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3—4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亞洲國家 知識清單公元5世紀以后,隨著古典文明的衰落和日耳曼民族的遷徙,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形成了法蘭克王國等新國家。法蘭克王國信奉基督教,并發展出以莊園為基礎的封建制度。羅馬帝國分裂后,在東部建立了拜占廷帝國。拜占廷文化對東歐各國的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并為西方文化的復興提供了許多素材。從14世紀起,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方面萌發了新的生機,近代西方文明的曙光開始在地平線上浮現。公元7世紀,日本通過向中國學習進行大化改新,使社會政治經濟獲得發展。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在傳教和征戰過程中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8世紀發展為地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傳播古典文明,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第7課 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通過基督教的傳播,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知識點一 基督教的興起1.基督教的興起:1世紀時,興起于巴勒斯坦地區。傳道者宣傳說,耶穌是“救世主”。4世紀末,羅馬皇帝確定基督教為國教,促進了基督教的傳播。 知識點二 法蘭克王國1.建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許多王國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 2.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保留了原來羅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屬羅馬國有的土地和無主土地賜給自己的親兵和官吏。 3.版圖:延伸至高盧南部地區以及萊茵河以東至多瑙河之間的大部分地區。知識點三 封君與封臣1.形成:8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賜地的人成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為封臣。 2.關系:封臣對封君要忠誠,在封君需要的時候,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當封臣受到外來攻擊時,封君必須提供保護。 3.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嚴格的等級性,而且權利、義務交織。 4.影響: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歐普遍存在。 知識點四 查理曼帝國1.繼位:8世紀,法蘭克國王丕平之子查理繼承王位,成為法蘭克國王。 2.擴張:800年前后,版圖擴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國西部的廣大地區,成為當時西歐最大的王國。 3.統治: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貢獻“什一稅。4.加冕:800年的圣誕節,教皇在羅馬為查理舉行加冕禮,因此查理又稱“查理大帝”或“查理曼”,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5.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個孫子締結條約,將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蘭西和意大利三個國家的雛形。【易錯易混】在西歐封建社會,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西歐最大的封建主是教皇和教會,而不是國王。【重難點突破】西歐封建社會與中國封建社會的不同(1)西歐封建社會長期處于分裂狀態;而中國封建社會長期處于統一狀態,分裂是暫時的;(2)在西歐封建社會,神權大于王權,而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大于一切;(3)西歐進入封建社會比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晚約1000年。第8課 西歐莊園、通過莊園生活,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知識點一 莊園的領主與佃戶1.莊園:從 9 世紀開始,歐洲出現了一種新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大約到 11 世紀,莊園遍布歐洲各地, 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2.莊園居民: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3.莊園土地: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自營地”,收入全部歸領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莊園周圍的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共同使用。4.剝削方式:勞役地租、繳納捐稅。知識點二 莊園法庭1.主持者:領主或他的管家2.特征:(1)莊園法庭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2)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3)法庭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3.影響: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易錯易混】1.莊園法庭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法庭”,而是領主為維護公共秩序和利益而設置的臨時審判機構。2.莊園里自由的農民與缺少自由的農奴的主要區別是:自由的農民有份地保有權,領主不能隨意沒收他們的土地,其土地的權利受到法庭的保護。3.莊園里的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自營地”,這屬于勞役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中國古代農民主要以實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第9課 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通過歐洲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了解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的發展變化。知識點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興起原因: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加。(生產力提高)2.爭取自治的手段: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代表城市:法國瑯城)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知識點二 城市居民的身份1.構成:手工工匠和商人2.居民來源:周圍農村的農民轉變而來3.市民階層形成: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逐漸形成。4.產生分化: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知識點三 大學的興起1.興起: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2.表現:(1)12世紀,教師私人辦校必須從教會那里得到授課許可證。(2)13世紀,巴黎教師行會得到羅馬教皇和國王的支持,自治權利得到保證。(3)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免賦稅特權、司法特權、教育自主權。3.大學課程設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會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易錯易混】1.