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時空坐標】【單元知識結構】考點一、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基礎回顧】一、五四運動背景 巴黎和會外交的失利。1919年1月,英、美等國操縱的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 。概況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起,北京是中心,主力是第二階段 1919年6月5日起,上海是中心, 成為主力結果 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性質 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 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②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 、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 ③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 運動。意義 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 運動的結合。 ②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 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③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 的轉折點。 ④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 意義。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 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心 北京與 。方式 發表著作 1919年李大釗發表《 》,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成立組織 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3月, 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翻譯、宣傳 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條件 階級基礎 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與李大釗、陳獨秀商議建黨事宜。中共一大 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 南湖游船上內容 黨的名稱 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 推翻 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心工作 組織工人階級,領導 運動領導機構 成立中央局,選舉 為書記意義 (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 。 (3)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4)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四、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國共合作 背景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大力開展工人運動。 ②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 。 ③ 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實現的標志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 三大政策意義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②以“打倒列強, ”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國民革命 進程 ①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 ②東征: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 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 ③北伐: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基本推翻了 的反動統治。結局 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深化拓展】一、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革命任務 “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群眾基礎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革命軍隊 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打擊了列強的侵華勢力。活動區域 主要在南方,北伐從廣東誓師,歷經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蘇,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也主要以南方省份為主。二、五四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 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 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爆發。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 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真題例證】1.(2023全國甲卷,7)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 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2.(2023全國甲卷,6)1920年5月,陳獨秀發表演說:“中國古人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現在我們要將這句話倒轉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月,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極大改善 B.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考點二、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基礎回顧】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統治確立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 ”。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統一全國 1928年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 ,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條件 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 、提倡國貨的行動表現 除紡織、面粉等行業外,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官僚資本 憑借國家權力,利用四大銀行巧取豪奪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進程 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 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 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 收起義。