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美術欣賞——中國部分講授人:·目 錄·CONTENTSCONTENTS壹貳叁為什么說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畫的主要藝術特征有哪些壹為什么說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如果上溯到原始社會的彩陶時期,中國繪畫已經過了七千年左右的發展里程。在如此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輝煌燦爛的藝術瑰寶!現在就讓我們帶著自豪一起走進“形神兼備,遷想妙得”的中國古代繪畫!《陰山巖畫 》 舊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陶器 仰韶文化 中國國家博物館陰山巖畫人面紋 巖畫 新石器時代 內蒙古陰山人物龍鳳圖 絹本墨繪 戰國 湖南博物館鹿王本生圖(局部) 壁畫 北魏 敦煌莫高窟257窟這是畫的左端,描繪的是九色鹿自恒河中救起溺水之人,溺水者生還后發誓不泄露鹿的行蹤寫生珍禽圖 中國畫 絹本設色 41.5cm×70.8cm 黃筌 五代 故宮博物院畫像磚起源于戰國時期,盛行于兩漢,畫像磚多在墓室中構成壁畫。 畫像磚藝術在戰國晚期至宋元時期。迄今發現的數千塊畫像磚不僅真實形象地記錄和反映了社會變化,而且將這一種古老的民間美術藝術的發展歷程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貳中國畫的主要藝術特征有哪些中國畫的分類簡介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并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于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中國畫的分類依據有內容,形式或顏色,技巧和時代。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描寫對象,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完全從人物畫中分離,隋唐時獨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中國山水畫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陸文化意識,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一直成為山水畫演繹得中軸線。從山水畫中我們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和氣韻,再沒有哪一個畫科能像山水畫那樣給國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說與他人談經說道山水畫便是民族的底蘊,古典的底氣,我的圖像,人的性情。中國山水畫山水畫,簡稱“山水”,中國畫畫科之一。是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題的繪畫。在魏晉六朝,逐漸發展,但仍多作為人物畫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獨立的山水畫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趨成熟,作者紛起,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主要有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在藝術表現上講求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千里江山圖(局部) 中國畫(卷) 絹本設色 51.5cm×1191.5cm 王希孟 宋 故宮博物院樹色平遠圖 中國畫(手卷)絹本水墨 32.4cm×104.8cm 郭熙 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郭熙,北宋畫家。字淳夫,出身平民,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東)人。熙寧元年(1068)召入畫院,后任翰林待詔直長。有畫論《林泉高致》,為中國第一部完整而系統地闡述山水畫創作規律的著作。《早春圖》是郭熙的代表作,作品以全景式構圖描繪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的北方山川景象。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溪流開凍,樹木發枝,一派早春氣象。