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背景材料 2014牟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4年2月和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將每年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30日為中國烈士紀念日。 2014年9月12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經驗交流大會要求要始終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旗幟,更好地凝聚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出席紀念孔子2 565周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2014第二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于10月3日晚在央視綜合頻道落下帷幕。經過七輪激烈角逐,來自江蘇省連云港市的陳柯羽榮耀登頂。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二、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1.政治生活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②公民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有序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提高公民意識和政治素養,提高政治參與能力。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和申遺工作中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公眾參與的問題,它不僅是國際憲章的要求和作為世界遺產需要考核的內容之一,也是運河遺產帶內公民權利的表征。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其部分職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決定權的體現。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將每年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9月30日為中國烈士紀念日。2.文化生活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設立三個紀念日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2014年以來,我國開展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活動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突出寓教于樂、寓理于情。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科學對待傳統文化。身求法的人。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樣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正確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現實文化,是必須把握好的一個重大課題。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要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要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集教育、娛樂、競賽于一體,為“拯救漢字危機”進行了一次創新嘗試,引起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能正確書寫漢字、正確使用漢字、認真對待漢字,就為“拯救漢字危機”、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作出了積極貢獻。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要發揮政策導向作用,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政策都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民族迎難而上、團結互助、戰勝強敵與困難的不竭力量之源。從點滴之處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向全社會傳遞了正能量。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養。我們應該向先進人物學習,樹立崇高的理想,并培養關愛他人、見義勇為、直面挫折、磨礪意志、自立自強、與人為善的優秀品德。3.生活與哲學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不同的價值觀對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不同的導向作用。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傳播主流價值觀,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堅持聯系的觀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重視量的積累。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這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意識對客觀事物具有能動作用;正確處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文化部出臺《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并通過落實該管理辦法加強對大運河的保護和管理,有利于保護運河帶的生態環境,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矛盾即對立統一,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大運河的管理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做到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文藝工作者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創造價值。我們應該向先進人物學習,樹立崇高的理想,培養自立自強精神,在磨礪意志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勞動和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要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堅定理想信念。發揚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精神,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關愛他人、見義勇為、直面挫折、磨礪意志、自立自強、與人為善的優秀品德。【角度切入】1.運用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知識,說明我國設立三個紀念日的原因。①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②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和特定的文化環境。③文化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地影響人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④設立三個紀念日有利于培養公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2.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為什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受到公眾的高度關注?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可以潛移默化地提升國人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②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③漢字作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作用。④有利于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利手領略漢字之美,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對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的信心。3.儒學走向世界主要體現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①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儒學走向世界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儒學走向世界有利于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③文化在交流中傳播。儒學走向世界有利于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④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夠與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從而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文化的理解。4.運用“文化與生活”的有關知識,談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①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社會和諧,國家長治久安。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對經濟、政治具有反作用,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保證和精神動力。③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④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助于培養公民昂揚向上的品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5.運用有關哲學知識,分析如何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必須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貫徹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②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人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③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融入各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吸引群眾廣泛參與。6.運用價值觀知識,說明“網聚正能量”倡議的正確性。①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網聚正能量”倡議,有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從而正確使用網絡服務社會。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網聚正能量”倡議,有利于人們正確認識公義與私利,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③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網聚正能量”倡議,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網絡秩序,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三、能力測試1.“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只有真實地認識歷史,才能客觀地把握未來。這一觀點表明①人類歷史是客觀的和普遍聯系的 ②學習歷史才能把握社會發展規律③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兒總會重現 ④人類歷史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2.下列關于漢字的有關認識,正確的是①漢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②漢字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③漢字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④漢字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 2014年6月20日晚,大運河數字博物館在無錫南長區開館,這是國內首個以“大運河”為主題的數字博物館。它運用3D影像科技、多媒體互動等數字科技手段展現了大運河千年發展中“槳聲、燈影、古橋、民居”相融之景,向世人展現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古運河“民俗風情水上圖”。這一舉措可以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使人們全面認識中華文化 ④增強人的精神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4. 2014年5月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文化項目和產品總成交額2 324. 99億元。本屆文博會交易額爆發式增長,一方面得益于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屆文博會采取多種措施強化交易功能,多管齊下推動參展商、采購商達成實質性交易。舉辦文博會這一活動①是尊重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②有利于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③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 ④體現了文化的繼承性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5.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使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黨和國家之所以高度重視文化“軟實力”,是因為①文化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④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6. 2014年10月1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材料一 習近平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了銅臭氣。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材料二 閻肅,我國著名劇作家、詞作家,創作了1 000多部(首)膾炙人口的作品。他滿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和大愛,寫出了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精品力作,如《長城長》《霧里看花》;他在空軍航空兵某部當兵鍛煉期間創作了《我愛祖國的藍天》。他說,中國的古典文學是一個大海,游泳多了,寫歌詞比較得心應手。(1)運用“走進文化生活”知識,分析有的文藝創作為什么“充當了市場的奴隸”。(2)結合文化創新知識,說明閻肅的成功對文藝工作者的啟發。7.材料一 在告別“鉛與火”的同時,我們逐漸失去很多與漢字親密接觸的機會,很多人變成了“鍵盤手”,令漢字的傳播速度和信度大大提高。 .材料二 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在學習、辦公等方面的普及,越來越多人的漢字書寫能力在衰退,提筆忘字,書寫白字、錯字等情況時有發生。傳承書法,弘揚書法教育刻不容緩。材料三 有關專家指出,信息化是漢字文化傳承的一對“翅膀”,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我們要將漢字發揚光大、繼承創新,就必須善于借助信息化的“羽翼”之力。(1)結合材料一、二,從文化生活角度,請你為漢字傳承提出合理化建議。(2)根據材料三,請你運用對立統一的相關知識,分析信息化與漢字傳承的辯證 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