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時空坐標】【單元知識結構】考點 新航路的開辟及影響【基礎回顧】背景 經濟根源 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 經濟的發展。社會根源 《 》在歐洲廣泛流傳。精神動力 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傳播 教的狂熱。政治根源 西班牙和 王室的積極支持。技術條件 造船和 技術進步很大,地理知識日益豐富。直接原因 奧斯曼帝國威脅東西方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價而奇貴。過程 主要航線 時間 航海家 支持國家 方向 開辟的新航線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從歐洲向東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從歐洲向東 繞過好望角到達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 從歐洲向西 開辟了通往 的新航路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西班牙 從歐洲向西 完成了其他航路 (1)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 島。 (2)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 半島。 (3)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 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 (4)17世紀初,英國人 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 (5)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 的航線。 (6)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 。 (7)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到達 和塔斯馬尼亞島。影響 人口遷移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人口的遷移。由于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 販賣到美洲。物種交換 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動植物物種大量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 、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對世界植物食品的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疾病的傳播 歐洲人將天花、 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印度洋貿易 歐洲商人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大西洋貿易 形成了罪惡的“ ”。主要國家的商業貿易 葡萄牙 形成以 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參與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西班牙 利用 航線,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中國 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 ,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早期殖民擴張 表現 葡萄牙 16世紀,將 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 以美洲為主,除 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 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荷蘭、英國和法國 17世紀,在亞洲、非洲、 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影響 對殖民地 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對歐洲 引發商業革命、 革命,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人類社會 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 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深化拓展】一、以多元史觀評價新航路的開辟革命史觀 既是殖民掠奪之路,也是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之路。社會史觀 增加了人類的生活資源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全球史觀 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世界由彼此分散、隔離到逐漸連成整體。現代化史觀 是西歐資本主義擴張發展之路和資產階級壯大之路。文明史觀 是人類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融合、交流與發展。二、以全球眼光和國際視野看待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政治上:國際政治格局的奠基與發展 導致歐洲部分國家的實力對比出現變化 貿易路線由陸上轉變到海上,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導致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如意大利等逐漸衰落,葡萄牙、西班牙一時獲利但很快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荷蘭、法國、英國逐步崛起。