全畫細微處有呼應,開合處相顧盼,氣勢渾成,詩意盎然,為觀者營造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整幅作品意境深邃,收放自如,一氣貫注,營造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郭熙的繪畫創作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富有創造性。他深入體察生活,初以細膩精致見長,后師法李成,自出胸臆,善畫大幅。他的畫能真實而微妙地表現不同地區、季節、氣候的特點,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營造出極其優美動人的意境。《窠石平遠圖》描繪了樹石平遠、秋高氣爽的景色,圖中的卷云皴、蟹爪樹體現了郭熙的筆墨風格特點。《幽谷圖》以水墨畫出深山寒泉和山石中頑強生長的老樹枯枝,景物不多,卻意境深邃雋永。早春圖 中國畫 絹本水墨 郭熙 宋 臺北故宮博物院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要求人物個性刻畫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人物畫,是我國傳統的畫科之一,內容以描繪人物為主。因繪畫側重不同,又可分為人物肖像畫和人物故事、風俗畫。據記載,人物畫在春秋時期已經達到很高水準。從出土的戰國楚墓帛畫,可以看到當時人物畫的成就。人物畫一直是中國傳統繪畫最主要的畫科。中國人物畫歷代帝王圖·晉武帝司馬炎(局部) 中國畫(卷 宋摹) 絹本設色 閻立本(傳) 唐 波士頓美術館(美國)“傳神寫照”出自《世說新語,巧藝》篇。畫家顧愷之畫人物的時候,有的數年不畫眼睛。人問他原因,他說:“四肢身體的美丑,本與神韻無關,要想人像畫得傳神,關鍵在于這眼清上。”說明眼睛是傳達人精神的關鍵,而樣貌是指一個人的外部特征。“濯濯如春月柳”“巖巖若孤松之獨立”都是古人用詩意的語言來贊揚人的風神氣度,以自然景物來比擬人的內在精神和品格。“傳神寫照”是指既要描繪物象的外貌又要描繪物象的精神。沒有外部體貌特征,就沒有物的存在;沒有傳神的內在汽質的表達,人物就沒有精神,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傳神寫照”成為品評藝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中人物的標準,也成為畫家塑造人物形象所追求的藝術境界。女史箴圖(局部) 中國畫(卷) 絹本設色 24.8cm×348.2cm 顧愷之(傳) 東晉 大英博物館(英國)描述:馬背上的貴婦們面龐豐潤、雍容華貴。她們衣裝華麗,發髻各不相同。畫面視覺中心的貴婦人身著青色上糯,肩搭白帛,下著描金團花胭脂色大裙,雙手握韁,馬鞭垂掛指間。分析:畫面用線纖細,圓潤秀勁,在勁力中透著嫵媚。設色典雅富麗,格調活潑明快。整體畫面洋溢著雍容、自信、樂觀的盛唐風貌。解釋:畫家通過前疏后緊的構圖方法和人馬在行進中的姿態,獨具匠心地表現了虢國夫人在全畫中的突出地位。題為“游春”而不畫春的環境,是作者在藝術處理上的高明之處。評價:張萱善畫人物、仕女。他的畫以人物生動和富有韻律的組合見長。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凈,直接影響晚唐五代的畫風。虢國夫人游春圖 中國畫(卷 宋摹)絹本設色 51.8cm×148cm 張萱 唐 遼寧省博物館花鳥畫,我國傳統繪畫畫科之一。以描繪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等為畫面主體。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現的簡單魚鳥圖案,可以看作最早的花鳥畫。據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東晉和南朝時,畫在絹帛上的花畫已經逐步形成獨立的畫科,并且出現一些專門的畫家。五代、兩宋間,這一畫科更趨成熟。花鳥畫以寫生為基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為目的。中國花鳥畫芙蓉錦雞圖 中國畫 (軸) 絹本設色 趙佶 北宋 故宮博物院五牛圖 中國畫 (手卷)紙本設色 20.8cm×139.8cm 韓滉 唐 故宮博物院秋葵圖 中國畫(紈扇) 絹本設色 佚名 宋 四川博物院出水芙蓉圖 中國畫 (紈扇)絹本設色 佚名 宋 故宮博物院蕙蘭圖 中國畫(軸) 紙本設色任伯年 清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錦石秋花圖 中國畫 (軸) 紙本設色 惲壽平 清 南京博物院菊竹石圖 中國畫 (軸) 紙本水墨 石濤 清 上海博物館墨梅圖(局部) 中國畫(軸) 紙本水墨 67.7cm×25.9cm 王冕 元 上海博物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為什么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與西方繪畫造型語言不同,中國畫最重要的藝術語言是線條。無論人物畫的鐵線描、游描、釘頭鼠尾描,抑或其他線描,還是山水畫的披麻皴、牛毛城、析帯微、都試運用毛筆畫出的不同線形的形象表達。