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三單元第三課 喜悅與收獲中國獎杯的歷史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中國殷周時代,隨著射箭運動的盛行,已出現錦標。《周禮》載有個叫刀常的官員,曾以一面掛在竹竿頭上用壕牛尾巴和彩色羽毛制成懸掛于百步之外的銀制酒杯,射中者即以酒杯為獎。至隋唐友以錦緞做的旗作為獎勵優勝者的紀念品,稱之為“錦標”。9世紀唐玄宗時,圍棋比賽的優勝者獎以蓋金花碗。宋朝時盛行的賽龍舟比賽,也以銀碗為獎。方法是將銀碗懸在重點的標桿上,先到者即獲銀碗,稱之為“奪標”。西方獎杯的歷史在西方,獎杯則源于英國的愛杯。據西方史籍記載,英國有一個叫愛德華的國王有一次坐在馬背上,接過別人敬給的一杯酒來喝時,被刺客從背后一刀捅死。從此以后,在英國的宴會上便形成了這樣一種禮節:一個很大的酒杯,在來賓中依次傳遞,環行一周;每當一位賓客接過酒杯時,不僅自己要站起來,而且連在他旁邊的人也都要站起來,表示“保護”飲酒者不致像愛德華那樣被人暗算。這種禮節中的酒杯,稱為愛杯(Loving Cup)。愛杯在當時是奉獻給“上等人”的珍貴禮物。后來,人們轉將這種“愛杯”贈送給比賽的優勝者,從而演變成如今的獎杯。如今的獎杯就是由這個"愛杯"演變而來。直到現在獎杯還保留著當年"愛杯"的痕跡。如獎杯通常都比較大,多數帶有二個長長的耳朵,這些特點都是"愛杯"所遺留下來的。雷米特杯雷米特杯雷米特杯,原名勝利杯,但后來為了紀念世界杯足球賽始創者、前國際足聯主席儒勒斯·雷米特(Jules Rimet),更名為雷米特杯(Jules Rimet Cup),是用純銀制作,外表鍍金,底座是青金石,造型為希臘神話中勝利女神——長翅膀的尼凱(Ν κη),由阿貝爾·拉夫勒設計和制造。1930年在烏拉圭舉行的第一次世界足球錦標賽上開始使用,巴西隊分別在1958、1962和1970年3次奪得世界杯冠軍,從而永久保留了“雷米特金杯”。雷米特杯于1983年在巴西被盜賊偷走后疑被熔化。后來,巴西足協制作了一個復制品以作補償。大力神杯大力神杯足球世界杯的獎杯,是足球界的最高榮譽的象征。在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三奪世界杯的巴西隊永久擁有了“雷米特金杯”后,國際足聯征求新的世界杯冠軍金杯方案,一共收到了7個國家的53份方案,最后意大利藝術家西爾維奧·加扎尼加(Silvio Gazzaniga)的作品入選。整個獎杯看上去就像兩個大力士托起了地球,被稱為“大力神金杯”。線條從底座躍出,盤旋而上,到頂端承接著一個地球,在這個充滿動態的,緊湊的杯體上,雕刻出兩個勝利后激動的運動員的形象。高36.8厘米,重6.175公斤,其中包括4.97公斤的18K黃金鑄造,底座鑲有兩圈墨綠色的孔雀石。奧斯卡獎杯奧斯卡金像獎,也稱奧斯卡獎,原名學院獎,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設立于1927年,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該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奧斯卡獎杯的主體為一座13.5英寸3.9千克的鍍金男像,由美國著名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設計.金像獎的樣子是裸體男子,雙手交叉于胸前,握著一把長劍,站在一個五環片盤上,每一個環代表影藝學院的一項重要工作部門:制片、導演、編劇、演員、技術人員。奧斯卡獎獎杯金棕櫚獎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并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征。迄今為止,中國電影只有陳凱歌執導的由張國榮、鞏俐主演的電影《霸王別姬》獲得了該獎項。較之金棕櫚獎作品集藝術價值、現實意義、社會意義于一身的高標準嚴要求,評委會大獎得主多為張揚個性、愛憎分明的“狠角色”。以華語電影為例,兩部評委會大獎作品《活著》(張藝謀)、《鬼子來了》(姜文)均未拿到國內公映許可證,金棕櫚獎杯金雞獎獎杯百花獎獎杯英雄聯盟 召喚師獎杯格萊美獎獎杯男子團體——斯韋思林杯:由前國際乒聯主席、英國伊沃·蒙塔古的母親斯韋思林女士捐贈, 所以以其命名。女子單打——吉·蓋斯特杯:由吉·蓋斯特杯捐贈。男子雙打——伊朗杯:由伊朗前國王捐贈。女子雙打——波普杯:由前國際乒聯名譽秘書長波普先生捐贈。獎牌獎牌就是發給各種各樣競賽的優勝者的證明,一般用金屬制成,體育競賽一般有金牌、銀牌、銅牌分別對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獎牌材質:金屬,天然礦產比如玉,琥珀等獎牌,脫蠟琉璃獎牌,水晶獎牌等。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北京2008年奧運會獎牌直徑為70毫米,厚6毫米。獎牌正面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臘勝利女神和希臘潘納辛納科競技場。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屬圖形上鐫刻著北京奧運會會徽。獎牌掛鉤由中國傳統玉雙龍蒲紋璜演變而成。整個獎牌尊貴典雅,中國特色濃郁,既體現了對獲勝者的禮贊,也形象詮釋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以“玉”比“德”的價值觀,是中華文明與奧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奧運會形象景觀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1896年獎牌背面作業為學校運動會設計獎杯或獎牌要求 突出主題 美觀精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