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學 案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比較科舉選官和學堂選官的不同,認識官制改革的必然性。2.通過對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過程的學習,理解文官制度的建立和發展變化主要取決于中國當時的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3. 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的學習,了解新中國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的發展歷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通過對新中國干部制度特點的分析,培養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對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公務員制度的比較,分析其產生的不同原因,培養歷史解釋素養。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客觀評價新中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培養唯物史觀素養。通過對千部干部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歷史概念的學習,培養歷史解釋素養。學習重難點重點:了解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知道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過程及影響。難點:正確認識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分析西方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探學新知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一)科舉制的變革與廢除1.科舉制度的變革(1)科舉制度變革的背景①晚清之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具有濃厚傳統的科舉制度受到很大沖擊。②隨著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科舉制度發生一系列改變。(2)內容: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3)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2.科舉制的廢除(1)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通令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2)1905年,光緒帝詔準袁世凱、張之洞等人的立停科舉之奏,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并令學務大臣迅速頒發各種教科書,責成各督撫嚴飭府、廳、州、縣,抓緊于城鄉各處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二)清末新政對選官制度的改革1.改革傳統選官制度(1)新政開始后進行官制改革,裁減冗署冗官,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陸續設立農工商部巡警部、學部等部門,瓦解了傳統的六部建制。(2)對選官制度進行部分更新,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對成績優秀者進行殿試后,酌加擢用,優予官階2.設立學堂選官制度(1)確立: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學堂選官制度由此正式設立。(2)內容:《奏定學堂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獎勵出身大致可分為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生員5級,依據各級不同情形,分別由官府予以選錄。3.確立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1)確立:1906年,清政府制定了《考驗游學畢業生章程》,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2)內容:規定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等3等,不同等級者分別被賜予進士、舉人、拔貢出身,再被分配相應官職。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一)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文官考試思想(1)內容:①文官考試思想南京臨時政府十分重視官員選拔制度,特別是文官選拔制度的建設,出臺了官員選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規草案。這些草案都是依據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而制定的。②孫中山認為在官員選拔方面,應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③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2)影響: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3)評價: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僅存在數月,文官選拔制度基本停留在紙面上,但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北洋政府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北洋政府時期的考試制度(1)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文官考試法草案》,這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試法草案》規定,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得應文官考試,亦即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2)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文官高等考試和文官普通考試各舉行過兩屆,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等也舉行過數屆。2.北洋政府時期的甄別制度(1)含義: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2)影響: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三)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建立:(1)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設計頒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2)從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到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以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為基礎,繼承、吸收了中國傳統考試監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華。2.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公務員制度(1)選拔方式:①公務員的選任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②此外,對一般在職人員,南京國民政府也采取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2)考試制度:①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試法》,此后又頒布系列法規。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確立。②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關法規,《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3)評價:盡管制度規定嚴密,但實施過程中漏洞百出,任用私人現象始終無法禁絕。