歐洲的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是有區別的,自治城市是在自由城市的基礎上建立的,與自由城市相比,擁有選舉權、自治權和獨立的司法權等。2.中世紀歐洲取得自治的城市僅僅是相對的自治,取得自治權后仍然受到國王和領主的控制。【重難點突破】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的歷史意義。(1)經濟上:城市商品經濟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階級的形成,并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出現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2)政治上:城市特別是那些擁有自治權的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城市還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3)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第10課 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地位。知識點一 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1.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法典編纂委員會。2.法典——《羅馬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3.《羅馬民法大全》(1)特征: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2)內容: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3)意義: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知識點二 拜占庭帝國的滅亡1.名稱由來:東羅馬帝國定都君士坦丁堡,原名拜占庭,因此東羅馬帝國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2.帝國地位:經濟比較活躍,社會比較穩定,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3.帝國衰落:①外敵入侵:從7世紀起,阿拉伯人的攻擊。9世紀以后,多個軍事勢力的進攻,長期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②西歐封建主組建十字軍東征,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拜占庭國勢日漸衰弱。4.滅亡: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破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滅亡。5.拜占庭帝國對文化的影響: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以及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6.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易錯易混】1.羅馬帝國分裂后,東羅馬帝國建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又稱拜占庭帝國。2.拜占庭文化影響了文藝復興。3.西羅馬帝國(公元前27—476年)滅亡后,標志著西歐結束奴隸社會,逐漸進入封建社會,歐洲人稱之為“中世紀”;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的滅亡標志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重難點突破】1.正確對待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明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民族文化,作為中學生,要有開放意識、國際意識和交流協作意識,堅持對外開放與交流,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傳播出去,并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取長補短。2.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外族入侵,帝國版圖不斷被蠶食;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十字軍東征;故步自封,封閉保守;等等。(2)啟示:開放包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使文明衰落,各個國家或者民族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第11課 古代日本、 通過日本大化改新,以及非洲、美洲的社會發展概況,初步了解中古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知識點一、6世紀前的日本1.1-2世紀,日本建立100多個小國。 5世紀初,大和政權統一了日本。大和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2.管理形式:“部民”制。(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從事農業的稱為“田部”,從事海洋捕撈的稱為“海部”等等。來自中國、朝鮮的移民也依其特長分別編入織錦部、鍛冶部等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知識點二、大化改新1.背景:6-9 世紀,日本積極吸收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直接影響日本,推動日本進行改革。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即位。2.時間:從 646 年開始。人物:孝德天皇,年號大化;3.特點:仿效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制度4.主要內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2)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六年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班田收授法);統一賦稅(租庸調)。5.性質: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質的改革(同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6.意義: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7.啟示: ①改革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應當積極改革創新,與時俱進。②要以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知識點三、武士和武士集團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與土地兼并盛行。中央對地方逐漸喪失了控制能力,社會局勢動蕩。為保護莊園,出現武士和武士集團2.武士的出現:地方豪強為了保護自己的莊園(不輸不入),既不向國家納稅,也不準地方官吏進入莊園,干涉莊園事務。組成一種血緣關系和主從制相結合的軍事集團,成員稱為“武士”。3、武士道: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 武士道精神內涵:強調忠義節烈,宣揚忠誠無畏;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4.幕府統治的開始:12世紀晚期,源氏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獲得“征夷大將軍”稱號,設幕府于鐮倉。日本由此進入了長達近 700 年的幕府統治時期,此后 ,國家大權基本掌握在武士階層手中。5.特點:①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②天皇大權旁落,國家大權基本在武士階層手中。6.結束:1868年,倒幕運動,德川幕府被推翻【易錯易混】1.大化改新的改革內容是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進行的改革,而不是全盤照抄。2.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3.武士的最高首領是將軍,而不是天皇。