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原卷版+解析版)-2024高考歷史一輪表格式復習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原卷版+解析版)-2024高考歷史一輪表格式復習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時空坐標】
【單元知識結構】
考點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基礎回顧】
一、政權更迭
三國鼎立 220 年, 建立魏國。221 年,劉備建立蜀國。229年,孫權建立吳國。
西晉短暫統一 263年,司馬昭滅蜀。266 年, 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
西晉滅亡 316 年,西晉被內遷 貴族所滅
東晉建立 317 年,司馬睿在 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南朝更替 420 年,劉裕奪取皇位,國號宋。此后南方先后經歷了 四個王朝,合稱南朝。
十六國建立 東晉時北方先后出現了割據政權,合稱“ ”
前秦短暫統一北方 4 世紀下半葉,前秦統一北方,后被東晉擊敗。
北魏建立和統一 4世紀末建立, 年統一北方
北方政權更替 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北周滅掉 ,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
二、政治、經濟和民族關系
民族遷徙 匈奴、羯、氐、羌、鮮卑內遷。
士族形成 三國、西晉以來, 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
江南開發 原因 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 資源。
影響 為 南移奠定基礎。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內容 遷都、改籍貫、改姓氏、 、定門第
影響 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 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深化拓展】
一、全面認識士族制度
形成原因 歷史 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經濟 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
政治 魏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特點 政治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
經濟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
文化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②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 ④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 ⑤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生產的措施,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影響 ①江南經濟的逐漸開發,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②南方的開發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向東、向南移動。 ③南方社會的開發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④南方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進一步南遷。
【真題例證】
1.(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 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
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
2.(2023浙江6月卷,16)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隨俗應付)”,唐太宗特地下詔“禁賣婚”,以打擊舊士族。南宋史家鄭樵云:“自五季(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上述材料表明,魏晉之后( )
A.科舉取士制度趨于完善 B.婦女社會地位日益上升
C.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 D.社會成員實現身份平等
考點二、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基礎回顧】
一、隋朝興亡
建立與統一 581 年,楊堅建立隋朝。589 年,隋滅 ,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建設 興建倉庫;興建 ;開通
滅亡 年,隋朝滅亡。
二、唐朝的興衰演變
建立 618 年,李淵建立唐朝。
貞觀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出現了開明政治局面,史稱“ ”
“武周政權”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開元盛世” 統治期間,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史稱“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原因 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 兵力隨之擴大。至唐玄宗統治后期,國家出現 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于享樂,任人唯親,朝廷趨于腐敗。
過程 755年,安祿山、 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叛亂歷時八年,后被唐平定。
影響 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河西隴右地區。從此,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
滅亡 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 加劇。 ②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③907年, 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
三、唐朝的民族關系
北方 突厥 興起:興起于 地區 建立與分裂:6世紀中葉建立政權,后分裂為東、西突厥 滅亡:貞觀初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 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 都護府
西北 回紇 7世紀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帶 歸附: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 冊封:唐玄宗冊封 為懷仁可汗瓦解:9世紀回鶻政權瓦解
西南 吐蕃 統一青藏高原:7世紀前期, 統一青藏高原 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 會盟:9世紀中期,唐蕃會盟
東北 靺鞨 冊封:唐玄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 為渤海郡王
四、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更迭 五代 唐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出現 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
“十國” 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
后周世宗的改革 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 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奠定了基礎。
【深化拓展】
唐朝處理與周邊各族關系的方式和特點
方式 設立機構 唐朝中央政權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
