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下)第 2 課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歷史時空】知識梳理\自修筆記 解決基本知識問題知識點1 古代文明的擴展 1.擴展背景:比較發達的社會分工、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管理系統,使其具備了穩步擴大范圍和影響的潛能。 2.擴展表現 (1)埃及: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鼎盛時期,勢力曾達到兩河流域,并與西亞地區的大國爭霸。 (2)西亞: ①古巴比倫王國:首次實現了兩河流域的統一,把勢力伸展到地中海東岸。 ②亞述帝國:不僅統一了整個兩河流域地區和小亞細亞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3)希臘:古代希臘人以移民方式擴大影響。希臘人在東起黑海東岸、西到西班牙的廣大地區建立了數量眾多的城邦國家。 (希臘殖民運動使各城邦產生了由于一種共同的X1 而聯合起來的覺醒意識,它改變了整個地中海世界面貌) 知識點2 古代世界的帝國 (一)背景: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 (二)主要帝國 1.波斯帝國: (1)國土疆域:公元前6世紀,波斯興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2)政治制度: ①中央:繼承了西亞地區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國王是整個政權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國王權力被認為來自神。 ②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 ③治理: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比較完善的官僚體系和稅收系統,由波斯人擔任最重要的職務。 (波斯人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打破了波斯帝國原有的落后的X2 ,為波斯帝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基礎。) 2.亞歷山大帝國: (1)興起:公元前4世紀末,歷經10年征戰,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滅亡了波斯帝國,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制度:君主專制、君權神授;行省制度,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 (“希臘化”含義是指X3 。希臘化時代,是指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后的三個世紀里,古希臘文明和小亞細亞、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種進程。) 3.羅馬帝國: (1)對外擴張 ①背景:古代羅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城邦。成功解決了內部矛盾,由公民組成的軍隊實力強大。 ②擴張: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著向地中海地區擴張,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 ③影響:羅馬把大批戰俘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賣為奴隸,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 (2)帝國繁榮 ①和平時代:地中海不同地區經濟聯系加強,貿易發展。 ②基督教興起:1世紀,基督教產生于巴勒斯坦,影響逐漸擴大,到4世紀末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在國家治理方面,羅馬既繼承了希臘的法治精神,也借鑒了X4 。) (3)帝國崩潰 ①危機:3世紀之后,官僚體系和職業軍隊使人民的負擔不斷加重,邊境壓力逐漸增大,羅馬帝國陷入危機。 ②分裂:4世紀末,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5世紀后期,在內外矛盾的夾擊下,西羅馬帝國滅亡。 (476年,日耳曼人廢黜了西羅馬皇帝,建立了新的封建國家制度,標志著舊的X5 結束,歷史進入了新的 。) 知識點3 文明的交流(世界文明之間交流的主要途徑:X6 ) 1.西亞、埃及文化的傳播 (1)農耕技術: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 (2)冶鐵技術:冶鐵技術起源于西亞,后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 (3)文學藝術: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4)字母文字: ①發明: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人們發明了由22個字母組成的文字。 ②向東傳播:在東方演化為阿拉馬字母,由阿拉馬字母發展出古代西亞、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種字母。 ③向西傳播:傳入希臘,形成希臘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成為今天歐洲幾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頭。 2.絲綢之路 (1)間接交往:公元前后,漢朝和羅馬帝國分別興起于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兩大強國通過絲綢之路,有間接的經貿和文化交流。 (2)直接交往: ①漢朝:東漢的班超為經營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羅馬: 2世紀,已經有來自羅馬的商人到達洛陽,此后,羅馬商人不斷東來,與中國進行貿易。 (絲綢之路是我國古代北方X7 。張騫出使西域后,開辟了絲綢之路。