為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礎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在世界各地區間頻繁往來,歐洲社會的實力、財富和影響力空前壯大,打破了世界力量的相對平衡,歐洲在世界范圍內異軍突起,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開始,導致一些東方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喪失,社會發展日益貧困和落后,最終在工業革命后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經濟上:全球經貿網絡的改變與構建 傳統的貿易格局被打破 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貿易圈、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貿易圈以及兩者之間以若干貿易中轉港為中心的亞洲貿易圈被以歐洲為中心的貿易圈打破,逐步形成了以西歐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推動了國際市場向全球的擴展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人類社會和地區間的孤立和分散狀態,商品交換的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國家市場和區域市場日趨連成一片,不但打破了各國經濟的孤立性和閉關自守的割裂狀態,也日益打破了小生產的狹隘界限,有力地推進了各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真題例證】1.(2023浙江6月卷,11)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進攻阿茲特克人國家,抵達其島上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之際,所發現的文明令他們大受震撼。下列項中,“令他們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A. B.C. D.2. (2021浙江卷·17)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 )A.深信“地圓說” B.途經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 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3.(2021天津卷·10)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 )A.世界市場的成型 B.工業革命的沖擊C.三角貿易的初現 D.殖民體系的確立【單元知識檢測】1.(2022·江蘇徐州模擬)有學者指出,15世紀上半葉,壟斷東方貿易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15世紀中期以后,威尼斯壟斷了東地中海上東西方之間的貿易;熱那亞人及歐洲其他地區的人遂齊心協力往西發展,以期與威尼斯人競爭,最終開辟了到達美洲和亞洲的航線。該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 )A.“商業危機”的影響B.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C.“地圓學說”的推動D.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2.(2022·北京石景山區模擬)“承萬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包括被印第安人稱為海地……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令我進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發現,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對此段文字解讀正確的是(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達 ·伽馬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國王③1492年的航行最終到達印度④航海活動帶有殖民擴張色彩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3.(2022·河北張家口模擬)有學者指出,16世紀中期,貿易發展和物價上漲導致歐洲需要更多的貨幣。由于貴金屬大量流向東方,鑄幣時減少貨幣金銀含量、增加面值便成為應急之策、人們不僅把貶值的貨幣當作足值的貨幣來使用,匯票、信貸的使用范圍也日益廣泛。該學者意在強調( )A.貨幣短缺遲滯了經濟發展B.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條件漸趨成熟C.價格革命推動了金融創新D.商業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4.(2021·湖北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聯考)新航路開辟之后,屠殺與病毒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卻在增長。世界人口在1500年約4.25億,到1600年前后增長到5.4億,到1750年前后,達到了7.2億。世界人口增長的原因是( )A.工業革命對經濟的推動作用B.各大洲之間人口遷移的增多C.農作物在新舊大陸間的交流D.近代生命科學的興起和發展5.(2022·山東大聯考高三質量監測)16世紀,大量美洲貴金屬流入西班牙,使之更有條件成為經濟中心,然而有產者更愿意購買土地,從而錯過了機會。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班牙海外殖民體系迅速瓦解B.西班牙國內新式經濟因素發展緩慢C.英荷等國挑戰西班牙殖民霸權D.新航路開辟引發歐洲商貿中心轉移6.(2022·河北唐山模擬)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孟(1571—1641)主張,生產者人數越多,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越多,因而可以輸出的商品也就越多。因此,在人數眾多和技藝高超的地方,一定是商業繁榮和國家富庶的。這一主張( )A.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崛起B.注重人口與生活資料協調發展C.為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D.肯定了中國精耕細作農業模式7.(2022·四川涼山州模擬)16世紀天花由西班牙人帶入美洲,天花不僅擊潰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沖擊。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信仰“歐洲上帝”。材料表明天花這種傳染病( )A.導致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B.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C.加快了歐洲征服美洲的進程D.導致印第安文明的徹底消亡8.(2021·陜西寶雞模擬)“發現新大陸”后的100年間,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0%以上。