冊封首領 唐玄宗曾冊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武力征服 唐朝初年,東突厥不斷南下攻唐,唐太宗大敗東突厥,俘獲東突厥可汗,維護了北部邊境安定。
政治和親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會盟通好 唐政府與吐蕃會盟鞏固了雙方友好關系,也符合當時雙方關系的實際。
特點 ①政策開明,措施靈活,方式多樣,懷柔為主。 ②加強民族間的聯系與交流,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規模空前。
【真題例證】
1.(2023全國乙卷,2)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
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2.(2023全國新課標卷,4)如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
史料內容 來源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 《李元諒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 貞元五年(789) 《李元諒頌碑》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 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考點三、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基礎回顧】
一、選官制度
創立 曹魏。
選官標準 初創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 。
作用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發展歷程 (1)陏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 的方式選拔官員。 (2) 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3)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 兩科為主。 (4)武則天時創設了殿試和武舉。 (5)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意義 使一批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 。
二、三省六部制
歷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 時,正式確立。
運行機制 中書省負責 ;門下省負責 ;尚書省負責 ,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 是宰相議事的地方,其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影響 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 賦稅制度
租庸調制 魏晉 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 。
北魏 孝文帝改革,頒布 ,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唐初 內容 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 。
影響 以 代役保證農民有較為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兩稅法 背景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目的 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 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內容 每戶按 和 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為夏季和 兩次納稅。
意義 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 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深化拓展】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
1.過程
時代 選官制度 措施 標準
夏、商、西周 世官制 親貴合一、 世代相傳 血緣、姻親
春秋、戰 國、秦 軍功爵制 養士、軍功、客卿 才能
漢代 察舉制 察訪人才、 舉薦做官 品德
三國兩晉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 按品授官 門第
隋唐至明清 科舉制 分科考試以成績 優劣定取舍 才學
2.趨勢
選官標準 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
選拔方式 由推選逐漸發展為公開考試
選官原則 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
選官基礎 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主要啟示 公開公正、德才兼備、考試錄用
二、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
特點 相權三分 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執行詔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職權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詔令從草擬(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
加強皇權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推動了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
節制君權 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
評價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沿用。 ③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惡性的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
【真題例證】
1.(2023浙江1月卷,4)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這種戶籍管理辦法是( )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
2.(2022·全國廣東·3)圖1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圖1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考點四、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基礎回顧】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漢代 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
魏晉 南北朝 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遵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隋朝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又稱“ ”,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唐朝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 來反對佛教的觀點
二、文學藝術
文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 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以 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唐代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詩仙”和“ ”。
藝術 書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書體均已完備,東晉 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隋唐時期 顏體和柳體最為有名
