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時空坐標】【單元知識結構】考點一、辛亥革命【基礎回顧】背景 民族危機 《 》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經(jīng)濟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壯大組織基礎 成立思想基礎 “三民主義”軍事基礎 以 為代表的反清武裝起義清末新政 背景 《辛丑條約》的簽訂目的 清政府通過“新政”進行“ ”。內容 在官制、軍事、商業(yè)、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影響 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預備立憲 過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 》。1911年,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結果 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有利時機 四川 發(fā)展成武裝起義后,清政府抽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湖北兵力空虛。過程 開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并成立 ,推黎元洪為都督。發(fā)展 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統(tǒng)治土崩瓦解。高潮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滅亡:頒布《 》失敗 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 手中。意義 性質 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 革命。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建立起共和政體。經(jīng)濟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 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思想 促使思想文化和 等方面發(fā)生新的變化。風俗文化 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 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局限 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 ,沒有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 、發(fā)動大多數(shù)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 的領導。【深化拓展】全面認識辛亥革命的成敗目標 結果直接 目標 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挽救民族危亡 直接 結果 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建立起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根本 目標 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廢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辟道路 最終 結果 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环吹鄯捶饨ǖ母锩蝿諞]有完成;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真題例證】1.(2023全國甲卷,5)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tǒng)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 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2.(2023全國新課標卷,6)1910年,長沙爆發(fā)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shù)难矒幔J議局議長和士紳聯(lián)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边@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考點二、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基礎回顧】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1.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袁世凱復辟帝制 準備 對內:1913年,解散國民黨。1914年公布《中華民國約法》,發(fā)布《修正大總統(tǒng)選舉法》。 對外:1915年簽訂不平等的“ ”。復辟 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軍閥割據(jù) 背景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中難以產(chǎn)生一個能統(tǒng)御整個北洋派的人表現(xiàn) 各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fā) 、直奉混戰(zhàn)影響 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府院之爭 概況 袁世凱死后, 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tǒng) 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結果 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溥儀復辟,但最終失敗。 代行大總統(tǒng)職權, 回到北京就任國務總理。2.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護國戰(zhàn)爭 背景 革命黨人1913年掀起 反抗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最終失敗。 ②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 ,武力討伐袁世凱。概況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 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結果 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 ,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護法運動 原因 1917年8月,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 ”,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概況 1918年因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運動失敗。結果 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 》,拒絕恢復 。3.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目的 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fā)展。概況 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zhàn),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 方面。結果 (1)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 。 (2)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xié)約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經(jīng)濟和文化經(jīng)濟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原因 (1) 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 。 (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zhàn)。 (4)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及抵制日貨、提倡 運動的有力推動。表現(xiàn) (1)民族工業(yè)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 (2)紡織、面粉等 系統(tǒng)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 (3)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yè)迅速壯大起來。影響 中國 的人數(shù)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社會生活的變化 條件 (1) 政體的建立。 (2)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表現(xiàn) (1)改用 ,頒布了剪發(fā)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 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 的新習俗、新風尚。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興起 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旗幟 民主與 。