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自我評價 你完成本節導學案的情況為A. 很好 B. 較好 C. 一般 D. 較差【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完成文化遺存時間軸,引導學生觀察文化遺存分布地圖;2.【唯物史觀】結合考古成果,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3.【史料實證】展示早期國家相關資料,學生歸納總結早期國家的特征;4.【歷史解釋】知道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 的政治特點;5.【家國情懷】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意義。4、概括夏、商、西周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表現,理解認識早期中華文明的地位和特點課前自主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有哪些古人類代表?中國是何時進入新時期時代的?新時期時代有什么特點?有哪些代表遺址?原始社會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氏族社會有什么特征?二、中華文明的形成——早期國家的統治1、傳說中的華夏始祖是誰?什么是禪讓制?此制度下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都有誰?按順序寫出夏朝是何時由誰建立的?夏朝的統治措施有哪些?商朝是何時建立的?簡述商朝的文化、國家機構和疆域。西周興旺的過程是怎樣的?西周實現了哪些政治制度?這些制度的實行具有什么作用?商周時期的經濟狀況是怎樣的?基礎知識梳理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以前)(1)概念:距今約30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 制作石器的時代。(2)典型代表:云南 ,距今約170萬年; ,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3)生產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從事漁獵采集,過 ,學會2.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以后至2000多年)(1)概念:從距今約1萬年前開始,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典型代表:文化遺址 時間 活動區域 基本特征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彩繪陶器,種植大汶口文化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距今約5000年 黃河中下游 黑陶(蛋殼陶)紅山文化 玉器,祭壇和神廟長江下游(3)生產生活: ①大量使用陶器; ②開始 ,飼養家畜; ③生活逐漸穩定3.原始社會組織(1)階段劃分:分為 三個階段。(2)母系氏族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生產力十分低下 。(3)父系氏族社會: ①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②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 甚至 。③ 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二、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聯盟:三皇五帝的傳說 燧人氏、 伏羲氏、 神農氏黃帝(軒轅)、顓頊(高陽)、帝嚳(ku)(高辛)、堯、舜2、國家(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⑴.概況: 建立者: 禹 時間:公元前2070年⑵.政治: ①實行②國家結構:中央: 是最高統治者; 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聚族而居,對夏部地區直接統治,對其他部族實行間接統治。⑶.文化: .夏歷《夏小正》⑷滅亡:夏桀暴虐無道,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三、早期國家——商朝和西周1、商朝: 建立者:湯 時間:公元前1600年 都城:殷(盤庚遷殷)政治:①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以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實行 。 內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 外服: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落文化: (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 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政治勢力和文化影響: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商滅: 暴政;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商滅2、西周:⑴、西周的建立:建立者: (姬發; 時間:公元前1046-前771年; 都城:⑵、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目的: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對象:① 是分封的主體(晉/燕/衛/魯)②還分封異姓諸侯國:功臣、姻親、先代貴族(宋、齊)作用: ①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②周王確立了 的地位;③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④諸侯國具有較大的 ,后期形成了分裂割據局面宗法制度:①含義:以血緣親疏與嫡庶來確定繼承關系和名分的制度。②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③核心:④特點:◆建立了嚴格的大小宗體系,其關系是相對性;◆ 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禮樂制度:是維護 的工具⑶、西周的滅亡:①“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②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 ,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3、商周時期社會經濟農業: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①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②工具:木、石、骨、蚌, 農具極少。手工業: 是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很多商業: ——工商業被官府控制課上合作探究:探究1: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請觀察教材第2頁《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你能指出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嗎?探究2: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5頁《學思之窗》內容,思考: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探究3:P6 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探究4:P8 問題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樣的思想觀念?有什么歷史意義?探究5:P8 學習拓展:閱讀這段話,查閱相關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資料,考察其分布特點,就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課后小結:(總結本課所學內容)當堂檢測:1.《三字經)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朝“最長久”的制度保障不包括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2.史書記載:“益(當時一部落首領)千啟位,啟殺之。”啟這一做法,對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產生的最主要影響是A.實行了禪讓制 B.建立了奴隸制國家C.開創了王位世襲制 D.確立了皇帝制3.西周時--諸侯去世,按當時政治制度,以下有資格繼承王位的是A.大哥(妾一所生,25歲) B.二哥(妾二所生,22歲)C.三姐(妻所生,22歲) D.四弟(妻所生,14歲)4.據《魏書·高祖紀》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周人確立“同姓不婚”原則的目的在于A.強化禮樂制度 B.鞏固宗法制度 C.促進民族交流 D.控制地方諸侯5.西周初年,周天子“封邦建國”,推行分封制、不但將同姓子弟、異姓親成功臣、舊邦之后分封在東方各地,后來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國土”。據此可知,西周分封制A.全面推行 B.實現了國家權力高度集中C.等級分明 D.分封對象以同姓王族為主6.位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其筑城規模、玉器制作水平、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人口集中規模都超過了同時期的北方。但后世卻長期以北方為中華文明核心區域,這說明A.中華文明的核心起源地需要改寫 B.后世北方的政治、文化話語權太大C.文明延續性比先發優勢更加重要 D.良渚文化不屬于中華文明組成部分7.如圖所示的豬紋陶缽出士于河姆渡遺址,紋樣雕刻寫實,憨態可掬,形象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該文物的出土有力地佐證了河姆渡地區A.在世界上最早飼養了豬 B.原始農業與畜牧業分離C.開始出現農業定居生活 D.家畜飼養得到一定發展8.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這說明A.久遠的歷史難以形成統一的定論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歷史的必然C.文獻史料主要用于印證同一史實 D.從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風順9.據記載,商周秦漢時期的祭祀中把農業主神的社神、稷神一一“社稷”提升為國家保護神,“社稷”最后演變為中國古代國家及政權統治的代名詞。材料反映出A.農業祭祀活動隆重 B.對農業神信仰崇拜C.農業活動管理強化 D.農業經濟作用凸顯10.據周成王時期的何尊(1963年陜西省寶雞市出土)銘文記載,洛伊地區是天下中心,“宅茲中國,自茲(yì,治理)民”,這是“中國”一詞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周本紀》中也有“此(洛陽)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的記載。據此可以說明A.洛陽位于周朝疆域中心 B.史書記載都是真實可信C.周朝統治重心發生東移 D.周朝直接控制區域廣闊本課記憶要點:“12315+2”巧記本課要旨1個實質:文明起源問題實質上就是國家起源問題。2個前提:社會意義上人的出現;物質基礎3個條件:剩余產品積累、社會分工(勞力和勞心)出現、貧富階層分化1項方法:考古研究與傳世文獻相結合5個階段:(1)舊石器時代中華先民的出現;(2)新石器早期物質基礎的奠定;(3)新石器晚期中華文明的起源;(4)三皇五帝到夏代中華文明可能出現;(5)商與西周是中華文明的早期發展。+ 2個特點——多元一體、源遠流長 (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 (部落到國家、中華文明的產生) (夏商西周時期,中華文明的發展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