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活動1 地震來襲(1)——探尋地震的秘密一、活動背景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強烈的破壞性地震能夠瞬間將房屋、橋梁、水壩等建筑物摧毀,還可能誘發水災、火災、海嘯、有毒物質及放射性物質泄漏等次生災害,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之間,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地震的發生,給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七年級的學生對地震這一自然現象并不陌生,對其已經有了初步了解。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調查,進一步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在考察探究中發現地震的特點,設計制作出結構穩定的抗震建筑模型,并通過宣傳和推廣活動.培養其社會責任感。二、活動目標(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地震的特點,掌握在地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保護自我、營救他人的技巧及方法。(2)學會使用調查、采訪等方法,探究周圍的標志性建筑或國家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在不斷的反思與改進中,設計并制作出地震測試平臺和個性化的抗震建筑物模型。(3)在親歷實踐與探究的過程中,形成有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和感受:在成果分享的過程中,形成積極應對地震尖害的態度,在參與社會宣傳的過程中,形成對自我、學校、社區負責任的態度和社會公德意識。三、活動準備教師準備:(1)提前了解與地震有關的知識。(2)搜集與地震相關的視頻和圖片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3)提前打印中國地圖。學生準備:(1)搜集資料并做好記錄。(2)準備好采訪設備。(3)尋找制作地震測試平臺和抗震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四、活動過程活動1:激發興趣,引入課題(一)活動意圖在觀看新聞和圖片的過程中形成視覺沖突,讓學生深切感受地震的威力,激發深入研究地震的意愿,萌生為自我、社會和自然盡一份責任的想法。(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示例:在今天這節課開始之前,我們來一起欣賞一組照片(出示九寨溝的美景圖片)。看了這組照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接下來我們一起聽一則新聞(播放九寨溝地震新聞),再來看這一組圖片(出示地震前后九寨溝風景的對比圖片,你有什么想說的?2.學生討論,發表自己的想法。3. 教師揭示課題——地震來襲。示例:地震與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和財產息息相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探尋地震的秘密。活動2:交流分享,分析數據(一)活動意圖讓學生在交流分享的過程中認識地震,在自主學習中學會篩選數據,掌握利用經緯度在地圖上標注地震位置和震級的方法,并能從數據中獲取信息、解決問題。(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師生共同交流。(關于此活動,建議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地震相關的知識,并整理近10年中國地震數據。)地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怎樣在地震中盡可能避免傷亡和財產損失 如何在地震中保護自我并設法營救他人 對于這些問題,師生可通過視頻、圖片、文字等形式進行展示。2.教師出示學生課前搜集到的中國近10年地震數據表,談話導入,學生自主學習。示例: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到關于地震的哪些信息 (時間、經度、緯度、震級、地點等。)這些數據看起來眼花繚亂,是否可以篩選掉一些意義不大的信息,保留更為重要的信息,以用于本次研究呢 (討論并達成共識,篩選出有意義的地震數據。)3.師生共同交流。(1)交流1:有沒有什么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直觀地了解地震發生的位置 (可通過在地圖上描點的方法記錄地震發生的位置,即通過經度、緯度來確定其坐標。)(2)交流2:一般在地圖上可用圓環表示地震波及的范圍,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來區別地震的強度級別呢 (可標注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3)交流3:根據我國對地震的分級標準來確定震級,并約定標注的顏色。活動(3):整理分析,探尋規律(一)活動意圖通過本次活動,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勇敢表達自己的見解,團結協作、討論交流、形成共識,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自我成就感。(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學生分組活動。(關于此環節,教師應在學生活動前將篩選后的中國地震數據按時間順序分配給不同小組,各小組分別在地圖上標示出來。)