內容 提倡民主,反對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意義 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 的重大意義。【深化拓展】一、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從產(chǎn)生與發(fā)展看 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從誕生環(huán)境看 產(chǎn)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huán)境,深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從地域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qū),內地很少。從經(jīng)濟結構看 民族工業(yè)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yè),重工業(yè)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從地位看 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主要形式。從發(fā)展歷程看 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fā)展的特點。二、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新領導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是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新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其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后期是馬克思主義。新內容 前期以宣傳民主與科學為主要內容,后期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新成果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真題例證】(2023山東卷,5)下表為1871~1921年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貨物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情況。其中甲是( )比重年份 貨物 甲 乙 丙 丁1871~1873 2.8 30.2 0.9 0.91881~1883 5.8 22.8 0.3 1.11891~1893 14.6 20.5 5.9 1.81901~1903 18.6 19.7 4.2 1.71909~1911 12.8 16.7 4.8 3.01919~1921 9.6 18.4 2.4 5.0A.鋼鐵 B.棉紗 C.米 D.棉布【單元知識檢測】1.(2022·福建廈門模擬)1908年,全國各地的陸軍軍官學堂共有學員近兩萬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學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隊中服役的軍官,有留日經(jīng)歷的達800名左右。這在客觀上( )A.緩解了統(tǒng)治危機 B.加劇了中日民族矛盾C.培養(yǎng)了進步力量 D.削弱了歐美在華勢力2.(2022·山東濰坊模擬)武昌起義后,各地先后出現(xiàn)多種旗幟,最終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漢軍政府象征18省漢族鐵血團結的“十八星旗”成為中華民國國旗。這反映出( )A.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增強 B.辛亥革命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近代國家特征開始顯現(xiàn)3.(2022·福建福州模擬)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簽署命令撫恤革命烈士、獎賞普通革命參與者,并發(fā)起和參與了對革命參與者祭奠、追悼、題詞、慰問、捐恤、稽勛、安置等一系列活動。這些舉措( )A.開啟了近代社會的轉型B.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滅C.實踐了主權在民的思想D.擴大了辛亥革命的影響4.(2021·河北名校聯(lián)盟考試)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這一規(guī)定( )A.踐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B.體現(xiàn)防范袁世凱專權的意圖C.推動了民主政治的實現(xiàn)D.維護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5.(2021·重慶巴蜀中學診斷)民國初年,孫中山將“五族共和”思想作為處理國內民族關系的準則,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用“中華”一詞來命名各種事物,如“中華革命黨”“中華實業(yè)團”“中華書局”等。據(jù)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各民族實現(xiàn)了一律平等C.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D.承認各民族享有自決權6.(2021·華中師大一附中押題卷)下圖是清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頒布的清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的退位詔書。這份詔書( )A.屬于一手史料,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結束B.標志著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C.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改變D.意味著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取得完全勝利7.(2022·天津和平區(qū)模擬)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預示著從“朝代國家”向“共和國家”的轉變,從“封建政治制度”向“現(xiàn)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這說明辛亥革命( )A.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B.實現(xiàn)了社會轉型的目標C.促成了社會性質的轉變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8.(2021·河南中原名校考評)美國學者杜威在1919年底談到辛亥革命的“相對失敗”時斷言,這個失敗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領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準備;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義上的政體革命兌現(xiàn)以前,需要有一場思想革命”。這一觀點( )A.沒有正確地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B.指出了當時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C.肯定辛亥革命在政體革命上的貢獻D.意在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義9.(2022·河北張家口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收錄了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期間的20篇奏疏。據(jù)當代學者考證,此書在出版刊行時,康有為對戊戌變法期間奏疏原件內容有所改纂。戊戌奏疏原件 《戊戌奏稿》《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 康有為建議光緒全面維新,當務之急,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二曰開制度局于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 “考其維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事,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日本變政 考》 “日本變法,以民選議院為大綱領……泰西各國略如此,然而皆強矣”“惟中國風氣未開,內外大小多未通達中外之故,惟有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笨涤袨樘嵝压饩w不可操之過急,“吾今開國會,尚非其時也”“民智不開……取亂之道也”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請勵工藝獎創(chuàng)新 折》等 稱君權乃“雷霆萬鈞之力,勢之所發(fā),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驅群羊,東西惟鞭所指” “中國禮法有過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雖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為憲法大義”——據(jù)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等整理(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戊戌奏疏原件與《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張的不同之處。