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考點9 科技文化的新高峰(宋元)班級______姓名___________【基礎通關】一、儒學新體系——程朱理學1、背景(1)現實需要:唐季以來分裂動蕩,綱常松弛,道德式微,需要重建倫理綱常;兩宋_____矛盾、_____矛盾尖銳,需要鞏固統治;商品經濟發展,奢靡僭制現象頻發,需要重建社會秩序;_________的盛行,需要重新樹立儒學的統治地位;北宋政府推行________的方針和士人階層的歷史責任感及憂患意識,激發了儒學家復興儒學的文化使命。(2)儒學危機:漢代以后,士人學者謹守經傳注疏,脫離社會生活。(3)思想基礎:魏晉隋唐,儒釋道相互影響滲透,_________趨勢不斷發展;唐代中后期韓愈反對佛道,提出_____思想,倡導儒學復興。2.過程:①創立:“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頤和程顥),提出范疇、命題。②成熟:_____建立完整的思想體系,成為理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開創_____,成為南宋理學的重要一翼。③傳播:元朝,理學北傳,影響范圍擴大。3.主張(1)程朱理學:①宇宙觀: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②人生觀:存天理,滅人欲。③認識論、方法論:格物致知。④哲學范疇:客觀唯心主義。(2)陸九淵的心學:①宇宙觀:心是萬物的本原(“心即理也”)。②認識論、方法論:內心反省(“發明本心”)。③哲學范疇:主觀唯心主義。4.官方化:①南宋后期,成為官方正統儒學;②元朝,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5.世俗化:強化“三綱五常”,將倫理道德觀念推廣到每一個家庭;將“修齊治平”理想具體化通俗化,構建嚴密的社會秩序;編著《四書》推動儒家思想普及。6.影響:①打破傳統儒學_____化傾向,實現哲學化、思辨化,儒學成熟;②崇尚道德、氣節,注重個人修養,利于重建社會秩序,塑造中華民族性格;③扼制欲求,束縛思想。二、科技新高峰1.三大發明成熟:①雕版印刷術普及,北宋工匠畢昇發明___________;②火藥大量制造并用于軍事,出現爆炸型和管形射擊火器;③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④三大發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2.科學成就:①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總結當時許多科技成果。②元朝郭守敬主持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其數據在當時世界領先;王禎編撰《農書》,集南北農業技術于一體。三、文藝世俗化1.宋詞:①唐朝后期出現的新體詩歌,宋詞達到鼎盛,適應了城市生活豐富、娛樂場所涌現的需要。②士大夫投身創作,流傳廣泛,_____派的蘇軾、辛棄疾和_____派的柳永、李清照的影響最大,成就最突出。2.元曲:①散曲:宋代興起,元朝盛行的新體詩歌,比詞更靈活、更適合市井演唱。②雜劇,標志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廣泛反映社會現實,代表著關漢卿、王實甫等。3.話本:宋元城市說書的底本,實際上是早期的白話小說。4.藝術:①書法:名家輩出(宋“四家”、元趙孟頫);追求個性,不拘法度。②繪畫:宮廷畫活躍(宋徽宗趙佶);風俗畫成為亮點(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花鳥畫、人物畫水平高。四、文化新融合:遼夏金模仿漢字創造了本民族文字;蒙古汗國使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并用于修史;元政權改制藏文字母,用以拼寫蒙古語,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素養對接】〖素養1.時空觀念〗〖素養2.史料實證〗 探究 宋代儒學的新變化材料 漢學與宋學是中國古代儒學發展的兩個重要階段和兩大學術形態。漢代儒學的興起有賴于帝王主宰的廟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代儒學的資源是《五經》,而宋代學術思想的興起是由于相對獨立的儒家士大夫群體,宋學的形成首先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民間學術和民間教育(如書院),其思想資源是《四書》,重心已經從漢代的“外王”轉向“內圣”。宋代儒學在興起的過程中不僅批判漢學,還著力批判吸取佛老思想,以建構新的學術體系,將天理引入儒家人倫,強化儒家倫理的絕對地位,推動儒家人倫本體化、哲理化。——摘編自朱漢民等《宋代士大夫與唐宋學術轉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漢代儒學相比,宋代儒學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5分)〖素養3.歷史解釋〗宋朝儒學的特點和對科技發展的影響〖素養4.唯物史觀〗宋元文化世俗化的原因〖素養4.家國情懷〗傳統文化道德價值觀(理學)的現實意義【真題研練】1.(2023年全國甲卷·26) 南宋時書籍流行,文人刻書蔚然成風,如陸游、范成大、楊萬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間,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師友、鄉賢的著述,地方官學、民間書院等亦以刻書為己任。這有助于A. 士族階層的出現 B. 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C. 科舉制度的興起 D. 社會文化水平的提升2.(2021年全國甲卷·26) 宋代盛行婚姻論財,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評。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婚姻結好,豈為財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風俗”。還有理學家強調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繼后世。這反映了當時理學家A. 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觀念 B. 意圖維護禮教綱常C. 背離政府對民俗的引導 D. 促成婚姻習俗變革2.(2019年全國卷Ⅱ·26) 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 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 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學習反饋】1.魏晉以來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宋人李覯認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墜于地”;張載認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虛幻的,與“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覯、張載主張A. 儒法并用以維護君權 B. 立足考據以重建學風C. 復興儒學以回應挑戰 D. 雜糅佛道以構建理學2.南宋畫家李唐感嘆:“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這反映當時A. 藝術水準下降 B. 繪畫題材集中C. 畫家地位不高 D. 世俗文化興盛3.孟子講“覺”,佛教講“悟”,程顥、程頤兄弟則將二者圓通。北宋僧人契嵩認為儒和佛“心則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國家矣,何嘗不存其君臣父子”。這反映出北宋A. 儒學統治地位動搖 B. 儒學與佛教的融合C. 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D. 陽明心學影響深遠4.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這一說法A. 強調了君主至尊的觀念 B. 體現了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C. 呼應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 D. 推動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5.人性是先秦以來一直討論的問題。基于對人性的新認識,宋明理學家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他們認為人性A.本質是善 B.本質為惡 C.非善非惡 D.本善習遠6.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稱:“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獨元人之曲,為時既近,托體稍卑,故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于錄;后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這反映了A.元代文學不為后世所重視 B.厚古薄今的觀念影響深刻C.士大夫對市民文化的排斥 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學形式7.據葉德輝《書林清話》,五代后唐時,在宰相馮道主持下,開始將儒家“九經”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國子監有書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書版劇增至十萬。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監、秘書監等機構也都大量刻書。宋朝書坊遍及全國各地,所售書籍大多精雕細校。由此推斷A.宰相馮道發明雕版印刷術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雕版印刷得到了廣泛應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書8.關漢卿在《關大王獨會單刀會》中,描繪關羽面對大江的滾滾波濤,仗刀臨流。曲中唱到:“大江東去浪千疊……駕著這小舟一葉……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對該作品理解有誤的是A.顯示關羽壯懷激烈的個性 B.借歷史典故吊古撫今C.嚴厲斥問顛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詞的豪放風格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項中,最接近這一說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B.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C.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0.圖1是我國出土的古代雜劇磚雕圖案。據此可知,元雜劇A.已經有明確的角色分工 B.演變為后來的京劇C.以歌舞為主要藝術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宮廷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