(1)以小組為單位,由組長安排組內分工,兩人合作完成一組數據的處理。(2)先完成的同學幫助同組其他同學盡快完成,完成后將地圖交給老師。(3)鈴聲響起活動結束,等待匯報。2.小組匯報。匯報時應注意觀察是否會出現幾個小組的結論一致的情況,如某一年在某一地區的地震很多,某一年某地區未發生地震等。3. 教師談話導入。示例:若將這些數據與歷史上其他地震數據進行聯系,我們可以發現什么 (出示中國四大地震帶相關知識。)找到地震帶對我們有什么作用呢 (預測地震可能將要發生的地點或者時間段。)4.教師小結。示例: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確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重要依據,能夠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規劃布局和地震監測布局提供科學依據。有興趣的同學課后還可以對世界的地震帶進行研究與分析。活動(4):深化活動,拓展延伸(一)活動意圖明確調查方案的設計要素,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采訪和采樣調查的異同,學習并掌握調查方法,設計調查方案。(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示例:為了進一步了解和認識周圍的標志性建筑或國家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結構,從而分析裝修時改變建筑結構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將要進行實地采訪和采樣調查活動。2.學生按照各自感興趣的調查地點和調查方式進行合理分組,小組合作制訂實地調查的方案。(1)調查方案應包括哪些要素 (時間、地點、對象類別、分析、收獲等。)應如何分工 (統籌、攝影、繪圖、記錄等。)(2)課件出示抗震設計采訪記錄表和建筑物結構的實地采樣記錄表,組間交流,比較兩張表的異同,提出補充建議。(3)組內合作完成實地采訪和采樣調查方案。3. 集體交流,提出意見和建議,完善調查方案。4.教師小結。示例: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有了哪些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希望大家在實地調查中注意安全,多分析、多交流,若有困難可以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活動1 地震來襲(2)——實地調查抗震結構一、活動要求1. 教師指導學生提前與大樓管理人員或物業公司取得聯系,做好實地調查的相關準備。2. 各小組按照制訂好的實地調查方案完成采訪和采樣調查活動。(1)通過采訪了解有關建筑物的抗震設計結構,采訪時安排專人負責實時錄像和拍照,完善采訪調查記錄。調查結束后,思考建筑物抗震結構的共性與特性。(2)通過采樣調查對裝修時改變建筑結構的做法進行調查和分析,完成采樣調查記錄并向專業人士咨詢,繪制建筑示意圖,討論哪些改變建筑結構的做法會破壞原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對于實地調查中發現的新問題,教師應指導學生及時查閱資料進行解決。同時可引導學生了解更多國家重大工程的抗震設計結構搜集制作抗震建筑模型的方法,做好分享和交流的準備。活動1 地震來襲(3)——分享抗震調查成果一、活動1:溝通交流,引入課題(一)活動意圖通過談話交流,回顧前期活動,從而引入課題,為接下來的活動做準備。(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教師談話導入。示例:我們已經利用課外時間進行了實地采訪和采樣調查,并通過查閱相關資科對建筑物的抗震結構設計和改變結構的行為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享各小組的活動成果。二、活動2:分組匯報, 交流評議(一)活動意圖通過分組匯報展示各組的調查研究成果,有助于讓學生在學習他人的同時反思自我,提升對于建筑物抗震結構設計的了解,為接下來的設計制作積累理論基礎,從而拓展研究課題。(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針對建筑物抗震結構設計進行采訪調查的小組展開匯報。(1)小組匯報采訪調查的成果。學生應以小組為單位,提前整理好匯報交流所需的資料,包括視頻、圖片、文字等,做好答疑解惑的準備。(2)各小組補充不同的抗震結構設計,尋求設計靈感和想法。(3)閱讀《成長手冊》中的“知識鏈接”。(4)交流閱讀體會和感受。2.針對建筑物結構改變進行采樣調查的小組展開匯報。(1)小組匯報采樣調查的成果。(2)根據采樣調查中的發現,分析哪些改變結構的行為會破壞建筑物的抗震能力。(3)交流新發現的問題,以及通過查閱資料得到的解決方案。(4)組間評價交流,相互答疑解惑。3.教師小結。示例:影響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們還可以嘗試從其他方面開展研究(課件出示完善與改進中的研究課題)。活動3:成果檢驗,付諸實踐(一)活動意圖將活動中學習到的知識付諸實踐,不僅能檢驗活動的成果,還有助于使學生加深對抗震結構的認識,提升工程思維和動手制作能力。(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 教師談話導入。示例: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大家對于地震相關知識以及工程師在設計建造建筑物時所使用的抗震方法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動手,設計并制作一個抗震建筑模型。抗震結構設計要求:該建筑模型在地震測試平臺所模擬的“地震”中堅持1分鐘不倒塌。2.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共同交流。活動中需要完成哪些任務 (搭建測試平臺、制作抗震結構等。)