【重難點突破】中國隋唐時期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影響。(1)政治方面:中國在隋唐時期處于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日本派大量的留學生到中國學習,他們回國后,參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日本從奴隸社會迅速過渡到封建社會。(2)經濟方面:當時中日兩國貿易非常頻繁。在日本出土的唐朝貨幣“開元通寶”和在中國境內發現的日本貨幣“和同開珎”都證明了這一點。(3)文化方面:唐朝的建筑、文學、文字,甚至飲食和生活習俗等,都對日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樣式,幾乎同唐長安城一樣;唐朝詩歌在日本廣為流傳,白居易的詩尤為日本人所喜愛;日本的天皇和士大夫熱衷于學習中國的書法;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受到唐朝的影響;日本宮廷擺宴,愛用唐式菜肴;日本學會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來形成獨具風格的茶道。同時,佛教也從中國傳到了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通過伊斯蘭教的創立、阿拉伯帝國的崛起,以及非洲、美洲的社會發展概況,初步了解中古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知識點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1.創立:7 世紀初,穆罕默德,《古蘭經》,獨尊安拉2.傳播:(1)麥加城傳教——遭反對。(2)622 年遷居麥地那,建立了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的雛形由此誕生。(3)630 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領麥加。此后,半島各部落紛紛承認穆罕默德的統治地位,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3.信徒:穆斯林4.作用:為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5.穆罕默德的貢獻: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622年在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雛形誕生;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知識點二、阿拉伯帝國1.擴張: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們哈里發繼續擴張,至 8 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2.影響: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知識點三、阿拉伯帝國文化1.文化成就: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②數學:阿拉伯數字(發明者:古印度人;傳播者:阿拉伯人)③醫學:《醫學集成》、《醫典》④文學:《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2.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者傳播者:阿拉伯人3.文明交流的兩種方式:和平往來和暴力沖突。【易錯易混】1、從0到9的計算法是由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人改進后傳播到歐洲被稱為“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者是古印度人,傳播并改造者是阿拉伯人。2、伊斯蘭教的興起傳播與阿拉伯國家的建立擴張相輔相成。伊斯蘭教的傳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阿拉伯帝國的振興。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和帝國的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的進一步傳播。3.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古代國家有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4.阿拉伯人的對外擴張促進了伊斯蘭教的傳播,在擴張過程中,阿拉伯人不斷吸收其他先進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產生了重要影響。【重難點突破】伊斯蘭教的創立與阿拉伯半島統一的關系。阿拉伯半島的統一是隨著伊斯蘭教的產生、發展與傳播而逐步實現的。伊斯蘭教產生以前,阿拉伯半島四分五裂,各部落都有自己所信仰的神,部落之間相互仇殺。伊斯蘭教宣揚獨尊安拉,這有利于打破狹隘的部落界限,形成統一的信仰和觀念,促進阿拉伯的統一。622年,穆斯林公社建立,公社成員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殺,公社內外事務都要聽從穆罕默德的決定,阿拉伯國家的雛形誕生,隨后阿拉伯半島逐步走向統一。1、中世紀歐洲的社會變化領域 變化政治 以土地封賜為紐帶的封君封臣制度興起并普遍存在經濟 (1)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治單位——莊園逐漸流行,構成中世紀西歐封建制度的基礎 (2)城市逐步發展并取得自治權,工商業進一步發展文化 (1)基督教興起并廣泛傳播,逐漸控制了中世紀西歐的精神世界 (2)大學興起,被譽為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認識:中世紀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氣象,為歐洲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變奠定了基礎2、西歐莊園經濟與中國小農經濟的比較項目 西歐莊園經濟 中國小農經濟不 同 點 主要階級 領主與佃戶 地主與農民生產方式 農牧結合的粗放式經營 精耕細作特點 集體的莊園經營 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相同點 都是封建社會的基層經濟單位;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都是封建地主階級占據統治地位。3、中國古代的城市與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比較項目 中國古代的城市 中世紀西歐城市不 同 點 產生條件 因政治或軍事需要而產生 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經濟形式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工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獨立性 處于中央集權管理下 取得了一定自治權相同點 都具有防御功能;都處在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業和手工業都發達;都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城市發展風貌。4、《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與《羅馬民法大全》的比較5、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比較異同點 亞歷山大帝國 羅馬帝國 阿拉伯帝國不 同 點 疆域 特征 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 圍繞地中海,地中海成為其“內湖” 核心為阿拉伯半島,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影響 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 將羅馬文化傳播至其統治地區,推動了文化交流 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相同點 (1)都是世界古代歷史上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都對世界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6、世界三大宗教共同點:都起源于亞洲宣傳忍耐服從的思想;后來都被統治階級利用,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工具。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