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上冊 導學案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學習目標】1.通過探究“棉都”崛起的過程,記住工業革命開始的國家和時間;記住 “珍妮紡紗機”、改良蒸汽機、蒸汽機車的發明者,認識蒸汽機的作用。2.通過解讀工業革命時期的史料,總結概括工業革命的影響,理解唯物史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觀點。3.通過感受大機器發明、應用所引起的社會生產巨大變革,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感受技術革新在社會進步中所起的作用。【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瓦特與蒸汽機;工業革命的影響。學習難點:工業革命及影響。【學習過程】【課前預習】課前閱讀課文正文,參考學習目標,獨立標識提綱并勾畫重點后填空、熟記所填內容:一、紡織技術的革新1.背景: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后,政局穩定, 迅速發展,市場不斷擴大。對棉紡織品需求增長。2.表現:(1)1733年,凱伊發明了 ,提高了織布速度。(2)1765年,英國的哈格里夫斯發明了“ ”,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二、蒸汽機和工廠制度的確立1.標志性發明:(1)發明:18世紀中期,英國機械師瓦特改進了 。(2)使用: 年,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3)作用: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 ,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2.工廠制度:進入 世紀,傳統的手工工場被 替代, 最終確立。三、火車與鐵路1.鐵路與火車:19世紀初,“鐵路”路軌是木制的,由馬匹拉動; 年, 設計了蒸汽火車試行成功,標志著鐵路時代的到來;1851年,英國建成了長約1萬千米的鐵路網。2.工業革命的影響: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 。19世紀中期, 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3.工業革命的擴展: 世紀后期起, 、 先后進行工業革命。【易混警示】1.“工場”是以手工勞動為基礎,“工廠”是以機器生產為基礎;工業革命正是以“工廠”取代“工場”,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過程。2.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珍妮機”的發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是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課中探究】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和啟示。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摘編自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18世紀中期,英國工業生產動力主要是水力,受地點、季節等條件限制,需要發明一種“萬能”動力機。1763年,瓦特為格拉斯哥大學修理機器,同時旁聽了理論課程。經過深入思考和反復實踐,瓦特改進了蒸汽機。由于有了這種動力裝置,曼徹斯特地區的棉紡廠從18世紀80年代初的2家發展到1830年的99家。1785年瓦特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為英國的發明家樹立了榜樣。——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紡織工業、采礦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要,這種運輸工具可以運送大宗的煤和礦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鐵路的挑戰。短短數年內,鐵路支配了長途運輸,能夠以比在公路或運河上所有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一,指出“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的政治體制,并說明該體制的確立與工業革命的關系。根據材料二,分析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原因及作用。根據材料二、三,分析鐵路運輸業在英國誕生的條件,并說明“鐵路”的出現給人類帶來的影響。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785年,技師磨姆斯·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開始推廣應用于多個生產部門。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由來已久的依賴。實際上可以說,19世紀歌洲對世界的支配與其說是以其他任何一種手段或力量為基礎,不如說是以蒸汽機為基礎。——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根據材料,簡述生產發展所依賴動力的變化情況。(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機為基礎”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活學巧記】【總結反思】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素養評價】一、選擇題1.關于工業革命最早出現在英國的原因,前期學者認為是英國開展圈地運動,進行殖民擴張等具備了勞動力、市場等條件;后期有學者認為是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再后來學者得出煤鐵資源豐富、易于開采等條件也是其重要因素。這說明,工業革命( )A.開展的政治前提是殖民擴張 B.自然條件因素是最至關重要的C.后期研究比前期的觀點可信 D.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2.美國加州大學彭慕蘭教授認為,與其說工業革命創造了新的財富,不如說新的財富的發現導致并推動了工業革命,因為工業革命的發生來源于兩個方向的驅動:“向下(挖煤)”和“向外”。這里的“向外”是指( )A.頒布《航海條例》 B.發動鴉片戰爭C.大力發展海軍力量 D.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3.“動力的革命解放了人的手,運輸的革命又使人類遠距離的生產與消費成為可能,這便是在英國興起的廣泛而深刻的工業革命。”材料中“動力的革命”和“運輸的革命”分別指( )A.蒸汽機的廣泛使用;汽車的發明 B.電力的廣泛應用;火車的發明C.電力的廣泛應用;汽車的發明 D.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火車的發明4.下圖反映了英國從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生產方式變化。發生變化的關鍵因素是( )A.工人的數量變少 B.蒸汽機的改進 C.紡織技術的提高 D.飛梭的發明5.英國阿克萊特被稱為“工廠制度之父”,1771年他與合伙人在水力紡紗廠里安置了多臺紡紗機,雇傭工人生產。