應如何分工 (選材、設計、制作、測試、記錄等。)3.學生合作交流。(1)小組分工,完成地震測試平臺和抗震建筑模型的設計方案。(2)展示小組設計方案,組間提出意見和修改建議。(3)閱讀《成長手冊》中的“小貼士”,說說自己的想法,獲得設計靈感。(4)反思并改進,優化設計方案。4.教師總結提升。示例: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還有哪些疑問 為了能更直觀地了解各組的測試過程和結果,實驗時應及時做好抗震測試記錄,并從外觀、結構、設計、性能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評選出最佳設計小組和最具創意小組。活動1 地震來襲(4)——制作抗震建筑模型一、活動要求1.各小組根據設計好的方案,尋找合適的材料,制作出地震測試平臺和抗震建筑模型。2.學生應對抗震建筑模型進行反復調試,同時記錄調試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改良方法,形成最終作品。組內交流設計原理,并形成理論支撐。3.學生對抗震建筑模型進行最終測試,用視頻記錄測試過程和結果,形成測試報告。4.小組合作,對活動過程中的設計樣稿、測試記錄、建筑模型等過程性資料進行匯總并整理成冊,做好分享交流的準備。.活動1 地震來襲(5)——成果展示,融入社會一、活動1:成果分享,評價建議(一)活動意圖引導學生分享各小組的活動過程和活動成果,借鑒他人的設計思路,彌補本組的不足,同時鼓勵學生向他組提出建議,互相學習,為后期對模型進行改良做準備。(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 (此環節開始前教師應組織學生提前布置好展臺,為各組提供展示的場地。)示例:課前各小組都對本組設計制作的抗震建筑模型進行了多次的調試改進,并完成了最終測試,接下來請各小組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2.學生分組展示抗震建筑模型,并播放測試過程錄像,陳述設計原理,匯報測試的結論。3.學生相互參觀各組的研究成果,互相交流值得借鑒的思路,從外觀、結構、設計、性能等方面開展組間評價,提出改良建議。4.評選最佳設計小組和最具創意小組。活動二、活動2:策劃宣傳,融入社會(一)活動意圖通過宣傳策劃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本次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提升自身能力,還能服務于他人和社會,實現個人和團隊的社會價值,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德意識。(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 教師談話導入。示例: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地震及建筑物的抗震結構,以及在裝修過程中如何對建筑物進行規范的改造,掌握在地震中自救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將開展一些宣傳活動。2.學生合作交流。(1)學生小組內整理前期活動資料,確定宣傳的主題、內容和形式。(2)各小組合作完成宣傳展板或手冊的制作,若有必要,小組間可結成聯盟共同展開合作。(本次活動開始前教師需要安排學生提前準備好展板的相關材料。)(3)班內分組演示宣傳策劃,組間互評,提出建議。(4)組內商討,完善宣傳方案,安排好宣傳的時間、地點分工等內容。三、活動3:回顧活動,總結評價(一)活動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活動,對活動過程進行總結與評價,反思自我,學習他人,深化活動體驗,明確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小結。示例:本次實踐活動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請各小組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評價,為這次活動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2.學生進行反思與評價。(1)教師出示活動評價表,將其分發給各小組,并提出評價要求。(2)學生開展自評和互評,反思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明確今后努力的方向。活動2 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1)——強大的人工智能一、活動背景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非常快,應用也越來越廣泛: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AlphaGo)問世以后,迅速迭代,以人類無法企及的速度學習和成長,在短時間內便打敗了世界圍棋冠軍;世界上第一個機器人公民索菲亞(中國香港漢森機器人技術開發的類人機器人)在沙特阿拉伯被正式授予身份...原以為離我們生活十分遙遠的人工智能時代已經悄然來臨,人工智能在軍事、交通、生產、醫療、衛生等諸多領域的表現將逐漸超過人類,人類勞動力也開始被逐漸替代。挑戰與機遇同在,智能新技術的發展將帶來未來職業的變化,促使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調整。當代初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學習能力是我們積極面對未來風險和挑戰的最有價值的選擇,我們必須在這樣的時代迅速作出自己的回應: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了解和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對與我們的生活相關的人工智能展開實踐和探索。