給處于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秋收起義 起義軍在進攻 途中受挫,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 ,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踐 武裝斗爭 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 次“圍剿”根據地建設 ①到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 ②1931年11月,在江西 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 ”,廣大農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紅軍長征 背景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經過 1934年10月,開始→突破四道封鎖線→挺進貴州→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四渡 →巧渡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陜北 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 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遵義會議 概況 1935年1月召開,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意義 開始確立以 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 ①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 ②鑄就了 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深化拓展】一、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特點政治上 實行專制獨裁、軍閥混戰、形式上統一全國。經濟上 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但受到官僚資本的摧殘和壓迫。外交上 收回了部分利權,但與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二、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歷程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三大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1936年勝利完成長征。【真題例證】1.(2023全國新課標卷,7)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 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2.(2022·全國乙·7)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策調整為: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調整( ?。?br/>A.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B.是為武裝反抗國民黨進行社會動員C.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 D.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爭取廣泛的支持【單元知識檢測】1.研究發現,五四運動之所以爆發,除了巴黎和會山東問題交涉失敗之外,當時中華書局版教科書所發揮的國恥歷史記憶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書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運動從北京擴展到了全國。據此可知( )A.五四運動的爆發帶有偶然性B.歷史教育決定了歷史的走向C.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D.歷史記憶利于喚起愛國意識2.(2022·山東日照模擬)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們感到“僅有學界運動,其力實嫌薄弱”“須要找一個共同奮斗的同盟軍……于是一部分學生領袖往民間去,跑到工人中去辦工人學校,去辦工會”。這一轉變促進了( )A.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B.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C.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D.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3.(2022·四川瀘州模擬)雖然從形式上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受到共產國際的極大影響,但其反映的訴求卻完全是中國的,現階段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 )A.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B.凸顯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C.以中國現實的政治需要為依據D.標志著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4.(2022·福建漳州模擬)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國農民因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災流行、戰爭和土匪的擾亂、軍閥的額外征稅和剝削、外國商品的壓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趨窮困和痛苦。”這一判斷( )A.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B.標志著革命工作重心的轉移C.有助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D.建立了更加鞏固的工農聯盟5.(2021·廣東惠州模擬)1926年9月,毛澤東明確指出:“經濟落后之半殖民地的農村封建階級,乃其國內統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的基礎,不動搖這個基礎,便萬萬不能動搖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筑物。中國的軍閥只是這些鄉村封建階級的首領?!庇纱丝芍?,毛澤東( )A.強調農民運動的作用B.創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C.借鑒十月革命的道路D.總結國共兩黨合作經驗6.(2022·廣東模擬)1927年2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對青年的信仰做了調查,調查顯示:青年們認為如果沒有對“主義”的信仰,會成為“時代落伍者”;不少“新青年”放棄了曾經信奉的吳佩孚“三不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轉而信仰三民主義、共產主義。這一現象表明( )A.革命統一戰線促使青年覺醒B.思想解放是國民革命的前提C.青年是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D.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即將破裂7.(2022·山東威海模擬)1929年,古田會議指出: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多項重大任務。這一決議( )A.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B.反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性C.促進了工作重心的轉移D.表明了反“圍剿”形勢的嚴峻8.(2022·海南??谀M)1931年,鄂豫皖蘇區正式實行“紅軍公田制度”,先后頒布的文件中有如下規定:“每鄉留一石至五石為紅軍公田,分給紅軍中由白色區來的貧苦農民和俘虜嘩變加入紅軍的士兵。”這一制度( )A.導致國民政府對蘇區的“圍剿”B.豐富土地革命的內容C.奠定蘇維埃政權的經濟基礎D.不利于壯大紅軍力量9.(2022·山東濱州模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民主選舉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簡發明了“豆選”、挨門串戶等方式來保障政策落實。這些舉措的實行( )A.保證了共產黨隊伍的純潔B.提高了共產黨的執政水平C.有利于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D.有利于中共革命隊伍的壯大10.(2022·河南鄭州模擬)1931年12月《紅色中華》在江西瑞金創刊,1937年1月改名為《新中華報》。下表是《紅色中華》小標題高頻詞統計表,據此可知,中國共產黨( )紅軍 13 316次群眾 10 886次勝利 4 039次敵人 3 843次發展 2 779次革命戰爭 1 586次圍剿 1 263次春耕 948次經濟建設 677次A.重視發動群眾進行武裝斗爭B.通過輿論宣傳喚醒抗日意識C.實事求是探索工農武裝割據D.努力發展生產鞏固紅色政權11.(2022·安徽安慶模擬)陳旭麓說:由于共產黨的領導,新式的農民戰爭不同于舊式的農民起義;由于農民參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強韌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會基礎。該學者的觀點說明土地革命( )A.是一場農民階級反封建戰爭B.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C.與辛亥革命的性質完全不同D.忽視與城市工人階級的聯合12.(2021·北京西城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特色建黨建軍之路材料一 1937年,曾參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回憶:“我們決定制定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宣言,但是,黨的這個最早的文件,我們一份也沒有了?!?br/>1956年,蘇聯把原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檔案移交給中國。