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開始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歐洲殖民者的侵略( )A.促進了跨區域文化交流B.改變了美洲的種族結構C.推動了非洲經濟的發展D.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9.(2022·天津十二區縣重點中學月考)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602年,荷蘭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17世紀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這些反映了( )A.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B.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C.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D.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10.(2022·海南海口模擬)歐洲國家在1500—1850年取得的成功,主要源于擁有沿大西洋主要貿易通道的港口城市;君主政權尊重私人產權,并給予商人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貿易通道的自由。據材料,取得成功的典型國家是( )A.西班牙、葡萄牙 B.意大利、西班牙C.英國、荷蘭 D.英國、法國11.(2022·廣東華南師大附中測試)英國殖民者于1803年開始向澳大利亞附近的塔斯馬尼亞島移民,當時島上有4 000—5 000土著居民。1830年島上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土著居民去世。這一現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這一現象( )A.反映了土著人醫療水平落后B.源于歐洲人野蠻的殖民擴張C.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D.嚴重阻礙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2.(2022·遼寧大連模擬)亞當·斯密曾指出:“美洲及東印度航路被發現時,歐洲人的優越勢力使他們能為所欲為,在此等遼遠地方作出各種不合正義的事體。今后,此等地方的土人也許會日漸強盛,歐洲人也許會日趨衰落,使世界上各地的居民有同等的勇氣與實力。”據此分析可知,殖民地的發展進步除自身努力之外,還在于( )A.列強因殖民戰爭實力下降B.歐洲近代文明的客觀影響C.西方社會的發展漸趨衰落D.殖民地國家的資源較豐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29年,廣州重開市舶貿易,澳門成為中國朝廷允許外國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紀中期以來形成了以澳門為中心的三條國際貿易航線(如表)。航線 航線上主要商業活動 備注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門 葡萄牙人將經過廣州轉運到澳門的中國貨物運返歐洲,如絲、絹、細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歐洲運來毛織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銀為最大宗,1585—1591年, 經果阿運到澳門的白銀約90萬兩澳門—日本長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東渡日本,將生絲、綢緞等中國貨物運往長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門,運回日本的白銀、土特產等 明政府鑒于“倭寇禍烈”,嚴禁中日通商澳門—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 澳門的葡萄牙商人以及華商,將生絲、綢緞等運到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將這些貨物和少量菲律賓貨物運到拉美,將拉美白銀運回歐洲,再運回澳門購買中國的絲貨和其他貨物 中國與美洲貿易的最早航線,構成了以中國絲貨和世界各地的白銀為大宗交易的國際海上絲綢大循環——“絲銀之路”材料二 16世紀中葉以后,澳門曾是西學東漸和中學西漸的重要橋梁和通道。傳教士在澳門開創的遠東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學——圣保羅學院,成為遠東漢學家和西學人才的搖籃。利瑪竇等傳教士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進行傳教活動,把西方國家的科學文化傳入中國,又將中國的儒家經典和歷史、文學、醫學、工藝和工藝美術傳到歐洲。——摘編自《話說澳門》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銀之路”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絲銀之路”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時空坐標】【單元知識結構】考點 新航路的開辟及影響【基礎回顧】背景 經濟根源 14—15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根源 《馬可·波羅行紀》在歐洲廣泛流傳。精神動力 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傳播基督教的狂熱。政治根源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積極支持。技術條件 造船和航海技術進步很大,地理知識日益豐富。直接原因 奧斯曼帝國威脅東西方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商品因加價而奇貴。過程 主要航線 時間 航海家 支持國家 方向 開辟的新航線1487年 迪亞士 葡萄牙 從歐洲向東 抵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7—1498年 達·伽馬 葡萄牙 從歐洲向東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1492年 哥倫布 西班牙 從歐洲向西 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19—1522年 麥哲倫船隊 西班牙 從歐洲向西 完成了環球航行其他航路 (1)1497年,英國卡伯特父子發現紐芬蘭島。 (2)16世紀,法國人卡蒂埃到達拉布拉多半島。 (3)荷蘭航海家巴倫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區,留下了詳細的航行記錄和準確的航海圖。 (4)17世紀初,英國人哈得遜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路。 (5)俄羅斯人開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線。 (6)1578年,英國人德雷克到達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7)1642—1643年,荷蘭人塔斯曼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影響 人口遷移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人口的遷移。由于美洲印第安人人口銳減、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把非洲黑奴販賣到美洲。物種交換 人口遷移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歐洲人把歐亞大陸的動植物物種大量引入美洲;美洲的特產馬鈴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對世界植物食品的生產做出巨大貢獻。疾病的傳播 歐洲人將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體帶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對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印度洋貿易 歐洲商人在與阿拉伯商人的競爭中逐漸占據優勢。大西洋貿易 形成了罪惡的“三角貿易”。主要國家的商業貿易 葡萄牙 形成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參與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西班牙 利用馬尼拉大帆船航線,經營橫跨太平洋的貿易。中國 日本與美洲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早期殖民擴張 表現 葡萄牙 16世紀,將巴西變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馬六甲和中國澳門等地建立了幾十個殖民據點和商站。西班牙 以美洲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廣大地區,以及亞洲的菲律賓逐漸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荷蘭、英國和法國 17世紀,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個殖民地。影響 對殖民地 中斷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會發展進程,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對歐洲 引發商業革命、價格革命,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人類社會 打破了原本相對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變了世界格局和歷史發展進程,人類社會開始進入大變革的時代。【深化拓展】一、以多元史觀評價新航路的開辟革命史觀 既是殖民掠奪之路,也是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解放之路。社會史觀 增加了人類的生活資源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全球史觀 是世界市場聯系之路,世界由彼此分散、隔離到逐漸連成整體。現代化史觀 是西歐資本主義擴張發展之路和資產階級壯大之路。文明史觀 是人類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進了人類文明的融合、交流與發展。二、以全球眼光和國際視野看待新航路開辟后的世界政治上:國際政治格局的奠基與發展 導致歐洲部分國家的實力對比出現變化 貿易路線由陸上轉變到海上,貿易中心由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導致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如意大利等逐漸衰落,葡萄牙、西班牙一時獲利但很快衰落,而大西洋沿岸的荷蘭、法國、英國逐步崛起。為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礎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在世界各地區間頻繁往來,歐洲社會的實力、財富和影響力空前壯大,打破了世界力量的相對平衡,歐洲在世界范圍內異軍突起,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西方國家對外殖民擴張的開始,導致一些東方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喪失,社會發展日益貧困和落后,最終在工業革命后形成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經濟上:全球經貿網絡的改變與構建 傳統的貿易格局被打破 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貿易圈、以印度為中心的南亞貿易圈以及兩者之間以若干貿易中轉港為中心的亞洲貿易圈被以歐洲為中心的貿易圈打破,逐步形成了以西歐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推動了國際市場向全球的擴展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人類社會和地區間的孤立和分散狀態,商品交換的全球化,使得各民族國家市場和區域市場日趨連成一片,不但打破了各國經濟的孤立性和閉關自守的割裂狀態,也日益打破了小生產的狹隘界限,有力地推進了各國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真題例證】1.(2023浙江6月卷,11)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進攻阿茲特克人國家,抵達其島上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之際,所發現的文明令他們大受震撼。下列項中,“令他們大受震撼”的最有可能是( )A. B.C. D.【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美洲)。