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課程標準 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重點難點 1.新航路開辟后的物種交流。 2.物種交流對世界的影響。 3.物種交流對中國的影響。知識點一 美洲物種的外傳1.概況隨著新航路的開辟,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后來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2.糧食作物(1)在歐洲的傳播①玉米和馬鈴薯傳入歐洲后,最初在庭院中供人們觀賞。②從16世紀中葉起,玉米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到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③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④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2)在中國的傳播①明朝時期,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②玉米傳入中國后,先是在丘陵山地種植,后來逐漸擴展到平原地區。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③馬鈴薯和甘薯在中國的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3.蔬菜作物(1)番茄①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最初也是作為觀賞植物,18世紀中葉開始作食用栽培。②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種又傳回美洲。③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2)辣椒①15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②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圖示歷史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是世紀性大規模航海的開始,也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這是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它是人類歷史上的跨越種族的一件重要事件。問題思考 材料 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原文有改動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清]《漢中府志》,原文有改動又如玉蜀黍一種,于古無征,今遍種矣。——[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原文有改動問題 閱讀材料,比較從明代到清代玉米在我國的種植情況有什么變化。答案 (1)由罕見、較少種植到大規模推廣種植。(2)由在淮河以南的山區、丘陵地區種植到平原地區也種植。(3)由南方地區逐漸傳到北方地區。知識點二 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概況美洲作物向外傳播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其中,小麥和水稻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2.農作物的傳播(1)小麥: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用面粉做成的食物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小麥產業也隨之興盛。(2)水稻: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3. 畜禽類的傳播(1)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2)影響:這些歐洲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問題思考 材料 小麥、葡萄、馬匹、牛、豬、山羊和家雞從歐洲來到美洲,使得食物和營養的供給速度加快。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生根發芽……在亞歐人的飲食中,玉米和馬鈴薯的比重大大提高。從西歐到中國的土地上,美洲的豆類提供了蛋白質,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維生素,并使飲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薯在東南亞熱帶的土地上瘋長,以豐厚的產出支撐著眾多的人口。問題 材料反映了關于物種交流的哪些信息?答案 材料反映了糧食作物、牲畜交流的路線和主要內容:歐洲的家禽家畜、葡萄、小麥傳入美洲;美洲高產作物、辣椒、番茄等傳入亞歐。知識點三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對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2)對中國:玉米、甘薯豐富了糧食種類。(3)對歐洲: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2.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1)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北美的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2)玉米、馬鈴薯、甘薯除了供人類食用以外,也用作飼料,促進了畜牲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3.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1)對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2)對中國:玉米等外來作物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糧食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4.對當地環境也會產生一定影響(1)對美洲:食草的馬、牛、羊等動物來到美洲,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承載能力;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導致原始森林被濫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2)對中國:明清時期引進推廣玉米、甘薯等,使得以前不適宜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是,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了水土流失。問題思考 材料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清]袁景暉纂修《建始縣志》,原文有改動問題 材料反映了清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帶來了什么影響?