專家從中發現一份俄文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將其譯成中文。董必武審閱后認為是“比較可靠的材料”。1960年,有學者在某論文附錄中發現打印的英文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論文寫于1924年,作者為中共“一大”代表。經對照,英文本綱領與俄文本內容基本相同,第10條內容后均缺少第11條的序號和內容。材料二 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主觀主義糾正的方法:(一)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二)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t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這是紅軍中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之一。——摘自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案》(1)根據材料一,舉例說明對《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的研究中體現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的方法。(要求:“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兩方面各舉一例。)(2)“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對此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論述全面,史論結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時空坐標】【單元知識結構】考點一、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基礎回顧】一、五四運動背景 巴黎和會外交的失利。1919年1月,英、美等國操縱的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正義要求,竟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概況 第一階段 1919年5月4日起,北京是中心,主力是學生第二階段 1919年6月5日起,上海是中心,工人成為主力結果 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性質 ①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②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 ③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意義 ①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②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③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④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開始 俄國十月革命后。中心 北京與上海。方式 發表著作 1919年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成立組織 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翻譯、宣傳 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條件 階級基礎 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組織基礎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外部條件 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與李大釗、陳獨秀商議建黨事宜。中共一大 召開 1921年7月23日上海;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內容 黨的名稱 中國共產黨奮斗目標 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心工作 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領導機構 成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意義 (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2)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3)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4)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四、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國共合作 背景 ①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大力開展工人運動。 ②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③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實現的標志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新三民主義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意義 ①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②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國民革命 進程 ①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 ②東征:通過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 ③北伐: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結局 1927年,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深化拓展】一、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革命任務 “打倒列強,除軍閥”,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群眾基礎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革命軍隊 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打擊了列強的侵華勢力。活動區域 主要在南方,北伐從廣東誓師,歷經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蘇,工人運動、農民運動也主要以南方省份為主。二、五四運動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 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無法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 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使具有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爆發。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 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真題例證】1.(2023全國甲卷,7)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 )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 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年(中國)。根據材料“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辈⒔Y合所學可知,中共一大通過的《關于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后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會和教育工人,領導工人運動,對黨領導工人運動的任務、方針、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規定或要求,C項正確;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排除A項;1922年中共制定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實現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一,排除B項;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毛澤東逐漸發展這種思想,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全國甲卷,6)1920年5月,陳獨秀發表演說:“中國古人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F在我們要將這句話倒轉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月,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極大改善 B.