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知識剖析】變速變道問題屬于行程中的綜合題,用到了比例、分步、分段處理等多種處理問題等解題方法。對于這種分段變速問題,利用算術方法、折線圖法和方程方法解題各有特點。算術方法對于運動過程的把握非常細致,但必須一步一步來;折線圖則顯得非常直觀,每一次相遇點的位置也易于確定;方程的優點在于無需考慮得非常仔細,只需要知道變速點就可以列出等量關系式,把大量的推理過程轉化成了計算。行程問題常用的解題方法:(1)公式法即根據常用的行程問題的公式進行求解,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其實也有很多技巧,使用公式不僅包括公式的原形,也包括公式的各種變形形式;有時條件不是直接給出的,這就需要對公式非常熟悉,可以推知需要的條件;(2)圖示法在一些復雜的行程問題中,為了明確過程,常用示意圖作為輔助工具。示意圖包括線段圖和折線圖。圖示法即畫出行程的大概過程,重點在折返、相遇、追及的地點。另外在多次相遇、追及問題中,畫圖分析往往也是最有效的解題方法;(3)比例法行程問題中有很多比例關系,在只知道和差、比例時,用比例法可求得具體數值。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較復雜的題目中,有些條件(如路程、速度、時間等)往往是不確定的,在沒有具體數值的情況下,只能用比例解題;(4)分段法在非勻速即分段變速的行程問題中,公式不能直接適用。這時通常把不勻速的運動分為勻速的幾段,在每一段中用勻速問題的方法去分析,然后再把結果結合起來;(5)方程法在關系復雜、條件分散的題目中,直接用公式或比例都很難求解時,設條件關系最多的未知量為未知數,抓住重要的等量關系列方程常常可以順利求解。【基礎鞏固】1.有一座橋,過橋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相等.某人騎自行車過橋時,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別為4米/秒、6米/秒和8米/秒,求他過橋的平均速度.2.大頭兒子的家距離學校3000米,小頭爸爸從家去學校接大頭兒子放學,大頭兒子從學校回家,他們同時出發,小頭爸爸每分鐘比大頭兒子多走24米,50分鐘后兩人相遇,那么大頭兒子的速度是每分鐘走多少米?3.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0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50千米,結果返回時比去時的時間少48分鐘.求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4.甲乙兩地相距60千米,一輛汽車先用每小時12千米的速度行了一段路,然后速度提高繼續行駛,共用4.4小時到達,請問這輛車出發幾小時后開始提速?5.老李早上8:00從甲地出發去乙地,每小時行12千米,在乙地辦事用去1.5小時,為了趕在12:00回家吃午飯,他把速度提高了,請問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6.一輛汽車從A地到B地計劃用6小時,以原速行一段路后汽車出現故障減速行駛,后來的速度比原來減少了,結果比計劃多用1小時到達。請問出發后幾小時減的。7.甲、乙兩車分別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6小時后相遇于C點.如果甲車速度不變,乙車每小時多行5千米,且兩車還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則相遇地點距C點12千米;如果乙車速度不變,甲車每小時多行5千米,且兩車還從A,B兩地同時出發相向而行,則相遇地點距C點16千米.求A,B兩地距離.8.某司機開車從A城到B城.若按原定速度前進,則可準時到達.當路程走了一半時,司機發現前一半行程中,實際平均速度只達到原定速度的.如果司機想準時到達B城,那么在后一半的行程中,實際平均速度與原定速度的比應是多少?【勇攀高峰】9.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如果把車速提高20%,則可提前到達;如果以原來速度行駛100千米后,再將速度提高30%,恰巧也可以提前同樣的時間到達。甲、乙兩地相距多少千米?10.一輛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如果把車速減少10%,那么要比原定時間遲1小時到達,如果以原速行駛180千米,再把車速提高20%,那么可比原定時間早1小時到達。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千米?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米/秒【詳解】假設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為24米,那么總時間為:24÷4+24÷6+24÷8=13(秒),過橋的平均速度為(米/秒).2.18米【詳解】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的速度和:(米/分鐘),小頭爸爸的速度:(米/分鐘),大頭兒子的速度:(米/分鐘).3.160千米【分析】因為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又從乙地返回甲地,所走距離相同,所以時間比=速度的反比.據此可得,去時所用時間:返回所用時間=50:40=5:4. 去時所用時間為5份,返回所用時間為4份.