(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康有為對其戊戌變法時期奏疏進行改動的原因,并說明其史料價值。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時空坐標】【單元知識結構】考點一、辛亥革命【基礎回顧】背景 民族危機 《辛丑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經(jīng)濟基礎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chǎn)階級力量壯大組織基礎 中國同盟會成立思想基礎 “三民主義”軍事基礎 以黃花崗起義為代表的反清武裝起義清末新政 背景 《辛丑條約》的簽訂目的 清政府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內容 在官制、軍事、商業(yè)、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影響 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預備立憲 過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結果 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有利時機 四川保路運動發(fā)展成武裝起義后,清政府抽調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zhèn)壓,湖北兵力空虛。過程 開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控制了武漢三鎮(zhèn),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發(fā)展 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統(tǒng)治土崩瓦解。高潮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滅亡: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失敗 1912年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意義 性質 辛亥革命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經(jīng)濟 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思想 促使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fā)生新的變化。風俗文化 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局限 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發(fā)動大多數(shù)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深化拓展】全面認識辛亥革命的成敗目標 結果直接 目標 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挽救民族危亡 直接 結果 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建立起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根本 目標 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廢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開辟道路 最終 結果 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真題例證】1.(2023全國甲卷,5)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彼栒偾嗄耆送渡響騽 _@反映出( )A.傳統(tǒng)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 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根據(jù)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八栒偾嗄耆送渡響騽??!辈⒔Y合所學可知,清末陳去病重視戲劇,認為它在鼓動平民、普及社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結合時代背景,此時正處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革命思潮不斷傳播的過程中,陳去病認為戲劇對宣傳革命的作用比《革命軍》等著作作用更大,故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傳統(tǒng)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戲劇的受眾,且“開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戲劇與革命思想相結合下,更能發(fā)揮革命思想宣傳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全國新課標卷,6)1910年,長沙爆發(fā)搶米風潮。具有地方議會性質的湖南諮議局致電軍機處,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shù)难矒?,諮議局議長和士紳聯(lián)名致電湖廣總督瑞澂。瑞澂認為該士紳等“跡近干預”,上奏朝廷:“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边@表明( )A.新政強化了清廷權威 B.諮議局架空了督撫權力C.地方勢力控制了官場 D.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jù)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據(jù)材料“1910 年” 具有“諮議局議長和士紳” “請求朝廷撤換處置失當?shù)难矒帷辈⒔Y合所學可知,當時正值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模仿西方地方議會的諮議局在各省逐漸建立,士紳聯(lián)合諮議局對朝政提出批評建議,引起專制守舊官員的不滿,所以材料可以說明士紳階層民主意識增強,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清末新政在推行過程中更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強化清廷權威,排除A項;據(jù)材料“上奏朝廷” “巡撫乃系疆臣,用舍尤應欽定”可以得出諮議局并未架空了督撫權力,地方勢力并未控制官場,排除B、C項。故選D項。考點二、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基礎回顧】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1.北洋軍閥的黑暗統(tǒng)治袁世凱復辟帝制 準備 對內:1913年,解散國民黨。1914年公布《中華民國約法》,發(fā)布《修正大總統(tǒng)選舉法》。 對外:1915年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復辟 袁世凱稱帝,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軍閥割據(jù) 背景 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中難以產(chǎn)生一個能統(tǒng)御整個北洋派的人表現(xiàn) 各軍閥爭權奪利,先后爆發(fā)直皖、直奉混戰(zhàn)影響 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府院之爭 概況 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1917年5月,繼任總統(tǒng)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結果 ①張勛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溥儀復辟,但最終失敗。 ②馮國璋代行大總統(tǒng)職權,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國務總理。2.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護國戰(zhàn)爭 背景 ①革命黨人1913年掀起二次革命反抗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最終失敗。 ②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概況 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fā)動護國戰(zhàn)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結果 ①貴州、廣西、廣東、浙江、湖南、陜西、四川等省相繼宣告獨立。 ②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紀年。護法運動 原因 1917年8月,南下的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概況 1918年因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運動失敗。結果 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3.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目的 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fā)展。概況 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zhàn),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協(xié)約國方面。