可以說“以線造型”“以線傳情”是中國畫最重要的特色,它不僅僅意味著繪畫過程中運用工具的不同,也代表了一種藝術境界。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局部) 中國畫(卷) 紙本水墨 33cm×636.9cm 黃公望 元 浙江省博物館毛筆作為中國古人的書寫工具和繪畫工具,決定了中國傳統繪畫以線造型的特征。線條本身有高度概括性和表達性,線條的粗細、輕重、強弱等體現出較強的美感韻律。中國書法又為線條賦予另一審美要素一書寫性。中國畫強調書法用筆:強調中鋒,體現用筆力量感和均勻性、強調藏鋒,體現線條渾厚性;強調提按和用筆速度,體現線條的節奏感。書法的書寫性把毛筆特性充分發揮出來,形成了中國畫以線造型的獨特美感。八十七神仙卷 中國畫 (卷 摹本) 絹本白描 34cm×443cm 吳道子(傳) 唐 徐悲鴻紀念館(1)以線造型的藝術語言中國傳統繪畫中以線為主的藝術語言和以筆墨為核心的審美觀念是其主要特征。筆下具有強烈個性的線條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熟的標志,如冷逸奇崛的朱耷、縱任恣肆的徐渭、蒼潤清逸的石濤等。欣賞作品如見其人,使觀者感受到畫家的鮮明個性和思想情趣。荷花圖(局部)朱耷 清葫蘆圖(局部)吳昌碩 清(2)傳神寫照的藝術趣味無論是工整細膩的工筆畫,還是率意簡略的寫意畫,中國畫追求的是對表現對象的神情傳達。在形神關系上著重的是對“神”的把握、“意”的表達,因而可以“得神遺貌”,有時也可“得意忘形”二祖調心圖(局部)中國畫(卷) 紙本水墨 石恪 南宋 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中國畫(卷 宋摹) 絹本設色 顧閎中 五代 故宮博物院(3)俯仰自得的藝術觀照中國畫對物象的觀察往往采取“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方式,不局限于真實物現象的描繪,而是以心靈流動的“眼睛”來觀照天地萬物,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想象和情感。因而中國畫的物象表現被你為“走馬觀花”“景隨心移”,在畫面的構成上體現“精鶩八極,心游萬仞”和“俯仰自得”的審美趣味。寒江獨釣圖 中國畫 (卷) 絹本設色 馬遠 南宋 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4)虛實相生的藝術法則中國人物畫常常為了突出主體人物而不畫背景,山水畫和花鳥畫也多有空白。這些“空白”并非是“無”,而是以“虛”襯“實”,給觀眾留下更多想象的空,正如清代學者笪重光所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畫家們往往在“虛”“空”處匠心獨運。秋興八景圖冊之四 中國畫 紙本設色 董其昌 明 上海博物館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征。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于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號稱“文房四寶”,其意義不止于書寫繪畫方面,中國文人對其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歷代文人書畫大家和筆墨紙硯相關的故事舉不勝舉中國畫的特點中國畫工具 1:筆的分類: 筆有硬毫、軟毫以及介乎兩者之間的兼毫三大類。 (1) 硬筆: 硬毫筆主要用狼毫制成,也有用獾、貂、鼠的毛或豬鬃做的筆,性剛,勁健。常用的有"小紅毛"、"衣紋筆" "葉筋筆"、"書畫筆"(大、中、小)、"蘭竹"(大、中、小),以及大的 "狼毫提筆"等。 (2) 軟筆: 軟毫筆主要用羊毫制成,也有用鳥類羽毛制造的,性質柔軟,有大小、長短各種型號。 (3) 兼毫筆: 兼毫筆是用羊毫與狼毫相配,或羊毫與兔毫相配制成,性質在剛柔之間,屬中性。如大、中、小號的"白云筆","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都是常用的兼毫筆。 筆 1:墨的分類: 墨有"油煙"與"松煙"兩種。作畫用的是油煙墨。 (1) [油煙墨] 油煙墨是用桐油燒出的煙子制成的。油煙墨色有光澤,宜于作畫. (2) [松煙墨] 松煙墨是用松枝燒煙制的墨。松煙墨黑而無光澤,宜于書寫,作畫不常用。偶然用松煙墨來畫蝴蝶,或作為墨紫色的底色。例如畫墨紫牡丹,須先用松煙墨打底子。 2:墨的使用方法 磨墨應該用清水,磨時宜重按輕推,不可太快。磨研的圈子要大一些。每次用水不可太多,多則墨浸水中容易軟化,如果需要多墨,可以把磨好的墨汁倒在另一個碗里存放,再加清水再磨)多磨幾次 。 墨錠研后一定要把墨口拭干,防止干碎。墨錠不宜暴曬或受潮,最好用紙將墨包裹一層,再涂一層蠟,能防止斷裂,又免于污手。用北京產的一得閣瓶裝墨汁即可,不要用買的墨錠,因為一般所能買到的都是適合寫書法的松煙墨,繪畫用的好的油煙墨難買到。墨 1:作國畫的用紙 (1)絹: 中國畫古代多數用絹作畫,絹是很好的作畫材料。