本次活動以“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為主題,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與調查了解強大的人工智能,通過實踐與探究走近人工智能,通過合作與創新體驗未來社會的人才需求,讓學生樹立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意識,勵志成為科技創新型人才。二、活動目標(1)形成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培養科技素養,激發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趣,正確認識科技進步給人類帶來的便捷和挑戰,初步具備法治觀念。(2)通過資料搜集與整理、考察探究、創意設計等活動,形成初步的生涯規劃意識,主動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增強數字化產品的設計與制作能力。(3)通過解決具體工程問題和科學問題,培養團隊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思維、計算思維和創造性思維。(4)能有目的地進行考察探究活動,根據體驗的需要做好信息采集工作,學會進行簡單的信息分析,提高數據調查和分析能力,并用合適的語言和形式表述、分析結論。三、活動準備教師準備:(1)課前做好關于學生對人工智能了解情況的問卷調查。(2)準備好多媒體教室,或為每小組準備一臺電腦。(3)準備好設計新穎的信紙、多媒體教學課件和教案、輔助學生進行成果分享的生的多媒體設備等。學生準備:(1)搜集與活動相關的資料。(2)準備好考察活動中需要的一些工具,如相機、錄音筆、紙等。(3)推薦學校、家庭、社區周邊可以開展考察活動的場所。四、活動過程活動1談話交流,揭示課題(一)活動意圖通過課前問卷調查和談話交流,了解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程度和態度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為本次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建議活動開始前教師對本班學生開展一次在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認知程度和態度。)示例: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各方面的發展都在逐漸完善,大家對人工智能的了解有多少 2.教師引入課題——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示例: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新的挑戰,現在已有不少行業的崗位開始逐漸被機器人取代。那么,機器人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身為人類的我們將如何迎接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 活動2人機博弈,合作交流(一)活動意圖通過人機博弈,使學生初步感受人工智能的優點和不足,接著出示“閱讀與交流”,讓學生了解更高級的人工智能,通過多維度的思考和交流,形成個體體驗和感悟。(二) 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人機博弈。打開電腦(或平板、手機),與它玩-局“五子棋”。學生說一說自己與計算機博弈的感受。(人機交互的體驗活動有很多,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更改體驗活動。)2.教師出示“閱讀與交流”,引導學生展開思考。(1)教師導入。示例: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其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都吵越了人類,特別是對于有確定規則的計算問題,人工智能的計算速度遠遠超出人腦的計算速度,它也更容易找到最優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一段資料。(2)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組內交流想法。示例:機器人真的會取代人類嗎 人類該如何面對這一挑戰 大家來說一說各自的想法,記錄主要觀點并進行整理。(3) 學生分組匯報各組的觀點和理由,開展組間對話與交流。活動3設計問卷,調查分析(一)活動意圖引導學生在逐步交流的過程中掌握問卷的設計方法,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問卷調查,學會運用交叉分析法進行數據分析,體驗人工智能處理數據所帶來的便捷。(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導入。(本次活動可以安排在多媒體教室內進行,或者提前為每個小組準備好一臺電腦。)示例:為了解更多人對人工智能的看法,我們還可以借助網絡問卷平臺設計一份在線調查。2.小組內和組間交流。(1)學生在組內說說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篩選并完善問題及選項,初步形成調查問卷。(2)在班級內交流調查問卷的內容,組間互相提出建議,并對調查問卷進行完善。3. 師生交流。(1) 人工智能調查的結果可能會受到被調查對象哪些方面的影響 (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等。)也可以在問卷中設計相關問題,運用問卷平臺自帶的“交叉分析”功能來獲得對不同人群的統計。(2)教師出示樣卷,引導學生認識交又分析法,理解什么是自變量和因變量,思考本次問卷調查中可設定哪些變量。