結果 (1)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 (2)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xié)約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的經(jīng)濟和文化經(jīng)濟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原因 (1)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yè)。 (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zhàn)。 (4)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及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有力推動。表現(xiàn) (1)民族工業(yè)發(fā)展速度和規(guī)模,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 (2)紡織、面粉等輕工業(yè)系統(tǒng)的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fā)展。 (3)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yè)迅速壯大起來。影響 中國產(chǎn)業(yè)工人的人數(shù)急劇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社會生活的變化 條件 (1)共和政體的建立。 (2)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方面的除舊布新。表現(xiàn) (1)改用陽歷,頒布了剪發(fā)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 (2)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影響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新文化運動的開展興起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旗幟 民主與科學。內容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意義 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深化拓展】一、近代民族工業(yè)發(fā)展的特點從產(chǎn)生與發(fā)展看 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從誕生環(huán)境看 產(chǎn)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huán)境,深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從地域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qū),內地很少。從經(jīng)濟結構看 民族工業(yè)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yè),重工業(yè)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從地位看 民族資本主義經(jīng)濟在國民經(jīng)濟中的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主要形式。從發(fā)展歷程看 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fā)展的特點。二、新文化運動的“新”之所在新領導 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是資產(chǎn)階級激進派。新基礎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為其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后期是馬克思主義。新內容 前期以宣傳民主與科學為主要內容,后期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新成果 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真題例證】(2023山東卷,5)下表為1871~1921年中國進口的棉布、棉紗、鋼鐵、米等四類貨物在進口總值中的占比(%)情況。其中甲是( )比重年份 貨物 甲 乙 丙 丁1871~1873 2.8 30.2 0.9 0.91881~1883 5.8 22.8 0.3 1.11891~1893 14.6 20.5 5.9 1.81901~1903 18.6 19.7 4.2 1.71909~1911 12.8 16.7 4.8 3.01919~1921 9.6 18.4 2.4 5.0A.鋼鐵 B.棉紗 C.米 D.棉布【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jù)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1871~1921年(中國)。據(jù)表格信息可知甲從1871~1873的2.8,逐漸上升到18.6,之后逐漸下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70年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對棉紗的需求量增多,同時受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一戰(zhàn)的影響,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迅速,對棉紗的需求量更多,但是一戰(zhàn)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后,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受到打擊,棉紗的需求量減少,所以甲應是棉紗,B項正確;由于近代中國,仍是傳統(tǒng)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對鋼鐵的需求量整體占比較低,但是要比大米占比高,而中國作為傳統(tǒng)的種植大國,本身米產(chǎn)量較高,需求量應是最少的,所以丙是鋼鐵,丁是米,與設問不符,排除AC項;近代中國國門被打開,西方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所以棉布的進口量應是最高的,乙是棉布,排除D項。故選B項。【單元知識檢測】1.(2022·福建廈門模擬)1908年,全國各地的陸軍軍官學堂共有學員近兩萬人,其中派往日本留學的有700余人。1911年,在部隊中服役的軍官,有留日經(jīng)歷的達800名左右。這在客觀上( )A.緩解了統(tǒng)治危機 B.加劇了中日民族矛盾C.培養(yǎng)了進步力量 D.削弱了歐美在華勢力【答案】 C【解析】 題干體現(xiàn)20世紀初,中國留日軍官人數(shù)較多,這些軍官在日本除了接受軍事方面的教育之外,還接觸到近代西方思想,回國后很多人成為了推動革命和宣傳西方思想的進步力量,故選C項;派遣留日軍官主觀上是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但是客觀上他們成了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力量,所以根本沒有起到緩解統(tǒng)治危機的作用,排除A項;留日軍官在日留學學習,并不會加劇中日矛盾,是日本的對華侵略行為才會加劇中日民族矛盾,排除B項;留日軍官回國后推動中國革命,主要是推翻清朝統(tǒng)治,而不是反抗歐美侵略,所以不會削弱歐美在華勢力,排除D項。2.(2022·山東濰坊模擬)武昌起義后,各地先后出現(xiàn)多種旗幟,最終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漢軍政府象征18省漢族鐵血團結的“十八星旗”成為中華民國國旗。這反映出( )A.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增強 B.辛亥革命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近代國家特征開始顯現(xiàn)【答案】A【解析】材料中“十八星旗”僅僅“象征18省漢族”,而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從漢族立場到民族團結,避免了國家分裂,符合近代民族國家觀念,故選A項;辛亥革命后成立中華民國,但未能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如港澳臺等,排除B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但材料中“五族”“漢族”是側重于從民族角度,排除C項;鴉片戰(zhàn)爭打開中國國門,近代國家特征開始顯現(xiàn),排除D項。3.(2022·福建福州模擬)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簽署命令撫恤革命烈士、獎賞普通革命參與者,并發(fā)起和參與了對革命參與者祭奠、追悼、題詞、慰問、捐恤、稽勛、安置等一系列活動。這些舉措( )A.開啟了近代社會的轉型B.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滅C.實踐了主權在民的思想D.擴大了辛亥革命的影響【答案】D【解析】民國成立后,資產(chǎn)階級臨時政府撫恤革命烈士,對于參加革命的革命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動,這些舉措有助于增強民眾對于革命者的認同,擴大辛亥革命的影響,D項正確;近代社會轉型的開始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A項;民國成立意味著清政府已經(jīng)結束,排除B項;主權在民強調國家權力在人民手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4.(2021·河北名校聯(lián)盟考試)1912年3月,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臨時大總統(tǒng)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fā)布命令時,須副署之。