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近代西方的法律與教化【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1.羅馬法(1)為了緩和 和貴族的矛盾,公元前45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頒布《十二銅表法》。(2)6世紀,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編纂的《 》,是古羅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2.英美法系(1)11世紀,諾曼王朝王室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審判。(2)12世紀,在英國逐漸建立普通法。(3)13世紀,英國通過《 》,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4)“光榮革命”后,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法律體系更加完善。(5)美國等國也制定了本國法律,他們構成普通法系,也稱“ ”。3.大陸法系(1)13世紀以后,法國統一法律的步伐加快,法律體系日益成熟。(2)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此后制定一系列法律。(3)1804年,拿破侖頒布了《 》,與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稱為“拿破侖法典”。拿破侖法典與此前頒布的法律最終確立了法國的資產階級法律制度。(4)后來,逐漸形成了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稱為“大陸法系”或“民法系”。知識點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在國家權力結構層面上,堅持權力制衡、 。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議會行使)、行政權(行政機構行使)和司法權(法院行使)。2.在法律內容上,注重保護個人權利。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權等。3.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堅持程序公正和無罪推定。為了保證每個程序的公開公正,建立了 和 。無罪推定原則指的是所有被審判者在判決之前都被視為無罪。4.西方法律制度存在很多局限性,如財產多少決定法律地位的高低及黑人、原住民和婦女不能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等。知識點三 宗教倫理與教化1.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1)基督教的發展①392年,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② 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國家逐漸接受了基督教。③基督教影響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2)基督教的教化①教士們更重要的任務是宣講 。②他們還開辦學校,學校主要講授宗教內容,但在 和文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③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基督教會都要介入,幾乎所有節日都與 有關。④教會告誡人們必須孝敬父母,不許偷盜、奸淫、殺人、貪戀別人財產等,要求人們逆來順受、忍受世間的一切痛苦。⑤基督教的宗教倫理和教化作用強化了 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2.新教(1)產生:宗教改革后,西歐的基督教分裂為 和新教。(2)主張①新教反對教皇權威,主張信徒通過自己閱讀《 》理解教義。②新教還提倡節儉和 的態度。【能力提升】1.公元前621年,雅典執政官德拉古把雅典習慣法用文字記錄下來,將內容刻在石刻上公諸于眾,這是雅典的第一部成文法。德拉古的這一做法( )A.清除了陳舊的習慣法影響 B.顯示了國王對立法的特權C.成為近代國家立法的淵源 D.沖擊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2.德國文學家歌德說,羅馬法“如同潛入水下的一只鴨子,雖然一次次將自己隱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卻從來沒有消失,而且總是一次次抖擻精神地重新出現”,對此的正確理解應是,羅馬法( )A.是近代歐洲大陸國家法律的基礎 B.為歐洲近代社會確立了行為規范C.所維護的民主制度歷史影響深遠 D.不斷地改變了歐洲歷史發展方向3.12世紀初,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將陪審制度引入國王法庭,取代原始的神裁法,并允許自由民將訟案直接上訴到國王法庭。陪審制度既鞏固了地方共同體對于司法裁判權的參與和控制,也大大增強了普通人對于王室管轄權的認同感。據此可知( )A.陪審制度的推行促進王權擴張 B.國王法庭取代了莊園法庭C.陪審法庭旨在維護自由民利益 D.英國的司法體系得以建立4.一般來說,資本主義國家的兩大法律體系是指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陸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分為公法和私法兩部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為主要形式,以普通法為基礎,注重程序“訴訟中心主義”。這兩大法律體系( )A.都以《法國民法典》為藍本 B.都注重法官的作用C.差異取決于地理環境的不同 D.基本特征是立法和司法獨立5.“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材料體現的是西方法律制度的( )A.程序公正原則 B.無罪推定原則 C.民主權利原則 D.資產階級原則6.美國刑事訴訟中有著名的“米蘭達警告”:“你有權保持沉默;你所說的任何話,都可以作為不利于你的證據;你有權獲得辯護律師的幫助;如果你無力聘請,將會為你指定一名律師并由州政府承擔律師的費用。”這表明美國( )A.樹立并維護聯邦法院最高權威 B.刑事訴訟蘊含著程序正義原則C.