它的開通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踏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2019年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大會上的演講) [歷史解釋]古代文明擴展的條件 [圖說歷史]古代文明擴展的方式 [歷史解釋] 古代西亞文明的擴展 [圖說歷史] 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 [由題證史](2022·鹽城模擬)有人評價亞歷山大說:“他政治上是波斯的,文化上則是希臘的。”這一評價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 A.融合了東西方文明 B.割裂了波斯文明和希臘文明 C.不利于東西方文明的融合 D.在政治上具有專制性 [圖說歷史]羅馬帝國的擴張 [由題證史] “進入3世紀,農業萎縮、商業衰落、城市蕭條;統治集團權斗紛爭不息,政變不斷。境內奴隸起義和下層民眾反羅馬的斗爭接連爆發,社會動蕩。”材料描述的是( ) A.羅馬征服了意大利 B.羅馬帝國陷入危機 C.羅馬帝國最終分裂 D.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歸納總結]古代文明的交流 [圖說歷史] 古代絲綢之路 [本課圖示]考向突破\講練結合 解決考試能力問題考向 古代世界的帝國與文明的交流【史論精講】一、古代世界主要帝國對東西方文明的傳播1.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是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的繼承者和發揚者,同時,希波戰爭使希臘人對波斯人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揭開了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實質性交流的新篇章。2.亞歷山大帝國:亞歷山大有計劃地、堅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區推廣希臘文明,大大促進了希臘化進程。帝國崩潰后形成的國家也基本延續了這一政策,形成一個龐大的希臘化世界。3.羅馬帝國:一方面,繼承希臘文化,羅馬帝國將其在帝國范圍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帝國疆域內的亞非歐各文明在和平的環境中不斷交流、融合,與東方的中國共同構成推動世界文明發展的兩大重要力量。4.漢朝:通過佛教開啟了與南亞文明的交往,通過絲綢之路開啟了與中亞、西亞和羅馬帝國的交往。同時,中國文明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中華文化圈開始啟動。二、世界文明之間交流的主要途徑1.經貿往來:經貿往來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雖然沒有擴張和戰爭引發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經貿往來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類文明的交往形式。2.人口遷徙:人口遷徙導致不同種族、文明的族群產生接觸,從而形成文明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交流,大大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亞地區的人口遷徙最為復雜,文明之間的交流也最為活躍。3.軍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據優勢地位,往往能夠大大加速文明的傳播速度。亞歷山大帝國的擴張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進了希臘文明的傳播,是東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規模交流和交往。4.國家統一:在一個統一的國家內,由于相對穩定的環境和國家政策的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交流將更加便捷,羅馬帝國繁榮時期,亞非歐文明的交流速度加速,奠定了羅馬帝國繁榮的基礎。【典例互證】1、(2021·浙江高考)大斗獸場作為古羅馬文化的象征,建造伊始就是一個地標式的舉世屬目的建筑,但建筑的宏闊也難掩其曾經的血腥。下列項中,對“大斗獸場”表述正確的有①建成于羅馬共和國時期②是世界遺產“羅馬歷史中心”的組成部分③融合了希臘式和羅馬式建筑風格④表演的角斗士全都是奴隸、戰俘和囚犯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舉一反三】如圖為公元117年羅馬帝國皇帝去世時的疆域圖,下列描述符合該時期的是A.大斗獸場每個拱門兩邊都配有希臘式石柱,將建筑力度和外觀美感融為一體B.圖拉真廣場層次分明,功能豐富,廣場兩側配有四排粗大的柱廊C.萬神殿由門廊和正殿構成,集希臘柱式和羅馬拱門建筑風格于一體D.圖拉真紀功柱的柱體自下而上有一條浮雕帶,描繪了圖拉真遠征場景2.(2022·南京模擬)在希臘哲學里,也有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幾個故事在蘇美爾傳說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紀兩河流域《農人歷書》版本中的勸導詞與希西阿德的《田功農時》驚人地相似。這表明A.兩河流域是古代西方文化的源頭B.兩河流域文化對西方世界的文化影響廣泛C.兩河流域文化與希臘文化相互影響D.兩河流域文化對希臘文化產生一定影響【舉一反三】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起源于西亞的冶鐵技術,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西亞的神話傳入希臘,成為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特別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這說明:A.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削弱,相互影響也不斷縮小B.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C.西亞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D.希臘文明集世界文明之大成對點演練\精練模擬 解決考試能力問題1. 