答案 清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廣泛種植,增加了糧食產量,緩解了人地矛盾,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使得以前不耕種的荒山、丘陵、沙地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同時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水土流失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探究一 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材料一 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的食物原料開始打破了地域性的限制,食物原料在區域間廣泛流播和利用,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生活。為了獲取充足的生存資料,一方面,通過殖民掠奪,使世界上許多地區的動、植物原料被帶回歐洲,最終成為歐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另一方面,歐洲人在搶掠異域食物的同時,還將自己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大量生產,以彌補歐洲食物原料供應的不足,如:變種小麥。在 1750 年至 1850 年,小麥逐漸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歐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再是窮人奢望的食品。所有這一切促使歐洲人對食物原料的開發與利用趨于世界化。問題 (1)從歐洲飲食變化的角度,對材料進行解讀。答案 15、16世紀歐洲的食物原料廣泛傳播,殖民者把本土食物品種和殖民地食物品種相互引進,主要得益于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各民族從相對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世界市場的雛形形成;小麥引發了歐洲食物革命,使面包成為普通的消費品,反映了歐洲的等級思想的被沖擊,使人們在生活上趨于平等。材料二 在哥倫布到來后的一兩個世紀中,印第安人口減少了95%,主要的殺手是舊大陸來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病菌,因此對它們既沒有免疫力,也沒有遺傳抵抗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傷寒爭先恐后地要坐殺手的頭把交椅。緊隨其后的還有白喉、瘧疾、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瘟疫、肺結核和黃熱病。歐亞大陸的病菌在大量消滅世界上其他許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方面也起了關鍵作用。這些民族包括太平洋諸島居民、澳大利亞土著居民、非洲南部的科伊桑民族。問題 (2)結合材料分析哥倫布到達美洲后,美洲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答案 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騾、馬、豬、羊、雞等畜禽傳入了美洲,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畜牧業、農業的發展。同時,傳染疾病的交流導致美洲等地土著居民的大量死亡。哥倫布大交換美洲作物在非、亞、歐等洲生根發芽。小麥、馬、豬等從歐洲來到美洲,食物供給有所增加,種植業和畜牧業發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發大瘟疫。1500—1800年間,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隸被運往西半球,還有一些規模可觀的歐洲移民浪潮,他們到美洲定居,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方式。美洲文明孤立發展的歷史從此結束。植物、糧食作物、動物、人口和病菌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其他歐洲水手的遠航探險以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傳播。“哥倫布交換”比早先的物種交流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與早先的物種交流不同,哥倫布交換涉及了很多根本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與疾病。因為幾千年來,東西半球與大洋洲的物種都是獨立地沿著各自的軌跡進化的。歐洲的航海探險在這些生物地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引發了物種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與自然環境的永久性變化。解讀 與歷史上出現過的其他類似的交流相比,“哥倫布交換”有如下特點:地理范圍大,開啟了全球范圍的交流;交流內容豐富,涉及動植物、人種等多個方面;影響更加深遠,使世界的面貌發生了永久性的變化;推動世界市場形成;打破了文明相對孤立隔絕狀態(或促進人類文明發展);歐洲主導;具有不公正性。探究二 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材料一 15世紀上半葉,英國入侵愛爾蘭,搗毀莊稼,致使大多數農作物歉收乃至顆粒無收,唯有生長在地下的馬鈴薯安然無恙,幫助愛爾蘭人度過饑荒。愛爾蘭成了以馬鈴薯為主食的國家。16世紀末,中國福建發生饑荒,饑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摩爾根稱贊玉米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種谷物,種植玉米對于人類命運的影響極為巨大。問題 (1)農作物的交流,從哪些方面影響了人類命運?答案 ①農作物的交流,使得物種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耐旱、高產作物提高了人們抗饑荒的能力,促進世界人口的增長。②食物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③不同物種的交流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④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環境也會產生影響,如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水土流失等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材料二 英國之所以能跨過農業的門檻開創工業革命,是因為大量的進口食物供應了人民勞動力所需的燃料。英國通過進口食物擺脫了“生物舊體制”的束縛,也讓更多勞作者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驅動工業化的燃料,不只是那些埋在地底死去的植物——煤炭,更是馬鈴薯及蔗糖所構成的動力。種種與食物有關的因素,最終導致了這場席卷世界的工業革命。問題 (2)如何理解材料中“種種與食物有關的因素,最終導致了這場席卷世界的工業革命”這句話。答案 ①食物問題的解決引發了工業革命。如果生活資料的增長趕不上人口的增長,就可能出現自然資源緊張,進而加劇資源爭奪,最終導致社會解體。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依靠技術發展從自然界獲得更多食物,通過國際貿易和殖民掠奪從外部補充食物,緩解了社會矛盾。同時農業的集約化經營,提高了糧食產量,也為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創造了條件,加速了城市化。因此,是食物革命最終推動了工業革命。②工業革命的發生,不是食物這一單獨因素,而是多種因素綜合力量作用的結果。