4.學生先用電腦演示問卷設計過程,再分組完成調查問卷,嘗試在班級內開展問卷調查功能測試。活動4回顧總結,拓展延伸(一)活動意圖使學生在反思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人工智能的認知,提升自我,同時也也為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出要求,明確方向。(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活動過程。示例: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有了哪些收獲 大家還有什么想說和想問的 2. 教師布置任務,提出要求。示例:接下來一周的時間請各小組完成調查數據的分析,形成一份調查問卷,并在下次活動中展開交流。活動2 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2)——問卷調查,搜集資料一、活動要求:1.小組合作,完成網絡調查問卷的分發工作,了解更多人對人工智能的看法。2.運用交叉分析法對問卷調查的數據進行分析,并形成一份調查報告。3.去圖書館或者上網搜集關于“盧德運動”的資料,自主思考“想一想”中的問題。4.做好小組分享交流的準備。活動2 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3)——探究人工智能的奧秘一、活動1:分享匯報,反饋提升(一)活動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調查了解人們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在分享和交流的過程中學會對數據進行分析與應用,提升對人工智能的認識。(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示例:我們已經借助網上的問卷調查平臺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活動,各小組也通過交叉數據分析形成了調查報告,接下來就請各小組來分享調查報告。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展示各自的調查報告,組間交流收獲,并提出建議。(教師應布置學生提前完成調查報告,最好能制作成幻燈片。)3.學生分析不同人群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并展開討論。(1)交流1:你認為未來哪些行業會最先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2)交流2:面對被機器人淘汰的危機,人類該怎么辦 二、活動2:閱讀交流,拓展延伸(一)活動意圖引導學生在閱讀與交流中了解“盧德運動”的全過程,在多層次的對話與交流中加深對此次運動的認識和感悟,理解人工智能只是人類智慧創造的新型工具,明晰現代初中生如何做才不會被歷史前進的車輪碾壓。(二) 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引出“盧德運動”。示例:很多劃時代的科技成果必然會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這些改變很可能短期內難以被接受,工業革命發生后的“盧德運動”就是一起典型的事例。2.請一個小組來分享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其他小組補充展示。3.學生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討論相關問題,并展開集體交流與互動:①工業機器的出現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哪些影響 ②被工業機器淘汰的是哪些人 ③作為初中生,在面對人工智能時,如何才能始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4. 教師小結。示例:人工智能的確會對人類就亞造成一定沖去,但人類的工作不會消失,而是轉變為新的形式,科學家認為,人工智能只是人類智想創造的一行新型工具,它有助于人類提高應對全球性難題的能力。三、活動3:深入實踐,展開探究(一)活動意圖在簡單的游戲中認識程序的概念,發揮對計算機程序了解較多的學生的特長,拓展學生對計算機程序的認識和了解,引導學生對二進制進行觀察、精想和驗證,發現二進制的奧秘,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示例:我們在小學信息技術課中已經初步學習了機器人和傳感器相關,部分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對機器人相關內容也有所涉及。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基本上都是應用計算機程序開發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初步認識一下程序。2.教師出示《成長手冊》中的寶箱游戲,引導學生理解程序。(1)提問:思考一下,按照什么步驟可以完成游戲 (2)課件出示執行的步驟。(3)教師指定學生談談對計算機程序的了解,其他同學可以補充。3.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二進制。(1)學生嘗試說說對二進制的了解,先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2)教師出示表示五位二進制數的5張卡片,學生觀察卡片上圓點圖案的規律。(3)教師提問:如果在左側再增加1張卡片,需要畫多少個小圓點 (4)學生先自主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現。(5)組內研究規律。卡片正面朝上表示1,背面朝上表示0,若要表示十進制數字5,應該翻哪幾張卡片 如果要表示十進制數字6和20呢 (6)集體交流發現的規律,教師出示十進制數字9的卡片,驗證揭秘,形成共識。