根據材料“1519年,一群西班牙殖民者闖入墨西哥中部的高原,進攻阿茲特克人國家,抵達其島上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班牙對美洲墨西哥中部阿茲特克人國家的入侵,A選項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金字塔神廟,A項正確;B項描繪的是羅馬式穹頂風格的建筑,是拜占庭文化的特點,排除B項;C項是古羅馬的大競技場,排除C項;D項描繪的是具有伊斯蘭風格的清真寺建筑,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 (2021浙江卷·17)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寫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從(西班牙)帕羅斯出發,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這次航海的任務是作為國王陛下的使節,完成國王陛下吩咐給我的任務,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們的問候。”該航海家( )A.深信“地圓說” B.途經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在東方實現了“黃金夢” D.找到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答案】A【解析】據材料“1492年”“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島,然后從那里出發前往印度”可知,哥倫布欲從西到達東方,即他深信“地圓說”,故選A項;達 伽馬途經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好望角)到達印度,排除B項;哥倫布沒有到達東方,排除C項;哥倫布抵達美洲,沒有找到通往東方的新航線,排除D項。3.(2021天津卷·10)1526年,一位非洲國王控訴說,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將他們賣掉,“以至于我們國家的人口正在大量喪失”;1549年,巴西的種植園已經有了非洲人勞作的記錄。據此可以佐證( )A.世界市場的成型 B.工業革命的沖擊C.三角貿易的初現 D.殖民體系的確立【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葡萄牙殖民者販賣非洲黑人到美洲種植園為奴隸,這可以佐證大西洋三角貿易,故選C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通過國際貿易、資本輸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歐美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而材料是三角貿易,此時世界市場雛形出現,排除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單元知識檢測】1.(2022·江蘇徐州模擬)有學者指出,15世紀上半葉,壟斷東方貿易的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15世紀中期以后,威尼斯壟斷了東地中海上東西方之間的貿易;熱那亞人及歐洲其他地區的人遂齊心協力往西發展,以期與威尼斯人競爭,最終開辟了到達美洲和亞洲的航線。該學者認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是( )A.“商業危機”的影響B.國家之間的商業競爭C.“地圓學說”的推動D.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答案】B【解析】該學者認為,由于威尼斯壟斷了東地中海上東西方之間的貿易,為了與威尼斯人競爭,熱那亞人及歐洲其他地區的人才開辟了到達美洲和亞洲的航線,故選B項;商業危機是開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與題干中的“與威尼斯人競爭”不符,排除A項;“地圓學說”是新航路開辟的可能性條件,但與題干“與威尼斯人競爭”的主旨不符,排除C項;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也是新航路開辟的原因之一,但題干并沒有提到,排除D項。2.(2022·北京石景山區模擬)“承萬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包括被印第安人稱為海地……而王上依據我的陳述,命令我進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發現,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對此段文字解讀正確的是(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達 ·伽馬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國王③1492年的航行最終到達印度④航海活動帶有殖民擴張色彩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D【解析】據材料“我在1492年發現印度大陸以及大批島嶼”并結合所學可知,哥倫布于1492年發現美洲,說明“我”指的是哥倫布,故①錯誤;哥倫布的出航受到了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故②正確;1492年的航行到達的是美洲,哥倫布誤以為到了印度,故③錯誤;據材料“并在我所發現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說明航海活動帶有殖民擴張色彩,故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3.(2022·河北張家口模擬)有學者指出,16世紀中期,貿易發展和物價上漲導致歐洲需要更多的貨幣。由于貴金屬大量流向東方,鑄幣時減少貨幣金銀含量、增加面值便成為應急之策、人們不僅把貶值的貨幣當作足值的貨幣來使用,匯票、信貸的使用范圍也日益廣泛。該學者意在強調( )A.貨幣短缺遲滯了經濟發展B.新航路開辟的經濟條件漸趨成熟C.價格革命推動了金融創新D.商業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答案】 C【解析】題干提到由于貿易的發展和物價上漲導致歐洲鑄幣的變化和匯票、信貸等使用范圍日益廣泛,這表明價格革命推動了金融創新,故選C項;貨幣短缺遲滯了經濟發展與歐洲通過新航路開辟來解決并促進經濟發展的史實不符,排除A項;題干中的現象出現于新航路開辟之后,B項與題干邏輯關系不符,排除;題干信息體現的是價格革命而不是商業革命,排除D項。4.(2021·湖北鄂東南省級示范高中聯考)新航路開辟之后,屠殺與病毒帶走了無數人的生命,但世界人口卻在增長。世界人口在1500年約4.25億,到1600年前后增長到5.4億,到1750年前后,達到了7.2億。世界人口增長的原因是( )A.工業革命對經濟的推動作用B.各大洲之間人口遷移的增多C.農作物在新舊大陸間的交流D.近代生命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答案】C【解析】題干說到新航路開辟之后世界人口不斷增長,主要原因是新航路促進了農作物在新舊大陸之間的交流,養活了更多人口,故選C項;工業革命興起于1765年,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各大洲人口遷移不會導致世界總人口的變化,排除B項;近代生命科學屬于理論,理論只有付諸實踐才有可能產生效果,而且生命科學與人口增長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5.