繪畫 東晉 開始出現知名專職畫家,《女史箴圖》和《 》是顧愷之代表作。
隋唐 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 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
雕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 等。
三、科技
數學 南朝 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
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地理 西晉裴秀繪制出《 》,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 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印刷 唐朝已經有了 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 ,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學家 ,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學 孫思邈完成《 》,唐高宗時編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的傳播與交流 中印之間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一些中國名僧也西行取經,如東晉的 、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在天竺鉆研多年。
中日之間 唐朝高僧 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高僧 來長安求法。
其他方面 ①唐都城 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②新羅、 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③唐朝后期,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 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深化拓展】
盛唐氣象下文化的五大特征
艷麗明快的色彩 既體現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在盛唐詩歌中。
生動自然的情調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供養人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壓倒諸天菩薩的不凡氣概;同時唐人率性,較少做作。
博大恢宏的氣勢 如唐長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雍容華貴的風度 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佛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一個象征。
昂揚堅定與開放進取的精神風貌 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勢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
【真題例證】
1.(2022·浙江·5)白居易有詩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詩作反映出(  )
A.草市漸成規模,交易商品豐富 B.富商大賈辟建會館
C.商業活動未曾受到官吏的監管 D.“俞大娘航船”規模宏大
2.(2022遼寧高考·3)目前考古發現的唐代瓷窯遺址有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岳州窯等數十處,它們或臨永濟渠、江南河,或臨黃河、長江、贛江、湘江、錢塘江等自然河流。這體現了( )
A. 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 B. 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 水運的重要經濟地位 D. 瓷器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
【單元知識檢測】
1.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
C.徹底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
2.(2022·山東淄博模擬)漢武帝時期,發生災異時君主發表“罪己詔”成為一項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發“罪己詔”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頒發“罪己詔”檢討過失。孝文帝多次頒發“罪己詔”說明北魏(  )
A.災異現象頻發 B.天人感應學說深入人心
C.政權實現漢化 D.治國理念深受儒學影響
3.(2021·河北張家口期末)魏晉時期,地方豪強聚族而居。特別是永嘉之亂以來,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莊園,豪族大土地經營所構成的莊園規模很大,史料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姆千群,徒附萬計”。魏晉莊園經濟(  )
A.緩和了社會主要矛盾 B.促使區域經濟均衡增長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妨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4.隋文帝時改宇文泰所賜蕃姓,廢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復原來漢族姓氏、漢魏以來的傳統官制和華夏禮儀。此舉旨在(  )
A.凝聚人心促進政治統一
B.籠絡士人擴大統治根基
C.移風易俗促進民族交融
D.打擊門閥防范地方割據
5.公元833年,尚書省曾因“蟲旱相因,恐致災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闈(春季的省試及殿試);但后來唐文宗念在各地舉子們積極備考、立志報國的實際情形,下詔恢復次年春闈,只是將考期推遲了一個月。這一現象反映出科舉制(  )
A.實現了社會公正 B.具有社會導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絕了官本位思想
6.公元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一舉措(  )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
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
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
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
7.(2021·江蘇蘇北七市三模)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詞華的進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經科,許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長儒家舊學經術的山東士族“轉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
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沖擊
B.選官取士標準不夠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斷
D.科舉制有助于階層流動
8.(2022·廣東汕頭模擬)據唐代文獻記載:“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種果蔬),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溥(豐厚),此則不啻載萬也。洪(南昌)鄂之水居頗多,與邑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
A.海外商品貿易發達 B.政府鼓勵商業發展
C.國內長途貿易興盛 D.經濟重心加快南移
9.(2021·遼寧丹東二模)唐朝時,佛教的華嚴宗提出,唯心回轉善成門,或善或惡,皆由心之轉變;道教認為,境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塵不染,超凡脫俗,才能向靜和虛無的心體回歸;韓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這體現了(  )
