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導學2一、學習目標1.運用《遼、北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金、南宋、西夏形勢圖(1142年)》,結合時空變化和聯系去理解幾個政權之間的關系。2.引導學生分析北宋初期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兩宋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戰爭的性質及影響、評價王安石變法等,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認識歷史問題的唯物史觀。3.展示多種形式的史料,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多種呈現方式,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4.通過對王安石變法的學習,增強學生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并以服務于國家強盛、人類社會進步為使命的意識。二、重點難點重點: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王安石變法。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影響;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三、教學過程——基礎感知知識鏈接:三衙:三衙是北宋管理禁軍的機構,由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和侍衛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組成。三衙各設都指揮使為長官,以武將擔任。三衙對禁軍的管理主要限于平時的統領、訓練,作戰時則由朝廷委任的將帥統兵出征,戰畢兵歸三衙。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官員通常由文官擔任,對禁軍有調遣權,但是不參與日常管理,這樣就跟三衙形成分工。官職差遣體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分。所謂“官”,實際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虛銜。上述兩種官僚,“有官無權”“有職無權”,真正負實際責任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擔任的實際職務。知識點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閱讀教材第一目內容,觀察《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結合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趙匡胤: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如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 趙普: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二 唐代三省和皇帝之間君權與相權互相制衡,避免了皇帝的獨斷專行?;实圩鳛樽罡哳I導,看問題不可避免帶有很大個人色彩;宰相代表政府官僚結構,一般強調要按制度辦事,要遵循官僚結構的運轉規律。所以雙方的沖突仍時有發生。——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指出上述兩則材料分別反映了北宋建立之初面臨什么問題,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北宋統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根據《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初中央機構改革的措施有何新變化,體現了哪些特點。根據《北宋地方權力分配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何新變化,體現了哪些特點。(4)閱讀教材第一目“史料閱讀,分析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取得了怎樣的成效。2、閱讀教材第二目的內容,觀察《遼、北宋、西夏形勢圖(1111年)》結合所給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臣約一歲總計天下之入,不過緡錢六千余萬,而養兵之費總五千萬。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俸、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窮 民何得不困 ——趙汝愚《宋朝諸臣奏議》材料二 北宋的行政管理體制,無論中央還是地方都實行相互限制的約束機制,以體現分散事權的治國原則。北宋中央機構的職能往往重疊交叉,如有樞密院和三衙,兵部就顯得多余。有三司,戶部就顯得多余,尚書省的六部及子司與各寺的職能也多有重疊。北宋官僚政治的弊端:機構臃腫龐大、職責權限不清、推諉扯皮嚴重、辦理效率低下。——摘編自張祥浩《王安石評》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宋]朱熹《朱子語類》上述材料分別反映了宋朝的哪些隱患,并分析這些隱患存在的原因有哪些。(2)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北宋先后與遼、西夏議和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分析這種做法是否可取。知識點二:北宋變法閱讀教材內容,并結合下列材料,分析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的背景與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一明黜陟。二、抑僥幸。三、精貢舉。四、擇官長。五、均公田。六、厚農桑。七、修武備。八、推恩信。九、重命令。十、減徭役。——范仲淹:《答手詔條陳十事》材料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如下:(一)富國之法1.青苗法:(莊稼)青黃不接之時,政府提供貸款或谷物給農民,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2.募役法(又稱免役法):把原來按戶等輪充差役的辦法,改由州縣政府出錢募人應役。3.農田水利法:規定各地興建水利工程,其工料由當地居民按戶等高下分派。4.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土地好壞分為五等,規定稅率,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5.均輸法:要求各路周知產品情況和中央的需求,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打擊富商大賈投機倒把。6.市易法:政府在開封設立“市易務”,收購滯銷貨物,在市場缺貨時再賣出。(二)強兵之法1.保甲法: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2.將兵法:廢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漸推廣的辦法,把各路的駐軍分為若干單位,每單位置將與副將一人,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以提高軍隊素質。3.保馬法:將原來由政府的牧馬監養馬改為由保甲民戶養馬。保甲戶自愿養馬,可由政府給以監馬或者給錢自行購買,并可以免除部分賦稅。4.設軍器監:督制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三)取士之法1.改革科舉制度:廢除明經科,而進士科的考試則以經義和策論為主。2.重新編纂教科書;設置專門學校(律學、醫學、武學等)。3.唯才用人:打破按資升遷的陳規,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吏。結合下列材料對王安石變法做出客觀的評價。材料一:熙寧、元豐之間,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歲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宋史》材料二:因范之政見,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則似乎單重法不問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論推行法的是何等樣的人品……而安石之開源政策,有些處又跡近于斂財……那時的百姓,實有不堪再括之苦……還帶有急刻的心理。——錢穆《國史大綱》材料三:王安石微服赴江寧,遇一老嫗喂雞豕,喚“啰,啰,啰,王安石來!”雞豕俱來就食。問其故,老嫗曰:自王安石為相公,立新法擾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錢,錢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為業,……今桑麻失利,只得蓄豬養雞,等候吏胥里保來征役錢,或準與他,或烹來款待他,自家不曾嘗一塊肉。故此民間怨恨新法,入于骨髓。3、結合下列材料,分析范仲淹和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并淺談你對變法的認識。材料一:“由于這些法令侵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在實施過程中,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反對派誣范仲淹等人為朋黨。慶歷五年初,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相繼被罷官出朝,他們的新政只推行了一年零幾個月,便宣告天折。新政失敗了,但社會矛盾并未緩和,財政危機更加嚴重。在這種情況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br/>——鄧廣銘:《鄧廣銘全集·第六卷》材料二:王安石理財的關鍵是“抑豪強”,“使輕重斂散之權,歸之公上”,實現國家對經濟、財政的全面控制。這一點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強力支持是王安石變法能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關鍵。但當改革向縱深發展時,這場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經濟改革開始舉步維艱,趨向失敗。——熊光慈《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得失管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