(2022·山東大聯考高三質量監測)16世紀,大量美洲貴金屬流入西班牙,使之更有條件成為經濟中心,然而有產者更愿意購買土地,從而錯過了機會。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西班牙海外殖民體系迅速瓦解B.西班牙國內新式經濟因素發展緩慢C.英荷等國挑戰西班牙殖民霸權D.新航路開辟引發歐洲商貿中心轉移【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然而有產者更愿意購買土地”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雖然大量貴金屬流入西班牙,但是由于西班牙商品經濟并不發達,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使得這些貴金屬并未轉化為資本的原始積累,而是用于發展傳統封建經濟,故選B項;西班牙海外殖民體系的瓦解是材料中現象導致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A項;英荷等國對西班牙殖民霸權的挑戰,與其將貴金屬用于購買土地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新航路開辟引發歐洲商貿中心轉移客觀上是有利于西班牙成為經濟中心的,故D選項表述并非造成材料中局面的原因,排除。6.(2022·河北唐山模擬)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孟(1571—1641)主張,生產者人數越多,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越多,因而可以輸出的商品也就越多。因此,在人數眾多和技藝高超的地方,一定是商業繁榮和國家富庶的。這一主張( )A.促進了英國民族國家的崛起B.注重人口與生活資料協調發展C.為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D.肯定了中國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答案】 A【解析】托馬斯·孟主張,生產者人數越多,生產出來的產品就越多,因而可以輸出的商品也就越多。認為“在人數眾多和技藝高超的地方,一定是商業繁榮和國家富庶的”,可以看出,他主張通過增加人口來發展對外貿易,進而促進英國資本主義發展,推動英國崛起,故選A項;題干是強調工商業的發展,而不是人口與生活資料的協調發展,排除B項;牛頓經典力學為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排除C項;中國精耕細作模式指的是農業生產的模式,而題干中說的是手工業生產,排除D項。7.(2022·四川涼山州模擬)16世紀天花由西班牙人帶入美洲,天花不僅擊潰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沖擊。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信仰“歐洲上帝”。材料表明天花這種傳染病( )A.導致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B.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C.加快了歐洲征服美洲的進程D.導致印第安文明的徹底消亡【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護,轉而信仰‘歐洲上帝’”可知,16世紀西班牙人將天花帶入美洲,在身體上擊潰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在心理上也造成了沖擊,印第安人由原來的信奉神的庇佑轉變為信仰歐洲基督教,這是一種文化入侵現象,是歐洲的一種殖民手段,故加速了歐洲對美洲的征服進程,故選C項;材料只提到對印第安人生理和心理的沖擊,并未體現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排除A項;世界市場基本形成于19世紀中后期,排除B項;D項“徹底消亡”說法太過絕對,排除。8.(2021·陜西寶雞模擬)“發現新大陸”后的100年間,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0%以上。為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殖民者開始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歐洲殖民者的侵略( )A.促進了跨區域文化交流B.改變了美洲的種族結構C.推動了非洲經濟的發展D.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答案】 B【解析】根據材料“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0%以上”“殖民者開始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殖民者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屠殺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0%以上。與此同時,歐洲人大批來到美洲,并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使美洲成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區,改變了美洲的種族結構,故選B項;材料提到歐洲殖民者對美洲的侵略使印第安人人口減少了90%以上,又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奴隸到美洲,這顯然與文化交流無關,排除A項;歐洲殖民者的行為導致非洲勞動力減少,并不利于非洲經濟的發展,排除C項;歐洲殖民者的侵略確實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但該說法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9.(2022·天津十二區縣重點中學月考)1531年,最早的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602年,荷蘭建立起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17世紀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這些反映了( )A.歐洲貿易中心的轉移B.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C.商業經營方式的創新D.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答案】 C【解析】據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引發了歐洲的商業革命,商品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故選C項;材料提到的地點都位于大西洋沿岸,排除A項;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后期,排除B項;新航路的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使得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排除D項。