資本主義代議制的建立提供了政治條件,英國通過圈地運動、殖民擴張掠奪、黑奴貿易,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勞動力、資本和市場。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技術知識。這些因素都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因此,英國工業革命的發生,不僅僅是食物問題的解決,而是英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結果。辯證看待新航路的開辟對中國的影響(1)經濟上:使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農作物傳到了亞洲。我國在明清時期引進并推廣種植了這些作物,使不適宜種植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歐洲人在中國購買商品,也推動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發展。(2)對外關系上:葡萄牙、荷蘭等國殖民者開始侵略中國,葡萄牙侵略中國澳門,荷蘭侵略中國臺灣,中國開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爭。清朝建立后,一度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斷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后。(3)文化上:出現了“西學東漸”現象。以利瑪竇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在中國傳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數學、繪畫、音樂等方面的著作介紹到中國。中國開明的士大夫積極引進西學,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引入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引入了西洋紅夷火炮鑄造法等,為中國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1.據歷史記載,物種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經開始,但往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范圍主要局限于歐亞大陸。16世紀以來,物種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圍遍布全球。該變化主要得益于( )A.耕作技術進步 B.新航路開辟C.工廠制建立 D.歐洲價格革命答案 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聯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世界各地物種的交流,故選B。耕作技術在歷史上就一直處于一個進步的過程,不可能在16世紀突然爆發成為關鍵性的影響因素,排除A;工廠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歐洲價格革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瓦解,與物種交流速度加快沒有太大關系,排除D。2.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許多地區的植物種子被帶回歐洲,經培育改良成為歐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歐洲人也將歐洲的一些植物種子帶到殖民地進行培育生產,最終成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A.未給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擊和破壞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與融合C.促進新舊大陸經濟互補而共同發展D.帶來的物種交流改變新大陸落后面貌答案 B解析 新航路開辟給殖民地造成了打擊和破壞,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物種的交流,豐富了各地物質生活,可見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故選B;物種交流沒有實現新舊大陸經濟互補而共同發展,也沒有改變新大陸的落后面貌,排除C、D。3.自16世紀50年代開始,歐洲的自然科學家把數千種未知物種進行了分類,確定了適應歐洲不同氣候和土壤的少部分物種,其中的一些食物物種對歐洲人的飲食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反映出( )A.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物種交流B.世界聯系加強影響人類物質生活C.歐洲飲食結構變化引發商業革命D.新航路開辟促進世界貿易的發展答案 B解析 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不同洲際間的物種交流,對當時歐洲的飲食習慣產生了重要影響,故B正確;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促進了不同洲際間的物種交流,A錯誤;商業革命引起不同洲際間的物種交流,引發歐洲飲食結構變化,C項因果倒置,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物種交流對歐洲飲食習慣的影響,沒有涉及世界貿易的發展,排除D。4.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人種(包括黑奴)文化、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表現有( )①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傳遍世界②世界市場形成,貿易遍布全世界③病毒的傳播使美洲面臨滅頂之災④新物種引進為明清經濟帶來活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一場東半球與西半球之間生物、農作物”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半球的農作物交流的表現有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傳遍世界,①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市場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②錯誤;由“傳染病、甚至思想觀念的突發性交流”可知,病毒的傳播使美洲面臨滅頂之災,③正確;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的引進為明清經濟帶來活力,④正確。故D項正確。5.美國學者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在《哥倫布大交換》中指出:“(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由此可見,哥倫布大交換( )A.歐洲具有主導性 B.范圍具有區域性C.結果僅利于歐洲 D.內容僅限于物種答案 A解析 材料信息“(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體現了歐洲在哥倫布大交換中,即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交流中的主導作用,故A正確;材料中的哥倫布大交換超越了區域性,具有全球性質,故B錯誤;C項說法過于絕對,新航路開辟對其他地區有弊也有利,故C錯誤;哥倫布大交換中內容除了物種外,還有制度、思想、習慣等,故D錯誤。6.