、議員,以為這些人掌握著權力,千方百計運動這些人來贊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眾運動的對比下,上層的社會力量顯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材料三 經過五四以后,人們對科學和民主的認識,比起以前來是更加深刻、更加切合實際了。他們是科學民主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以上材料均出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材料一中的“只靠變革思想”與中國近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主要體現了哪個階級的思想。(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用史實說明五四以后“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是無堅不摧的。(3)依據材料三,說明材料一和材料二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選擇題(共10小題)1.【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其提出的口號“外爭主權,內懲國賊”,最能反映其性質,“外爭主權”反對帝國主義,“內除國賊”反對封建主義。故C符合題意;“扶清滅洋”是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排除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口號,排除B;“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這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口號,是1931年到1937年這一時期的主題,排除D。故選:C。【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最能反映五四運動性質的口號是“外爭主權,內懲國賊”。2.【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精神的核心,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可知,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中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A項正確;五四運動的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進步、民主精神、科學精神不是五四運動的核心精神,排除BCD。故選: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精神的核心。3.【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五四愛國運動歷史意義的準確認識。解答此題重點識記1919年這個時間,發生的事件是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一場偉大的反帝愛國運動,它充分發動了群眾,工、商、學、農聯合起來,實際上揭開了全民族進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序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解答】依據題干中“1919年”“一群青年揭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可推斷出指的是五四運動,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引發了青年學生的強烈抗議與不滿,爆發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所以題文中的“一個時代”指的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代。故選:D。【分析】解答本題注意理解識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4.【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內容,掌握基礎知識。【解答】A.新文化運動興起于1915年,新文化運動為隨后爆發的五四運動起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排除A。B.根據所學可知,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故B正確。C.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排除C。D.紅軍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排除D。故選:B。【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五四運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這一事件發生前夜)各校代表和北大學生在北大的三院禮堂開大會,當時群情激昂,發言踴躍,有一位同學咬破了手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字,表示決心”并結合所學可知,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學生匯集在天安門前,發表宣言,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行徑,并舉行示威游行。學生們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等口號,要求嚴懲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故D符合題意;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五四運動,不是戊戌變法、二次革命、護國戰爭,排除ABC。故選:D。【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五四運動。6.【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無論是學界、政界、商人、勞工、農夫、警察、當兵的、做官的、議員、乞丐、新聞記者,都要站出來!中國是我的中國,也是你的中國,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可得出五四運動宣揚愛國主義,反對帝主義,維護國家主權,A項正確;五四運動中最初的主力是愛國學生,后來工人階級成為運動主力,題干材料也沒有涉及主力問題,排除B項;C項使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五四運動當時并沒有堅強的領導,排除D項。故選: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五四運動等知識。7.【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信息的分析與理解。【解答】根據所學可知,先進知識分子的活動,使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故D符合題意;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在1949年,故B不符合題意;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故C不符合題意;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而不是工人階級在領導,故A不符合題意。故選:D。【分析】注意對材料的解讀,識記五四運動的重要歷史意義。8.【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的解讀。【解答】由材料“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可知,這是五四運動的口號,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B項符合題意;A項與洋務運動有關,排除;C項與北伐戰爭有關,排除;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但不能說取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排除D項。故選:B。【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五四運動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9.【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五四運動的初步勝果。【解答】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簽字。D符合題意,ABC與圖片反映內容無關,排除。故選: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相關史實,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0.【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上海學聯告同胞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史稱“五四運動“。故這場運動在北京爆發,后期運動的中心轉移到了上海,故A表述錯誤,符合題意;材料反映了五四運動運動是由學生最先發起的,后期的主力軍由學生轉變為工人,運動取得了初步勝利,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被罷免,故BCD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CD。故選: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五四運動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二、材料題(共1小題)11.【答案】(1)新文化運動;資產階級。(2)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割據、抗日戰爭、淮海戰役。(任答兩個符合史實的事件即可)(3)材料一中的認識為材科二提供了反思和借鑒,認識到實現現代化和革命成功不能只靠思想解放和關注上層人物;材料二的認識進一步豐富提高了材料一的理論水平。【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新文化運動、五四以后“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是無堅不摧的史實、新文化運動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以為只靠變革思想,中國就會整個地改變,實現現代化,那是辦不到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只靠變革思想”與中國近代的新文化運動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結合所學可知,新文化運動代表資產階級的思想,宣傳“民主”“科學”思想。(2)據材料二“如今在五四群眾運動的對比下,上層的社會力量顯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驚天動地、無堅不摧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說明五四以后“人民群眾中所蘊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是無堅不摧的史實有國民大革命、工農武裝割據、抗日戰爭、淮海戰役。(3)依據材料三“經過五四以后,人們對科學和民主的認識,比起以前來是更加深刻、更加切合實際了。他們是科學民主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可知,材料一中的認識為材科二提供了反思和借鑒,認識到實現現代化和革命成功不能只靠思想解放和關注上層人物;材料二的認識進一步豐富提高了材料一的理論水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