10.(2022·海南海口模擬)歐洲國家在1500—1850年取得的成功,主要源于擁有沿大西洋主要貿易通道的港口城市;君主政權尊重私人產權,并給予商人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貿易通道的自由。據材料,取得成功的典型國家是( )A.西班牙、葡萄牙 B.意大利、西班牙C.英國、荷蘭 D.英國、法國【答案】 C【解析】據材料“1500—1850”“君主政權尊重私人產權,并給予商人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貿易通道的自由”可知,16世紀時,荷蘭已是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17世紀上半葉荷蘭成為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政府支持組建大型商業公司;17世紀英國與荷蘭、法國爭奪殖民地,18世紀下半葉,確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故選C項;西班牙和葡萄牙沒有轉型到工業社會而走向衰落,排除A項;意大利處于地中海沿岸,因為貿易中心的轉移走向衰落,排除B項;法國在1875年共和制度確立以前社會處于封建專制和動蕩不安的交替中,與材料描述的情況不符,排除D項。11.(2022·廣東華南師大附中測試)英國殖民者于1803年開始向澳大利亞附近的塔斯馬尼亞島移民,當時島上有4 000—5 000土著居民。1830年島上的土著居民只剩下不到300人。1867年最后一名土著居民去世。這一現象在美洲和澳洲等殖民地普遍存在。這一現象( )A.反映了土著人醫療水平落后B.源于歐洲人野蠻的殖民擴張C.促進了世界文明的交流融合D.嚴重阻礙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答案】 B【解析】殖民地普遍存在當地土著居民數量在殖民者到來之后大量減少的現象,這是由于殖民者對當地土著居民進行瘋狂屠殺引起的,故選B項;殖民者到來前后土著人的醫療水平是沒有太大變化的,但是殖民者到來之后土著居民人數卻大量減少,所以并非土著人醫療水平落后的問題,排除A項;“文明的交流融合”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英國殖民者的資本原始積累是在早期殖民擴張的時候,而不是在19世紀初,排除D項。12.(2022·遼寧大連模擬)亞當·斯密曾指出:“美洲及東印度航路被發現時,歐洲人的優越勢力使他們能為所欲為,在此等遼遠地方作出各種不合正義的事體。今后,此等地方的土人也許會日漸強盛,歐洲人也許會日趨衰落,使世界上各地的居民有同等的勇氣與實力。”據此分析可知,殖民地的發展進步除自身努力之外,還在于( )A.列強因殖民戰爭實力下降B.歐洲近代文明的客觀影響C.西方社會的發展漸趨衰落D.殖民地國家的資源較豐富【答案】B【解析】馬克思說過,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以此類推,歐洲近代文明的客觀影響,與材料中“今后,此等地方的土人也許會日漸強盛”“使世界上各地的居民有同等的勇氣與實力”即建設性的使命相符,故選B項;殖民戰爭發生在“歐洲人”列強之間,與材料中“土人”不符,排除A項;“世界上各地的居民有同等的勇氣與實力”是基于殖民地自身生產力的發展進步,而非坐等“歐洲人也許會日趨衰落”,排除C項;殖民地國家的資源是否豐富,不能一概而論,排除D項。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29年,廣州重開市舶貿易,澳門成為中國朝廷允許外國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紀中期以來形成了以澳門為中心的三條國際貿易航線(如表)。航線 航線上主要商業活動 備注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門 葡萄牙人將經過廣州轉運到澳門的中國貨物運返歐洲,如絲、絹、細工木器、漆器和陶器等,又由歐洲運來毛織品、玻璃制品等 以白銀為最大宗,1585—1591年, 經果阿運到澳門的白銀約90萬兩澳門—日本長崎 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東渡日本,將生絲、綢緞等中國貨物運往長崎,然后待秋季返航澳門,運回日本的白銀、土特產等 明政府鑒于“倭寇禍烈”,嚴禁中日通商澳門—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 澳門的葡萄牙商人以及華商,將生絲、綢緞等運到馬尼拉,再由西班牙商人將這些貨物和少量菲律賓貨物運到拉美,將拉美白銀運回歐洲,再運回澳門購買中國的絲貨和其他貨物 中國與美洲貿易的最早航線,構成了以中國絲貨和世界各地的白銀為大宗交易的國際海上絲綢大循環——“絲銀之路”材料二 16世紀中葉以后,澳門曾是西學東漸和中學西漸的重要橋梁和通道。傳教士在澳門開創的遠東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學——圣保羅學院,成為遠東漢學家和西學人才的搖籃。利瑪竇等傳教士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進行傳教活動,把西方國家的科學文化傳入中國,又將中國的儒家經典和歷史、文學、醫學、工藝和工藝美術傳到歐洲。——摘編自《話說澳門》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絲銀之路”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析“絲銀之路”對中國和世界產生的影響。【答案】(1)特點:流通商品以各地特色產品為主;中國在當時世界貿易中居于出超地位;以中國澳門為中心;連接歐、亞、美三大洲;葡萄牙商人主導商路。原因:新航路開辟,全球性海上運輸業的發展,東西方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開放市舶貿易;中國傳統手工業繁榮,西歐對中國傳統商品的需求增加。(2)影響:對中國:促進了傳統封建經濟的繁榮;客觀上推動了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但它沒有對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產生革命性影響,沒有帶來像西歐那樣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世界:它為新航路開通后的全球貿易提供了豐富的商品,成為16、17世紀全球貿易的重要依托;加強了世界各地的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促進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原卷版).docx 第三單元 走向整體的世界(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