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年5月(中國)。據本題材料“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并結合五四運動相關史實可知,1919年五四運動,工人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無產階級力量壯大,“勞心者治于人”展現出對工人階級的重視,源于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材料反映出五四運動后,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陳獨秀主張工人階級用革命手段建立無產階級政權,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明確敘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極大改善,排除A項;新文化運動前期宣傳“民主與科學”,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B項;北伐戰爭時期,工農運動蓬勃發展,與材料時間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考點二、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基礎回顧】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統治確立 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統一全國 1928年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經濟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條件 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表現 除紡織、面粉等行業外,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官僚資本 憑借國家權力,利用四大銀行巧取豪奪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進程 南昌起義 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八七會議 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決定發動秋收起義。給處于思想紊亂、組織渙散中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前進的方向。秋收起義 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踐 武裝斗爭 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根據地建設 ①到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 ②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土地革命 “打土豪,分田地”,廣大農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紅軍長征 背景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經過 1934年10月,開始→突破四道封鎖線→挺進貴州→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陜北吳起鎮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遵義會議 概況 1935年1月召開,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意義 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意義 ①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 ②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深化拓展】一、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特點政治上 實行專制獨裁、軍閥混戰、形式上統一全國。經濟上 鼓勵發展工商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但受到官僚資本的摧殘和壓迫。外交上 收回了部分利權,但與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二、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歷程革命綱領 1921年中共一大綱領脫離中國國情,1922年中共二大依據中國國情(社會性質、革命對象、革命敵人)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革命力量 從工人運動高潮的失敗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團結廣大農民、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等,1924年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迎來國民革命的高潮。革命領導 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掌握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獨立領導革命。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三大起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軍隊和革命的開始。革命道路 1927年三大起義失敗,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照搬蘇聯革命“城市中心論”的局限,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創立了中國特色的工農武裝割據革命道路。糾正錯誤 1935年遵義會議糾正“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的正確領導,獨立自主地解決了內部矛盾,1936年勝利完成長征。【真題例證】1.(2023全國新課標卷,7)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 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數據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國“產業資本在民族資本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甲午戰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多次發展機會,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A項正確;表格中商業資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國“商業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中國近代金融體系沒有臻于完善,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民族資本,不能得出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而且結合所學“產業資本不斷發展”會減輕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2.(2022·全國乙·7)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策調整為: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調整( )A.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 B.是為武裝反抗國民黨進行社會動員C.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 D.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爭取廣泛的支持【答案】A【解析】據材料“20世紀30年代……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富農、小資產階級由原來的打擊對象調整為團結對象,是為了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故選A項;據所學,中共反抗國民黨反動派主要依靠工農階級,而非資產階級和富農,排除B項;據所學,“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有三個時期,一是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初期,二是“左”傾錯誤在黨內占據統治地位(1931—1935年),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實際上是批判了城市中心論,客觀上推動了黨的工作重心真正轉移到農村,三是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之后。