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動 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會作用
C.心學在唐代的影響力較大 D.儒學社會主流地位的動搖
10.(2022·廣東茂名模擬)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遺址中發現了當時外國的貨幣,如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東羅馬金幣、阿拉伯金幣和日本的“和同開珎”銀幣。佛教通過中國傳到日本和朝鮮。阿拉伯人創立的伊斯蘭教、波斯人創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時傳入中國。這些現象表明隋唐時期(  )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
B.佛教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C.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
11.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陳慶之出使北魏,他在宴會上大言不慚:“魏朝甚盛,猶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言詞中充滿對北魏的蔑視,自以為長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當他親眼目睹了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觀點大變:“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承認南朝自愧不如。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揚棄地全盤漢化,也為北魏后期的統治埋下了無窮的隱患,特別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在經濟利益上一味向鮮卑貴族讓步,這對尚無文化積淀可言的鮮卑貴族來說,無疑是給了他們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種種,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
——摘編自郝松枝《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1)根據材料一指出陳慶之對北魏的看法有何變化?結合時代背景說明北魏社會變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觀點與材料一有什么差異?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說法?請簡要說明理由。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二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時空坐標】
【單元知識結構】
考點一、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基礎回顧】
一、政權更迭
三國鼎立 220 年,曹丕建立魏國。221 年,劉備建立蜀國。229年,孫權建立吳國。
西晉短暫統一 263年,司馬昭滅蜀。266 年,司馬炎建立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
西晉滅亡 316 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
東晉建立 317 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南朝更替 420 年,劉裕奪取皇位,國號宋。此后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
十六國建立 東晉時北方先后出現了割據政權,合稱“十六國”
前秦短暫統一北方 4 世紀下半葉,前秦統一北方,后被東晉擊敗。
北魏建立和統一 4世紀末建立,439年統一北方
北方政權更替 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北周滅掉北齊,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
二、政治、經濟和民族關系
民族遷徙 匈奴、羯、氐、羌、鮮卑內遷。
士族形成 三國、西晉以來,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
江南開發 原因 北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影響 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內容 遷都、改籍貫、改姓氏、通婚姻、定門第
影響 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深化拓展】
一、全面認識士族制度
形成原因 歷史 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經濟 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漸成割據。
政治 魏晉政權的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特點 政治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
經濟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
文化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江南經濟開發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 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②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安定。 ④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 ⑤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一些有利于生產的措施,促進了南方的發展。
影響 ①江南經濟的逐漸開發,使南北方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②南方的開發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向東、向南移動。 ③南方社會的開發也促進了南方地區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④南方經濟的發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進一步南遷。
【真題例證】
1.(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
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 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
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南北朝時期。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互派使節,對使節的要求相近。北朝使節都是漢族士族。結合所學可知,北魏政權統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學習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因此南北政權都有利于對華夏文化的認同,B項正確;材料反映南北政權對華夏文化的認同,而沒有進行南北政權的比較,排除A項;南北政權處于對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項;北朝政權仍然是鮮卑族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3浙江6月卷,16)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隨俗應付)”,唐太宗特地下詔“禁賣婚”,以打擊舊士族。南宋史家鄭樵云:“自五季(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上述材料表明,魏晉之后( )
A.科舉取士制度趨于完善 B.婦女社會地位日益上升