法院根據憲法獨立掌握司法權 D.打擊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7.中世紀以來的英國鄉村慣例,窮人可以撿拾貴族莊園收割后土地上遺落的麥穗,貴族不得反對,富人則無此權利。許多窮人賴拾穗為生。但18世紀末高等民事法院應農場主訴訟,否定了拾穗的合法性。這一變化( )A.強化對私有產權的保護 B.不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C.體現地主階級統治的殘酷性 D.反映了英國社會道德的淪喪8.基督教認為,人的靈魂不死,人人都有來世,并為現世的惡人與善人建構了不同的彼岸世——地獄與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認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為原罪而是因為自己作惡才墜入地獄的。這說明基督教( )A.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B.迎合了社會發展的需要C.有勸善抑惡的社會功能 D.嚴重束縛人們個性發展9.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七編、1260條,包括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具有里程碑意義。編纂該法典的出發點是( )A.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 B.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C.法律制度與國際接軌 D.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及發展1.(1)平民(2)羅馬民法大全2.(3)大憲章(5)英美法系3.(3)法國民法典知識點二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 三權分立3. 律師制度 陪審團制度知識點三 宗教倫理與教化1.(1)476 (2)教義; 教育; 基督教; 教會2.(1)天主教(2)圣經 ;積極入世【能力提升】1.答案:D解析:由于德拉古是把習慣法匯編起來,用文字的形式發布,故習慣法仍是雅典司法的主體,排除A項;德拉古只是執政官,當時的雅典也只是城邦國家還沒有形成王權統治,排除B項;古代羅馬法是近代資產階級立法的淵源,排除C項。由習慣法到成文法,使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現象有所緩解,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對法律的壟斷,D項正確。2.答案:A解析:A.題干反映的是羅馬法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根據所學可知,羅馬法的制定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故A正確。BCD.這三項的表述不符合羅馬法的影響,故BCD錯誤。故選A。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英國國王亨利二世將陪審制度引入國王法庭,取代原始的神裁法,并允許自由民將訟案直接上訴到國王法庭。陪審制度既鞏固了地方共同體對于司法裁判權的參與和控制,”可分析出國王通過陪審制度,有了一定的司法權,A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到莊園法庭,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陪審法庭旨在維護自由民利益,排除C;司法體系得以建立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D。故選:A。4.答案:D解析:根據“大陸法系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英美法系以判例法為主要形式”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兩大法律體系的基本特征都是立法和司法獨立,D項正確。5.答案:B解析:材料“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體現的就是無罪推定原則,B項正確。材料與程序公正、民主權利原則及資產階級原則的說法無關,排除ACD項。6.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程序正義是指裁判過程(相對于裁判結果而言)的公平和法律程序(相對于實體結論而言)的正義。其中“米蘭達警告”反映的是刑事訴訟蘊含著程序正義原則,B項正確;材料與維護聯邦法院最高權威無關,排除A項;材料與法院獨立掌握司法權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刑事訴訟蘊含著程序正義原則,非打擊刑事犯罪的效能得到提升,排除D項。故選:B。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西方法律的發展。根據材料可知,18世紀末英國高等民事法院否定了中世紀以來窮人拾麥穗的鄉村慣例,這有利于保護農場主的私有財產,故A項正確。8.答案:C解析:由題意可知,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說、對于地獄天堂的劃分以及人們墜入地獄的原因分析,暗含著勸人向善的社會教化功能,C正確;基督教有一定的維護封建統治的作用,但與題干無關,A排除;通過題干無法證實社會發展和基督教教義之間的關系,B排除;題干未涉及個性問題,且未強調基督教的負面影響,D排除。9.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涉及經濟和社會方面,是為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而制定的,故選D;《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并不是全新的法律,而是修改完善不適應現實的法律條文并作出新的規定,排除A;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中共十八大上確立的,排除B;《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適用范圍是國內,而且材料沒有涉及國際方面,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