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1)內涵:干部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國家干部人事管理體制原則、機構,以及干部選拔、任用、考核、交流、培訓等內容。(2)發展歷程:①背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②發展:后來,我國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統一領導、統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③改革開放后干部制度的發展:改革開放以后,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廢止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等。(3)干部制度的意義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我國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體制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2.建立和推行公務員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1)過程:①建立:1993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②法制化: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國家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明確規定:錄用擔任主任科員以下及其他相當職務層次的非領導職務公務員,采用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至此,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2)發展趨勢①近年來,報考公務員的人數不斷增多,文化程度呈現高學歷化的特點。②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在不斷擴大,錄用過程的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也在逐漸完善。(3)影響: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的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深化探究官員的選拔與管理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時期的考試任職制度散見于現存的儒家經典中。秦漢時期,出現了關于考試任職制度可靠而詳細的文獻記載。從有文獻記載的正式制度看,中國的選官制度可分為兩類:薦舉制度和考試制度。屬于前者的有禪讓制、“鄉舉里選”、察舉制、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等;屬于后者的有科舉制和文官制度等。實際上,這兩種選官制度有著不可分割的繼承性,選官制度經歷了從薦舉制度的察薦為主、考試為輔,再到科舉制度只重考試的過程一科舉制度實施早期即隋與唐初所采用的主要考試形式——策試,就是從漢代實行的察舉制、征辟制發展而來的,而且在唐代以后,經過改造,策試仍然是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摘編自徐萍《從進士科舉到文官考試——中國選官制度在民國時期的制度邏輯》材料二 孫中山提出“中華民國者,人民之國也”,主權在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因而“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官吏既為人民之公仆,其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行政能力才能提供有效的服務。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公開競爭、擇優錄用的考試制度才能選拔出高素質的官員一政府官員掌握公共權力資源,應該遵從人民的意志行使職權,為防止官員貪污腐化、濫用職權,孫中山主張應當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只有人民擁有監督的權力,才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官員。——摘編自李俊清《現代文官制度在中國的創構》(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孫中山現代文官制度的構想,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答案:(1)影響:選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封建政權;促進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教育的開展,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階層的轉化,加速社會流動。(2)構想:國家的官員應該是國民公仆;為提高官員素質,國家需通過考試選拔錄用官員;對官員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原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確立;中國古代選官、監察制度的深遠影響;近代教育的開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現;借鑒西方現代文官制度;西學東漸,啟蒙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解析:(1)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選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封建政權;促進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教育的開展,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階層的轉化,加速社會流動等方面思考作答。(2)關于構想:根據材料“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得出國家的官員應該是國民公仆;根據材料“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公開競爭、擇優錄用的考試制度才能選拔出高素質的官員一政府官員掌握公共權力資源,應該遵從人民的意志行使職權,為防止官員貪污腐化、濫用職權,孫中山主張應當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只有人民擁有監督的權力,才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官員。”得出為提高官員素質,國家需通過考試選拔錄用官員;對官員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中國民國建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近代教育提供人才、借鑒西方文官制度、啟蒙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隨堂訓練1.20世紀初,清政府頒行了近代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法定學制,建立了統一的教育行政體系,正式設立了嶄新的官員選拔制度。這一舉措( )A.確立了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B.為結束科舉制度創造了條件C.是清末戊戌變法的重要內容 D.奠定民國公務員制度的基礎2.1903年,朝廷頒發由張之洞擬定的《奏定游學日本章程》,規定只要在日本的學校獲得學歷證書,就可以分別獲得舉人和進士等相應的頭銜,并授予一定的官職以示獎勸之意。材料反映出( )A.留學畢業生被列入選官的范疇 B.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C.近代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D.留學成為時人進入官場的主要途徑3.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舉的同時,要求各省于1906年、1909年、1912年舉行優貢考試、生員考職和保送舉貢,并在1909年按慣例舉行拔貢考試。1908年底,為了慶祝宣統即位,還照例開設了舉薦孝廉方正特科。這反映出當時( )A.傳統觀念影響社會轉型 B.科舉制被用于籠絡士人C.統治階層無意推進改革 D.新式教育受到民眾抵制4.據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統計:1906年至1912年,中國出現的新式學堂數量和入學學生人數均驟增近三倍。