C.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 D.社會成員實現身份平等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魏晉之后(中國)。據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寒門等級森嚴,選官的依據是門第,唐朝出臺政策打擊舊士族的權益,說明魏晉之后,門閥士族勢力逐漸衰落,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門閥士族的衰落,無法得出科舉取士的逐漸完善,排除A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婦女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B項;“實現”,表述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
考點二、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基礎回顧】
一、隋朝興亡
建立與統一 581 年,楊堅建立隋朝。589 年,隋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建設 興建倉庫;興建洛陽;開通大運河
滅亡 年,隋朝滅亡。
二、唐朝的興衰演變
建立 618 年,李淵建立唐朝。
貞觀之治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出現了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武周政權”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當權期間,唐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
“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期間,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史稱“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原因 開元年間,唐玄宗在邊境重地增置軍鎮,加強邊防,軍鎮長官節度使兵力隨之擴大。至唐玄宗統治后期,國家出現外重內輕的局面。唐玄宗沉湎于享樂,任人唯親,朝廷趨于腐敗。
過程 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叛亂歷時八年,后被唐平定。
影響 中央集權被削弱;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河西隴右地區。從此,唐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
滅亡 ①唐朝后期,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 ②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③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
三、唐朝的民族關系
北方 突厥 興起:興起于阿爾泰山地區 建立與分裂:6世紀中葉建立政權,后分裂為東、西突厥 滅亡:貞觀初年,東突厥汗國滅亡;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 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西北 回紇 7世紀初,游牧在色楞格河一帶 歸附: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 冊封:唐玄宗冊封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瓦解:9世紀回鶻政權瓦解
西南 吐蕃 統一青藏高原:7世紀前期,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 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 會盟:9世紀中期,唐蕃會盟
東北 靺鞨 冊封:唐玄宗冊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四、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的更迭 五代 唐朝滅亡后,黃河流域先后出現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
“十國” 南方各地先后出現吳越、南唐等九個割據政權,連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
后周世宗的改革 到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局面奠定了基礎。
【深化拓展】
唐朝處理與周邊各族關系的方式和特點
方式 設立機構 唐朝中央政權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
冊封首領 唐玄宗曾冊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武力征服 唐朝初年,東突厥不斷南下攻唐,唐太宗大敗東突厥,俘獲東突厥可汗,維護了北部邊境安定。
政治和親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濟文化交流。
會盟通好 唐政府與吐蕃會盟鞏固了雙方友好關系,也符合當時雙方關系的實際。
特點 ①政策開明,措施靈活,方式多樣,懷柔為主。 ②加強民族間的聯系與交流,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規模空前。
【真題例證】
1.(2023全國乙卷,2)唐代中后期文人間流行詩歌唱和之風,“江南”成為唱和的重要主題。杭州、蘇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詩歌中出現。這種風尚( )
A.得益于穩定的地方秩序 B.緣于坊市制度的崩潰
C.助推山水田園詩的興起 D.導致經濟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本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唐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內容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詩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詩歌唱和主要體現的是文人之間作詩與別人相酬和,而詩人之間這種詩歌唱和基本以江南為主題,主要是因為唐中后期,南方相對北方,社會秩序更加安定,A項正確;唐朝時期坊市制度沒有崩潰,排除B項;山水田園詩興起于魏晉時期,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因為安史之亂,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3全國新課標卷,4)如表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三則史料中( )
史料內容 來源
本駱元光,姓安氏,其先安息人也。少為宦官駱奉先所養,冒姓駱氏……貞元三年(787)……帝(唐德宗)念其勛勞,又賜姓李氏,改名元諒。 《舊唐書·李元諒傳》(五代劉昫等撰)
公本安姓,諱元光,其先安息王之胄也。軒轅氏廿五子在四裔者,此其一焉……(唐德宗)賜姓李氏,同屬籍也。改名元諒,昭誠節也……貞元癸酉歲(793)十有一月十五日,薨于良原鎮之公館,享年六十七。 《李元諒墓志》
公本名元光,姓駱氏,武威姑臧人。蓋黃軒帝孫,降居安息,高陽王□,留宅姑臧。 貞元五年(789) 《李元諒頌碑》
A.《舊唐書》的記載相對客觀 B.所有的信息皆可互相證實
C.墓志采用了《舊唐書》記載 D.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李元諒原為安息人,后被唐朝統治者賜李姓,《舊唐書》屬于官修正史,側重于保存唐朝的第一手史料,記事比較詳細,材料中關于唐人李元諒身世的內容屬于歷史敘述,相對客觀,A項正確;《李元諒頌碑》中并無關于李元諒姓名由來的描述,因此“所有信息皆可互相證實”錯誤,排除B項;《李元諒墓志》為793年李元諒去世之后所立,屬于唐朝后期,而《舊唐書》成書于五代,晚于《李元諒墓志》,因此墓志不可能采用《舊唐書》記載,排除C項;“出現較早的史料最為真實”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考點三、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基礎回顧】
一、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創立 曹魏。
選官標準 初創時期重視家世、道德和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
作用 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