絹也有生絹熟絹之分,經過捶壓之后,再上膠礬水的叫熟絹,適合于作工筆畫,現在有些工筆畫仍用絹。但絹的成本較高,不便于普及,現在用絹作畫的人比較少。熟宣紙的性質和絹差不多,所以現在多用熟宣紙代替絹。(2)宣紙: 大約在元代以后逐漸選用宣紙作畫。我國宣紙大約自唐代就開始生產,因為以安徽省宣城制做的宣紙最有名,所以稱為宣紙。宣紙的吸水性很強,容易滲化,用水稍多容易洇。這是它的特性,畫出來的畫墨色濃淡參差,富有變化,充分發揮中國畫的特有表現力和筆墨技法。 常用的宣紙有:凈皮、料半、棉連等。用安徽產的比較厚實一點的云母熟宣即可。太薄的蟬翼等不適合初學者使用,因為其遇水后極易起皺,且多次渲染紙張易起毛。過稿方便倒是其優點。紙 1:硯的種類 硯石的種類很多,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其形式有方、圓、長方及隨意型硯石。以廣東出產的端硯,和安徽出產的歙硯較有名,只是價錢較貴。 2:硯的選用 作畫用硯不是收藏硯石。普通選用質地細,容易下墨的就可以。如果太細則拒墨,不易磨濃;如太粗研墨雖快,但墨汁也粗,且容易損壞筆毫。作大幅國畫需要多墨,選用硯池宜稍深些,可以多存墨。硯石要有蓋,可以使墨汁干得慢一些,又便于保持清潔。硯 我國的繪畫發展到唐代,以重彩設色為主流,自從宋代水墨畫盛行以來,在文人標淡雅的趨勢下,色彩的運用有逐漸衰退的傾向;然而習畫者應該對傳統的繪畫顏料有所認識,作多面性的發展,或與水墨作更佳的結合。傳統的顏料兩大類:礦物性顏料、植物性顏料。水色:花青(蘭色)藤黃(黃色)胭脂、曙紅 大紅(紅色)礦物質顏料:赭石(褐色) 朱砂朱膘(紅色) 鋅太白(白色)三綠 三青(綠色)中國畫的基本調色:草綠 花青+藤黃墨青(墨+花青 礦物性顏料從礦石中磨煉出,色彩厚重,覆蓋性強,常用的有 : 石綠:通常呈粉未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石青: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顏色 朱砂: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制成墨狀,朱砂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朱膘:(朱標)是將朱砂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赭石: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 顏色 植物性顏料,透明色薄,沒有覆蓋性能差,常用的植物性顏料有: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制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胭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制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 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上海產的馬利錫管裝的普通國畫顏料。諸位也可以采用蘇州蔣思序產的各種盒裝加膠色塊。使用的時候兌水用指尖研磨一下即可。那種顏色細膩無渣子,比較好用。就是每次使用起來比較麻煩。 顏色除了上述的筆、墨、硯、紙絹、顏料之外,上需準備相關的用具:調色(儲色)工具:以白色的瓷器制品較佳,調色或調墨應準備小碟子數個,除色以梅花盤及層碟較理想,不同的顏料應該分開儲放。調色碟:直徑在15厘米左右的白色平底小圓碟準備4至5個即可。貯水盂:盛水作洗筆或供應清水之用,亦以白色瓷器制的較佳。大罐頭瓶、專業國畫筆洗、養水仙的缽子等都可以用來做 薄毯:襯在畫桌上,可以防止墨滲透將畫沾污,鋪紙後畫面也不易被筆將紙擦壞。大概2米長2米寬就足夠用了,工筆紙張雖然不漏色,但是下面如果沒有白色的畫氈做襯托一個是染色時配色受影響,另一個就是衣服扣子之類的東西非常容易刮通紙張。 膠和礬:上石青、石綠、朱砂等重色時為防止顏色脫落,可用膠礬水罩上,礬有粉末狀和塊狀,膠則有瓶裝的 液狀鹿膠與條狀或塊狀的牛膠、魚膠、鹿膠等,最好備 置一套杯、酒精燈,以便融膠調兌清水。 其他 乳缽:粉狀顏料粒子太粗時,需用乳缽研磨再置於燒杯中飛漂。此外掛筆的筆架、壓紙的紙鎮、裁紙的裁刀、 起稿的炭條、吸水的棉質廢布(或廢紙)、以及鈐印用的印泥、印章等皆可酌情備置。畫板 遇到嚴謹的需要慎重的作品最好能仔細起稿過稿后將宣紙崩到畫板上來勾線、渲染。勾出來的線條明顯質量要好多了,畫的過程中紙張也不會起皺,拍照、欣賞都方便。 筆架:毛筆使用后,用清水洗干凈,掛在筆架上涼干,或包在竹制筆簾中,置于筆筒中也可。 紙鎮:用來壓紙。其他1、中國畫顏料12色2、勾線筆一支3、鏡片卡紙5張,團扇一把4、紅星墨汁一瓶(可拼)5、大、中、小白云各一只6、礦泉水瓶盛滿清水7、50厘米×70厘米毛氈8、調色盤材料準備感謝各位同學認真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