題干材料出自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在遵義會議之后,這一時期黨的工作重心已經轉到農村,排除C項;據所學,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是抗日戰爭后期提出的主張,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單元知識檢測】1.研究發現,五四運動之所以爆發,除了巴黎和會山東問題交涉失敗之外,當時中華書局版教科書所發揮的國恥歷史記憶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書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運動從北京擴展到了全國。據此可知( )A.五四運動的爆發帶有偶然性B.歷史教育決定了歷史的走向C.五四運動取得了初步的勝利D.歷史記憶利于喚起愛國意識【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當時中華書局版教科書所發揮的國恥歷史記憶的教育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教科書的心理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五四運動從北京擴展到了全國”可知,通過國恥歷史記憶教育讓人們銘記國恥,喚起了人們的愛國意識,促進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和擴展,故選D項。2.(2022·山東日照模擬)五四運動后,知識分子們感到“僅有學界運動,其力實嫌薄弱”“須要找一個共同奮斗的同盟軍……于是一部分學生領袖往民間去,跑到工人中去辦工人學校,去辦工會”。這一轉變促進了( )A.獨立工人運動的興起B.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C.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D.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五四運動之后,知識分子與工人運動結合,這一轉變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故選C項;根據題干內容可知,知識分子在感到自己力量不足之后,開始聯合工人,以促使運動的完全勝利,而工人運動的興起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才開始,排除A項;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中華民族的意識覺醒就已經開始了,這與題干中的“五四運動后”不符,排除B項;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之后,國民革命運動才開始,排除D項。3.(2022·四川瀘州模擬)雖然從形式上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受到共產國際的極大影響,但其反映的訴求卻完全是中國的,現階段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表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 )A.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B.凸顯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C.以中國現實的政治需要為依據D.標志著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答案】C【解析】據材料“反映的訴求卻完全是中國的”、“現階段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統一中國”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軍閥的革命綱領,切合中國實際情況,這與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相適應,故選C項;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制定革命目標,而未涉及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制定了最高綱領,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排除D項。4.(2022·福建漳州模擬)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國農民因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災流行、戰爭和土匪的擾亂、軍閥的額外征稅和剝削、外國商品的壓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致日趨窮困和痛苦?!边@一判斷( )A.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B.標志著革命工作重心的轉移C.有助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D.建立了更加鞏固的工農聯盟【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判斷是中共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分析,認為軍閥和外來的經濟侵略是導致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這就使得中共可以制定有針對性的革命策略,有助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選C項;1922年中共還沒有提出要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排除A項;這一判斷有助于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還沒有出現革命工作重心的轉移,排除B項;此時中共并未建立工農聯盟,排除D項。5.(2021·廣東惠州模擬)1926年9月,毛澤東明確指出:“經濟落后之半殖民地的農村封建階級,乃其國內統治階級、國外帝國主義之唯一堅實的基礎,不動搖這個基礎,便萬萬不能動搖這個基礎的上層建筑物。中國的軍閥只是這些鄉村封建階級的首領?!庇纱丝芍?,毛澤東( )A.強調農民運動的作用B.創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C.借鑒十月革命的道路D.總結國共兩黨合作經驗【答案】 A【解析】據材料“1926年9月”可知,當時北伐戰爭推動農民運動的蓬勃發展,毛澤東在廣州舉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期間,不斷總結廣東農民運動的經驗,以指導和促進全國農民運動的發展,故選A項;創立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是在國民革命失敗后,土地革命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十月革命道路依靠工人階級的暴力革命,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強調的是農民運動的作用,并未涉及國共合作經驗,排除D項。6.(2022·廣東模擬)1927年2月,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對青年的信仰做了調查,調查顯示:青年們認為如果沒有對“主義”的信仰,會成為“時代落伍者”;不少“新青年”放棄了曾經信奉的吳佩孚“三不主義”、無政府主義等,轉而信仰三民主義、共產主義。這一現象表明( )A.革命統一戰線促使青年覺醒B.思想解放是國民革命的前提C.青年是國共兩黨爭奪的焦點D.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即將破裂【答案】 A【解析】1927年2月正值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兩黨的思想均進一步得到傳播,據材料“轉而信仰三民主義、共產主義”可知,革命統一戰線促使更多青年開始覺醒,其關注點更加符合中國實際,故選A項;國民革命的前提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而非思想解放,排除B項;此時國共兩黨尚處于合作狀態,并不存在爭奪焦點,排除C項;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材料中的現象與此無關,不能成為預示,排除D項。7.(2022·山東威海模擬)1929年,古田會議指出: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多項重大任務。這一決議( )A.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B.反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重要性C.促進了工作重心的轉移D.表明了反“圍剿”形勢的嚴峻【答案】 A【解析】據材料“以至于建立共產黨的組織”可知,這一決議對于加強無產階級政黨對革命的領導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強化了軍隊建設,推動了民主革命的進程,故選A項;古田決議的中心是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工農武裝割據不是其強調的重點,排除B項;古田會議中并未實現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排除C項;第一次反“圍剿”開始于1930年,排除D項。