科舉制 發展歷程 (1)陏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2)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3)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 (4)武則天時創設了殿試和武舉。 (5)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
意義 使一批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二、三省六部制
歷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三省。隋文帝時,正式確立。
運行機制 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政事堂是宰相議事的地方,其設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現了一體化的趨勢。
影響 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 賦稅制度
租庸調制 魏晉 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北魏 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唐初 內容 將賦稅征收對象定為21至59歲的成年男子。除租、調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稱為庸。
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為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兩稅法 背景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
目的 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內容 ①每戶按人丁和財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為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意義 ①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深化拓展】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演變
1.過程
時代 選官制度 措施 標準
夏、商、西周 世官制 親貴合一、 世代相傳 血緣、姻親
春秋、戰 國、秦 軍功爵制 養士、軍功、客卿 才能
漢代 察舉制 察訪人才、 舉薦做官 品德
三國兩晉 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品第士人、 按品授官 門第
隋唐至明清 科舉制 分科考試以成績 優劣定取舍 才學
2.趨勢
選官標準 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才學
選拔方式 由推選逐漸發展為公開考試
選官原則 逐步制度化、公開、公平、客觀
選官基礎 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主要啟示 公開公正、德才兼備、考試錄用
二、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
特點 相權三分 中書省草擬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執行詔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職權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詔令從草擬(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
加強皇權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推動了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
節制君權 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
評價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沿用。 ③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惡性的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
【真題例證】
1.(2023浙江1月卷,4)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這種戶籍管理辦法是( )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延載元年(694)”、“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可知,唐朝實行貌閱之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C項正確;黃籍登記是西晉,排除A項;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實行白籍土斷,排除B項;元朝實行諸色戶計,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2·全國廣東·3)圖1為南北朝時期北齊到隋唐政府機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  )
圖1
A.加強了中樞決策權 B.避免了相權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 D.使中央機構分工更明確
【答案】D
【解析】圖示內容顯示北齊時期的一系列政府機構到隋唐時期形成了六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劃分使中央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故選D項;圖示內容主要體現的是中央機構分工更加明確,并不能體現中樞決策權的加強,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避免了”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隋唐行政機構分工更加明確,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項。
考點四、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基礎回顧】
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
漢代 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
魏晉 南北朝 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作為主流統治思想的儒學自身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道教受到儒學的影響,主張“貴儒”和“遵道”,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本土化
隋朝 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唐朝 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唐中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他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
二、文學藝術
文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 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
唐代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分別被譽為“詩仙”和“詩圣”。
藝術 書法 東漢末年 書法成為一種藝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諸體兼精,世稱“書圣”。
隋唐時期 顏體和柳體最為有名
繪畫 東晉 開始出現知名專職畫家,《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是顧愷之代表作。
隋唐 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
雕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
三、科技
數學 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