這一規(guī)定( )A.踐行了三權分立的原則B.體現(xiàn)防范袁世凱專權的意圖C.推動了民主政治的實現(xiàn)D.維護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答案】 B【解析】據(jù)材料臨時大總統(tǒng)公布的法律需要國務員簽字,對于總攬全國政務的臨時大總統(tǒng)的權利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結合所學,此法律意在防范袁世凱專權,故選B項;材料中強調的是對大總統(tǒng)立法權的限制,而非國家權力機構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排除A項;據(jù)所學可知,袁世凱繼任大總統(tǒng)后,走向專制并稱帝,民主政治尚未實現(xiàn),排除C項;袁世凱就職大總統(tǒng),辛亥革命的成果即被袁世凱所竊取,《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有因人立法的弊端,革命成果并未得到有效維護,排除D項。5.(2021·重慶巴蜀中學診斷)民國初年,孫中山將“五族共和”思想作為處理國內民族關系的準則,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用“中華”一詞來命名各種事物,如“中華革命黨”“中華實業(yè)團”“中華書局”等。據(jù)此可知,辛亥革命之后( )A.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B.各民族實現(xiàn)了一律平等C.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增強D.承認各民族享有自決權【答案】C【解析】 依據(jù)材料“五族共和”、用“中華”一詞來命名各種事物等表明了民族間的平等性和整體性,體現(xiàn)了民族認同感的增強,故選C項;材料表述的是民族觀念,不是“民主共和”觀念,排除A項;結合所學,民國初年各民族實現(xiàn)了一律平等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結合所學,孫中山承認各民族享有自決權在國民黨一大宣言中,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6.(2021·華中師大一附中押題卷)下圖是清宣統(tǒng)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頒布的清宣統(tǒng)帝愛新覺羅·溥儀的退位詔書。這份詔書( )A.屬于一手史料,見證了中國近代歷史的結束B.標志著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C.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發(fā)生根本改變D.意味著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取得完全勝利【答案】 B【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結束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故選B項;中國近代歷史的結束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排除A項;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辛亥革命并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帝國主義勢力仍然存在,封建制度的根基也仍存在,排除D項。7.(2022·天津和平區(qū)模擬)有學者認為辛亥革命預示著從“朝代國家”向“共和國家”的轉變,從“封建政治制度”向“現(xiàn)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這說明辛亥革命( )A.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B.實現(xiàn)了社會轉型的目標C.促成了社會性質的轉變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答案】 A【解析】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推動中國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方向發(fā)展,辛亥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故選A項;辛亥革命對社會轉型有促進作用,但沒有實現(xiàn)社會轉型的目標,排除B項;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排除C項;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對外國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務,排除D項。8.(2021·河南中原名??荚u)美國學者杜威在1919年底談到辛亥革命的“相對失敗”時斷言,這個失敗是“由于政治改革大大領先了思想和精神上的準備;政治革命是形式的和外在的;在名義上的政體革命兌現(xiàn)以前,需要有一場思想革命”。這一觀點( )A.沒有正確地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B.指出了當時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C.肯定辛亥革命在政體革命上的貢獻D.意在突出思想革命的重要意義【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可知,杜威所指的“相對失敗”是指辛亥革命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原因是欠缺一場思想革命,這與辛亥革命后中國的社會狀況基本吻合,而當時國內也在1915年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因此杜威指出了當時中國社會存在的問題,故選B項;材料主要探討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對失敗”,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認為辛亥革命在政體革命上是失敗的,排除C項;在杜威看來,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是相輔相成的,排除D項。9.(2022·河北張家口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戊戌奏稿》印行于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收錄了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期間的20篇奏疏。據(jù)當代學者考證,此書在出版刊行時,康有為對戊戌變法期間奏疏原件內容有所改纂。戊戌奏疏原件 《戊戌奏稿》《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 康有為建議光緒全面維新,當務之急,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舊維新……二曰開制度局于宮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參與,將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設待詔所許天下人上書” “考其維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義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國事,二曰立對策所以征賢才,三曰開制度局而定憲法”《日本變政 考》 “日本變法,以民選議院為大綱領……泰西各國略如此,然而皆強矣”“惟中國風氣未開,內外大小多未通達中外之故,惟有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笨涤袨樘嵝压饩w不可操之過急,“吾今開國會,尚非其時也”“民智不開……取亂之道也” “臣竊聞東西各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蓋自三權鼎立之說出,以國會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總之,立定憲法,同受治焉。人主尊為神圣,不受責任,而政府代之”《請勵工藝獎創(chuàng)新 折》等 稱君權乃“雷霆萬鈞之力,勢之所發(fā),罔不披靡。如牧者之驅群羊,東西惟鞭所指” “中國禮法有過尊之弊而大害生焉”“人民雖卑,亦天之子”“信仰自由,為憲法大義”——據(jù)黃彰健《戊戌變法史研究》等整理(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有為戊戌奏疏原件與《戊戌奏稿》中政治主張的不同之處。(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康有為對其戊戌變法時期奏疏進行改動的原因,并說明其史料價值。【答案】 (1)不同:戊戌奏疏原件中只是強調利用光緒帝政治權威進行政治改革,而《戊戌奏稿》中增加了立憲法、開國會的政治主張;戊戌奏疏原件中尊崇君權,《戊戌奏稿》中代之以“興民權,抑君權”。(2)原因:變法期間,康有為從斗爭策略上修改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康有為逃亡海外后,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政治學說、政治制度的認識更加深刻;回擊革命派的攻擊,以求擺脫政治上的困境;敦促清廷實行預備立憲。史料價值:《戊戌奏稿》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康有為在戊戌變法時期的政治主張,引用時要十分審慎,去偽存真;《戊戌奏稿》中一些內容是康有為適應時代形勢變化的需要而寫作的,對研究康有為戊戌變法后的思想演化、中國社會的變遷有一定史料價值。21世紀教育網(wǎng)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原卷版).docx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