考察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明代中后期中國人口數量出現了快速的增長,這得益于精耕細作生產方式的推廣和高產作物的引進。明清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最深遠的歷史影響是(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進程B.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C.引發了農耕文明深層的社會危機D.擴大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疆域答案 C解析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中后期中國人口數量出現了快速的增長,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人口的快速增長,最深遠的歷史影響是引發了農耕文明深層的社會危機,故C項正確。1.下表是部分物種在亞、歐、美洲傳播、種植情況表,據此可知( )品種 原產地 傳入歐洲時間 傳入中國時間 產量煙草 墨西哥 哥倫布航行后 17世紀初 中國產量世界第一番茄 秘魯 16世紀20年代 17世紀初 中國產量世界第二花生 巴西、玻利維亞 16世紀初 16世紀30年代 中國產量世界第一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紀之交 中國產量世界第一A.美洲是世界農業物種的中心 B.其傳播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C.17世紀中國閉關鎖國不可信 D.中國農業生產發達世界領先答案 B解析 從材料中的“哥倫布航行后”和時間信息來看,煙草、番茄等物種的傳播,是開始于新航路的開辟,故答案為B項。A項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并非禁止對外貿易,美洲物種傳播到中國并不能說明閉關鎖國政策不可信,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種傳播到中國后的生產狀況,不是說明中國農業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項。2.16世紀后,歐洲市場上的胡椒供應量比14世紀中葉充足很多,其價格下降走上更多尋常人家的餐桌,不再受到貴族的青睞,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這說明( )A.價格革命催生了洲際物種的交流B.新航路的開辟削弱了貴族的地位C.歐洲貴族全面接受了美洲飲食文化D.食物被賦予了區分社會等級的功能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可知,新航路開辟后,東西方貿易加強,美洲飲食傳入,胡椒由貴族餐桌走向普通民眾,取而代之的是蔗糖、巧克力、茶葉和煙草,反映了在當時的歐洲,食物的使用體現了社會等級的區分,故D項正確。3.物種交流是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新航路開辟后,從歐洲傳入美洲的植物有( )①玉米 ②可可 ③甘蔗 ④葡萄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各個地區各個民族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美洲的煙草、玉米、可可和馬鈴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后來又傳到歐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區。麥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馬、牛、驢、騾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的經濟生活。故①②錯誤,③④正確,D項符合題意。4.《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中指出,“這是恐龍滅絕以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數以千種的動植物物種在大陸之間往來不絕”。這種現象的出現反映出( )A.哥倫布航行美洲意義非凡B.達爾文進化學說影響巨大C.工業革命有力地促進了物種交換D.經濟全球化便利了大陸間往來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這是恐龍滅絕以來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數以千種的動植物物種在大陸之間往來不絕”可知,在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各大洲之間的聯系加強了,A符合題意;材料是講“動植物物種”的交流而不是動植物的進化理論,B錯誤;工業革命主要是促進了工業原材料和工業品在各大洲的交換,C錯誤;材料所處時期還沒有形成經濟全球化,D錯誤。5.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數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A.歐洲國家進行三角貿易導致大量黑奴被販往美洲B.新航路開辟引起大量歐洲移民遷往美洲和大洋洲C.新航路開辟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農作物品種交流D.工業革命在全球范圍的擴展導致生產力大大提高答案 C解析 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數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開辟導致了全球范圍內的農作物品種交流,C正確;三角貿易導致大量黑奴被販往美洲,促使非洲人口減少,A錯誤;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移民并沒有大量遷往美洲,B錯誤;工業革命促使生產力提高,但沒有促使人口的激增,D錯誤。6.16世紀初,歐洲的馬和牛被引進到美洲;1555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玉米種植記錄;18世紀初,原產自美洲的咖啡風靡歐洲。據此可知( )A.美洲在世界物種交換中居主導地位B.新航路開辟催生出歐洲新的生產方式C.人類社會的橫向交流取得了重大進展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進了文明進步答案 C解析 材料無法體現美洲在世界物種交換中居主導地位,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體現歐洲新的生產方式的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涉及歐洲、亞洲和美洲的相互交流,即人類社會的橫向交流,故C項正確;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指的是在世界交往中偏重的是人與人的理解和取信的關系,而材料是新航路開辟帶來的結果,這是帶有暴力色彩的交往,故D項錯誤。7.下圖是“明清高產作物分布圖”。由此可以推斷( )A.工業革命后中國被卷入世界市場B.中國傳統經濟結構開始瓦解C.海上絲綢之路以物種交流為主D.新航路開辟促進了全球聯系答案 D解析 材料體現了明清時期高產作物的分布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玉米產于美洲,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甘薯產于南美洲,在明清時期傳入中國,這與新航路開辟有直接的關系,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全球聯系,促進農作物在各國和地區之間的傳播,故D選項正確。8.