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地理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印刷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天文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學 孫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四、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的傳播與交流 中印之間 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一些中國名僧也西行取經,如東晉的法顯、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在天竺鉆研多年。
中日之間 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來長安求法。
其他方面 ①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②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③唐朝后期,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深化拓展】
盛唐氣象下文化的五大特征
艷麗明快的色彩 既體現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在盛唐詩歌中。
生動自然的情調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一些供養人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壓倒諸天菩薩的不凡氣概;同時唐人率性,較少做作。
博大恢宏的氣勢 如唐長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雍容華貴的風度 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佛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最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一個象征。
昂揚堅定與開放進取的精神風貌 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勢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
【真題例證】
1.(2022·浙江·5)白居易有詩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煙村混舳艫。吏征漁戶稅,人納火田租。亥日饒蝦蟹,寅年足虎貙。……堤喧簇販夫。夜船論鋪賃,春酒斷瓶酤。”詩作反映出(  )
A.草市漸成規模,交易商品豐富 B.富商大賈辟建會館
C.商業活動未曾受到官吏的監管 D.“俞大娘航船”規模宏大
【答案】A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代草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從城里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種各樣的產品擺滿其中,有水果魚蝦等,堤岸上來來往往的小販和背景里的人聲相互映襯,故選A項;明清時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現了會館,會館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儲運、交際的重要場所,排除B項;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監管,排除C項;唐代商船中有所謂“俞大娘航船”,以規模宏大著稱,水手多達數百人,船上可以長期居住,甲板上甚至有可種植的菜圃,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2.(2022遼寧高考·3)目前考古發現的唐代瓷窯遺址有河北的定窯、河南的鞏縣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岳州窯等數十處,它們或臨永濟渠、江南河,或臨黃河、長江、贛江、湘江、錢塘江等自然河流。這體現了( )
A. 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 B. 私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 水運的重要經濟地位 D. 瓷器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瓷窯多建在運河或自然河流附近,體現了當時水運的發展及其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唐朝南北經濟差距的拉大,排除A項;直到明朝時期,私營手工業才占據主導地位,排除B項;唐代瓷窯選址優先運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說明瓷器對外貿易規模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
【單元知識檢測】
1.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須“德充才盛”,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無法為政府選拔優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動官僚政治的形成
C.徹底改變了鄉里評議的傳統
D.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正由現任中央職官兼任”“經郡國長官推舉,報請司徒確認并予以任命”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員負責,地方長官只有舉薦權,選官用官的權力由中央掌握,順應了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故選D項。
2.(2022·山東淄博模擬)漢武帝時期,發生災異時君主發表“罪己詔”成為一項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發“罪己詔”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頒發“罪己詔”檢討過失。孝文帝多次頒發“罪己詔”說明北魏(  )
A.災異現象頻發 B.天人感應學說深入人心
C.政權實現漢化 D.治國理念深受儒學影響
【答案】D
【解析】漢武帝發表“罪己詔”是受董仲舒新儒學的影響;孝文帝先后五次頒發“罪己詔”檢討過失,這說明北魏孝文帝深受儒學影響,故選D項;“災異現象頻發”是表象,不是實質,排除A項;材料只體現了天人感應學說對孝文帝的影響,“深入人心”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漢化包括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會風俗等,僅憑“罪己詔”不能說明北魏政權實現漢化,排除C項。
3.(2021·河北張家口期末)魏晉時期,地方豪強聚族而居。特別是永嘉之亂以來,大量流民依附于豪族莊園,豪族大土地經營所構成的莊園規模很大,史料記載“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姆千群,徒附萬計”。魏晉莊園經濟(  )
A.緩和了社會主要矛盾 B.促使區域經濟均衡增長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妨礙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永嘉之亂后氏族莊園經濟規模大,莊園經濟建立在土地兼并的基礎上,不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故選D項;莊園經濟妨礙小農經濟的發展,加劇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排除A項;據所學,永嘉南渡后,南方經濟的發展加快,但據材料,氏族莊園在魏晉時期較為廣泛,這不能體現區域經濟的具體情況,排除B項;土地利用率的提高需要耕作工具和技術的革新,排除C項。
4.隋文帝時改宇文泰所賜蕃姓,廢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復原來漢族姓氏、漢魏以來的傳統官制和華夏禮儀。此舉旨在(  )
A.凝聚人心促進政治統一
B.籠絡士人擴大統治根基
C.移風易俗促進民族交融
D.打擊門閥防范地方割據
【答案】A
【解析】 隋文帝改蕃姓,廢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復漢制與華夏禮儀,這些舉措的目的在于構建政權合法性,形成文化認同,以促進政治統一,故選A項。
5.公元833年,尚書省曾因“蟲旱相因,恐致災荒”而宣布取消第二年的春闈(春季的省試及殿試);但后來唐文宗念在各地舉子們積極備考、立志報國的實際情形,下詔恢復次年春闈,只是將考期推遲了一個月。這一現象反映出科舉制(  )