8.(2022·海南??谀M)1931年,鄂豫皖蘇區正式實行“紅軍公田制度”,先后頒布的文件中有如下規定:“每鄉留一石至五石為紅軍公田,分給紅軍中由白色區來的貧苦農民和俘虜嘩變加入紅軍的士兵。”這一制度( )A.導致國民政府對蘇區的“圍剿”B.豐富土地革命的內容C.奠定蘇維埃政權的經濟基礎D.不利于壯大紅軍力量【答案】 B【解析】由于紅軍隊伍中陸續加入了非蘇區的戰士,鄂豫皖根據地實行了紅軍公田制度,使外地紅軍戰士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豐富了土地革命的內容,故選B項;中共力量的發展觸動了以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為代表的國民政府的利益,導致國民政府對蘇區的圍剿,與紅軍公田制度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土地革命、發展工商業等奠定蘇維埃政權的經濟基礎,紅軍公田制度只是土地革命的一部分,排除C項;紅軍公田制度的推行,有力地推動了鄂豫皖蘇區土地革命的開展,壯大和穩定了紅軍隊伍,排除D項。9.(2022·山東濱州模擬)《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陜甘寧邊區政府的民主選舉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簡發明了“豆選”、挨門串戶等方式來保障政策落實。這些舉措的實行( )A.保證了共產黨隊伍的純潔B.提高了共產黨的執政水平C.有利于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D.有利于中共革命隊伍的壯大【答案】D【解析】土地革命時期明確勞苦民眾的民主權利、實行民主政治,抗日戰爭時期發明“豆選”、挨門串戶等方式保障民主選舉政策落實,有利于調動根據地內民眾參政議政熱情,吸引了人民群眾參與革命和政權建設,推動了中共革命隊伍的壯大,故選D項;勞苦民眾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是外因,不能“保證”共產黨隊伍的純潔,排除A項;共產黨的執政水平不是通過群眾選舉和參與政權管理提高的,需要學習提高自身能力,排除B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是國共對峙和工農武裝割據的表現,與團結各階層共同抗日不符,排除C項。10.(2022·河南鄭州模擬)1931年12月《紅色中華》在江西瑞金創刊,1937年1月改名為《新中華報》。下表是《紅色中華》小標題高頻詞統計表,據此可知,中國共產黨( )紅軍 13 316次群眾 10 886次勝利 4 039次敵人 3 843次發展 2 779次革命戰爭 1 586次圍剿 1 263次春耕 948次經濟建設 677次A.重視發動群眾進行武裝斗爭B.通過輿論宣傳喚醒抗日意識C.實事求是探索工農武裝割據D.努力發展生產鞏固紅色政權【答案】 C【解析】材料中的高頻詞中,既有武裝斗爭,又有經濟建設,結合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為中心,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開展經濟建設,體現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故選C項;A選項只能體現武裝斗爭,無法體現經濟建設,排除;材料強調的是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主要矛盾是國共階級矛盾,排除B項;高頻詞中除了努力發展生產,還有武裝斗爭來鞏固紅色政權,D項表述不全面,排除。11.(2022·安徽安慶模擬)陳旭麓說:由于共產黨的領導,新式的農民戰爭不同于舊式的農民起義;由于農民參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戰爭又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強韌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會基礎。該學者的觀點說明土地革命( )A.是一場農民階級反封建戰爭B.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C.與辛亥革命的性質完全不同D.忽視與城市工人階級的聯合【答案】B【解析】據材料“由于共產黨的領導,新式的農民戰爭不同于舊式的農民起義”,說明土地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封建斗爭,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故選B項;據材料“新式的農民戰爭不同于舊式的農民起義”可知,不是單純的農民階級反封建戰爭,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土地革命與辛亥革命都屬于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二者性質并非完全不同,排除C項;據材料“由于共產黨的領導”和“農民參加了革命”可知,土地革命是以城市工人和農村農民組成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并未忽視與工人階級的聯合,排除D項。12.(2021·北京西城區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中國特色建黨建軍之路材料一 1937年,曾參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回憶:“我們決定制定一個反對帝國主義、反對軍閥的宣言,但是,黨的這個最早的文件,我們一份也沒有了?!?br/>1956年,蘇聯把原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的檔案移交給中國。專家從中發現一份俄文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將其譯成中文。董必武審閱后認為是“比較可靠的材料”。1960年,有學者在某論文附錄中發現打印的英文本《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論文寫于1924年,作者為中共“一大”代表。經對照,英文本綱領與俄文本內容基本相同,第10條內容后均缺少第11條的序號和內容。材料二 紅軍第四軍的共產黨內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這對于執行黨的正確路線,妨礙極大…………主觀主義糾正的方法:(一)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勢力的估量。(二)使黨員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由此來決定斗爭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t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這是紅軍中黨的組織的重要原則之一。——摘自毛澤東起草的《古田會議決議案》(1)根據材料一,舉例說明對《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的研究中體現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的方法。(要求:“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兩方面各舉一例。)(2)“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結合以上材料及所學,對此觀點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論述全面,史論結合。)答案 (1)示例 史料搜集方面:①從多種渠道獲取相關史料。如訪問參加中共“一大”的當事人,查閱當事人的文集等,查閱共產國際等機構保存的檔案;或答從國內外范圍搜集。②收集不同類型的史料。如董必武的口述史記錄為口述史料,檔案和論文所附錄資料等為文獻史料。史料辨析方面:①“互證”的方法,如將文獻史料給當事人證求,或將不同文獻史料進行對比。②將文獻史料給當事人求證,如將俄文本綱領送董必武審閱。③將不同文獻史料對比辨析,如將英文本綱領和俄文本進行比對。(2)示例 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時期,以城市為中心的武裝斗爭失敗后,開始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農村革命環境中,紅四軍黨員成分主要是農民,存在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會議確立“思想建黨”的原則,以無產階級思想教育黨員,解決了如何把黨建設成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問題,提高了領導力。會議還強調進行社會調查,從國情出發決定斗爭策略和方法,將馬列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古田會議是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紅四軍主體是農民,會議確立“政治建軍”的原則,明確紅軍的性質是執行革命任務的政治集團,不同于舊軍閥;會議重申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解決了如何建設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提高了戰斗力。紅軍積極投入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得到群眾的擁護,隊伍迅速壯大。總之,古田會議具有重大意義,此后中國共產黨成功開辟出革命新道路,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原卷版).docx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