大體來說,玉米的傳播,首先在西南地區,爾后由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向北方推廣;甘薯則首先在嶺南和東南地區種植,然后向江浙和長江中游山區推廣;馬鈴薯的傳播也基本相同。這種傳播途徑與當時的移民路向大體一致。這表明( )A.移民路向決定了高產作物的傳播B.明清移民潮出現了新方向C.高產作物的傳入加劇了人地矛盾D.高產作物的傳入影響了移民趨向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這種傳播途徑與當時的移民路向大體一致”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高產農作物的引進由地狹土薄的丘陵地區向自然條件充裕的河流平原推廣,并成為影響明清移民的重要因素,故D項正確,A項錯誤;題干不能反映明清移民潮新方向的出現,排除B項;高產農作物的傳入,提高了產量,有利于養活更多人口進而緩和人地矛盾,排除C項。9.17世紀歐洲一本書中記載了鳳梨、馬鈴薯、木薯等農作物品種,它反映出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是( )A.商路和國際貿易中心的轉移B.洲際之間農業物種的交流C.美洲傳統社會遭到巨大破壞D.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加速答案 B解析 由材料“17世紀歐洲一本書中記載了鳳梨、馬鈴薯、木薯等農作物品種”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一些外來物種傳入歐洲,其反映的是新航路開辟后各地物種交流越來越多的影響,故B正確;A、C、D均與材料無關,排除。10.《全球通史》中寫道:“除了少數無關緊要的例外,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動植物都是由史前時期世界各地區的人們馴化出來的。它們從各自發源地向外的傳播一直緩慢地進行到1500年;這時,它們開始由橫跨地球的人們在各大陸中間來回移植。”材料表明( )A.地理大發現開啟了物種間的流動B.1500年以來,動植物的遷移趨緩C.近代以來,全球生態平衡被打破D.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物種的交流答案 D解析 1500年前物種交流緩慢,1500年后出現跨越地球的物種移植,充分肯定了新航路開辟的作用,故D項正確;A、B兩項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所反映的是物種的交流,并沒有反映出對全球生態平衡的影響,故C項錯誤。11.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煙草、玉米和馬鈴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歐洲,傳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馬、牛、驢等動物,以及先進的生產方式,則隨著歐洲移民一起進入美洲。這說明( )A.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文明交流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新航路開辟帶來經濟繁榮D.農作物種植不受地域影響答案 A解析 材料表明新航路開辟后,煙草、馬鈴薯等物種傳入歐洲,而水稻等植物,馬、牛等動物和先進的生產方式,傳入美洲,由此可見殖民活動客觀上推動文明交流,答案為A;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材料沒有反映經濟繁榮問題,排除C;根據常識可知農作物種植不受地域影響顯然是錯誤的,排除D。12.16世紀伊始,隨著新航路開辟,一方面美洲的作物在非洲、亞洲和歐洲等地生根發芽。另一方面也有許多新物種來到美洲。下列物種屬于歐洲人帶入美洲的是( )A.小麥、水稻、牛、馬B.玉米、馬鈴薯、番茄、花生C.玉米、水稻、牛、馬D.馬鈴薯、番茄、花生、葡萄答案 A1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甜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騾、馬、豬、羊、雞等畜禽傳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糧食,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糧食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并說明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傳入中國并得以廣泛種植的原因,簡析其對明清社會經濟的影響。答案 (1)特點:①種類多: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畜禽類;②范圍廣:涉及歐、亞、非、美等洲;③以食物為主:糧食類、果蔬類、經濟類、水果類、畜禽類;④雙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種的外傳,也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2)原因:新航路的開辟;早期殖民擴張;中國人地矛盾突出;高產且不拘土壤與地形。影響:積極:擴大了耕地面積,緩解了人地矛盾;豐富了食品資源,增加了糧食供應總量;提高了抗饑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消極:過度的墾荒造田,也導致水土流失。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歐洲人飲食文化的演變表15世紀以前 歐洲人的食物種類有明顯的地域性,如法國和意大利使用橄欖油,丹麥使用黃油;阿爾卑斯地區多食用肉類,地中海地區多食用谷物類,有的地區則是肉類和谷物兼有15—17世紀 歐洲人食物種類呈現多樣性和豐富性,土豆、玉米、小麥制成的面包改變了傳統的糧食結構,香料成為歐洲人家庭必備品,咖啡、茶葉削弱了傳統飲料的地位,即便一般家庭的餐桌文化也日益多彩。宮廷貴族的飲食禮儀為資產階級所效仿18—19世紀中期 歐洲的食物原料全球供應體系基本確立,如歐洲市場上魚類品種供應來自世界各地。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使食物的質和量有了飛躍發展。巧克力這時成為歐洲消費時尚,一度成為社會分化后一種財富象征。餅干、罐裝類等方便快捷的工業化食品遍布市場19世紀中期 —20世紀 食物儲藏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食物儲藏電器化,歐洲市場上食物既充足又便宜。人們更加注意食物的營養搭配,分餐制成為新的消費時尚。飲食禮儀體系逐漸發展成為人們社會交際的一種技巧并最終變成了服務大眾的比較規范的飲食禮儀體系從表中提取相關信息,自擬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論證闡述須有史實依據。)答案 示例:論題:飲食文化革命——歐洲近代化的縮影。闡述:新航路開辟前,歐洲飲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十分明顯。新航路的開辟,擴大了歐洲人的活動范圍,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盛行,也由此導致了歐洲飲食文化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如飲食原料供應日益多樣化、飲食禮儀日益大眾化等。這一切都加快了歐洲社會向近代化轉型。19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制度進一步確立和完善,科技和交通運輸條件不斷進步,理性主義廣泛傳播,歐洲人的飲食供應體系日益全球化。尤其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擴展,工業化食品和各種時尚飲食遍布城鄉各地,科學飲食的新觀念等日益形成。總之,新航路開辟后,歐洲人飲食原料供應、飲食禮儀等的演變是歐洲近代化發展的縮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