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因為( )A.民族危機加劇激發了民族意識 B.選官制度變革切斷了傳統仕途C.民主革命浪潮推動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業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5.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廢除了古代9品18級制,采用文官等級品位分類制,實行官、職合一。官名僅表示為官者的職務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著特權。這樣做的意義在于(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價值觀 B.有利于近代平等觀念形成C.實現了官員非特權化原則 D.說明了考試面前人人平等6.北洋政府時期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其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察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別合格證書,可繼任原職,不合格者被免職。這說明北洋政府( )A.推動了舊人事制度的變革 B.意在學習西方的文官制度C.確立了甄別為主的選官方式 D.實現了人才選拔的公平性7.南京國民政府規定:簡任官(高級文官)無須考試……低級文官中考試及格是眾多任用資格中的一項。這說明( )A.文官制度的開放性較小 B.文官考試對知識分子吸引力大C.是對科舉制的一種發展 D.考試成績是任用文官的唯一依據8.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試點公務員聘任制改革,公開招聘城市規劃、金融設計等8個專業領域的人才,并對聘任人員采用協議工資制,薪資待遇明顯高于普通公務員。這一改革( )A.標志著公務員聘任制的建立 B.使公務員待遇得到普遍提高C.提高了公務員崗位的吸引力 D.適應了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由“正式設立了嶄新的官員選拔制度”可知,有了新的選官制度,就為結束科舉制度創造了條件,能夠實現順利銜接,故選B項;題干所述為國內頒行學制和建立教育行政體系,這有利于確立國內學堂選官制度,而不是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排除A項;戊戌變法在1898年就以失敗而告終了,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考試制度為民國公務員制度奠定了基礎,而不是20世紀初的清政府為之奠定的,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在日本的學校獲得學歷證書,就可以分別獲得舉人和進士等相應的頭銜,并授予一定的官職”可知,清政府從留學生中選官,這一時期還存在科舉制、學堂選官制度等,故選A項;1906年起,科舉制被廢除,故排除B項;1905年學部的建立,標志著中國的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故排除C項;材料無法反映留學畢業生選官是清政府主要的選官方式,故排除D項。3.答案:A解析:A項,題干提及1905年科舉考試被廢止后,清廷要求各省舉行了三次帶有科舉性質的考試和清廷在1908年“照例開設了舉薦孝廉方正特科”,可知科舉制雖被廢除,但清廷仍用傳統的方式錄取部分官員。故A項正確。B項,“科舉制”不合史實,與題干中“1905年,清廷正式下旨立停科舉”相悖。故B項錯誤。C項,“無意推進改革”不合史實,清廷在1901一1911年推行清末新政和1905-1911年實行預備立憲。故C項錯誤。D項,“抵制”不合邏輯、史實,應為“歡迎”。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4.答案:B解析:1905年科舉考試制度被廢除,新式學堂興起,這是新式學堂數量和入學學生人數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項正確。民族危機激發民族意識的覺醒,民主革命浪潮推動思想解放不是導致材料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故A、C兩項錯誤;民族工業的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故D項錯誤。5.答案:B解析:據“采用文官等級品位分類制,實行官、職合一。官名僅表示為官名的職務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著特權”可知,北洋政府淡化文官制度的階級差異和特權,有利于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故選B項;《中央行政官官等法》有利于淡化階級觀念,但“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錯在“實現”,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并未提及其考試對象的平等化,無法體現考試面前人人平等,排除D項。6.答案:A解析:據材料“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其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察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合格者授予甄別合格證書,可繼任原職,不合格者被免職”,可知北洋政府推動了近代人事制度的變革,A若同瞭解;材料主旨不是學習西方制度,排除B項;“確立”錯誤,排除C項;“實現”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7.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簡任官(高級文官)無須考試……低級文官中考試及格是眾多任用資格中的一項”可以看出,南京國民政府只開放了部分低級文官錄取渠道,重要官職仍被權貴掌握,選官制度極不公平,A項正確。8.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改革,有利于給予具有高度專業化程度的公務員以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以更好地調動其參與新興行業發展的積極性,故選D項;材料描述的僅是該制度的試點,并非建立,排除A項;材料中的高薪只針對特定行業的專業人才,故無法據此得出公務員待遇普遍提高和公務員崗位吸引力增強,排除B、C兩項。9.答案:(1)影響:選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封建政權;促進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教育的開展,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階層的轉化,加速社會流動。(2)構想:國家的官員應該是國民公仆;為提高官員素質,國家需通過考試選拔錄用官員;對官員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原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民主政治的逐步確立;中國古代選官、監察制度的深遠影響;近代教育的開展,大量新式人才的涌現;借鑒西方現代文官制度;西學東漸,啟蒙思想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解析:(1)關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根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知識可從選拔了大批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了封建官僚制度;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封建政權;促進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教育的開展,提升了民眾的文化素質;促進了社會階層的轉化,加速社會流動等方面思考作答。(2)關于構想:根據材料“國中之百官,上而總統,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得出國家的官員應該是國民公仆;根據材料“孫中山認為只有經過公開競爭、擇優錄用的考試制度才能選拔出高素質的官員一政府官員掌握公共權力資源,應該遵從人民的意志行使職權,為防止官員貪污腐化、濫用職權,孫中山主張應當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只有人民擁有監督的權力,才能夠有效地監督政府官員。”得出為提高官員素質,國家需通過考試選拔錄用官員;對官員進行嚴格的監督和管理。關于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從中國民國建立、古代選官制度的影響、近代教育提供人才、借鑒西方文官制度、啟蒙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