A.實現了社會公正 B.具有社會導向功能
C.建立了文官政治 D.杜絕了官本位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唐文宗念在各地舉子們積極備考、立志報國的實際情形,下詔恢復次年春闈”可知,科舉制具有促使士人重視學習、為國效力的社會導向,故選B項。
6.公元780年,楊炎推行兩稅法,在稅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兩稅三分”的原則,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一舉措(  )
A.解決了安史之亂遺留問題
B.加劇了中央政府的財政危機
C.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
D.增強了地方的自主性積極性
【答案】C
【解析】“兩稅三分”即中央核定各州兩稅定額,再將定額劃分為上供、送使(節度使留用)、留州三分,這體現量出為入原則,即建立了新的國家預算體系,故選C項。
7.(2021·江蘇蘇北七市三模)唐朝中后期,看重文章詞華的進士科地位超越了明經科,許多寒庶子弟因而置身高官,而一些擅長儒家舊學經術的山東士族“轉成孤寒之族”。由此可知,唐朝中后期(  )
A.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沖擊
B.選官取士標準不夠合理
C.士族子弟的仕途被阻斷
D.科舉制有助于階層流動
【答案】D
【解析】寒庶子弟社會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這體現了科舉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故選D項;進士科和明經科考查的主要是儒家經典,材料并未涉及佛道對儒家思想的沖擊,排除A項;寒庶子弟因文章詞華而置身高官,擅長經學的士族成為“孤寒”,這并不意味著選官取士標準的不合理,排除B項;科舉制使寒庶子弟社會地位提升,而士族地位有一定的下降,但并未阻斷士族子弟的仕途,排除C項。
8.(2022·廣東汕頭模擬)據唐代文獻記載:“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養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間,開巷為圃(種果蔬),操駕之工數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溥(豐厚),此則不啻載萬也。洪(南昌)鄂之水居頗多,與邑殆相半。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
A.海外商品貿易發達 B.政府鼓勵商業發展
C.國內長途貿易興盛 D.經濟重心加快南移
【答案】C
【解析】由題干中的“南至江西,北至淮南,歲一往來,其利甚溥(豐厚)”、“凡大船必為富商所有”等信息可得,當時國內長途貿易繁榮,故選C項;由于題干中提到的航程是國內的“南至江西,北至淮南”,不是海外商品貿易,排除A項;唐朝政府采取的是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題干信息沒有體現經濟重心南移,排除D項。
9.(2021·遼寧丹東二模)唐朝時,佛教的華嚴宗提出,唯心回轉善成門,或善或惡,皆由心之轉變;道教認為,境為心造,只有收心,使其一塵不染,超凡脫俗,才能向靜和虛無的心體回歸;韓愈亦有“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周密)”之言。這體現了(  )
A.佛道儒思想同源共生互動 B.三教道德教化的社會作用
C.心學在唐代的影響力較大 D.儒學社會主流地位的動搖
【答案】B
【解析】據“華嚴宗提出,唯心回轉善成門,或善或惡,皆由心之轉變”“使其一塵不染,超凡脫俗,才能向靜和虛無的心體回歸”“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周密)”等可知,佛教、道教以及儒學都強調要加強個人的修養建設,反映出三者都發揮了社會教化的作用,故選B項;佛教思想源于印度等地,道儒思想源于中國本土,因此并不同源,排除A項;南宋陸九淵開創了心學,與題干“唐朝”不符,排除C項;儒學在唐朝時期仍然處于社會主流地位,排除D項。
10.(2022·廣東茂名模擬)考古工作者在很多隋唐遺址中發現了當時外國的貨幣,如波斯薩珊王朝的銀幣、東羅馬金幣、阿拉伯金幣和日本的“和同開珎”銀幣。佛教通過中國傳到日本和朝鮮。阿拉伯人創立的伊斯蘭教、波斯人創立的摩尼教、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景教,也都在唐朝時傳入中國。這些現象表明隋唐時期(  )
A.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
B.佛教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C.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密切
D.儒家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
【答案】C
【解析】隋唐遺址發現了很多外國貨幣,伊斯蘭教、基督教傳入中國,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及朝鮮,說明這一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故選C項;發現外國貨幣,并不等同于中國在對外貿易中占據優勢,排除A項;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及朝鮮,無法據此推知佛教的社會影響如何,排除B項;外國宗教傳入中國有助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并不一定會沖擊儒家傳統文化,排除D項。
11.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陳慶之出使北魏,他在宴會上大言不慚:“魏朝甚盛,猶曰五胡。正朔相承,當在江左。”言詞中充滿對北魏的蔑視,自以為長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當他親眼目睹了洛陽舊貌換新顏,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觀點大變:“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承認南朝自愧不如。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材料二 孝文帝不加揚棄地全盤漢化,也為北魏后期的統治埋下了無窮的隱患,特別是孝文帝大定族姓,移植門閥士族制度,在經濟利益上一味向鮮卑貴族讓步,這對尚無文化積淀可言的鮮卑貴族來說,無疑是給了他們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種種,消蝕了北魏統治者的銳氣與活力,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沖突,致使北魏統治迅速由盛轉衰,歸于滅亡。
——摘編自郝松枝《全盤漢化與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經驗與教訓》
(1)根據材料一指出陳慶之對北魏的看法有何變化?結合時代背景說明北魏社會變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的觀點與材料一有什么差異?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說法?請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變化:從蔑視北魏野蠻落后到承認其文教興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漢族先進文化,促進了民族交融與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2)差異: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動了北魏發展進步,材料二認為全面漢化的改革導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的漢化消磨了北魏政權的活力,滋生腐敗,加速了北魏政權的滅亡。
不同意:經過孝文帝改革,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促進了民族交融,為隋唐大一統和經濟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古田县| 新野县| 普安县| 萨嘎县| 岑溪市| 叶城县| 云梦县| 中超| 罗源县| 冀州市| 尼勒克县| 土默特左旗| 平邑县| 平泉县| 耒阳市| 新津县| 和林格尔县| 瑞丽市| 三江| 龙陵县| 温泉县| 应用必备| 昭苏县| 郓城县| 佛教| 海城市| 湘阴县| 基隆市| 饶平县| 遂平县| 潞城市| 武威市| 措勤县| 宽城| 莎车县| 来宾市| 冕宁县| 灌阳县| 惠安县| 平谷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