去時所用時間比返回所用時間進多一份是48分鐘,進而可得去時的時間為:48×5=240分鐘=4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為:4×40=160千米【詳解】去時所用時間:返回所用時間=50:40=5:4去時所用時間:48×5==240(分鐘)=4(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4×40=160(千米)4.2小時【分析】思路一:假設法思想。假設全程都以12×(1+)=1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則能多行15×4.4-60=6千米,前面一段路每小時少行12×=3千米,說明前面一段路行了6÷3=2小時, 即出發后2小時提速。思路二:工程問題思想。原速行駛行完全程需要60÷12=5小時,提速后提前了5-4.4=0.6小時,后面一段路的時間比原來少了1-1÷(1+)=,原來行后面一段路的時間是0.6÷=3小時,那么前一段路就是5-3=2小時,即出發后2小時提速的。【詳解】方法一:12×(1+)×4.4-60=15×4.4-60=6(千米)6÷(12×)=6÷3=2(小時)方法二:60÷12-4.4=0.6(小時)1-1÷(1+)=1-=;5-0.6÷=2(小時)答:這輛車出發2小時后開始提速。【點睛】對于行程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其它的思路方法來解題,多思考找準數量關系,開拓思維。5.18千米【分析】根據題意先算出返回時的速度,因為往返的路程是相等的,總時間除以出往返1千米用的時間之和,就是甲乙兩地的距離。【詳解】返回速度是12×(1+)=18千米/時,共用去4-1.5=2.5小時,則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2.5÷(+)=18千米。答:甲乙兩地相距18千米【點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往返路程不變,用總時間除以往返1千米時間之和就是兩地的距離。6.4.5小時【分析】計劃每小時行 ,后來的速度變為×()= ,實際用的時間是6+1=7小時,假設7小時的速度都是,則行駛了全程的,比實際少行駛全程的1-=,除以計劃速度與實際速度之差就是故障前行駛的時間。【詳解】×()=(1-×7)÷(-)=÷=4.5(小時)答:出發后4.5小時減的。【點睛】此題用假設法找出假設和實際行駛的路程差,并明確路程相差的原因是解題關鍵。7.420千米【分析】先畫一張行程示意圖如下設乙加速后與甲相遇于D點,甲加速后與乙相遇于E點.同時出發后的相遇時間,是由速度和決定的.不論甲加速,還是乙加速,它們的速度和比原來都增加5千米,因此,不論在D點相遇,還是在E點相遇,所用時間是一樣的,這是解決本題的關鍵.下面的考慮重點轉向速度差.在同樣的時間內,甲如果加速,就到E點,而不加速,只能到 D點.這兩點距離是 12+16=28(千米),加速與不加速所形成的速度差是5千米/小時.因此,在D點(或E點)相遇所用時間是28÷5=5.6(小時).比C點相遇少用 6-5.6=0.4(小時).甲到達D,和到達C點速度是一樣的,少用0.4小時,少走12千米.據此可求出甲的速度.同理可求乙的速度.A,B兩地距離即可得出.【詳解】12+16=28(千米)28÷5=5.6(小時)6-5.6=0.4(小時)甲的速度是12÷0.4=30(千米/小時)乙的速度是16÷0.4=40(千米/小時)A到 B距離是(30+ 40)×6=420(千米)答:A,B兩地距離是420千米.8.11:9【詳解】題目中只給出了速度比,而沒有任何時間、路程等量,所以這道題目中至少應該假設兩個量.解:根據題中已給條件,可將原定速度設為13,那么前半路程速度為11,再假設總路程的一半的長度為143,那么原定總時間為143×2÷13=22,前半段時間為143÷11=13,后半段時間為22-13=9,所以后半段速度為143÷9=,實際平均速度與原定速度的比為:.9.360千米【分析】思路一:假設提前的時間是 1 份,原定時間是 1÷20%+1=6 份,行100 千米后提速30%,如果原速行需要 1÷30%+1=份的時間,占總時間的 ÷6=,說明 100 千米占總路程的 1-=,兩地相距 100÷=360 千米。思路二:如果100 千米也提速 30%來行,用和提速 20%相同的時間,可以多行 100×30%=30 千米。兩次的路程比就是(1+30%)∶( 1+20%)=13∶12,那么全程就是 30÷(13-12)×12=360 千米。【詳解】方法一:1÷20%+1=6;1÷30%+1=;100÷(1-÷6)=100÷=360(千米)方法二:(1+30%)∶( 1+20%)=13∶12100×30%÷(13-12)×12=30÷1×12=360(千米)答:甲、乙兩地相距360千米。【點睛】解答此類變速問題,既可以從時間方面來思考,也可以通過路程方面來思考,找出跟數量100千米相關的分率信息是解題關鍵。10.540千米【分析】構造均提前1小時的速度比和路程比相等的關系。如果速度為原來的(1-10%)÷(1-10%×2)=,就會提前1小時。如果速度為原來的1+20%=,也提前1小時能多行 180×20%=36千米。所以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36÷(÷-1)=540千米。【詳解】(1-10%)÷(1-10%×2)=;1+20%=180×20%÷(÷-1)=36÷(÷-1)=36×15=540(千米)答:甲、乙兩地之間的距離是540千米。【點睛】此題為較復雜的變速問題,用假設法找路程和速度之間的關系。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