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看似平靜的地球表面上,時常會發生一些令人震撼的劇烈變化,比如山崩地裂的地震和猛烈噴發的火山等。這些現象都在告訴人們一些關于地球自身變化的信息。地震、火山噴發是怎樣形成的 它們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危害 當地震發生時,我們該怎么辦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第三章 地球劇烈變化10 地球的內部學習目標能通過學習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能通過所學制作一張地球結構模擬圖。導入地球像籃球一樣是個球體,它在太空中不停地運動著。籃球的內部是空的地球的內部又是怎么樣的呢?第一部分 認識地球的結構觀察地球內部構造模型,你發現了什么?認識地球構造模型地球構造模型圖活動:通過觀察地球構造模型了解地球內部結構。##注意觀察圈層顏色、厚度等##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層面我們能從地球內部模型中解讀出什么?你還知道地球內部的什么知識呢?當遇到想不通的時候,研讀課本,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自學課本37頁,了解地球的內部結構。地球內部結構及特點做一做:根據這節課所學,制作一張地球內部模擬圖。注意點:①各層的相對厚度區分開②注意美觀第二部分 應用與拓展制作地球圈層模型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來表示地球圈層的大約厚度,做完切開模型進行觀察,比一比,哪個組的模型科學、直觀、新穎。注意:①使用小刀注意安全。②模型不大于直徑5cm。假期作業拓展資料科學家根據地震波速度觀測的結果,發現地球內部存在全球范圍的速度間斷面(如莫霍面、古登堡面和萊曼面等)。用這些間斷面可將地球分成不同的圈層。20世紀80年代,地震層析成像的研究發現地球內部結構有很大的橫向非均勻性,但總體上是徑向分層的,由此將地球的內部結構分成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地殼:地殼是地球固體圈層的最外層,由巖石組成,其底界為莫霍面。地殼的厚度各處不一,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5千米,大洋地殼平均厚度為7千米。按成分,地殼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花崗巖層,由于富含硅和鋁,亦稱“硅鋁層”;下層為玄武巖層,由于富含硅和鎂,亦稱“硅鎂層”。地幔地幔是地球內部構造的一個圈層,位于地殼以下,地核之上。地幔可分為上地幔與下地幔。多數學者認為從莫霍面起向下至1000千米深處止為上地幔;1000~2900千米深度之間為下地幔。上地幔的物質組成為橄欖巖或榴輝巖。下地幔物質則比上地幔巖石的二氧化硅含量低些而有較多的氧化亞鐵;其礦物的晶體結構更為緊密。地幔物質總體上具有固態特征。地核:地核是地球內部構造的中心圈層,是地幔以下(即地表以下約2900千米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據推測,地核可能是高壓狀態下鐵、鎳成分的物質。地核又可分為 內核和外核兩部分,外核深度約為2900~5100千米,推測為液態;內核深度為約5100千米以下至地心。地殼運動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關,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為我們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測量地殼運動的形變速率,對于估計工程建筑的穩定性、探討地震預測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對于反演地應力場也是一個重要依據。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 ①長期而緩慢的地殼運動,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以百萬年計。另外,如冰期消失時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②較快速的地殼運動。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球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陸地表面的升降幅度因此可達7~15厘米;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蕩,它既有徑向的振蕩,也有切向的扭轉振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