古代文明各自的擴展,使不同文明區相互連接起來,促進了大帝國的興起。下圖對應的帝國是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C.羅馬帝國 D.印加帝國2. (2022·如皋模擬)公元前6世紀,迅速征服了包括兩河流域、埃及、小亞細亞和巴爾干半島北部在內的廣大地區的某帝國A.確立了封建專制統治 B.宣揚國王權力來自基督教C.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D.建立了封建官僚體系3. “他(亞歷山大)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在他所征服的地區開始了幾百年的‘希臘化時代’。”材料說明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促使A.東西方文化的毀滅B.希臘文明走向衰落C.東方文明走向衰落D.東西方文化的交流4. 下列圖表為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上)的部分目錄,據此推斷,橫線空白處應填寫( )第一編農業文明時代 第一章古代西亞文明第二章古代埃及文明 第三章古代印度文明第四章古代中華文明 第五章古代希臘文明第六章 ……A.工業文明時代B.古代愛琴海文明C.兩河流域文明D.古代羅馬文明5. 公元前七世紀、六世紀時,很多希臘人在埃及當兵,他們親眼見到埃及的雕像,并學到如何制作這些雕像,特別是人物雕像較多。這說明A.古希臘雕刻完全模仿古埃及B.古代雕刻藝術發展非常緩慢C.早期文明之間存在一定交流D.古希臘與古埃及的文化雷同6. 腓尼基是當時地中海貿易網絡的樞紐,因此腓尼基字母很快在地中海地區傳播,演化出來的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更是意義重大。材料可用于論證A.古希臘文明的現實意義B.古羅馬文明的歷史價值C.西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D.印度對國際交流的影響答案部分知識梳理\自修筆記X1血統、語言、文化和宗教X2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X3希臘文化在空間地域上的擴展X4西亞的專制制度和官僚體系X5奴隸制時代 封建制階段X6軍事征服、經貿往來、國家統一、人口遷徙X7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考向突破\講練結合考向1. C【解析】“大斗獸場”建成于公元80年,羅馬帝國時期,故①錯誤;古羅馬城以“羅馬歷史中心”為名于1980年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大斗獸場”是古羅馬城的組成部分,故②正確;羅馬建筑家把羅馬式的拱門和希臘的柱式建筑相結合,在每個拱門兩邊都配以希臘式石柱,從而將建筑的力度與外觀的美感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故③正確;角斗士絕大部分是奴隸、戰俘和囚犯,但也有極少數自告奮勇的自由人,故④錯誤,選擇C項符合題意。【舉一反三】D【解析】根據疆域圖可知,這時羅馬帝國的疆域最大,這是圖拉真時期的疆域,選項D正確;斗獸場門柱具有希臘化色彩,這是公元80年的建筑成就,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圖拉真廣場建立時間是10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萬神殿建立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C。2. D【解析】材料信息體現了兩河流域文化對希臘哲學、文學和農學等方面產生一定影響,故D正確;古代西方文化源頭是愛琴海,排除A;材料不是說明兩河流域對西方世界文化影響廣泛,只是說明對希臘文明影響,排除B;材料說明的是兩河流域文明的影響,并不是相互影響,排除C。【舉一反三】B【解析】根據材料“西亞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一些地區”“西亞的冶鐵技術,擴散到埃及和希臘等地”“希臘最初的雕刻藝術……都模仿埃及”等信息可知,材料體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聯系,文明之間交往的總趨勢是不斷加強,相互影響也不斷擴大,故B選項正確。對點演練\精練模擬1. 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地跨歐亞非三洲,使地中海成為內湖,因此C正確,AB排除;印加帝國位于美洲,D排除。2. 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波斯帝國在地方實行行省制,行省總督和軍事長官相互監督和制約,故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古代波斯帝國是奴隸制國家,故A、D兩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此時基督教尚未產生,故B項錯誤。3. D【解析】依據材料“他(亞歷山大)促使民主氛圍濃厚的希臘以主動的姿態同專制主義的東方發生了廣泛的交流”可知,亞歷山大帝國的征服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D正確;亞歷山大東征促使希臘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沖撞與交融。東西方文化的毀滅、希臘文明走向衰落、東方文明走向衰落的說法不符合史實,ABC排除。4. D【解析】從地理范圍來看,目錄中已經羅列了西亞、中國、印度、埃及、古希臘文明,因此空白處應當羅列的是古代羅馬文明,D正確;題干中“第一編農業文明時代”,第六章從屬于農業文明,排除A;古希臘文明就屬于愛琴海文明,排除B;西亞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一致,排除C。5. C【解析】古希臘人到埃及當兵學習了埃及的雕刻,體現了文化交流,C項正確;題干不體現“完全模仿”、“發展緩慢”及“雷同”,ABD項排除。6. C【解析】古代腓尼基大約相當于今西亞的黎巴嫩地域,腓尼基是當時地中海貿易網絡的樞紐,亞蘭字母和希臘字母便是源自腓尼基字母,說明西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故選C;材料強調的是腓尼基的影響,并非強調古希臘文明的意義,排除A;材料沒有涉及古羅馬、印度的信息,排除B、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