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學 案一、學習目標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二、學習重難點重點: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的特點。難點:文明和國家的概念及界定標準。三、探學新知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1)特征:以打制石器作為生產工具。(2)代表:元謀人、北京人。(3)生活狀況:從事漁獵和采集,過群居生活。元謀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2.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時間 文化遺存 表現 總體特征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彩繪陶器;粟 (1)生產工具;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的石器。 (2)生活狀況: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 (3)分布特點:文化遺存多,且分布廣泛。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種植水稻;養蠶繅絲距今約5000年 龍山文化 黑陶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玉器;出現祭壇和神廟3.原始社會時期的三個階段階段 時代 發展狀況原始人群 屬于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和中期 生產力十分低下,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 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三皇五帝時代(1)三皇時代:神話色彩濃重。(2)五帝時代①炎黃部落聯盟:傳說中居于五帝之首的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初祖。②“禪讓”制:堯、舜時期,采用“禪讓”方式傳承聯盟首領之位。國家——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1)建立:約公元前2070,禹建立夏朝。(2)政治①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②夏王是最高統治者。③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④夏朝對除夏部族生活的地區之外的地方實行間接統治。(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華的遺存。(4)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發兵討夏桀,夏朝滅亡。三、商和西周1.商(1)建立: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2)文化: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發現大批刻有文字的龜甲、獸骨,主要是商人刻寫的占卜記錄,這些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3)經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造型雄奇,紋飾華麗。(4)政治①商朝國家機構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商王之下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③疆域四至: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文化遺存:考古學家在河南安陽一帶發現殷墟遺址。2.西周(1)沿革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建立西周,都城在鎬京。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③滅亡:公元前77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政治:實行分封制與宗法制制度 主要內容 作用 二者關系分封制 “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合補充,形成政權與族權的結合宗法制 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建立大宗和小宗體系 宗法制與分封制的結合,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3.商和西周時期的社會經濟(1)農業①地位:是主要生產部門。②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基本實行井田制。③灌溉:有溝渠灌溉。④農具: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2)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四、深化探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周公東征勝利后,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拓殖建“城”,“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時期的“國”指天子諸侯之都城,其建設有一套理想化的標準模式。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等材料二 公元前8世紀,希臘城邦興起,為數眾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在許多城邦,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摘編自黃洋等主編《世界古代中世紀史》等(1)依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西周時期的都城和古希臘城邦的特點。(2)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對中華文明發展的影響。答案:(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國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古希臘:公民享有參政權;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2)開發了邊遠地區,擴大了統治區域;奠定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禮樂制度促進了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解析:(1)本小問的特點,依據材料一“在廣闊的征服地域內分封其親屬子弟”、“都城必置宗廟,立社稷,建高墻,是國家的象征”可以得出建立在分封制基礎之上,建有宗廟和社稷;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國人’居于城內,‘野人’居于城外,他們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國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可以得出國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權利,但身份不同。依據材料二“建有城墻等防御設施”、“建立了大規模的神廟”、“城市的中心廣場即市政廣場是城邦社會與政治活動中心”可以得出建有神廟、廣場、城墻等設施;“人民憑著對土地的擁有權而獲得公民權,可以參與城邦公共事務的討論和執行”可以得出公民享有參政權;“城邦一般以一個城市為中心,周圍有大片的農村地區,這是城邦的主要經濟基礎”可以得出小國寡民,以城市為中心。(2)本小問的影響,依據材料一“秦以后兩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繼承了這種規劃傳統”,結合所學從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奠定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禮樂制度促進儒家學說和中國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為中國長時期政治結構的穩定發揮重要作用等方面分析。五、隨堂練習1.有些考古學家認為,整個中國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就像一朵花,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著聯系各個區域文化的作用,同時其他文化仍舊保持著自身的活力。這說明( )A.中原文化的主導作用 B.