(7)集體學習十進制與二進制的換算方法,教師提醒有興趣的同學課后可以去探究八進制和十六進制。四、活動4:回顧總結,拓展延伸(一)活動意圖引導學生在總結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了解自我,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建立研究的興趣和目標。課外活動的開展能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和零距離接近人工智能,感受人工智能的神奇和魅力。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示例:通過今天的活動你有哪些新的收獲 還有什么疑問嗎 2.教師小結并出示下一步活動要求。示例:程序設計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只要同學們有興趣、肯鉆研,就一定能在程序設計的海洋里遨游。下一步的活動要求如下:1上網搜索更多關于程序設計的知識和技能,組內交流并動手嘗試。2利用課余時間向計算機老師或機器人興趣小組的同學請教,學習計算機編程的相關知識。③嘗試設計制作一件程序作品或智能物聯網作品,交流設計思路,準備好人工智能作品發布會的展示和陳述。(如果有條件,教師可以安學生參觀有人工智能生產線或生產車間的企業,增加學生的個體體驗。)活動2 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4)——人工智能,創意物化一、活動要求:1.上網搜索更多關于程序設計的知識和技能,組內交流并動手嘗試,發現技術操作的難點和問題。若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編程相關問題,可以小組為單位向計算機老師或機器人興趣小組的同學請教。2.小組內展開討論,確定人工智能創意作品的主題和設計思路,運用編程或智能物聯設備,嘗試完成程序作品或智能物聯網作品,準備好作品發布會的展示和陳述。3.每人準備一只漂流瓶。活動2 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5)——共享成果,播撒希望一、活動1作品展示,評價交流(一 )活動意圖以分組原示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設計制作及作品發布的過程中,將所學內容融會貫通地展現出來,充分感受人工智能時代的無限可能。(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召開人工智能作品發布會。(此處建議教師組織學生提前布置好發布會的現場,調試好相關設備)示例:經過前期緊張的學習、緊鑼密鼓的設計和籌劃,各小組的人工智能作品已經完成,現在我們就開始舉辦人工智能作品發布會。2.學生分組展示作品,陳述作品的功能和設計原理。3.小組間互評,提出意見和建議。4.組內依據本組作品的實際情況及其他小組的建議,進一步使作品完善。5.教師進一步提出要求。示例:發布會上,同學們盡情展示了自己的創意,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展開學習,將新掌握的技術應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更加完善。二、活動2總結收獲,深化活動(一 )活動意圖引導學生在表達和交流中激發出思維的火花,知曉人工智能機器人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革,在多元評價中反思活動表現,明晰努力方向。宣傳拓展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宣傳策劃能力,還可以讓更多的同學了解人工智能,使本次活動的價值最大化。(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示例:在本次“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主題活動中,我們經歷了一個學習、探索和創新的完整過程,相信各位同學對人工智能都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自己的收獲。2.學生先在小組內談談自己在活動中的收獲,再集體交流討論。(在本次活動開始前,教師應提醒學生整理好活動過程中的資料。)3.教師出示評價標準,學生依據評價標準開展自評和互評,反思活動過程。4.教師布置拓展活動。示例:為了讓更多的同學深入了解人工智能,課后以班級為單位,共同策劃,開展一次“機器人對人類的挑戰”主題校園宣傳活動。活動可以通過海報、展板、宣傳冊、人工智能作品展等形式展開。活動3暢想未來,放飛夢想(一)活動意圖以漂流瓶的形式,讓學生寫下對未來的憧憬,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和展望,描繪未來的美好藍圖,并引導學生朝著目標努力前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活動流程與指導建議1.教師談話導入。示例:當前,我國正積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未來我們將與機器人如影隨形,它們將給我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便捷,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2.教師引導學生給自己寫一封信,記錄下今天的思考、憧憬與奮斗的決心,給未來的自己以不竭的動力。3. 學生寫完信后,將自己的信放入漂流瓶中,密封漂流瓶。學生共同許愿,約定二十年后再聚首,一起打開漂流瓶,印證當年的夢想。4.教師小結。示例:讓我們腳踩大地,仰望星空,不忘初心,不負韶華,用行動擁抱未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