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年級: 高二 班級: 學生姓名: 科目: 歷史 制作人: 歷史組 教務審批: 編號:1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學習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自學指導與檢測自學指導 自學檢測及課堂展示(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 (閱讀課本第62頁回答右邊的相關問題) &基礎知識·重梳理 任務1.根據課本第62頁,完成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相關知識點。 (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秦朝 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的開始。 (1)少數民族:東北的夫余、烏桓,北方的 ,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 ①中央:設 “典屬國”管理民族事務 ②地方:派蒙恬北擊 ,修長城;南撫夷、越,設置南海、桂林、象郡。 作用:維護了北部邊疆的穩定,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融。 (二)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漢朝 1)管理機構: (2)民族政策:①匈奴:漢初 政策,漢武帝北擊匈奴;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內遷,逐漸 ;89年,竇憲出擊 ,取勝后刻銘燕然山。北匈奴西遷。 ②西域: 都護府;河西四郡 ③東北:護烏桓校尉 ④屯戍政策與經濟開發:移民 ;戍卒屯田。 【屯田】: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集體耕作制度。 特點:①軍屯與民屯相結合;②屯田與 相結合;③ 開發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益處:①抵御匈奴入侵 ②降低了 開支,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負擔③傳播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有利于邊疆開發④促進人口 ,推動民族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思考】:根據圖片和P63的【歷史縱橫】促進民族融合的途徑有哪些?(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 (閱讀課本第63頁回答右邊的相關問題) 任務1.根據課本第63頁,完成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相關知識點。 (一)——隋朝 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機構是尚書省的 及 武力/戰爭: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 機構:邊疆主要推行 ,但往往以邊疆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 冊封:加強對 地區各族治理,如冊封百越首領冼夫人為譙國夫人 交流:加強與 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流求 (二)——唐朝 聯系:與邊疆地區的突厥、回紇、吐蕃、南詔、渤海等地方政權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 和親+會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數次會盟 冊封:南詔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 機構 :主要是 、都督府、羈縻州 唐朝治理特點:因俗而治;邊疆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軍事防御與 并重。 (三)——宋朝 特點 ①并立:先后與遼、西夏、金長期并立,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歷史。 ②吸收:各民族政權都吸收了 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 ③交融: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未中斷過。 影響 ①少數民族政權隔斷了 聯系,促使宋代發展 絲綢之路 ②南方經濟發展并超過北方, 完成; ③各族割據戰爭,交流交往中進一步加強了民族 。(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 (閱讀課本第64-65頁回答右邊的相關問題) 任務1.根據課本第64-65頁,完成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相關知識點。 (一)元朝 民族政策:一方面 ,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明顯的差別對待。 作用:① 緩和 矛盾,促進民族交融;② 促進蒙古政權 ,維護國家統一。 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為帝師,領 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 云南、東北:設 ,征發賦役 (二)明朝 明朝管理民族事務的中央機構,除禮部、鴻臚寺外,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 北方:修筑 ,設一系列軍鎮 ,開放 ,開展貿易 東北:設 、衛、所(奴兒干都司) 西南:設 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 任職,統領部屬,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 西北:關西七衛 西藏: 西藏僧俗領袖,建立羈縻性質的都司(烏斯藏都司),并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長城內外的交流并沒有完全被隔斷,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仍然在發展,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三)清朝 蒙古:通過滿蒙 ,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 西北邊疆:通過 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叛亂和新疆回部大小和卓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設 青海:設西寧辦事大臣 西藏:冊封達賴與班禪,設駐藏大臣 西南:清初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先秦時期的民族融合為統一多民族形成 2.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 3.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 4.隋唐兩宋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大交融、大發展 5.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交往交流交融不斷 6.元明清時期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中國古代形成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 【拓展】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實質 1.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實質上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 2.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實質是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的擴展。 3.從經濟形態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的實質是游牧向 的轉化。 4.從生活方式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實質是少數民族的 。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 特點: ①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以夷制夷; ②治理方式 ; ③繼承性;④創新性 ⑤ 與政治手段相結合;⑥遵循“大一統”思想 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影響 影響:①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控制,有利于加強 ;穩定邊疆社會秩序,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②加強了內地與邊疆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的開發; ③促進了民族交融(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閱讀課本第66-67頁回答右邊的相關問題) 任務1.根據課本,梳理下列表格內容。 時間交往史實先秦以 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 漢開通 絲綢之路(甘英奉西城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隋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 海路交流活躍。唐與 接觸,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了阿拉伯地區; 海路交流活躍;日本派遣唐使近20次(遣唐使井真成)宋 絲路發達(北方陸路交通阻隔);廣州、明州、 三大港口。元 兩路通道都很通暢;馬可·波羅來華留下《馬可·波羅行紀》明 ;朝貢貿易;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屢禁不絕。清訂立 ;馬戛爾尼使團來華;閉關鎖國任務2.對外交往的基本體系——朝貢體系 外國使節來華被視為前來“朝貢”,即承認中國為宗主、自己為藩屬,外國使節覲見皇帝時需行臣屬之禮。中國君主會“冊封”那些國家統治者各種名號,“回賜”各種禮物。反映到經濟上就是“朝貢貿易”。只有與中國建立朝貢關系的國家才可以與中國進行貿易。 特點:具有等級色彩,由 壟斷、控制,厚往薄來,倍償其價 目的大于經濟目的 【拓展】中國古代的朝貢體制 原因: 經濟: 自給自足,具有封閉性;中國本身農耕經濟高度繁榮; 政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制度優勢; 文化:①受傳統 的影響;②以 為主流的文化對具有強大輻射力; 特點:和平性,以儒家價值為基礎,強調睦鄰友好;互利性,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不平等性,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形成宗藩關系; 影響:和平友好處理對外關系,利于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妨礙中國對外界的認識,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近代以來的命運:近代以來,朝貢體制逐漸被近代外交體制所取代,傳統夷夏觀念逐漸被民族國家的觀念取代。 任務3.對外交往的基本特點 1.交往形式以 為主 2.由陸路為主轉向 為主 漢陸上絲綢之路為主→唐朝對外 交通發達,海陸并舉→宋元時期(海路為主) 3.官方貿易不以 為主 4.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 5.外貿政策由開放到 6.外貿促進了民族融合波斯、阿拉伯商人定居,互通婚姻,在元朝時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隨堂演練】先秦時期強調“夷夏有別”,春秋戰國時期“尊王攘夷”成為諸侯稱霸的重要條件。而《史記》中認為匈奴是黃帝的后裔,與華夏民族共祖,漢武帝時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萬邦來朝是帝王功成業就的重要標志。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漢代( ) A.大一統局面的鞏固 B.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著史規范逐漸形成 D.華夏認同觀念的強化 【隨堂演練】唐太宗從高昌獲取了馬奶葡萄的種植和釀酒技術,使中原出現了葡萄美酒;高麗人王毛仲把養馬技術發展到極致,使開元、天寶年間的唐朝官馬達75萬匹的規模;龜茲錦、朝霞錦、桂管布這些周邊紡織技術的引人,使中原紡織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這表明( ) A.民族交流促進了經濟發展 B.中原王朝工商業落后 C.唐朝民族政策凸顯務實性 D.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 【隨堂演練】元朝在西南和西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土司制度。明中后期,西南地區的府州縣官由布政司領之,宣慰司、招討司等土司由都指揮領之;西南地區廣建軍事衛所,隸屬各省都指揮使司。由此可知,明朝( ) A.強化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實施了改土歸流消除地方割據 D.削弱了中樞機構的政治權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