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C.各區域文化的交流發展 D.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2.半坡遺址屬于仰韶文化的早期遺存,考古學家在此發現房基40多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個、陶窯6座、墓葬200多座、生產生活用品1萬多件,以及粟類作物的種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這表明,當時( )A.干欄式民居有所發展 B.父權制家庭地位上升C.農業聚落已初步形成 D.早期國家的雛形出現3.《史記·夏本紀》記載:“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的不同記載客觀上反映了( )A.禪讓制在傳承中完善 B.嫡長子繼承制確立C.世襲制形成的曲折性 D.啟開創奴隸制國家4.下面表格為堯舜禹時期相關史實的記載。記述 出處堯舜時期,已設有輔佐他們的四岳、十二牧、司空、司徒、士、共工、虞、佚宗、典樂、納言等官職 《尚書·堯典》舜命皋陶作“士”(國家法官);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省災肆赦,怙終賊刑 《尚書·舜典》到禹時,“令民皆別禹,不如言,刑從之” 《史記·夏本紀》據此推斷,該時期( )A.出現了邦國林立的局面 B.是我國可考信史的開始C.開始逐漸進入文明時代 D.具備早期國家基本雛形5.商王把一些國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龜殼或者動物骨骼上,然后讓“貞人”進行占卜,預測事情吉兇。這一現象說明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點是(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緣為紐帶 C.權力高度集中 D.神權王權結合6.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諸侯、卿大夫分別作為三級國家政權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級貴族授土、授民等決定權,而不必通過“議事會”或“代表大會”的批準。由此推知( )A.當時中央集權雛形已出現 B.分封制為分裂割據埋下隱患C.分封制有效拱衛了周王室 D.西周政權家國同構特點明顯7.下圖所示的內容是金文(銅器銘文)的“宗”字,從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寶蓋是屋宇之形,“示”則是神主的象征。故《說文解字》云:“宗,尊祖廟也。”據此推斷,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點是( )A.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B.等級結構層次分明C.君權神授的色彩濃厚 D.王權神權開始分離8.周公制定了禮樂制度,實行“俱詞~的陽純陽治。孔子很尊崇周公,“德治”思想:反復告誡統治者防止腐化墮落,提倡勵精圖治。扎于很導東間公,甚至為“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而浩嘆。據此可知( )A.儒學與周制有淵源關系 B.孔子主張進行社會變革C.周公開啟民本思想先河 D.周公奉行禮制長治久安9.殷墟婦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銅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紡織品殘片。研究發現,這些紡織品殘片主要有六個品種,即麻織品、絲織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紋絲織物、平紋變化組織、回形紋綺和紗羅組織的大孔羅。據此判斷,商代( )A.青銅鑄造推動絲織業發展 B.紡織技術已經萌芽C.絲織技術達到了較高水平 D.出現負責蠶桑生產的官員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中心位置是中原文化,起著聯系各個區域文化的作用,同時其他文化仍舊保持著自身的活力”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不是中原文化的主導作用,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不是各區域文化的交流發展,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文化特征,不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據材料“考古學家在此發現房基40多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個、陶窯6座、墓葬200多座、生產生活用品1萬多件,以及粟類作物的種子和炭化了的菜籽等”可知,半坡遺址出現了大量的房基、窖穴、墓葬,這些反映了半坡氏族時期農業聚落已初步形成,C項正確;A反映的是河姆渡遺址的狀況,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父權地位,且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時期,排除B項;早期國家雛形出現是夏商周時期,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可知,反映了啟繼位的不同歷史記載,說明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具有一定的曲折性,C項正確;禪讓制在傳承中完善,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排除B項;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選項表述有誤,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堯舜禹時期,有階級對立和國家機器,說明作為雛形國家的基本特征已經具備,故D正確;A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我國可考信史是從商朝開始的,B項排除;由原始狀態進入文明時代早在堯舜禹時期之前,C項排除。5.答案:D解析:A.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為奴隸社會,不具有民主色彩;B.題干所給材料反映的王權和神權相結合的特點,“以血緣為紐帶”在題干所給材料中沒有體現;C.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尚未實現最高權力的高度集中;D.依據題干所給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統治者通過占卜進行決策,這是因為商王把占卜作為維護其統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體現出王權和神權相結合的特點。6.答案:B解析:A.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分封制之下,受封者在政治上相對獨立,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強,無法得出當時中央集權的雛形已經出現,故A項錯誤;B.根據材料“在西周分封制下,天子、諸侯、卿大夫分別作為三級國家政權的君主,享有直接向下一級貴族授土、授民等決定權,而不必通過‘議事會’或‘代表大會’的批準。”可見分封制之下,受封者在政治上相對獨立,對封國實行獨立管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不強,這使得地方獨立性較大,為分裂割據埋下隱患,故B項正確;C.材料未涉及“分封制有效拱衛了周王室”的內容,故C項錯誤;D.家國同構即用管理家的方法管理國,材料未體現西周政權家國同構特點明顯,故D項錯誤。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從字形上分析,上面的寶蓋是屋宇之形,‘示’則是神主的象征。故《說文解字》云:‘宗,尊祖廟也。’”可知,宗法制的“宗”本意是指宗廟,結合所學可知,西周的宗法制是起源于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而父系家長制實際上是通過氏族內部血緣關系的親疏確立的,A項正確;材料中的信息并未體現出宗法制的重要特點是等級結構層次分明,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周朝宗法制的重要特點是君權神授的色彩濃厚,排除C項;根據材料“‘示’則是神主的象征。”并結合所學可知,早期政治制度具有神權色彩,排除D項。8.答案:A解析:孔子推崇周公,表明他對周公及其治國思想的認可,由此推斷,孔子儒學與周制具有淵源關系,故A正確;B項“主張進行社會變革”、C項“周公開啟民本思想先河”、D項“周代奉行禮制長治久安”材料均不體現,排除。9.答案:C解析:商代婦好墓中出土有紡織品殘片,而且有多個品種,說明商代紡織技術較高,C項正確;材料與青銅鑄造無關,排除A項;材料說明商代紡織技術較高,而不是萌芽,排除B項;D項無法體現,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