工廠制度將工人和生產資料集合在一起,通過細致的分工和嚴格的紀律,讓工人操作機器,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據此可推知,工廠制度( )A.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B.實現了科學與技術的結合C.導致國家治理模式的變化 D.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6.英國在18世紀以前內陸交通極壞,道路基本上是土路,下雨基本不能行走,運輸工具是騾車、馬車。到1850年,蒸汽機車冒著蒸汽在英國2000英里的鐵軌上轟鳴運行,將人和貨物迅速、便宜、可靠地運到分布在各地的車站。上述材料反映了工業革命對英國的影響是( )A.改變了生產方式 B.提高了運輸能力C.促進了城市發展 D.加劇了環境污染7.“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蒸汽機引起了歐洲生產領域的革命。英國引領了這一歷史發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成果。”英國利用蒸汽機取得的成果是( )A.飛梭織布機 B.“珍妮機” C.“火箭號”機車 D.寬身帆船8.19世紀英國著名詩人薩克雷詠唱道:“機器在運轉不息——英國的這些征服的武器……戰勝了波濤和大地,靠它們航行、織造和耕犁,洞穿了綿亙不斷的丘陵,橫跨過重洋萬里。”該詩反映了英國( )A.機器生產對生態的極大破壞 B.憑借著工業優勢向外拓展C.以戰爭為主要手段殖民擴張 D.工場手工業獲得迅猛發展9.“在這里,文明創造了自己的奇跡,而文明人則幾乎又變成野蠻人……從這條污濁的排水管中,排出人類工業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潤全世界;從這條骯臟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純金。”對這段話的解讀最全面的是( )A.工業化導致了環境污染 B.當時英國經濟非常落后C.城市化造成傳染病流行 D.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10.有學者指出,17世紀的英國革命只贏得了一定的政治和經濟自由,英國仍然是一個“帶有封建外表的古老英國”,資產階級只是當時統治階級中弱小的一部分。這種局面直到工業革命發生后才有了根本的變化。由此可見,工業革命( )A.使生產力得到迅猛發展 B.使工業的地位不斷提高C.提高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 D.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二、綜合題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航路開辟以后,英國海外貿易的地理范圍不斷擴大,給手工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市場。市場擴大的同時,近代早期英國手工業生產水平的上升為集中制手工工場的創辦提供了技術保障。手工工匠由于技術嫻熟,是工場主招募的主要對象。其次,移民也是一支重要的勞動力來源。為了降低成本,工場主也招收一定數量的學徒和幫工來充作勞動力。在工場主的運營下,集中制手工工場的生產以分工和協作為主,工場工人的生產在監督下進行,他們遵循著一定的勞動時間和紀律。——據孫海鵬《論近代早期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指出英國集中制手工工場發展的條件并概括其特點。材料二:早期工業化時代,歐洲的消費者可以購買更多的家具、儲物柜、瓷器以及其他裝飾品來填滿他們的房子,他們擁有的物品甚至超過他們最為富有的祖先。工業化也帶來了劇烈的社會變化,人們從鄉村涌向新興的工業城市,尋找工作機會。也有歐洲移民橫渡大西洋;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被迫去適應新的家庭模式和新的工作模式……改革家們試圖解決工業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主張建立更加平等和公正的社會。——據杰里·本特利《簡明新全球史》(2)根據材料二,歸納工業化帶來的社會進步。(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推動生產力進步的主要因素。【參考答案】【課前預習】一、資本主義經濟、凱伊、珍妮機二、蒸汽機、1775、生產力、19、生產力、大工廠、現代工廠制度三、1825、史蒂芬孫、“蒸汽時代”、英國、18、法國、美國【課中探究】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和啟示。(1)影響:①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人類進入“蒸汽時代”。②工業革命以后,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③工業革命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也引發了環境污染等問題。④出現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2)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2.(1)政治體制:君主立憲制。關系: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前提。(2)原因:原有的生產動力受到地點、季節等條件限制;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經過深入思考和反復實踐等。作用:使棉紡廠不再受地點、季節等條件限制,推動了英國紡織業的發展;為英國的發明家樹立了榜樣。(3)條件:蒸汽動力的應用和推廣(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工業的發展對新的運輸工具的需求。影響:鐵路為社會提供了更為快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3.(1)從畜力、風力和水力到蒸汽動力。(2)同意。瓦特蒸汽機的使用,解決了機器生產的動力問題,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進入“蒸汽時代”,英國等西方國家率先實現工業化,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不同意。17-18世紀,英法等國相繼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經濟得到較快發展,井先后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外殖民擴張,逐步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可見,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是以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全方位發展為基礎。【課后測評】1.D2.D3.D4.B5.A6.B7.C8.B9.D10.C11.(1)條件:新航路的開辟,海外貿易的范圍不斷折大,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生產力水平的提升;勞動力來源豐富。特點:以分工和協作為主,遵循一定的勞動時間和紀律。(2)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社會改革的主張等。(3)因素: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變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