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種電荷一、單選題1.下列物品中屬于導體的是( )A.干木頭 B.鋼卷尺 C.塑料杯 D.油2.關于電荷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元電荷的電量為1.6×10﹣19CB.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正電荷和負電荷C.同種電荷相吸引,異種電荷相排斥D.最先發現電子的科學家是英國的湯姆孫3.四個輕小物體,甲乙帶正電,丙帶負電,丁不帶電,下圖中它們之間的作用情況正確的是( ) A. B.C. D.4.用一根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一輕質小球時,發現兩者相互排斥,那么輕質小球( )A.一定不帶電 B.一定帶負電C.一定帶正電 D.可能不帶電5.如圖所示,用帶電棒接觸原來不帶電的驗電器的金屬球,發現驗電器的金屬箔張開,金屬箱張開的原因是( )A.分子間的斥力 B.同種電荷相斥C.磁極間的斥力 D.大氣壓力作用6.用塑料梳子梳頭發時會因為摩擦而起電。經檢驗,塑料梳子所帶的電荷為負電荷,則( )A.塑料梳子得到一些電子 B.塑料梳子創造了負電荷C.頭發原子核對核外電子的束縛能力更強D.頭發和梳子間沒有電子轉移7.如圖所示,輕質棒M放在絕緣支架上,與毛皮摩擦后的橡膠棒L靠近M的A端時,A端被L吸引,則( )A.輕質棒M—定是導體 B.輕質棒M—定帶正電C.摩擦時,橡膠棒得到電子 D.與橡膠棒相比,毛皮對電子的束縛能力能更強8.如圖甲所示,小麗在透明塑料板下放了一張愛心的圖案,用絲綢裹住手指,照著圖案用力摩擦塑料板后,均勻撒上木屑,豎起塑料板輕敲,板上就留下了一顆由木屑組成的愛心,如圖乙所示,這個過程模擬了靜電復印。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塑料板是導體 B.摩擦后的塑料板和絲綢帶上了同種電荷C.摩擦過程中創造了電荷 D.木屑留在塑料板上是由于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9.A、B是兩個輕質泡沫小球,C是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A、B、C三者之間相互作用時的場景如圖所示,由此判斷( )A.小球A一定帶正電 B.小球B可能帶正電C.小球B可能不帶電 D.小球A可能不帶電10.如圖,驗電器甲帶負電,箔片張開一定的角度,乙不帶電,用一根帶絕緣柄的銅棒連接兩驗電器,則下列有關判斷正確的是( )A.負電荷運動方向為甲→乙,乙箔片張角增大B.電流方向為甲→乙,甲箔片張角減小,乙箔片張角增大C.正電荷運動的方向為乙→甲,電流方向乙→甲D.甲箔片上帶負電,所以銅棒中無電流二、填空題11.化纖布料制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招塵土,這主要是因為化纖布容易發生 現象,從而吸引細小灰塵的緣故。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同種電荷相互 ,異種電荷相互 。12. 和 都是重要的電工材料,導線芯線用金屬制成的,因為金屬 性好;導線芯線外殼包有塑料,是因為塑料是 ,可以防止 .13.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 電(填“正”或“負”),在摩擦的過程中,絲綢 電子(填“得到”或“失去”)。同種物質在固態、液態和氣態中,分子間作用力最小的是 態。14.有甲、乙、丙三個帶電小球,已知甲與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如圖所示,則小球乙的帶電情況是 ,小球丙 。(均選填“帶正電”或“帶負電”)15.如圖是部分不同物質的原子核對電子束縛能力強弱的排序圖,梳子與圖中的 (選填“毛皮”或“毛衣”或“長白襪”或“棉花”)摩擦最容易起電,且它們摩擦后梳子帶 (選填“正”或“負”)電,將梳子接觸原來不帶電的驗電器的金屬球,其金屬箔片會相互 (選填“排斥”或“吸引”)。三、實驗題16.小紅同學在鏡子前用塑料梳子梳頭,她發現頭發會越梳越蓬松,這是因為摩擦后頭發帶了 電荷(選填“同種”或“異種”), 這種使頭發帶電的物理過程稱為 .17.學習了電荷間的相互作用之后,小沈同學大膽的猜想,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與兩電荷所帶的電荷量和它們之間的距離有關呢?于是他做起了如圖(1)所示的實驗;Q是一個帶正電的物體,把系在絲線上的帶正電的小球先后掛在A、B、C三處,比較小球在不同位置所受帶電體的作用力的大小;回答下列問題:(1)這個力的大小可以通過 顯示出來;(2)為使實驗現象更明顯,懸掛在絲線上的小球應用 ;A.小鋼球B.小鉛球C.塑料泡沫小球(3)根據實驗現象,可得出結論:電荷量一定時, ,電荷間相互作用力越大;(4)做完以上實驗后,用另一個小球靠近帶正電的Q時,情景如圖(2)所示,則另一個小球的帶電情況是 ;A.帶負電B.不帶電C.二者都有可能(5)要探究電荷間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是否與兩電荷所帶的電荷量有關,他要進行的下一步實驗操作是 。四、作圖題18.在圖中A、B兩個球都帶正電荷,畫出球B受到球A的作用力的示意圖。參考答案:1.B2.C3.D4.C5.B6.A7.C8.D9.D10.A11. 摩擦起電 排斥 吸引12. 導體 絕緣體 導電 絕緣體 漏電13. 正 得到 氣14. 帶正電 帶負電15. 毛皮 負 排斥16. 同種 摩擦起電17. 絲線與豎直方向的夾角大小 C 電荷間距離越小 C1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